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解近年来黄淮冬麦区旱地组小麦品种抗旱性的整体情况,对2017—2019年黄淮冬麦区132个区试品种(系)在干旱胁迫下的产量及抗旱指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等性状及抗旱系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黄淮旱肥组、旱薄组、北部组区试品种(系)近年来品种的抗旱性趋势大体相同,胁迫情况下产量总的变化是旱肥组>旱薄组>北部组,且呈逐年稳中有升的趋势,从抗旱指数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的抗旱整体还处于偏弱的水平;抗旱性状表现为干旱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均以千粒重的受损程度最小,有效穗、穗粒数、株高受损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1986-2014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对照品种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资料,研究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的演变规律,并进行产量及其结构性状变异的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获得如下结果:①1986—2014年产量及其结构性状的变异状况为产量>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尤其是2006—2014年各产量结构和产量性状变异偏离程度均最大。②黄淮旱地小麦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③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均成极显著正相关。④通径分析表明,在黄淮旱地小麦高产育种进化中,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的有株高、穗粒数。【结论】耕作制度和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产量及结构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较低、有效穗数较高、千粒重大的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组选育的运旱20410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冬性、中早熟、优质、抗旱、高产。参加山西省南部早地区试及生产示范试验,年型气候为平偏旱和严重干旱及倒春寒年型,分别比对照晋麦47增产7%和6.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品质分析达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适宜我国黄淮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组选育的运旱20410小麦新品种通过审定。该品种属冬性、中早熟、优质、抗旱、高产。参加山西省南部早地区试及生产示范试验,年型气候为平偏旱和严重干旱及倒春寒年型,分别比对照晋麦47增产7%和6.9%,居参试品种第一位。品质分析达强筋小麦品种标准。适宜我国黄淮旱薄地种植。  相似文献   

5.
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5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试各试点产量数据为依据,对产量性状作诸多稳定性分析,以期为小麦品种的遗传改良和准确评价参试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与生育期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互作关系,为气候变化下黄淮旱地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010—2017年国家黄淮冬小麦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在不同区域试验点的农艺性状与降水资料,结合地理时空分布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出苗-成熟期总降水的关系。【结果】空间分布上,黄淮旱地小麦实际单位面积产量、千粒重呈现由西部旱薄地向东部旱肥地增加的趋势。西部旱薄地的株高相对较高,中东部旱肥地的株高相对较低。中东部以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普遍较低,中东部以南的黄淮旱地不同生育阶段的总降水相对较高。时间变化上,河南、山西和陕西的中西部旱地的出苗—成熟期总降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出苗—抽穗期总降水与实际单位面积产量、株高、有效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黄淮旱肥地的株高和有效穗数决定了产量变异的53.2%,黄淮旱薄地的株高和千粒重决定了产量变异的67%。【结论】建议黄淮旱肥地冬小麦育种以适当增加株高,提高花前高效利用有限降水的能力和增加穗部发育为主。黄淮旱薄地育种以稳定株高,提高花后转运干物质的效率和收获指数为主。  相似文献   

7.
53份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大面积推广种植的旱地品种(旱肥地、旱薄地)、水肥地品种以及水旱兼用品种(系),以小麦品种的抽穗期、全生育期、最高分蘖数、株高、产量以及产量三要素等8个农艺性状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欧氏距离为22.6时,参试品种分为4个类群,第1个类群属旱地中高产型品种,株高较高,在旱地生产上表现为高产、稳产和抗旱,是黄淮冬麦区旱地主要推广的品种;第2个类群是一个抗旱性较好的旱肥地品种(系),是适宜河南丘陵旱地麦区种植的抗旱性较好的小麦品种;第3个类群主要属水肥地品种,株高较矮,可作为黄淮(南片)麦区灌溉地区主要推广的中高产型品种;第4个类群是高中水地高产型小麦品种,其综合表现较好,主要表现为千粒质量大,穗粒数多,公顷成穗数较多,综合性状表现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株高对产量贡献较大且为正效应;起身至拔节期平均气温为负效应。【结论】气候变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和有效穗数适中、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中高产抗旱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育种改良方向。  相似文献   

9.
2000—2015年国家黄淮和北部冬麦区域试验品种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各区试组小麦品种品质差异和年度品质变化,探讨各区试组品质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方法】对2000—2015年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985个参试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指数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各区试组强筋品种、中强筋品种和中筋品种比例及8个主要品质性状变化。【结果】各区试组参试品种以中筋品种为主,平均占品种量78%;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比例较小,各占11%。区试组之间各品种类型比例存在差异,从参试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13%)、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1%)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6%)的强筋品种比例高于北部冬麦区组(6%)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7%);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20%)的中强筋品种比例最大,北部冬麦区组(5%)比例最小。从审定品种看,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强筋品种(4%)和中强筋品种(10%)比例最大,其次为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3%、6%);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17%)和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19%)中筋品种比例高于其他区试组。受区试组品种结构影响,各区试组小麦质量总体表现为中筋品质,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较高,而沉淀指数、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一般。区试组之间参试品种品质差异较大,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和春水组容重平均值高于北部冬麦区组和黄淮冬麦区旱地组,而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之相反;北部冬麦区组强筋品种和中强筋品种稳定时间平均值高于其他区试组;黄淮冬麦区春水组各类型品种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平均值均高于其他区试组。各区试组品质性状年度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容重、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呈上升趋势,吸水量呈下降趋势,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持平趋势,沉淀指数呈先升后降趋势。【结论】中国小麦品质育种进展缓慢,区试组之间发展不平衡,影响相应生产区小麦品种结构和质量。国家小麦区试应加强对不同品质类型优质小麦的重视,改善小麦品质结构,提高小麦品种质量。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14-2017年黄淮和陕西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干旱年型、平水年型、丰水年型各组试验旱地小麦的对照品种、参试品种以及增产品种主要性状在不同年型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旱地小麦品种同一性状在不同年型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但不同年型对不同性状影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单产、667 m2穗数、株高、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参试旱地小麦品种较对照的生育期普遍延长,丰产潜力提高,株高有明显降低趋势,但抗旱性减弱,稳产性降低,对照品种较强的抗旱性使其在旱年和平年仍有稳产优势,但生产潜力较低。因而旱地小麦育种应加强丰产与抗旱相结合,选育高产、抗旱、优质的旱地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抗旱性形态指标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为小麦抗旱育种及其抗旱性鉴定提供依据。[方法]以2002~2003及2003~2004年度黄淮冬麦区旱地组抗旱性鉴定的22个参试品种为供试材料,分别对其进行棚内干旱试验和棚外露天试验,并对各品种最高群体、株高、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小穗数、不育小穗和小穗密集度的水分胁迫敏感因子(Csi)与籽粒抗旱指数进行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所分析9个数量性状的Csi均大于0,其中株高和千粒重的平均Csi较高(分别为22.6和20.3),穗长和不育小穗的平均Csi较低(分别为0.6和1.0);有效穗、千粒重、小穗数、小穗密集度的CSi与籽粒抗旱指数均达显著相关水平,这4个指标可作为判定小麦品种抗旱性的形态指标。[结论]该研究确定了冬小麦品种的形态抗旱指标。  相似文献   

12.
国审小麦新品种漯麦8号的选育及其丰产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漯麦8号是漯河市农科院1998年选用鲁麦14为母本、豫麦41为父本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号为2007008。为了更全面详细了解漯麦8号的生产特性,对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进行了论述.并以2004~2005年度国家冬小麦品种试验黄淮南片水地B组区域试验汇总结果为依据,通过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等参数分别对漯麦8号和对照品种豫麦49进行比较分析,以促进该品种在生产中的椎广应用。结果表明,漯麦8号丰产性能高、稳定性能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DTOPSIS法综合评价黄淮小麦新品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DTOPSIS法对参加2007~2008年度河南省冬小麦新品种区试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DTOPSIS法比单用产量进行分析更为合理,能将各品种的性状指标归纳为统一的量化综合指标,并能反映各品种的稳定程度;在13个参试品种中,周9811、许科316、周麦18的C值最高,也就是说3个品种在河南地区适应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综合性状优良,并与品种的实际表现一致;同时讨论了DTOPSIS法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新疆近年中晚熟冬小麦新品系产量和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新疆近年来中晚熟冬小麦新品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关系.[方法]以2005~2007年新疆北疆冬麦区试参试品系为材料,研究产量和品质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近阶段新疆小麦新育品系增产显著;适度提高穗粒数,同时兼顾其它产量性状间的协调,可能是获得高产的有效途径.参试材料品质类型比较单一,优质中筋专用类型占参试品系的15.4;,无强筋和弱筋专用优质小麦类型.产量与容重呈显著正相关;容重与延伸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主穗粒重与湿面筋显著正相关;成穗数与湿面筋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湿面筋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今后新疆冬小麦品种改良的重点是:保留适宜穗数的同时选择穗粒数、容重和千粒重较高的品系,既有利于减小成穗数对湿面筋的负向效应,又有利于提高籽粒蛋白质的含量,使优质和高产达到较高水平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长6878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抗逆性强、丰产潜力大、稳产适应性广、优质专用为育种目标;广泛搜集、鉴定和利用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的优异种质,使两大麦区的优异基因得以融汇;根据性状互补和累加的亲本配制原则,筛选和利用适用于当地推广应用的品种作为中心亲本,使目标性状得到有效组合;后代采用水旱地交叉选育法,使杂种基因型的各种性状得以充分表达,提高了选择效率,加快了选育进程,使育成品种长6878表现抗旱高产、稳产广适、品质优良、综合农艺性状好。  相似文献   

16.
在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通过试验分析不同品种冬小麦茎秆含水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探讨旱作条件下茎秆含水量与产量和WUE 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之间产量、WUE、植株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植株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小麦抽穗期茎秆含水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但灌浆中期茎秆含水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