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掌握海南坡鹿疾病发生与发展规律,有利于开展防治工作,促进种群恢复.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与观察,阐述了海南坡鹿普通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不同年龄的坡鹿个体多发性疾病存在差异;不同季节坡鹿的多发性疾病类型和发病率也不相同,并提出了相应的疾病防治措施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2.
海口金牛岭动物园笼养坡鹿最近产下一只雄性小坡鹿。据介绍,这是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坡鹿进行笼养后的首次成功繁殖。据金牛岭动物园顾问吕泽坚工程师介绍,坡鹿只产于我国海南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体态清秀,体色腹背分明,一对耳朵能够不可思议地前后转向180度,非常机灵活泼。但这种性格温柔,胆小可爱的草食动物,由于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及偷猎等原因,到80年代时,海南坡鹿野生群种数已不足300头。从1984年开始,国家拨专款对海南坡鹿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性措施,目前海南坡鹿总数也才800多头,…  相似文献   

3.
海南坡鹿属偶蹄目、鹿科、泽鹿亚种,又名泽鹿.为我国海南岛所特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海南坡鹿同其它茸鹿一样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坡鹿的生存环境不断遭到破坏,加上当地人的猎杀,据调查结果表明,到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海南坡鹿野生种群总数已不超过270头,处于濒临灭绝的处境,从1984年开始,国家拨款开始对海南坡鹿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对海南坡鹿的生活习性、食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但对海南坡鹿消化率测定的研究还未见报道.作者于1998年3月至4月中旬利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对散养海南坡鹿的饲料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消化率的测定,目的是通过测定饲料中各种营养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4.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用食痕法(evidence of feeding on forage)观测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简称坡鹿)对18种草本和18种灌木类饲草的采食部分占整株草本植株或占整枝灌木主枝条的尺寸比,同时测定各饲草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结果显示,按旱季与雨季的(全年)平均值,坡鹿对草本类饲草的采食尺寸比为49.29%,对灌木类饲草为57.3%;草本类饲草的ADF含量为9.91%,灌木类饲草为9.19%;无论草本还是灌木类,坡鹿的采食尺寸比随饲草ADF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在大田自然保护区围栏内,坡鹿对ADF含量在10%以上的饲草不喜食,饲草纤维物质含量是坡鹿在围栏内扩充采食部位以增加营养摄入量的限制性因子,在旱季种植并收割饲草投喂坡鹿时,应避免其纤维物质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5.
草本和灌木的养分含量及其与海南坡鹿食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采集海南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水分(Water)、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无氮浸出物(NFE)、钙(Ca)、铁(Fe)、锰(Mn)、锌(Zn)和铜(Cu)含量.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的水分和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灌木,粗蛋白质、钙和微量元素含量显著低于灌木,二者的无氮浸出物含量无显著差异.研究认为,草本植物含水量较高,采食时感觉幼嫩可口,是海南坡鹿对其喜食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的粗纤维含量是导致海南坡鹿喜食幼嫩植物或植物幼嫩部位的关键原因,坡鹿对粗纤维含量超过25%的植物部位不喜食;在面积相对有限、旱季长达半年的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围栏内,草本植物是坡鹿的主要能量来源,灌木是坡鹿维持生态营养平衡供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6.
围栏内海南坡鹿饲草常规养分消化率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别于2003年1-5月(旱季)和7-11月(雨季)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采集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主要采食的草本和灌木类饲草各18种,根据坡鹿野外采食饲草的频次和食谱制备坡鹿的"混合饲草"样本.在采食场内按坡鹿种群组成比例采集并制备坡鹿的粪便样本.用内源指示剂(AIA)法测定坡鹿对混合饲草常规养分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按旱季和雨季的平均值,坡鹿对无氮浸出物(NFE)、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纤维(CF)和粗灰分(Ash)的表观消化率分别为55.18%,53.57%,43.11%,39.09%和37.42%.研究表明,坡鹿在旱季对粗纤维、粗蛋白和粗灰分的消化率分别为38.00%,52.25%和35.46%,分别显著低于雨季的40.18%,54.90%和39.30%,这是由于在旱季坡鹿增大了对饲草纤维物质的采食量从而导致对饲草养分消化率的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7.
海南坡鹿饲草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与喜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测定海南坡鹿饲草的喜食性;采集坡鹿经常采食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各18种,测定其粗蛋白质、铁、锰、锌和铜含量,并分析其与饲草喜食性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增加,饲草的喜食性显著提高,海南坡鹿优先摄取粗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的饲草.灌木类饲草的粗蛋白质、铁、锰、锌和铜含量分别为12.24%、265.44、61.43、26.72和17.82mg/kg,均显著高于草本类饲草含量(依次为9.39%、142.67、34.05、13.67和9.44mg/kg).灌木是海南坡鹿旱季长达半年多时间里在大田保护区围栏内得以维持平衡的生态营养需要的重要营养源.对海南坡鹿饲草资源量的研究表明,大田保护区围栏内坡鹿喜食的灌木类饲草的可采食资源量在逐步减少,这是由于它们被坡鹿长期选择性采食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符明利  任轶  侯荣  林思亮 《野生动物》2013,34(1):40-42,62
蟒蛇是中国产的最大的蛇之一,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海南坡鹿是中国特有的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们和其他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组成了海南大田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蟒蛇是处于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要更好地保护海南坡鹿,不能仅针对坡鹿物种本身进行保护,还要对这一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野生动物和栖息地进行保护。本研究结合有关调查数据分析保护区蟒蛇的种群动态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同时探讨蟒蛇的捕食行为对海南坡鹿种群的影响,可为制定有效的、科学的系统保护对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3只坡鹿粪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观察记录了圈养坡鹿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圈养坡鹿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雄鹿的求偶行为、标记行为和雄鹿、雌鹿的性行为等在发情期表现明显。坡鹿怀孕及分娩前后,粪便中孕酮含量有明显的变化。怀孕前粪便中孕酮的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浓度水平。怀孕后,孕酮含量明显上升。分娩后,孕酮含量迅速降至低浓度水平。粪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可以及时地反映坡鹿的生殖生理状况(包括发情、怀孕、分娩等)并作为早期妊娠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圈养海南坡鹿的繁殖行为与粪样中孕酮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3只坡鹿粪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观察记录了圈养坡鹿的繁殖行为.结果显示:圈养坡鹿繁殖行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雄鹿的求偶行为、标记行为和雄鹿、雌鹿的性行为等在发情期表现明显.坡鹿怀孕及分娩前后,粪便中孕酮含量有明显的变化.怀孕前粪便中孕酮的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浓度水平.怀孕后,孕酮含量明显上升.分娩后,孕酮含量迅速降至低浓度水平.粪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可以及时地反映坡鹿的生殖生理状况(包括发情、怀孕、分娩等)并作为早期妊娠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海南坡鹿的生境管理与种群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属偶蹄目鹿科草食动物,它的野生种群仅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岛,分类上为泽鹿(Cervus eldi)的一个亚种,目前种群数量十分稀少.笔者自1983年进入保护区工作以来,先后对海南大田坡鹿自然保护区境内的海南坡鹿比进行过生境.食性、习性、种群动动变比等多方面的研究,并直接参与保扩区的管理工作.为了揭示海南坡鹿种群变比与不同的生境管理措施之间的密切关系,现将以20年来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迁地保护的海南坡鹿种群可以分为野放、半野放和圈养等3种主要类型。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最多,约占迁地保护种群个体总数的55.3%;其次为半野放种群,其个体数量占35.6%;圈养种群个体数量最少,只占9.1%。半野放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坡鹿种群恢复方式。在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中,应该增加半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本文就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提出了7点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南坡鹿生殖状况与粪便中孕酮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 3只坡鹿粪便中孕酮含量的变化 ,以追踪坡鹿生殖状况与内分泌变化的关系。结果显示 :坡鹿怀孕及分娩前后 ,粪便中孕酮含量有明显的变化。怀孕前粪便中孕酮含量维持在较低的浓度水平。怀孕后 ,孕酮含量明显上升。分娩后 ,孕酮含量迅速降至低浓度水平。粪便中孕酮浓度的变化可以及时地反映坡鹿的生殖生理状况 (包括发情、怀孕、分娩等 )并作为早期妊娠诊断的依据。这种非侵入式的研究模式对于研究野生动物的繁育具有重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最近,林业部科技司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海南省东方大田坡鹿保护区召开海南坡鹿生态习性和驯化饲养繁殖利用的研究鉴定会。该研究是林业部为了拯救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物种海南坡鹿,于1984年底由林业部作为部的重点科研项目,下达给广东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站承担,组织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东方县大田坡鹿保护区管理站共同承担的。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完成了《课题研究计划任务书》所规定的任务。经专家鉴定认为:该课题研究能紧密结合生产,科研促进了保护,效果显著、资料齐全,  相似文献   

15.
海南坡鹿保护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 Tho-mas)又称泽鹿,是仅分布在我国海南岛的热带珍稀鹿种。历史时期曾广泛地栖息于海南岛山地周围广大丘陵平野地区。在地方志中较早记载坡鹿的是乐会(现今的琼海)县志(1683),较晚记载的是儋州(现今的儋县)县志(1936)。由于人口的增长,加速生产开发以及乱捕滥猎,坡鹿的生境不断遭到破坏,分布范围逐年缩小,数量急剧下降。据余斯绵等(1984)调查,在50年代尚有6个县20个公社有坡鹿的分布(见图),估计数量不少于500头。而到1976年建立坡鹿自然保护区时仅剩白沙县的邦溪与东方县的大田两个地区有少量分布,总数量只有40余头。  相似文献   

16.
当代动物园的设计理念不仅仅局限于展示,更注重对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和动物福利等方面的内容。为此,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通过野外收集适宜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栖息生境中的生态因子,在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对海南坡鹿展区进行模拟生境改造。模拟生境展区计划占地6.67 hm2,设计理念兼顾坡鹿的保护和沉浸式观赏体验,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功能区营造、边界设计和科普教育。依据功能不同将展区分为3个部分,即野化放归区、游客观赏区和饲养管理区,不同的功能分区在植物配置、丰容物配置和观赏方式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设计,增加环境的利用能力和游览的观赏性。边界设计采用自然隔障,营造沉浸式观赏体验。科普教育采用多种互动模式增加游客与坡鹿的接触机会,通过对坡鹿的了解,提高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海南坡鹿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 是泽鹿(Cervus eldi)的四个亚种之一,仅分布在我国的海南岛。是珍稀的热带鹿类动物,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海南坡鹿保护的历史沿革 根据部分县忘记载,海南坡鹿在历史上曾广泛地分布于海南岛山地外缘广大丘陵平川,沿海台地的稀树草原及灌丛草地地带。较早记载坡鹿的是琼台志(1521),此外还有:澄迈(1672,1908)。琼山(1687,1811)、定安(1690,1878)、乐会(1687)、 崖州(1694)、 儋 州(1706,1936)。陵水…  相似文献   

18.
海南坡鹿资源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又名“梅花鹿”、眉角鹿、泽鹿。种的分布范围局限于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海南坡鹿为我国海南岛所特有,是我国珍稀的热带鹿种。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特别是过度的猎杀,其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以致濒危,亟待挽救。我们自1964年以来,曾多次对坡鹿的分布、数量以及生活习性等进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共管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兴起的一种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其基本目的是促进自然资源保护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对海南坡鹿野放种群的社区共管进行的调查与分析,本文提出了成立坡鹿共管小组、完善坡鹿采食补偿机制和科技扶贫等进一步开展社区共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鹿回头     
相传,很久以前, 五指山一位勇敢的黎族青年猎手向南追猎一只斑斓的雌坡鹿,紧紧赶了三天三夜。这时坡鹿被逼到悬崖尽头,面前是汹涌浩瀚的大海,背后是究追不舍的猎人。猎人向坡鹿引弓搭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坡鹿摹然回首,忽然变成一位含情脉脉的黎族少女,凝睇着那位惊喜失措的年轻猎人。那己在弦上的箭,慢慢地从被爱神一箭射中的猎人手中掉下来。这样,他俩便结成夫妻,在此男耕女织;繁衍生息,形成一个黎族村寨。从此,这座岭就叫“鹿回头岭”,这个村就叫“鹿回头村”,这个半岛就叫“鹿回头半岛”…… 这是导游在此给我们讲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