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是茶饮大国,饮茶人群遍及各个年龄阶段。武夷岩茶是我国代表性茶叶之一,素有中国传统名茶之称。武夷岩茶茶树生长在岩缝当中,故此得名。武夷岩茶有诸多功效,包含提升人体免疫力、抗衰老等等,这也是国内社会大众对于武夷岩茶始终保持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大众对于武夷岩茶质量、产量要求的提升,各种不同的制作工艺开始应用。本文针对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以期探寻得到一种最科学合理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2.
武夷岩茶精制指将毛茶加工为成品茶的过程,包含分级归堆、毛拣、筛分、切细整形、扬簸(风选)、复拣、匀堆、烘焙、摊凉、装箱(桶)入库、拼配、补火、包装13道工序,其中以烘焙工序最为关键。精制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茶叶外形的性状,提高净度、匀整度及茶叶整体品质。文章梳理了武夷岩茶精制技术各个环节的基本操作手法和要点,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荣 《福建茶叶》2010,(3):50-51
2009年是武夷岩茶收获颇丰的一年,举国上下的武夷岩茶热使得产品供不应求。为了迎接这个大好形势,生产企业不断添置高新加工设备、不断提高茶叶加工工艺以提高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的工艺元素,工艺元素组合和工艺链条构建方面的研究,探索得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有半数的工艺元素传承于武夷小种红茶制造工艺,做青工艺元素是前贤理论指导下的自主创新,足火和炖火工艺元素是焙火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工艺元素组合与工艺链条构建是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的杰出创造、智慧结晶。从而探明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是传承与创新精妙结合的产物。此外,论文还揭示了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造技艺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茶文化遗产。在众多茶文化遗产中,有一类茶文化是非常有名的,它就是武夷岩茶大红袍,这一种类出现时间相对较晚,因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在明、清时代才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同时,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生产方式的制约,很多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工艺都是通过口头相传的方式保留下来的。如何对武夷岩茶大红袍的传统手工艺进行传承与创新成为目前每一位茶艺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要想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考虑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工艺的创新,也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传播这些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6.
本文梳理自清代以来武夷岩茶品类的历史面貌,体现武夷岩茶在不同时期的认知过程。武夷岩茶经种植、生产进入消费市场、品饮生活等环境,呈现丰富的品类样态,也是武夷茶文化的重要一面。本文探讨武夷岩茶分类的重要性,以凝聚武夷岩茶的品牌力量,促进武夷山茶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武夷岩茶炭焙工艺的步骤进行详细介绍,探讨传统武夷岩茶炭焙工艺的延续与当下现代化设备生产适用性的演变.笔者认为:传统炭焙工艺形式下的传承是现代化炭焙工艺逐渐完善的基石,对现代化炭焙工艺有着指导性的意义.通过对武夷岩茶古法炭焙探考与调研,传承前人古法技艺,研究适用当下生产需求演变工艺,以期对武夷岩茶炭焙技艺传承与演变...  相似文献   

8.
在武夷岩茶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初焙、晾索、复焙各工序中,青叶的颜色、水分、气味、形态等发生相应的变化,需通过制茶师傅的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来判断青叶是否达到每道工序与工艺的要求。本文详细介绍了武夷岩茶采制各工序适宜工艺下在制叶的感官特征,以期为生产者更好地掌握武夷岩茶的采制技术,提升武夷岩茶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阐述了武夷岩茶拼配对茶叶品质影响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从武夷岩茶品种特性,茶叶制作工艺,茶叶原料成本控制,茶叶成品品质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武夷岩茶拼配技艺进行初步梳理,以期能为武夷岩茶品质提升以及产品稳定性提供理论之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武夷岩茶初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夷岩茶工艺独特,技术性强,岩茶品质不仅与鲜叶原料有关,而且还与初制工艺的每一道工序密切相关,需根据每道工序的工艺要求,控制好制茶环境的温度、湿度、气流,以适应茶叶的理化变化,提高武夷岩茶品质。  相似文献   

11.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创新之初就蕴含了制作章法。作者研究发现,武夷岩茶制作章法是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的程序和规则,而制作技艺则是程序和规则条件下的操作技巧。为此,本文试从章法定义入手,展开对岩茶制作章法、制作章法与制作技艺的关系、制作章法对形成岩茶品质特征的作用,以及制作章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研究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科学根据.文章从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的基本元素分析入手,在探寻作用原理、组合方式、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揭示做青工艺创新与形成的科学根据.作者研究发现,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创新,是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有理论的创立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理论的传播方式.武夷山茶叶制作先人,接受并运用朱升创立的做青理论,结合当地制茶实践,自主创新出武夷岩茶传统做青工艺.  相似文献   

13.
"蛤蟆背"是武夷岩茶审评术语之一。武夷岩茶经过传统而科学的工艺加工,再经烘焙后,在干茶条索表面出现颗粒状泡点,茶叶冲泡后,可见叶底有不规则隆起的颗粒状泡点,形似蛤蟆的背部,故称这一品质特点为"哈蟆背"。"蛤蟆背"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火功程度、品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叶丞 《福建茶叶》2023,(6):27-29
武夷岩茶以其浓郁的花果香、细腻的口感和独特的岩韵闻名于世,但其制作过程中的做青工艺却极其复杂,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导致加工成本的增加,影响到武夷岩茶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武夷岩茶的品质,必须加强对做青工艺的研究,以及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期达到更好的生产效果。本文详细讨论了武夷岩茶做青条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将科学融入武夷岩茶的方法,将其从传统的手工方法转变为现代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合阐述了武夷岩茶拼配技艺是商品茶加工的重要步骤,将不同风格特征的武夷岩茶拼配混搭,以提升茶叶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方法措施.茶叶拼配分两种,一种是初制阶段的毛茶拼配,一种是精制阶段的成品拼配,该项技术的运用稳定保证产品质量形成高品质技术方针.  相似文献   

16.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分萎凋、做青、炒青、揉捻、烘焙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过程中须结合天气、茶青、制作场所、制茶工具、人工配备、质量监管等情况,灵活把控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掌握恰到好处,才能形成优良品质的武夷岩茶。文章详细阐述了武夷岩茶的传统制作技艺,对其传承具重要意义,同时为深入认识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世界级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武夷岩茶随着武夷山双世遗的申报成功,武夷山旅游的升温,武夷山茶文化的大力推广,武夷岩茶以其独特的品质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股武夷岩茶热迅速在全同各地兴起。武夷岩茶成为武夷旅游、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相似文献   

18.
巩志 《中国茶叶》2008,30(1):36-37
自古有“闽中茶品天下高”之称,而闽茶以武夷产者声名为最著。在明末清初以前,武夷之茶,都称“武夷茶”而不能称“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顾名思义是在大山岩或岩石上所生的茶,两者有根本的区别,前者包括蒸青团饼茶,炒青和小种红茶,后者是专指乌龙茶(青茶)类,即在武夷生产加工的半发酵茶。昔时武夷茶充为贡品,世界茶叶市场上概以武夷(Bohea)为中国茶叶代称,今以武夷岩茶(乌龙茶类)品质优异,脍炙人口,声振中外。武夷所产之茶却有武夷茶与武夷岩茶的区别,它有两种不同含义,是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19.
“炖火”是武夷岩茶初制流程中干燥作业的特殊工艺。它对武夷岩茶特有的“岩韵”,和持久耐泡且具醇厚回甘的汤味的形成起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武夷岩茶是我国茶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众多受众。而在武夷岩茶当中,水仙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良好品质的同时,在武夷山当地也具有很高的产量和销量,是国内外广大受众群体饮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夷水仙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工艺对于茶叶品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茶叶品质的全面降低,影响到武夷水仙茶产量和销量的同时,也难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对于武夷水仙茶产业整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不同的武夷水仙茶加工生产单位、机构、企业需要重视不同加工工艺的运用,促使武夷水仙茶质量得到稳定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武夷水仙茶不同加工工艺对品质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