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试验比较了普通小麦‘镇麦10号’和糯质小麦‘扬糯麦1号’不同生育期的生育特性、茎蘖动态、叶片生理特性、干物质生产及转运特性以及产量形成的动态差异。结果发现:‘镇麦10号’和‘扬糯麦1号’的生育期差异较小;‘扬糯麦1号’单位面积茎蘖数较‘镇麦10号’多39.7%;‘扬糯麦1号’的花后叶片功能持续期较长,且SPAD和LAI较大;‘镇麦10号’的营养器官干物质运转量较多,‘扬糯麦1号’的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多,但两者总转运率相近;从产量构成看,‘扬糯麦1号’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显著较‘镇麦10号’多,但千粒重较小;‘扬糯麦1号’和‘镇麦10号’的籽粒产量分别为7403.4kg/m2和6810.5kg/m2。通过比较普通小麦和糯质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差异,可以为不同应用条件下小麦栽培方式选择及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下游小麦品种的灌浆速率及产量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长江中下游麦区9个主推小麦品种灌浆速率、生育进程及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各品种灌浆速率整体表现为慢快慢,但灌浆进程差异较大.镇麦8号和宁麦13的快速灌浆期启动早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镇麦8号因穗粒数较少,产量表现一般.宁麦17、扬麦16、镇麦168和郑麦9023的峰值灌浆速率高,快速灌浆期稳定且持续时间长,后期灌浆速率低,有利于避免后期高温避熟的不利气候因素.襄麦55和扬麦18在收获前期灌浆速率仍较高,千粒质量和容重的稳定性存在风险.南农06Y86平均灌浆速率和千粒质量最低,后期灌浆速率较高,穗数和穗粒数表现中等,高产稳产的难度较大.宁麦13和镇麦168结合了多穗多粒、中前期灌浆速率快且与千粒质量相协调等优良特征,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多穗多粒、熟相好,快速灌浆期启动早,灌浆速率和千粒质量协调,是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相同施肥水平下(N 180kg/hm2)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安徽3个主要生态区产量、体积质量和主要品质性状(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的差异,为安徽弱筋小麦产量提升和品质改善提供研究支持。研究表明,舒城县试验点产量较高品种依次是‘宁麦9号’(5 845.85kg/hm2)、‘扬麦22’(5 681.12kg/hm2)和‘扬麦9号’(5 460.55kg/hm2),庐江县试验点依次是‘宁麦9号’(4 954.62kg/hm2)‘扬麦15’(4 801.53kg/hm2)和‘扬麦9号’(4 500.71kg/hm2),怀远县依次是‘扬麦15’(5 706.67kg/hm2)‘扬麦22’(5 651.40kg/hm2)和‘皖西麦0638’(5 649.74kg/hm2),弱筋小麦在舒城和怀远生态区种植相比庐江生态区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符合国家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品种在舒城县和庐江县试验点为‘扬麦15’‘宁麦9号’‘扬麦9号’和‘皖西麦0638’,在怀远县为‘扬麦15’‘宁麦9号’和‘皖西麦0638’。相同施肥水平下不同弱筋小麦品种在同一生态区种植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间的差异可达显著水平;相同弱筋小麦品种在不同区域种植产量、体积质量和品质会发生一定变化,其中部分小麦品种的产量、体积质量及蛋白质质量分数、湿面筋质量分数、硬度指数和沉淀值指标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4.
姚国才 《农学学报》2014,4(12):16-20
阐明国审小麦新品种‘宁麦23’的选育背景和过程,揭示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及其特点,为‘宁麦23’的推广应用及未来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利用国家长江中下游冬麦组2009—2013 连续4 年的预备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较全面地与对照品种‘扬麦158’作比较。‘宁麦23’丰产、稳产性较好,其平均产量比对照品种‘扬麦158’增产2.90%~9.51%,增产点次率71%~100%;该品种成穗数适中,穗型较大,每穗实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产量三要素较协调;‘宁麦23’成熟期早,中抗赤霉病,中抗至中感纹枯病,高抗黄花叶病,籽粒商品性较突出。此外也指出了‘宁麦23’的不足,并探讨了相应的扬长避短的利用策略。‘宁麦23’适合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苏皖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及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地区种植,尤其适合上述地区的中晚熟水稻茬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选用长江中下游麦区首个国家审定红皮强筋小麦新品种镇麦168为试验材料,设置240、300、360 kg/hm23个施氮处理,研究施氮量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构成因素的影响及其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氮量能显著影响镇麦168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镇麦168的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中高施氮水平(300、360 kg/hm2)处理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全部施氮处理下,穗数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千粒质量与籽粒产量呈负相关;穗数与穗粒数、千粒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穗粒数与千粒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全部施氮处理下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均有正向作用,其中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穗发芽发生频繁,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安全的现实,选育并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至关重要。为给长江中下游地区选育及推广抗穗发芽小麦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整穗发芽法,对长江中下游安徽地区的39份小麦推广品种和31份选育品系及1份对照进行了穗发芽抗性分析。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中下游推广的品种(品系)整体穗发芽抗性较好,穗发芽抗性品种(品系)较多,但不同材料间仍有显著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及对各品种(品系)的相对穗发芽指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明麦133’‘WXZ1541’‘隆垦麦1号’‘扬麦16’‘扬麦24’‘扬辐麦6号’‘扬辐麦7号’‘华麦1028’‘扬麦15’‘农麦126’‘扬麦28’‘浩麦1号’‘WXZ1547*F’‘皖西麦0638’‘WXZ1529’‘苏隆128’‘WXZ1532’‘镇麦9号’等共18份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较强;而‘WXZ1504’‘WXZ1315’‘镇麦12’‘亿麦9号’‘WXZ1508*F’‘罗麦10号’‘WXZ1221’‘扬麦25’‘WXZ1224-4’及‘扬麦13’‘轮选22’‘轮选27’等材料的抗穗发芽能力较弱,易发生穗发芽。  相似文献   

7.
适期播种是小麦增产的必要因素,为探究晚播对不同小麦品种生育期、茎蘖动态、抗逆性表现、穗部性状及产量等因素的影响,选用“扬麦16号”“扬麦23”“宁麦19”“镇麦12号”作为参试品种,在12月1日、12月10日两个播期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晚播情况下,4个参试小麦品种的生育进程差异不大;但播期延迟后,千粒重指标上,“扬麦23”受影响较小,其他3个品种下降明显;从产量表现来看,“扬麦23”产量差异不明显,“宁麦19”“扬麦16号”“镇麦12号”受晚播影响产量显著下降,但“扬麦16号”在晚播情况下实收产量仍尚可,总体而言,“扬麦23”“扬麦16号”耐迟播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沿江地区小麦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筛选出适宜在白湖地区种植的产量高、性状优、抗性好的小麦品种,在沿江地区进行了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实际产量最高的品种是扬麦19,其次是宁麦13和宁麦518,实际产量最低的品种是南农0686,再次是扬麦13和宁麦17;有效穗数最多的品种是生选6号,其次是扬麦19、宁麦518和白农0902;千粒重最重的品种是宁麦17,其次是宁麦16和宁麦518;平均每穗总粒数最多的品种是宁麦17,其次是南农0686和扬麦19。因此,适宜在白湖地区生产的小麦品种主要是扬麦19、宁麦13和宁麦518。  相似文献   

9.
为豫南稻麦轮作区品种选用和小麦高产栽培的施氮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品种信麦9号(多穗型弱春性品种)和扬麦15(大穗型春性品种)为材料,设置120 kg/hm2(N1)、225 kg/hm2(N2)和33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分析施氮量对2种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灌浆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增加,小麦越冬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随之增加,具体表现为N3>N2>N1,但品种间差异明显,信麦9号越冬期后的群体总茎数均显著高于扬麦15,显示了信麦9号良好的分蘖成穗能力.不同施氮处理下,2种基因型小麦灌浆过程中穗粒干质量变化均呈慢—快—慢的变化趋势,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的穗粒质量呈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N1>N2>N3,其中,扬麦15穗粒质量较信麦9号下降更为明显.各施氮处理中以N3处理的产量最高,具体表现为N3>N2>N1,且N3处理与N2、N1处理差异显著,品种间差异表现为信麦9号各施氮处理穗数均高于扬麦15,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扬麦15.  相似文献   

10.
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基因型对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选取7个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作为供试材料,对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与收获指数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关系作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均存在差异,镇麦168的生物产量居首位,达到1656.3 g/m2,但其收获指数仅为0.45,导致其籽粒产量不高;宁麦13的生物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均为最高。不同基因型小麦的籽粒产量与生物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与生物产量相关不密切。  相似文献   

11.
迟播早熟高产小麦新品种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麦品种(系)播种-拔节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发育特性,探讨在育种中聚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可能性,为长江中下游麦区选育迟播早熟高产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在2012—2013和2013—2014年,通过比较共计18个小麦新品系及生产上部分推广品种的冬前及越冬期单株叶片数、茎蘖数,籽粒灌浆特性相关指标等,筛选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系);2014—2015年,在适期播种(11月5日)和迟播(11月19日)条件下,研究扬麦16和其他4个品种不同生育时期群体结构(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分析具有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品种扬麦16迟播高产的生长发育机理。【结果】2012—2013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叶片数、茎蘖数均较高,显著高于镇10216,具有前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后期灌浆速率较慢;宁09-118和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灌浆持续时间长,粒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具有后端快速发育特征,但前期生长发育较慢。2013—2014年,富F101冬前及越冬期茎蘖数均表现较高,镇10216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最高,理论粒重最大,2个品系继续分别表现出前端和后端快速发育特性;扬麦16冬前茎蘖数高于富F101,越冬期茎蘖数与富F101无显著差异;后期最大灌浆速率大于2.0 mg/(粒·d),与镇10216差异不显著,且平均灌浆速率较高,较好地结合了两端快速发育的特性。2014—2015年,迟播条件下,扬麦16越冬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最大,显著高于宁麦13;在适期播种条件下,扬麦16产量低于扬麦22,与扬麦20、扬麦23和宁麦13差异不显著,但在迟播条件下产量显著高于扬麦20、宁麦13,与扬麦22、扬麦23无显著差异,与适期播种相比减产幅度最小,减产5.2%,千粒重高而稳定,达40 g以上。【结论】品种间两端快速发育特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两端快速发育特性的品种能够实现迟播高产,同时保证适期播种取得较高产量。扬麦16冬前生长发育快,越冬期能保持一定生长量及分蘖发生量;快速灌浆持续时间长,平均灌浆速率、峰值灌浆速率大,粒重高;迟播早熟高产,这是其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材料穗发芽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籽粒发芽法和大田穗发芽法,综合评价目前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推广的小麦品种(33份)和选育品系(19份)及对照(2份)的抗穗发芽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穗发芽特性在不同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红粒小麦抗穗发芽能力极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大部分红粒小麦休眠期长,较耐穗发芽;白粒小麦总体上休眠期短,不抗穗发芽。材料储存时间对小麦穗发芽有显著影响,随材料储存时间增加,小麦休眠期渐渐解除。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长江中下游麦区54份小麦材料分为4类,第1类抗穗发芽能力强,包括扬麦11、CD-11、扬11-04、华麦5号、扬麦20、镇麦5号共13份材料,全部为红粒小麦;第4类不抗穗发芽,包括扬麦13、扬麦14、镇麦8号、鄂麦18、襄麦25、漯6010、CD-4共17份材料,其中郑麦9023也属于此类,几乎无休眠期,极易发芽。  相似文献   

13.
钾素水平对小麦氮素积累和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试图阐明施钾对小麦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方法】在池栽条件下,以宁麦9号(低蛋白)和扬麦10号(中蛋白)两个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施钾水平下植株氮素积累、运转和开花期叶片含钾量的特征及其与籽粒蛋白质和各组分含量的关系。【结果】与不施钾相比,施钾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含量,极显著提高了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由于对谷蛋白含量的作用甚微,因而显著降低了谷/醇比。施钾提高了开花期叶片含钾量进而显著促进了小麦植株花前氮素的积累和贮存氮素的运转,较高的开花期叶片钾营养水平显著提高了扬麦10号的花后氮积累,但对宁麦9号花后氮积累的促进作用较小。两种类型小麦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对施钾的响应程度不同,扬麦10号大于宁麦9号。【结论】施钾条件下,因较高开花期叶片含钾量而显著提高的宁麦9号花前贮存氮素运转量和扬麦10号花后氮积累量,分别是这两种类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增加的重要生理原因。在本试验条件下,宁麦9号和扬麦10号的适宜施钾水平分别为K2O 150、225 kg·ha-1。  相似文献   

14.
赵绘  慕向宾  王占林  高鹏  杜吉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057-8058,8062
[目的]为明确使用SODM调节剂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增产效果。[方法]结合运用喷施、浸种等措施,对2种不同小麦品种(弱筋小麦扬麦15和中筋小麦扬麦16)施用Cu/Zn和Mn 2种金属离子类型SODM调节剂,测定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重、叶面积指数及成熟期的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和产量。[结果]各处理增加了苗期、拔节期、挑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及叶面积指数,浸种处理和浸种+喷施处理与对照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除Mn-SODM喷施处理外,其他各处理均显著增加了小麦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和产量。其中Cu/Zn-SODM浸种处理增产14.1%~16.1%,增幅最大,Mn-SODM喷施处理增产2.6%~4.0%,增幅最小。[结论]用Cu/Zn-SODM浸种对提高扬麦15和扬麦16产量最有效。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obtain genetic information for grain yield, seven genetically diverse wheat cultivars were crossed in an incomplete diallel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grain yield using F_2 progenies for two year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among genotype, year and genotype × year interaction for grain yield, and both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 and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SCA) were also highly significant for grain yield, suggesting that the trait was controlled by both additive and non-additive effect. The GCA estimates revealed that the best combiners for grain yield were Yangmai 5 and Ningmai 9. Adequacy tests revealed that data of grain yield was fully adequate for genetic interpretation. Over-dominance genetic effects were important for the expression of grain yield. Grain yield exhibited moderately high value of narrow sense heritability(h_N~2=66.98% and h_N~2=72.37%).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不同小麦品种播期试验,研究播期对里下河地区小麦穗粒结构的影响。[方法]主要采用分期播种的方法,选择里下河地区的当家品种扬麦158、苏麦6号、宁麦9号进行种植试验。[结果]有效穗数,苏麦6号和宁麦9号接近,扬麦158较低。实粒数,苏麦6号和扬麦158接近,宁麦9号较多。千粒重,苏麦6号>扬麦158>宁麦9号。[结论]在10月25日~30日播种,播期对有效穗数和实粒数的影响较小;播期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明显。综合考虑小麦穗粒结构与播期的关系,尤其要达到高产优质的栽培目标,当地小麦的播期安排在10月25日~11月4日最佳。  相似文献   

17.
氮肥底追比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小麦高产优质栽培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以小麦品种‘尧麦16’、‘安麦16’和‘泰山4241’为材料,在施纯N 270 kg/hm2,底追比3:7、5:5、7:3处理下研究了氮肥底追比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尧麦16’和‘安麦16’产量均在3:7处理下最高,分别为6839.93 kg/hm2和6202.2 kg/hm2,‘泰山4241’产量在5:5处理下最高,达7629.23 kg/hm2。品种间以‘泰山4241’产量最高,‘安麦16’产量最低。不同氮肥底追比处理下,品种间以‘泰山4241’旗叶SPAD值均表现为最高,且在底追比3:7处理下表现最高,‘尧麦16’和‘安麦16’在底追比5:5处理下表现最高。灌浆时间相对于灌浆速率更易受氮肥底追比的影响,氮肥底追比对‘尧麦16’和‘泰山4241’的灌浆过程影响大于‘安麦16’,‘泰山4241’的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速率均表现较高,灌浆后期功能叶衰退较慢,叶源生产能力强,能为籽粒发育提供较多的营养物质,从而为获得较高产量提供物质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