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山东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选择良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及时除草与植株长势控制、适期晚收等方面总结了山东省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山东地区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 重抓除草中耕 玉米除草可分为芽前和芽后两个阶段进行.芽前除草可在玉米播种后至出苗前,每亩用72%都尔乳油100~150毫升或50%乙草胺乳油100~150毫升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于土表.芽后除草,玉米3~5叶期,每亩用48%百草敌水剂25~30毫升对水30~50千克喷雾;也可在玉米5~9叶期,杂草4叶龄以上,每亩用克无踪100~150毫升,对水30~50千克,避开玉米均匀定向喷雾.同时要及时中耕培土,夏玉米一般要中耕2~3遍,先浅后深,中耕时要将化学除草未除尽的杂草彻底除去.  相似文献   

3.
<正> 1.狠抓中耕除草 玉米的除草可分为芽前和芽后两个阶段进行。芽前除草可在玉米播种后,每亩用40%乙草胺乳剂160克,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也可以亩用40%拉索或72%都尔120克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芽后除草,在玉米5~7叶期,杂草3~  相似文献   

4.
从选择良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及时除草与植株长势控制、适期晚收等方面总结了我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提高民权县区夏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保障玉米生产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是黑龙江垦区的主要农作物,由于常年播种导致田间草害普遍偏重,一定程度的影响了玉米的产量,一般田块损失产量15-20%,确保玉米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是搞好玉米田杂草防除。玉米化学除草技术作为一项低投入,高效益除草技术,在垦区普及率已达95%以上,可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效。化学除草剂的使用虽然有效地控制了杂草的发生与危害,但在生产实践中因玉米化学除草防治效果差带来的植株萎缩、作物畸型生长、茎脆易折、花而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秸秆覆盖免耕条件下机械除草效果,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别设计机械除草、化学除草2种除草方式,调查、分析了玉米和大豆田杂草种类和数量、土壤温度、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玉米和大豆田机械除草后虽然杂草株数减少,但是杂草密度仍为36.50株/m~2和28.25株/m~2,分别是化学除草的8.1倍和4.5倍。玉米机械除草提高5 cm土壤温度0.75℃,玉米和大豆机械除草降低高温期(6月26日~7月19日)10 cm土壤温度0.57℃和0.69℃,降低15 cm土壤温度1.03℃和1.27℃。玉米和大豆机械除草产量分别较化学除草降低29.0%和38.0%,净利润分别降低4 372.5元/hm~2和4 317.6元/hm~2。在本试验条件下,机械除草降低产量和经济效益,化学除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除草剂的广泛应用,降低了除草劳动强度,提高了田间除草效果,化学除草已成为高效农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随着施用面积及用量的逐年增加,由施用不当、残留等原因产生的药害也逐年增多.玉米植株对除草剂比较敏感,选择使用不当易产生药害,玉米制种田由于自交系生长势弱,较易造成草荒、草压苗的现象,也更易产生药害.  相似文献   

8.
以春玉米大田单独苗前封闭除草方式、单独苗后除草方式为对照,调查苗前封闭除草结合苗后除草施用方式对湖南省永州市玉米田主要杂草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藜(Chenopodium album L.)和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的防效及对玉米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苗前喷施精异丙甲草胺1 200~1 800 g/hm~2封闭除草,结合苗后喷施28%烟嘧磺隆·莠去津·硝磺草酮复配剂2 100~3 000 g/hm~2除草的方式,对3种杂草在苗后除草剂施药后55 d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在90%以上,总体高于单独处理且具长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正1玉米大斑病防治又称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该病的防治应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1.1选种抗病品种根据当地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1.2加强农业防治适期早播,避开病害发生高峰期。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摘除底部2~3片叶,降低田间相对湿度,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秸秆集中处理,经高温发酵  相似文献   

10.
<正>夏玉米生长处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杂草发生普遍且种类繁多。玉米苗期受杂草危害严重,表现在玉米植株短小,叶子发黄,导致玉米中后期生长不良,造成减产。要及时防治玉米田间杂草应抓好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两个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除草。由于近几年小麦收割普遍采用机割,造成麦茬高,麦秸和麦糠多,影响了玉米封闭地面除草剂的应用;而市场上玉米田除草剂五花八门,农户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有不少农户选错除草剂,不但不能除草甚至给玉米生长造成不必要的损害。根据笔者近几  相似文献   

11.
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乙草胺玉米苗后化学除草对玉米的安全性及除草效果,进行了乙草胺玉米苗后不同生育期除草试验。结果初步表明玉米播后苗前和玉米4叶1芯期以前喷施50%乙草胺乳油1500、2250、3000ml/hm^2对玉米均有轻微的灼烧状接触性药害,但未发现玉米有抑制生长、畸形或黄化等其它药害现象,且不影响后期新生叶片。比空白对照增产2.84%~10.35%,比人工除草减产4.79%~10.70%。玉米2叶1芯期,马唐3叶1芯,反枝苋4叶期前施药,对杂草具有较好的防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克无踪玉米行间除草试验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区试验及多点大面积示范证实,克无踪用于玉米行间除草,对玉米安全,除草见效快,药后3d可达95以上。在玉米6~9叶期施药,可有效控制玉米全季杂草危害。同时,其除草效果不受土壤环境条件(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等)和气候条件(降雨、干旱等)的影响,避免了芽前除草剂因气候与土壤条件变化而致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覆盖田化学除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90年和1992年田间试验基础上,提出了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覆盖田适用的、经济有效的化学除草技术,除草效果达98%以上,比人工除草提高9个百分点,每亩除草成本降低7.7~9.3元,除草经济效益提高46.5%~48.1%。  相似文献   

14.
邓立刚  李增梅  赵善仓  苑学霞  郭长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127-10128,10189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烟嘧磺隆在土壤、玉米植株和玉米籽粒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方法]土壤、玉米植株和玉米籽粒样品经0.2 mol/L磷酸钾缓冲液(pH 7.8)-甲醇提取,提取液用磷酸酸化至pH 2.5后经C18固相萃取柱净化,在ESI+MRM模式下进行检测。[结果]当烟嘧磺隆添加浓度水平为0.001~0.200 mg/kg时,其在玉米植株、玉米籽粒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8.6%~99.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6.9%;在土壤、玉米籽粒中的检出限为0.001 mg/kg,在玉米植株中的检出限为0.002mg/kg。烟嘧磺隆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8.6~19.6 d,在玉米植株中的半衰期为0.6~5.5 d;按推荐剂量施药,在青玉米期及成熟期玉米籽粒中烟嘧磺隆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结论]为烟嘧磺隆的田间合理使用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除草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玉米苗后除草技术是玉米田除草选项之一。苗后除草只能消灭出土后的杂草,除草效果有限。所以,要慎重选择此项除草技术。在玉米苗后除草时一定要掌握好技术和注意事项,以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6.
玉米作为我国3大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杂草处理是田间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天津市农村地区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杂草种类以阔叶杂草和禾本科杂草为主,这些杂草不仅与玉米植株争夺土壤中的水分养分,而且容易诱发病害,因此必须要重点做好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封闭除草工作,为玉米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田间环境。  相似文献   

17.
玉米粗缩病(MRDV)是近几年玉米生产区重要的病害,该病害主要由介体灰飞虱传播,侵染的植株表现严重矮化和叶片浓绿等病症。研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其流行因素,掌握其发病症状、传播途径、发生时间、发生概况,组装出预防玉米粗缩病的配套综合技术,提出了"除草、灭虫、防病"的技术路线,在全市示范推广应用,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秋玉米免耕栽培,杂草较多的地块人工除草较为费劲,一般采取化学除草。为了探讨除草剂最佳喷施时期,2004~2005年在广西大化县大化镇开展了秋玉米不同时期喷施除草剂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秋玉米播前3~4d喷施化学除草剂对玉米生长最安全,禾苗素质好,缺株率低,有效株数多,且产量高,可以在石山地区玉米免耕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玉米化控技术,就是在玉米即将抽穗、顶部呈喇叭口状时(玉米植株有9~11叶的时候),采取喷施化控药剂,矮化玉米植株。正确使用这一高产栽培技术,玉米植株大约比普通种植的玉米矮30—50cm,  相似文献   

20.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玉米、大豆间作的种植模式,利用玉米和大豆植株的高度差,充分发挥玉米的边行优势和大豆的固氮作用,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提高耕地土壤肥力,促进玉米、大豆共同增产。吉林省四平市于2022年开展了玉米、大豆间作试验示范,成效显著。结合四平市田间试验,从整地、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配置、播种、化学除草、施肥、化学调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