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专利文献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用性,为了解目前我国天麻专利的研究方向及重点,以Patentics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公开日为2003年以来国内天麻专利,利用Excel 2019、Origin 2021工具以及专利计量学,对申请数量、申请地区、申请人、主要发明人、技术领域分布、法律状态和专利地图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近20年天麻专利申请数量呈波浪形变化;不同地区申请数量与地理位置和科技发展水平有关;申请人呈现较强地域性,重点关注领域也有所不同;所属单位相同的发明人存在合作关系;国内天麻专利技术领域分布重点集中于人类生活需要方面;专利地图呈现了天麻专利研究热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研究揭示近20年天麻专利技术分布和研发重点,为天麻未来研究领域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中国南极磷虾渔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采用Thomson Innovation数据库、CCAMLR数据库等多源数据,分析辽渔集团南极磷虾渔业全产业链条发展特征。结果显示:1)自2009/2010年渔季以来,连续投入渔船参与南极磷虾捕捞生产;2)在南极磷虾油研发环节申请6项发明专利,储备了产业开发核心技术;3)开发10余种南极磷虾相关产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建立了销售渠道,因此认为辽渔集团已经初步建立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在探讨新时期辽渔集团南极磷虾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基础上,提出制定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规划、统筹专利技术保护战略、构建南极磷虾信息平台、加强高端产品研发投入和推动新型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建设等相关对策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辽渔集团南极磷虾渔业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我国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极磷虾资源开发与利用日益受到国际关注。随着南极磷虾捕捞与加工技术的不断成熟,不同国家对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分析了我国在南极磷虾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技术瓶颈,以及在自主设计研发南极磷虾捕捞装备和虾粉、虾油制备方面取得的进展;通过分析有关南极磷虾专利申请信息,认为当前国内研发主体较为关注磷虾油和饲料的制备及生产工艺,而国际上已将研发重点和专利申请的焦点转移至医药领域。在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战略需求下,认为应进一步加快设计与建造南极磷虾捕捞加工专业船的进程,同时完善南极磷虾加工技术与专利布局,为抢占和开拓南极磷虾消费市场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利用Thomson Data Analyzer和Microsoft Excel等分析工具,对德文特专利数据库中全球生物柴油技术领域的专利开展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了全球生物柴油专利的申请趋势、学科类别和技术主题分布,重点探究了主要受理国家/地区和申请机构的专利技术发展情况,以期为生物柴油领域的技术与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目前对专利引文数据的挖掘已被广泛研究应用,此类研究对了解产业演化规律,发现新兴技术机会均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是基于对专利的引用主体、引用背景等要素的深入理解上进行。[方法/过程]以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高被引专利为对象,在德温特专利数据库获取其审查员引文和申请人引文数据。利用定量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发现不同引证主体在引用文献的发表时间、引文质量和技术集中度上的共性和差异。[结果/结论]实证分析发现审查员倾向于引用申请时间较早的成熟专利,审查员的引文无论是在类型集中度还是技术领域集中度都会高于申请人引文;大部分专利会优先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同时美国、中国、欧洲是5G技术关键部署地区;申请人引文的专利权人或机构大多为中国从事通信行业的各大中小型公司或研究所,审查员引文则相对集中于老牌大型的跨国通信设备公司;此外,审查员相比于申请人更愿意引用合作人数较多的专利进行审查;在专利技术内容分布上,申请人引用的专利同时关注通信设备、装置的研发,以及通信协议、技术方法的研究,审查员引文则侧重通信方法与结果传输等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22,(1):41-49
食用菌产业作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之一,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其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着短板,特别在专利技术上可应用的成果较少,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为提升食用菌产业的技术创新,本文应用专利分析方法对食用菌产业链相关专利申请情况开展专利分析,探讨当前食用菌产业专利技术发展总量、专利流向、重点申请人及其研发能力、重点发明人、技术构成、引证专利等,并以竹荪为例进行细化分析。最后结合专利分析结果和食用菌产业发展实际,在加大菌种保障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食用菌标准体系、加强食用菌人才团队建设、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应用等方面提出食用菌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专利视角对黄河流域九省区涉及的荒漠化修复、盐碱地治理、水土保持、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矿区地形地貌修复和常规土壤污染修复等土壤修复技术进行了梳理,剖析了黄河流域九省区在黄河流域土壤修复专利技术方面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存在问题,以期为黄河流域土壤修复和生态保护提供发展建议和对策。【方法】利用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为数据检索平台,从黄河流域各省区专利申请数量年度变化趋势、专利法律状态、申请人类型、主要申请人及申请地域分布、技术分布和技术周期趋势等角度对黄河流域土壤修复技术进行分析。【结果】黄河流域土壤修复专利技术申请量呈快速增加的趋势,专利申请中失效比例较大,企业申请量占比高,各省区土壤修复技术发展与地域环境有关,且各省份发展侧重点不同。【结论】黄河流域各省区土壤修复技术领域的关注热点为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盐碱地治理和常规污染土壤修复,各省区土壤修复专利技术已由新技术发展转向成熟技术的范畴,应重视从现有专利成果中寻找技术支撑,及时将专利成果进行转化应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incoPat专利检索平台和Excel分析工具,对国内植物活性物质皂苷专利技术申请态势、地域分布、重要申请人情况、 IPC分布及产业的布局情况进行了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国内皂苷类物质领域核心技术专利申请量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山东、吉林、北京和云南等省市。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A61K、A61P和C07J等方面,关于白头翁皂苷、常春藤皂苷、薯蓣皂苷、柴胡皂苷、黄芪皂苷、芦笋皂苷、海参皂苷、无患子皂苷和大豆皂苷等研究以及共轭亚油酸、三萜皂苷类、甾体皂苷、糖基转移酶等成分研究和皮肤外用剂、皂苷类引气剂等产品研究方面为研究的热点领域,为促进皂苷产业的技术发展和布局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真姬菇近年来需求激增,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着短板,特别是可应用的专利技术成果较少,这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真姬菇产业的发展。为促进真姬菇产业的发展,采用专利分析方法对真姬菇产业的专利技术发展趋势、专利区域分布及主要申请人、专利技术分布、专利信息法律状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真姬菇产业的专利技术发展已趋于成熟,中国是真姬菇产业专利申请大国,其专利数量约占全球专利数量的73%,并且中国专利申请量主要集中在上海和福建;但全球有效专利占比不足30%,专利申请的质量还有待提高。建议结合真姬菇产业发展实际,在激励创新、有效审查、促进运用等方面持续优化,促进真姬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南极磷虾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南极磷虾产业在近年得到不断发展,但由于捕捞、加工技术不成熟等问题,我国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因此,分析南极磷虾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对我国发展南极磷虾产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介绍国内外南极磷虾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蛋白质、脂质、矿物质元素含量3个方面综述了南极磷虾的营养成分;从酶类、甲壳素、虾青素含量3方面介绍了南极磷虾的活性成分,并列举了南极磷虾加工产品的主要形式;分析了南极磷虾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与对策,为进一步提高南极磷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周群英 《农学学报》2020,10(3):76-82
为了解中国桉树产业的专利现状,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对中国桉树产业已申请的专利进行收集,并对专利的申请量、类型、申请人、地区分布和技术领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桉树产业专利申请始于1986年,2007年之前发展缓慢。自2008年起,申请量呈增加趋势,在2016年达到峰值,达139件。类型以发明专利为主,所占比例达88.65%;企业是专利的主要申请人,所占比例达40.95%;广西的专利申请量最多,所占比例达45.53%;有效专利以云南国润香料制造有限公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东门林场的数量最多,均为9件;专利的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农业、林业、木材加工、肥料等方面。当前中国桉树产业的专利仍处于技术发展阶段,多数专利属于第一代商品,可以加大研发力度。  相似文献   

12.
在对2001~2015年我国烟草产业相关专利进行检索统计的基础上,从基本统计分析、深度挖掘分析两方面分析了我国烟草产业相关专利的整体态势、区域分布、竞争主体、竞争领域4大因素。结果表明:最近几年,我国烟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专利申请数量普遍增多,相关的技术发展迅速且绝对多数技术正处于技术发展的成长期;我国烟草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区域局限性,呈现出局部区域集中度高、区域发展程度及分布不均的特点,且不同类型的专利申请人在专利申请类型、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差异很大;烟草的调味或加香技术、无烟气的烟草制品及其制备方法、口含型烟草制品及其制备方法等技术创新难度相对较小,可拓展、创新的空间比较大,属于重热点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13.
利用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分析作物改良领域人工核酸酶技术专利布局,揭示关键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技术分布区域、专利申请人情况、竞争对手情况以及各技术方向对应的技术功效分布,以期为我国研究者的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关乎全球粮食安全。深入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专利,对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PatSnap),利用专利分析法,对收录的有关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总量及趋势、国家/地区分布、技术构成、热点主题与专利价值等方面,研究全球小麦遗传育种专利的技术现状、研发热点与发展态势。[结果/结论]全球小麦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正在逐步迈向成熟阶段;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是该技术领域的活跃机构,国内申请人则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抗病性基因的研究、耐除草剂和杀虫剂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转基因小麦研究等是当前的热点技术主题;高价值专利主要集中在国外大型跨国公司手中;中国的专利技术布局应打破地域局限,主动参与到全球化的技术竞争中去。  相似文献   

15.
王康  吕华侨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455-6457
利用上海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对我国生物柴油领域专利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分别从专利类型、专利申请量、重点专利技术及专利申请人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生物柴油领域专利保护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竞争态势,为我国生物柴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战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通过对全球126个国家及地区的Bt抗虫基因专利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国内外主要研发机构Bt抗虫基因研发的进展和策略,借此为中国在Bt抗虫基因挖掘、产业化应用方面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智慧芽全球专利数据库(PatSnap),利用专利分析法,对收录的有关Bt抗虫转基因的专利进行统计分析。从专利申请及公开趋势、基因类型、主要研发机构、技术研发热点领域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全球Bt抗虫基因专利的技术现状、研发热点与未来发展态势。[结果/结论]全球Bt抗虫基因的研发趋势趋于稳定,中国在专利质量提升方面与国际先进仍有差距;跨国公司是Bt抗虫基因的市场竞争主体,融合基因和基因叠加的复合性状研究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专利分析的中国番茄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解番茄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利用inco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为检索和分析工具,对番茄相关专利申请量、专利和申请人类型、专利申请地域及其技术构成、专利权人及其技术构成、IPC构成及技术变迁等进行了分析。中国番茄相关专利申请人主要以企业、大专院校和个人为主;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苏、北京、山东等;番茄专利核心技术主要是食品或食料的制备和处理、园艺栽培、微生物或酶及其组合物、肥料或农药或土壤调理剂等组成的混合物等。建议番茄产业应开发更多有重要价值的目的基因,建立番茄高效的再生和转化体系;利用分子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兼抗多种病虫害的番茄新品种;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挖掘和拓宽新的技术领域,与国外技术进行差异化发展,同时加强专利战略研究,做好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专利大数据的油菜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晰油菜产业技术发展现状,采用Innography专利分析平台,通过专利数据挖掘对油菜产业全球专利发展态势、主要国家、重点创新机构、主要IPC和技术热点、专利强度进行了分析,并用可视化的方法展示了该技术领域的创新状况。结果表明:全球油菜产业发展在经历技术萌芽期、技术成熟期后, 2013年后逐渐进入技术衰老阶段;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美国、日本等国专利布局的重要目标市场;油菜产业关键技术主要集中于C12N、A01N、A61K等小类;中国的发明创新覆盖了大部分技术热点,但仍有部分热点领域覆盖度不足,美国专利强度遥遥领先,中国专利技术创新仍面临挑战。研究提出了促进我国油菜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刘丽军  宋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7):3617-3623
【目的】研究专利数量飞涨背景下不同申请时期、申请主体和技术领域的中国农业专利质量及其变化趋势。【方法】以中国1985-2010年受理的全部农业专利为样本,利用统计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发明专利申请率、发明专利授权率、授权发明专利失效率、专利维持时间等质量指标。【结果】中国与国外农业发明专利授权率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国外的平均维持时间显著更长。在0.01置信水平下,中国公共研究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个人相比,发明专利授权的概率显著更高,但维持专利的概率却显著低于企业。时间趋势变量的系数估计值表明,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的授权和维持状况自2001年起有明显改善。【结论】尽管中国农业专利质量总体不如国外,但近年来已有显著提高,尤其以农业生物技术最为突出。大学、科研机构作为中国农业专利的申请主体,申请质量显著高于企业和个人,但“重申请轻维持”的现象比企业严重。中国今后应引导和规范农业科教单位的专利申请动机,鼓励和支持专利技术的转化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