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脂多糖(LPS)是革兰阴性(G^-)菌的内毒素,刺激机体引发炎症反应,为细菌的一种毒力因子,主要存在于细菌细胞壁外膜上,也是外膜囊泡(OMVs)的主要成份。OMVs是细菌从膜上脱落下来的一种囊状结构,含有大量的LPS、外膜蛋白及其他成分,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亚单位疫苗。大多数LPS由类脂A、核心寡糖和O抗原多糖组成,这3个组分的合成影响着LPS的结构,继而影响细菌的毒力和细菌分泌OMVs的产量、毒性及免疫原性等生物学特性。论文主要对LPS的合成转运过程中结构修饰对G^-菌毒力及其OMV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为革兰阴性菌致病机理研究及开发新型亚单位疫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副猪格拉瑟菌(Glaesserella parasuis,GPS)突破猪呼吸道上皮屏障引起系统性感染的机制。通过超速离心和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副猪格拉瑟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 OMVs),OMVs经SDS-PAGE显示,蛋白质条带分布在55~100 ku,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OMVs的粒径在100~200 nm,纳米粒子直径分析(NTA)结果显示,样品在100~200 nm处的粒子数目最多。进而用制备的HbpA及OmpP2多克隆抗体对OMVs及不含OMVs的细菌上清进行Western blot验证,证实所提取的样品为外膜囊泡,且进一步结果证明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CDT)在GPS培养物中主要以OMVs的形式存在。用OMVs或CdtB处理猪气管上皮细胞(swine tracheal epithelial cells, STEC)36 h,检测STEC中cleaved-caspase3、ZO-1和Occludin的蛋白表达水平,并用FITC-葡聚糖(FD-4)检测STEC单层细胞的细胞旁通透性。结果发现,OMVs与CdtB处理后凋亡相关蛋...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副鸡禽杆菌外膜囊泡(OMVs)的构成,提取A型副鸡禽杆菌的OMVs,纯化并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检测其内毒素含量和DNA含量,分析其是否具有血凝活性,测定OMVs蛋白含量,并用质谱法分析了OMVs的蛋白组成成分。结果显示,副鸡禽杆菌的OMVs呈球形、泡状,直径为20 nm~300 nm,含有内毒素和少量核酸物质。该OMVs不能凝集鸡红细胞,Western blot结果表明,OMVs蛋白与该菌外膜蛋白单克隆抗体有阳性反应,构成OMVs的蛋白分子质量大多集中于65 ku和13 ku处,蛋白成分主要有ATP依赖性RNA解旋酶等多种功能酶、铁链霉素B受体、膜蛋白等结构成分和一些未知功能的假定蛋白等,为进一步分析副鸡禽杆菌外膜囊泡在致病和免疫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副鸡禽杆菌(Apg)外膜囊泡(OMVs)的生物活性,提取了A型副鸡禽杆菌的外膜囊泡。纯化后的OMVs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结构;将OMVs加入到鸡巨噬细胞(HD-11)培养液中,检测一氧化氮(NO)产生量的变化;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HD-11各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将OMVs经肌肉注射接种SPF鸡,检测鸡血清IgG抗体产生情况,并用3种血清型的副鸡禽杆菌强毒菌株攻击免疫鸡,测定其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电镜下的副鸡禽杆菌OMVs呈球形,直径在20~300 nm;OMVs可极显著提高HD-11中NO产量;qPCR结果显示,OMVs作用可显著上调鸡巨噬细胞IL-2、IL-6、 IL-1β、IL-10、iNOs等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免疫鸡可以产生特异性的IgG抗体。用A型副鸡禽杆菌攻毒,免疫保护率为70%,对异种血清型交叉保护性较弱,仅有10%~30%。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副鸡禽杆菌外膜囊泡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布鲁氏菌外膜囊泡(OMVs)在亚单位疫苗上的应用前景,制备布鲁氏菌OMVs亚单位疫苗,评估布鲁氏菌OMVs的免疫原性。【方法】利用高速离心法制备羊种布鲁氏菌OMVs,通过透射电镜、SDS-PAGE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制备的OMVs进行形态和组分分析;使用纳米佐剂(LDH)和弗氏佐剂乳化OMVs后免疫小鼠,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免疫后7、14、21、28和35 d小鼠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利用小鼠IgG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IgG抗体水平,评估OMVs诱导产生的体液免疫水平;通过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分离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和γ-干扰素(IFN-γ)测定及小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流式细胞术测定评估OMVs免疫小鼠的细胞免疫水平。【结果】成功提取并纯化了布鲁氏菌OMVs,其直径大小为20~160 nm。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OMVs主要组成蛋白OMP25、OMP31、OMP16、OMP19、BP26及SOD均属于亲水性蛋白和抗原性蛋白,且存在多个B细胞和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与PBS组相比,OMVs免疫小鼠后,不同佐剂组均可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特异...  相似文献   

6.
正外膜囊泡(OMV)是一种由革兰阴性菌在生长过程中分泌的球状物质。于1963年首次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在紧挨着细菌细胞壁处存在着囊泡状的物质,并认为它可能和细菌的功能有关。直到1999年,Beveridge等再次通过电镜观察外膜囊泡,分析发现其具有很多与致病相关的物质后,才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1])。OMV的成分通常包括细菌的脂多糖、外膜蛋白和脂类等,种类和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发现影响OMV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猪肠壁囊泡性囊肿的可能病原,从发病猪肠道囊泡分离细菌,从11头发病死亡猪肠壁囊泡分离到1株共同性的细菌,对其进行了细菌生化鉴定和16sRNA测序,结果鉴定该株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通过药敏试验和小鼠攻毒试验,证实该株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和强致病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铜绿假单胞菌致仔猪肠壁裳泡性脓肿的病例,并证明了假铜绿单胞菌强的致病作用,为深入铜绿假单胞菌对畜禽养殖的威胁及条件致病菌的变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布鲁菌病(布病)是最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布鲁菌可以导致患病动物的流产及人类的马耳他热。外膜小泡是细菌在生长过程中自发释放的一种球形的双层膜结构。在多种细菌中,外膜小泡发挥着运输细菌物质,抵御宿主杀伤作用,参与生物膜形成等多种功能。外膜小泡也可以影响布鲁菌的内化过程,并干扰宿主的细胞因子反应,从而使布鲁菌建立对宿主的感染。除此之外,由于布鲁菌的外膜小泡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使其在布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39-344
TolC是革兰阴性细菌一种外膜通道蛋白,参与细菌应对外界不利环境的耐受,沙门菌TolC蛋白作为免疫原对动物沙门菌感染的保护效果优良,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前,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E.tarda)该蛋白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以E.tarda TolC蛋白作为研究对象,原核表达并纯化TolC蛋白,进一步通过动物试验确定该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免疫动物对致病性E.tarda ET-13强毒株感染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结果表明,E.tarda TolC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潜在的疫苗价值,为进一步研制E.tarda亚单位疫苗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10.
福氏志贺菌外膜蛋白A是细菌入侵宿主细胞的作用蛋白,同时激活机体的免疫机制对抗细菌的感染,在动物疫苗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采用分子克隆方法获得福氏志贺菌OmpA蛋白表达菌株;利用SDS-PAGE电泳切胶纯化、尿素梯度复性获得OmpA蛋白,免疫小鼠制备OmpA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法检测抗体滴度,Western blot检测抗血清特异性;DNAMan与MEGA软件分析OmpA蛋白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OmpA重组载体双酶切、DNA测序鉴定结果,以及蛋白表达、纯化条带大小与预测一致;ELISA法确认OmpA抗血清滴度达1∶1 600,Western blot证实抗血清具有很好的特异性。OmpA序列系统发生分析发现不同种的致病菌存在同源性,尤其C-端同源性较高,并且不同种志贺菌具有更高的同源性。表明成功制备OmpA蛋白和小鼠多克隆抗体,为OmpA蛋白功能与疫苗开发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Polysaccharide is the major component of bacterial cell tha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acteria and their hosts. It aids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cteria, imparting virulence to the bacteria and adjusting host's immune response as well. Advance genomics research has deciphered several different bacterial polysaccharides sharing a common biosynthesis mechanism. The study of polysaccharides is mainly based on sequenc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genome in combination with metabolite analyses that still requires a detailed study. Researchers are now further focusing on their biosynthetic pathways to unveil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diversity of these bacterial polysaccharides along with the host-pathogen interaction. It will open new doors for vaccine development and other therapeutic methods against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als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to control disease and cure at molecular level. This review states the mechanisms and relevant problems of biosynthesis and in vitro biosynthesis of peptidoglycan,O-antigen and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and summarizes the application of bacteria polysaccharides in the aspects of searching for candidate antigens and controlling the target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and exploring genetic evolution of bacteria and biological synthesis.  相似文献   

12.
多糖是细菌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参与细菌与宿主的识别,帮助细菌产生毒力,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等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细菌多糖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合成机制具有相似性。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主要基于基因组的序列分析预测,结合代谢产物研究的基因分析,不够详尽。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细菌多糖的合成机制,这种机制的研究将为进一步阐明细菌多糖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为开发针对相应病原菌的新型疫苗和治疗方法,及进一步实现分子水平的相关疾病防控和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持。作者以肽聚糖、O-抗原和夹膜多糖为代表,阐述了其生物合成及体外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进展和相关问题,并总结了细菌多糖合成途径的研究在寻找候选抗原和控制病原细菌靶位以及研究细菌遗传进化和生物合成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以其益生性、佐剂效应、制备简单及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被广泛用于各种病原抗原的传递载体研究。乳酸菌活载体疫苗能同时激发机体的体液免疫、黏膜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是目前疫苗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作者分别对乳酸菌活载体疫苗的作用机理、传递外源抗原的形式进行概括,对其在预防各种病毒性、细菌性和寄生虫性等疾病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细菌活载体及其在寄生虫疫苗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减毒或无毒的活微生物作为疫苗载体能够激起持久的系统和黏膜免疫反应,且具有易于接种、安全和廉价等特点,近年来已成为疫苗研究领域的热点。作者对细菌活载体及其在寄生虫疫苗研究上的应用作一概述,从而为研制新型寄生虫疫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基因工程菌Lactococcus lactis NZ9000在基因组学、安全性、功能性、疫苗载体构建、菌株改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NZ9000作为口服疫苗载体的表达系统进行了评述,展望了其在生物制药、疫苗开发和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系统(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和细菌中,由RNA介导在Cas蛋白协助下发挥作用的获得性免疫系统,目前,已发现的CRISPR系统中以CRISPR/Cas9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对CRISPR/Cas9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着重介绍其在重要猪病毒病防控中的应用,包括改造宿主和改造病毒两方面,该技术为研究病毒致病机制、新型疫苗研发以及抗病育种研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对疫病的控制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不合理的使用,耐药及多重耐药细菌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从细菌染色体、质粒、转座子等遗传学和产生灭活酶、主动外输、渗透屏障、代谢、靶位改变和生物被膜形成等生物化学方面对细菌产生耐药的分子机制做了介绍,有助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克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出现或传播,有利于新抗生药物研究与开发,并建议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开发一些天然抗菌肽和特异的细菌疫苗,以控制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