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毛主席爱梅花瞻仰毛泽东主席遗容时,你会发现水晶棺前,摆放着五盆怒放的梅花。因为毛主席一生最爱梅花,居室和工作室,都要摆几盆梅花。他喜欢梅花坚贞不屈的个性,还写了有名的《咏梅》。周总理爱马蹄莲 1964年11月,周恩来总理出访苏联归  相似文献   

2.
梅花欢喜漫天雪──毛泽东与花赵兴华中华民族是个爱花的民族,爱花之心,人皆有之。毛泽东同志生前也爱花。瞻仰过毛泽东遗容的人都看到过,在毛主席纪念堂里水晶棺前摆放着五盆怒放的梅花。这是根据毛泽东生前酷爱梅花的特性而摆设的。毛泽东一生最爱梅花,他喜欢梅花坚...  相似文献   

3.
朱德爱兰花轶事赵兴华朱德爱兰花,大概已是"举世闻名"了。据说早在战争年代朱德就开始收集培养兰花,有株手植兰竟然还陪伴他度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岁月,在井冈山地区,群众至今流传着当年朱老总引种兰花,香飘湘赣边界八百里的美谈。有首歌谣中还唱道:"朱军长挑来湘...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爱梅毛泽东在中南海居住时,院里屋内都摆过梅花。在杭州小住时,他常在梅花树下漫步赏梅。他的《咏梅》名词,最能证明他喜爱梅花。毛泽东逝世后,首都花工特意在他遗像前安放了五盆梅花。  相似文献   

5.
送花的艺术     
送给母亲的花:康乃馨,象征着慈祥、温馨、真挚、无价的母爱,是母亲节送给母亲最好的节日花。凌霄花寓意慈母的爱,经常与冬青、樱草放在一起、结成花束赠送给母亲,表达对母亲的爱。送给老人的花:精选一盆梅花盆景,赠送长者,寓意“冰中育蕾、雪里开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刚强意志和崇高品格。送给小朋友的花:把仙客来送给小朋友,是祝愿他们生活快乐、无忧无虑。把大花葱送给小朋友,是祝愿他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智慧。送花的艺术@李龙夫 @李建新  相似文献   

6.
肖晓 《绿色天府》2019,(4):60-61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的品种。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独爱兰花,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他的爱兰情怀也一直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马蹄莲被人们视为吉祥如意的花,它以其特有的马蹄状佛焰苞以及其丰富的色彩(有白、红、黄等色)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因而深受西方人的喜爱。我国许多地方对它也进行了引种栽培,同样受到人们的赞誉,周恩来总理就特别喜欢马蹄莲。马蹄莲是比较名贵的冬春季切花材料,可作花束、花篮、花圈、瓶插等用,也可作盆栽布置,因而它在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占有一定的位置。马蹄莲又名慈菇花,野芋、水芋。在分类上属于天南星科马  相似文献   

8.
晓力 《湖南林业》2002,(1):34-34
解郁方:牡丹花、芍药花、桃花、梅花、紫罗兰、柠檬花、茉莉花、栀子花、黄花、兰花、桂花、木芙蓉、凌霄花、迎春花、郁金香等,用于情绪不乐,抑郁寡欢的病人。宁神方:合欢花、菊花、百合花、水仙、莲花、兰花、茉莉花等,用于烦躁易怒、性急和失眠等症。定志方:梅花、菊花、迎春花、莲花、水仙花、山茶花等,用于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多疑不决等症。增智方:菊花、薄荷、茉莉花等,使人思想清晰、敏捷、灵活,有利于儿童智力发育。散寒方:丁香花、茉莉花、梅花等,用于虚寒症病人。清热方:凌霄花、风仙花、芍药花、杜鹃花、石榴花、…  相似文献   

9.
邮票中的花卉新中国的第一套花卉邮票,是1958年9月25日发行的"普九",将牡丹、荷花、菊花以单色表现出来。以后,十大名花中陆续有山茶花、月季、梅花、兰花、水仙花、杜鹃花邮票问世,剩下1个桂花,将于1995年发行。十大名花之外有迎春花、桃花、康乃馨、...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龙岩(通称闽西)是彪炳史册、光照千秋的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是中央苏区、革命老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5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在闽西战斗生活过。在战火中走出来的闽西儿女,有4位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光明的中国     
一九七七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我们的一些朋友和同志,也包括我们的敌人,都密切注视着中国:在失去了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失去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以后,在粉碎了“四人邦”以后,中国会向何处去?  相似文献   

12.
君子醉其中兰花香幽远——张学良将军爱兰趣事在台湾近半个世纪的幽居生涯中,张学良将军酷爱花草树木,养花栽树自娱。但万木群芳之中,张学良将军独钟情于兰花。提到“王者之香”———兰花,张将军曾无限深情地说:“兰花是花中的君子,其香也淡,其姿也雅,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13.
兰花档次鉴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 《湖南林业》2002,(11):33-33
瓣型兰花价值瓣型是指兰花花瓣的定格形状,花瓣不定格的兰花不入型。兰花瓣型有多种,其中梅型、荷型两种上档次。梅型瓣兰花的主要品鉴点有三:一是捧瓣起硬点,肉质化;二是主瓣、副瓣前端窝圆起兜;三是舌瓣舒直不卷或微卷。荷型瓣兰花的主要品鉴点是:花瓣中前部放宽,并且紧边起兜,状如莲藕花瓣。梅型瓣、荷型瓣兰花,花开6天左右才可认定,因其他兰花初开时花瓣大体相像,容易与瓣型花相混淆。瓣型花的花瓣厚正,性状稳定,不因环境而变化。色彩兰花价值色彩兰花的含意是说花朵的色彩突出一个主色,与其他色彩区分明显,主要指红、…  相似文献   

14.
兰花以素洁、高雅、朴实的品格,深受世人推崇。古往今来,不少名人与兰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赞之以诗,或绘之以画,或倾之以情,情趣盎然。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喜爱兰花。他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鹤,也得益于养兰。他从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启发了他创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了神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南宋著名画家郑思肖善画兰,尤其擅长画露根兰。所画兰花,刚劲挺拔,疏花简叶。有趣的是,他画兰时,不画泥土,根芽暴露。人问何故?答道:“土地为人夺,忍者耶?寥寥数语…  相似文献   

15.
殷商至秦汉时期的兰花文化 中国的花木文化始自《诗经》,大量的历史文献证实,我们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并记载花木的生态环境、物候特点,并赋予花木浓厚的象征意义。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花木是兰花。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干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他在《离骚》中多次吟咏兰花,并以兰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因此兰花又有楚兰、湘兰、楚畹、九畹之称。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米,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16.
台岛花事多     
海峡风情奇,台岛花事多。台湾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湿度高,气温适中,日照充分,有四时不谢之花。台湾人喜欢的鲜花主要有梅花、牡丹、兰花、樱花、芍药等。台湾体育代表队参加国际比赛,擎旗手上的队旗图案就是一朵梅花。在生活当中,台湾人对梅花情有独钟。从台湾女性的名字中,常可见到"梅"的倩影:香梅、巧梅、彩梅、  相似文献   

17.
少帅与兰花     
少帅与兰花陈伟华张学良将军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声名显赫和极富传奇色彩的爱国人物。张学良平生雅趣甚多,如爱好体育运动,爱金石书画,爱读书,爱唱京剧等。到了晚年,他又爱上了养花,尤其酷爱兰花。在台北市北投复兴岗张家宅院内,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精心培育了几百盆...  相似文献   

18.
<正>福建省龙岩市是一块红色的土地,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彪炳史册的古田会议在龙岩上杭召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毅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给龙岩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龙岩市  相似文献   

19.
1950年2月28日,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召开,决定筹备开发大兴安岭林区。 1950年8月6日,周恩来总理写信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强调内蒙古林业与东北林业“如不很好整顿,东北每年砍伐400万立方米10年后,东蒙每年砍伐40万立方米25年后便将无好木可伐,而森林培植至少需80年为一期。  相似文献   

20.
留下《长恨歌》、《琵琶行》等千古绝唱的白居易,不仅是诗界巨擘,而且还是一个花痴。白居易爱花、咏花、种花,花卉给了他灵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 爱花无论桃杏梅 杜鹃、牡丹、紫薇、桃花、梅花、杏花、樱花、桐花、荷花等,都在白居易的诗歌吟咏之列。他尤其喜爱杜鹃花,在《山石榴·寄元九》一诗中,他写道:“山石榴,一名山踯躅,一名杜鹃花,杜鹃蹄时花扑扑。……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杜鹃之美,无与伦比,有如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芍药皆相形见绌。白居易对杜鹃的评价,竟是如此之高!因为爱杜鹃花,他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