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红吸浆虫是河南省安阳市小麦的主要害虫。20纪80年代中期曾得到有效控制,90年代后期起在部地区虫量显著回升,发生面积达4.5万hm2,为害严,每年有5~10hm2小麦田绝收。2000年,安阳市植保进行了48%毒死蜱乳油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蛹用量为300ml/667m2,拌土10kg,撒施,成虫期用量0ml/667m2对水2.5kg,用工农—16型喷雾器均匀喷雾,防效达90%以上。与用6%林丹粉剂3kg/667m2和50%甲基对硫磷乳油50ml/667m2防效相当。毒死蜱防治小麦红吸浆虫试验@王朝阳$河南省安阳市…  相似文献   

2.
小麦雪霉叶枯病产量损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雪腐格氏霉引起小麦成株期叶枯、鞘枯和穗腐。鞘枯使小麦穗粒重减少0.8%~32.9%,千粒重降低9.5%~16.9%;穗腐使小麦穗粒重减少9.6%~39.8%,千粒重降低7.8%~17.9%;鞘枯-穗腐复合症状使穗粒重减少10.2%~65.2%,千粒重下降9.5%~14.8%,叶斑-鞘枯-穗腐使粒重减少11.7%~51.5%,千粒重下降12.1%~18.3%。  相似文献   

3.
野燕麦的危害损失及防除指标研究许浩然,许莉(新疆沙湾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832100)野燕麦(AvenafatuL)是农田中的恶性杂草。沙湾县小麦田发生面积2667hm2,占小麦面积的20%以上,每年小麦产量直接损失2250t。为了揭示野燕麦不同密度对...  相似文献   

4.
受暖冬和早春气温回升快等因素影响,2002年岳池县小麦条锈病发病早,扩散蔓延快,全县发病面积7000hm2,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3.7%;防治面积6400hm2,防治后挽回损失470t,实际损失120t。12002年流行特点2002年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特点:一是发病早。据2001年12月17日在小麦条锈病常发区3个乡(镇)的5个村,对298块麦田,共计面积15.8hm2的调查,发现发病田块2块,其发病中心平均病株率2.65%,平均病叶率0.78%,比2001年度始见期早58d,比大流行的1996年早6d,比常…  相似文献   

5.
通过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磷量分别为0、60、120、180 kg/hm2对春小麦产量、磷肥利用率、吸氮特性和土壤中硝态氮累积的不同影响,旨在明确该区合理施磷量.结果表明:合理施用磷肥(60~120 kg/hm2)能提高春小麦籽粒产量和生物量.当施磷量为120 kg/hm2,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为6 215 kg/hm2.春小麦氮素累积动态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增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吸氮量,但到成熟期春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出现损失,损失量达7.7%~13.4%.当施磷量分别为60、120、180 kg/hm2时,0~150 cm土层中的NO3--N累积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50.6、58.5、62.9 kg/hm2.综合考虑磷肥利用率、小麦产量和降低土体中NO3--N残留等方面的因素,磷肥当季施用量应该控制在60~120 kg/hm2.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1998年在我县严重发生。5月下旬调查,全县5万hm2小麦病田率100%,病穗率20%~40%,高的达70%以上。有的全穗发病、有的半穗或1/3穗发病。病穗部分籽粒干秕、皱缩,有的发黄,同时颖枯、叶枯病伴随危害,减产20%~30%。过去小麦...  相似文献   

7.
小麦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小麦纹枯病、健叶鞘上分离到240个细菌分离物,通过细菌-纹枯菌对峙培养和含菌平板培养筛选出拮抗力较强的Rb2、Rb26等11个芽孢杆菌菌株。在对峙培养中,拮抗细菌的抑菌带达11.5~16.2mm,在含细菌培养基中,拮抗细菌产生明显的抑菌透明圈,宽度7.0~13.0mm,小麦纹枯菌不能生长甚至死亡。筛选到的Rb2和Rb26的代谢产物对小麦纹枯菌生长和菌核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分别为2.8%和1.8%,且高温处理对其抑制活性无显著改变,抑制中浓度仍分别达3.0%和2.1%,但对菌核形成的抑制活性有所减弱。Rb2和Rb26菌液浸种对苗期纹枯病的防效分别达到71.8%和78.1%,代谢产物浸种的防病效果也达71.1%和72.8%。研究认为,Rb2和Rb26对小麦纹枯菌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对苗期小麦纹枯病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1背景近年来,本市年种植荸荠233.3hm2。由于连年种植,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产量损失常年达30%~40%,品质变劣,加上农户盲目使用高毒农药,影响了消费者的食用安全,使本市荸荠的市场竞争力下降。为此,我们在1999~2000年进行了系统观察和试验,根据本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参照浙江省“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标准,制定了本市荸荠无害化生产技术,2000年示范面积6.7hm2,产量比常规生产田增加6.9t/hm2,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鲜果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兰溪市荸荠病虫…  相似文献   

9.
小麦孢囊线虫病目前已在中国13个省(市区)的小麦种植区有发生与分布,其扩散与蔓延将直接威胁我国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安全,系统开展小麦孢囊线虫病的防治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5%涕灭威颗粒剂(aldicarb)、3%克百威颗粒剂(carbofuran)、5%硫线磷颗粒剂(cadusafos)、10%苯线磷颗粒剂(fenamiphos)和0.5%阿维菌素颗粒剂(abamectin)等5种杀线剂各3个不同剂量在小麦返青期使用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均对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各处理间的校正孢囊减退率差异并不显著;不同药剂处理后的小麦株高、单株根重和单株鲜重均优于对照,且小麦产量与对照相比均有增加.其中0.5%阿维菌素颗粒剂 30 kg/hm2处理后的校正孢囊减退率最大值为55.13%,且增产效果最好,增产率为18.54%;而0.5%阿维菌素颗粒剂60 kg/hm2处理后小麦株高平均值最大,为59.32 cm,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明显.由于0.5%阿维菌素颗粒剂能够明显抑制土壤中孢囊线虫的繁殖,同时促进植株生长并减少产量损失,因此,在小麦孢囊线虫重病田于小麦返青期施用0.5%阿维菌素颗粒剂30 kg/hm2进行土壤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小麦孢囊线虫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20%立收谷水剂(通用名diguat)是禾谷类作物催熟的优秀药剂,为先正达公司产品。它具有催熟快、脱水快,不影响小麦产量,对种子发芽率无影响,还可大幅度减轻机器负荷,提高作业工效,缓解麦收农忙与下雨天气矛盾。2001年笔者在小麦上在进行了验证试验。1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地设在滨州市滨城区里则镇彭集村,小麦品种为鲁麦23。试验设4个处理:即20%立收谷水剂每667m2100、150、200ml和清水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133.4m2。处理时期为小麦蜡熟初期,喷药时间为6月9日,药后第四天每小区随机五…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小麦雪霉叶枯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小麦雪霉叶枯病在豫南、豫西南、豫西地区的水浇地及沿河流域发生普遍,豫西地区病田率近100%,病茎率为3.2%~63.9%。该病在小麦扬花后成熟前盛发,水渍状暗绿色的大型病斑是该病叶片上与其它叶枯、叶斑病相区别的稳定特征。小麦品种(系)间成株期叶部对该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调查的42个小麦品种中,抗病品种5个,感病品种37个;在调查的小麦属16个植物材料中,抗病材料5个,感病材料11个。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多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N肥减量施用对作物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表观N平衡的影响,旨在为关中小麦/玉米一年二熟轮作区合理施用N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常规施N处理(玉米季施氮187.5 kg·hm-2,小麦季施氮150 kg·hm-2)相比,2008—2011年三年中,15%减N、30%减N两个处理均未显著降低作物籽粒与秸秆产量;2010—2011年生长季中,15%减N处理降低了作物秸秆N、P、K周年总吸收量,增加了籽粒N、P、K周年总吸收量,其中籽粒P周年总吸收量增加达显著性水平;30%减N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N和秸秆N、K周年总吸收量,降幅分别为12.9%、41.9%、18.5%,在小麦收获后,30%减N处理的N素盈余量只有11.3 kg·hm-2,有潜在缺N危险。综合考虑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表观N平衡,在秸秆还田条件下,15%减N处理的施N量(即玉米季施氮159 kg·hm-2,小麦季施氮127.5 kg·hm-2)为本地区最佳N肥用量。  相似文献   

13.
南充是四川第一大小麦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5.3万hm2和7.59亿kg,均居全省第一.南充也是我国黄淮海麦区春季发病的主要菌源地,1999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已连续9年在南充市偏重或大发生,发生面积4.8万~11.6万hm2,产量损失0.04亿~0.18亿kg,成为影响南充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农业部也于2003年将南充市纳入"全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4.
小麦细菌性条斑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2000~2002年在塔额垦区大面积发生,3a受害面积4000hm2以上,小麦发病株率达85%~100%,平均病株率98%,减产20%~30%,并且造成品质和等级下降。1症状小麦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和穗。被害叶片初期呈水渍状半透明斑点或条斑,再沿叶脉向上下扩展,变成长条状,呈现油渍发亮褐色斑。湿度大时,可从病组织溢出黄白色菌脓,干缩后呈黄色菌胶粒。以抽穗和扬花期最重,使被害株提前枯死,穗形变小,籽粒干秕,造成减产。2病原及侵染循环小麦细…  相似文献   

15.
小麦白粉病是甘肃省天水市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确定6%戊唑醇微乳剂防治小麦白粉病的药效,天水市植保站于2002年在天水市北道区马跑泉镇三十甸子村进行示范试验。示范面积0.27hm2。用药量为6%戊唑醇微乳剂200ml/667m2,对照药剂为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g/667m2,不设重复。5月10日第1次喷药,5月17日第2次喷药。第2次喷药14d后调查防治效果,其结果戊唑戊唑醇防治小麦白粉病试验@张升恒$甘肃省天水市植保植检站!甘肃北道741020 @李颖$甘肃省天水市植保植检站!甘肃北道741020…  相似文献   

16.
四川是小麦条锈病菌的主要越夏区和越冬区。四川进行小麦条锈病有效治理,是全国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重要内容,对于保障全国小麦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四川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情况和秋冬季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介绍给全国植保部门的同行,仅供各地在小麦条锈病综合治理和应急控制工作中参考。12005年小麦条锈病发生为害情况1郾1发生特点2004~2005年度四川省小麦种植面积135郾0万hm2,比上年增加6郾77%。条锈病发生面积58郾7万hm2,损失小麦0郾6亿kg,比上年产量损失降低20%,比大流行的2002年产量损失减少81郾77%。发生的主要特点:一是…  相似文献   

17.
2007年郧县小麦在遭受了去冬今春的长期干旱,春夏之交的大面积严重冻害和小麦条锈病大发生等诸多自然灾害频发的条件下,全县小麦收获面积2万hm2,实现总产61.5万t,平均单产3075kg/hm2,与2006年小麦面积2.1万hm2,总产5.77万t,单产2766.6kg/hm2相比,平均每hm2增产小麦308.4kg。2006年秋播我县创办的万亩小麦条锈病综合防治示范展示区的小麦平均单产达到4175.3kg/hm2,比全县平均单产增加1638.75kg/hm2。近几年的小麦生产和管理实践证明:推广小麦健身栽培,增强小麦抗御病害能力,是小麦实现增产增收关键。1找准小麦致病原因,趋利避害制定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平阴县甘薯种植面积1万hm2,2000年黑痣病严重发生。据调查,收获时病块率一般5%~10%,经2~4个月的贮藏后,病块率增至10%~20%,严重的达37.8%,极大地影响了外观和销售,使甘薯收获期价格由前4 a的平均0.51元/kg,降至0.30元/kg,贮后甘薯售价由前4 a的平均1.10元/kg降至0.46元/kg,农民收入造成极大损失。  甘薯黑闱病病原为Monilochaetes infuscans,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暗色菌科,毛链孢属。此病菌主要侵害甘薯地下部分。薯块受害初现淡褐色小斑点,其后斑点扩大变黑,合并成规则病斑,上有黑色霉层,严重时病部硬化有细…  相似文献   

19.
小菜蛾犤(Plutellaxylostella(Linnaeus)犦属鳞翅目,菜蛾科,又名菜蛾。在四子王旗每年发生4~5代,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及杂草。油菜是本旗的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2万hm2左右。2000年小菜蛾在四子王旗曾大面积暴发,使全旗1.32万hm2油菜绝收,0.88万hm2减产40%以上。2002年在本旗再次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1.47万hm2,油菜田虫口密度16~266头/m2,蔬菜田虫口密度36~212头/m2。小菜蛾幼虫在作物整个生育期中曾出现2次为害高峰,分别是6月19~27日和7月15~26日。由于…  相似文献   

20.
生物熏蒸用于植物土传病害治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以生物物质为材料的土壤熏蒸技术,研究了其对植物土传病害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棉纱缸熏蒸装置中以甘蓝叶不同用量对黄瓜枯萎病菌在32℃条件下熏蒸,1.5kg/m^2以下时,6d后对菌落扩展的抑制率不足15%;2.5kg/m^2时抑制率快速上升到50%以上;继续增加施用量抑制率增长变缓;甘蓝叶对黄瓜枯萎病菌的EC50值为3.25kg/m^2。施用量为3.5kg/m^2时,黄瓜枯萎病菌生物量累积比对照减少83.1%,产孢量为对照的0.5%,所产孢子的萌发率为对照的18.8%。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在甘蓝叶施用量为3.5kg/m^2时对黄瓜枯萎病菌、番茄枯萎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番茄立枯病菌、番茄黄萎病菌和茄根腐疫病菌的抑制率达60%以上,对菌核病菌、辣椒猝倒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38.7%、17.4%和41.6%。对不同芸薹属植物熏蒸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芥菜和雪里蕻的叶片组织及芥菜疙瘩对供试7种病菌的抑制效果优于甘蓝。对不同添加物增效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在甘蓝碎叶中添加麦麸后比只施用甘蓝对番茄立枯病菌的抑制率提高6.7%,菌丝干重累积减少45.5%。温度试验结果表明,在25和32℃条件下甘蓝对番茄立枯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20.2%和62.9%。田间试验表明,用4种植物熏蒸土壤后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显著优于太阳能和土壤还原消毒法的防效。其中,芥菜(3.5kg/m^2)添加麦麸(1.0kg/m^2)后的防效达到68.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