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为推进葡萄产业结构调整,使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更加协调有效、产业发展与效益提高更加健康持续,笔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撰写了葡萄全生育期病虫害绿色防治年历,从"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的理念角度,在对葡萄生长时期、气候特征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等进行观察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葡萄栽培中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及各个生育期防治措施和要点,推行关键节点用药和全程综合防控技术,为葡萄产业的绿色、安全发展提供有  相似文献   

2.
葡萄是山东省的主要水果之一,鲜食和酿酒葡萄共存。作者针对危害葡萄的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和防治现状进行了多点调查,并就其主要病虫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随着种植红地球葡萄年限的增长,病虫害也随之增多。为提高葡萄品质、促进职工增收、增加经济效益,最大限度降低红地球葡萄生产的成本,必须以预防病虫害为主,进行综合防治,简单、经济、及时、准确地消灭病虫害,生产出优质、安全无污染的绿色产品,。  相似文献   

4.
郭宪  彭松 《果农之友》2023,(9):58-60
<正>随着葡萄设施栽培面积的不断增大,绿色高效成为葡萄种植产业增加收益的关键,也是农民最为关注的焦点。如何打造一个绿色高效葡萄园区,必须从品种选择、土壤培肥、花果管理、平衡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着手,通过精准化栽培,细致化管理,创新性经营,培育高端产品,达到增收致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灌南县是江苏鲜食葡萄主要产区,目前全县葡萄种植面积2 000 hm2(3万亩),总产量5万t。主栽品种为夏黑、阳光玫瑰。多采用单膜或双膜避雨促早栽培模式,应用H形与“一”字形整形、水肥一体化、园艺地布覆盖等技术,进行标准化、省力化管理,减量化肥、农药用量施用,产品达到绿色产品标准。然而在葡萄病虫害防治中,全面应用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园区较少,还存在过度依赖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施用农药不够科学合理、农药安全间隔期常被忽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葡萄白粉病在新疆伊犁、哈密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吐鲁番市的葡萄近几年也发生了白粉病,并且来势猛,蔓延快。染病后葡萄品质严重下降,晾干后质量也差。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将给葡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现将该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一、症状 葡萄白粉病能侵害葡萄的所有绿色部分,如叶片、新梢、果实。叶片  相似文献   

7.
正葡萄病害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做到"抓早、抓少,抓住病害防治关键时期进行统防统治"。我们针对新疆哈密葡萄主要病害种类和发生特点,总结了如下绿色防控技术,供果农朋友参考。1白粉病该病害在新疆哈密发生普遍,危害较重。主要危害叶片、枝梢及果实等部位,以幼嫩组织最敏感,发生严重时会导致绝收。1.1发生时期哈密地区葡萄白粉病始发期一般为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入盛  相似文献   

8.
1常见病害葡萄的常见病害有黑痘病、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危害葡萄的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属葡萄生长前期病害,春、夏多雨潮湿地区发生较重。霜霉病危害葡萄以叶片为主的绿色组织,属葡萄生长中后期病害,多雨潮湿、雾大露重、昼夜温差较大时利于该病发生与流行。白腐病主要危害葡萄的老熟组织,以果穗受害最重,属葡萄生长后期病害,阴雨连绵、多雨潮湿易造成该病流行。炭疽病主要危害葡萄的果粒,属葡萄生长后期病害,阴雨潮湿利于该病发生。2药剂防治2.1黑痘病一般在开花前、谢花70%~80%、果实如玉米粒大小时各喷1次药即可。常用药剂有1…  相似文献   

9.
绿色有机葡萄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选育、建园整地、种苗定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型修剪、示范推广等各个角度,论述了绿色有机葡萄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和管理措施,确保葡萄生产的各个环节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以期促进绿色有机葡萄栽培集成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葡萄霜霉病是葡萄的主要病害之一,历年来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近年在永济市发生较为严重。霜霉病主要侵染植株的绿色部分,特别是叶片,引起早期落叶,严重削弱树势,据估计当年减产10%~20%,并影响到来年的产量。根据几年的调查分析,总结出此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农艺措施对酿酒葡萄主要病害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葡萄展叶后通过清理第一道铅丝(30cm)下枝条,留出通风道口的措施可以很好控制葡萄灰霉病、葡萄白粉病和葡萄霜霉病病情的发生,甚至可以有效推迟病害发生的日期,葡萄白粉病可以推迟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2.
避雨栽培技术对葡萄霜霉病的控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宾川县在2011年、2012年就避雨栽培技术对葡萄霜霉病的控制效果进行研究,得出避雨栽培技术对葡萄叶部霜霉病平均控制效果为91.51%,对葡萄果粒霜霉病控制效果为93.45%,控制效果均良好,并且对果粒霜霉病控制效果好于叶部霜霉病。葡萄避雨栽培技术不影响农事操作,造价低,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四种复配芽孢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霞多丽"葡萄叶片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田间喷雾法,探究了4种复配芽孢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治作用,以期为葡萄霜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4种复配芽孢菌剂均能有效防治葡萄霜霉病,在室内预防和治疗试验中,复配芽孢菌剂Ⅳ在浓度稀释50倍时的防效最好,分别为82.51%和83.16%;且与其它药剂相比复配芽孢菌剂Ⅳ的EC50值最小,抑菌活性最高,分别为5.00×107cfu·mL-1和3.95×107cfu·mL-1。田间防效试验中,复配芽孢菌剂Ⅳ对葡萄霜霉病防效较好,持续时间长,药效比较稳定,连续施药4次后防效可达80.39%,可作为生产上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生防药剂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4.
几种葡萄病虫害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病虫害种类较多,以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霜霉病等危害较大。了解其发病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法,既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又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葡萄霜霉菌孢子囊扩散动态及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原体的数量和密度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葡萄霜霉病是新疆葡萄上的一种重要病害,有必要对其病菌的扩散动态进行研究,从而对病害进行预测。采取孢子捕捉和田间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葡萄霜霉菌孢子囊的时空扩散动态,并分析其与田间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葡萄霜霉菌孢子囊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出现,7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高峰期,随后进入消退期。其孢子囊通常在葡萄冠层以下分布较多,一天24 h内都可捕到孢子囊,但一般8:00左右和20:00左右捕捉量最多。孢子囊的扩散与温度呈正相关,与湿度和降雨量呈负相关。在P<0.01水平下,霜霉病菌孢子囊扩散动态与5 d后病害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前期获得葡萄白粉病菌应答基因VpSTART的EST基础上,采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该基因cDNA全长序列。VpSTART全长1 321 bp,3′端非编码区114 bp,包含一个1 206 bp开放阅读框,编码401个氨基酸。VpSTART蛋白分子量为45.3 kD,与欧亚种葡萄、玉米、拟南芥、蒺藜状苜蓿和蓖麻的蛋白同源性分别为99%、64%、58%、46%和25%。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VpSTART在‘商–24’葡萄花序、卷须和茎中表达量较高;感白粉病的‘湖南–1’葡萄叶片接种白粉病菌后VpSTART表达量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而抗白粉病的‘商–24’葡萄接种12 h后VpSTART表达量增加,在24 ~ 96 h表现显著性差异;用SA、MeJA和Eth等不同信号分子分别处理‘湖南–1’和‘商–24’葡萄叶片1 ~ 48 h后,VpSTART基因的表达受SA负调控,受MeJA和Eth正调控。  相似文献   

17.
霜霉病是世界范围内芸薹属蔬菜生产中常见的重要病害,病原菌为卵菌门无色霜霉属寄生无色霜霉(Hyaloperonos poraparasitica),叶片是病菌最主要的为害部位,植株发病后叶片出现枯黄症状,导致芸薹属蔬菜品质和产量下降,严重时可减产20%~60%,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制约我国芸薹属蔬菜产业的发展。虽然霜霉病为害严重,但目前对于芸薹属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的认知还存在不足。本文从芸薹属蔬菜霜霉病的发生为害、防治措施、抗性遗传规律、分子标记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括,并对未来芸薹属霜霉病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山葡萄霜霉病的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葡萄霜霉病为山葡萄的主要病害,随着山葡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霜霉病的危害也逐年加重,并直接影响酿酒山葡萄果实的优质和高产。霜霉病在我国山葡萄产区于6月下旬开始发病,8月上旬进入盛发期,目前尚未发现免疫品种或类型,没有一种农药能根除此病。现对目前我国山葡萄产区霜霉病发生、危害和研究现状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并对霜霉病的研究和防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作者针对朝阳地区酿酒葡萄主要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有针对性进行防治。调查研究发现,主要虫害种类有短须螨、蓟马和蒙古灰象甲,发生高峰期在早春,所以虫害防治重点在葡萄出土上架时期。  相似文献   

20.
以12种杀菌剂、4种植物原液为试材,研究其对葡萄霜霉病的田间防效,并用6种杀菌剂对菌丝进行毒力测定,以期为葡萄霜霉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葡萄霜霉病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对菌丝抑制作用EC50值依次为85%波尔·甲霜灵(0.442 2 mg·L^-1)<18.7%烯酰·吡唑酯(0.711 9 mg·L^-1)<57%烯酰·丙森锌(0.778 9 mg·L^-1)<72%霜脲·锰锌(1.608 9 mg·L^-1)<50%烯酰吗啉(2.381 1 mg·L^-1)<80%福美双(15.619 0mg·L^-1)。60%唑醚·代森联、57%烯酰·丙森锌、68%精甲霜·锰锌、72%甲霜·锰锌、18.7%烯酰·吡唑酯、2%辣椒液等大田防效好,持续时间长,防效均达60%以上,其中72.2%霜霉威盐酸盐1 000倍液防效最好,3次用药后达到100%。50%烯酰吗啉、23.4%双炔酰菌胺防效较差,不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