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养产业作为林业供给侧改革的新业态,在未来几十年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章将茶旅康养的特殊环境与视觉统合训练结合起来,运用PCA-AHP法探索茶园环境因子在视觉统合训练需求中的优先级,进而对茶旅康养背景下的视觉统合训练产品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到三个设计策略分别为:产品与环境整体化策略、视觉体验多样化策略和动态感官体验特色化策略,为茶旅康养和感统训练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茶旅融合与大健康背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研究认为茶园养老模式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优';身体健康、心灵颐养'双益'"的明显优势,基于此构建了"休闲+康养+亲情+教育"的高品质茶园养老模式,提出了政府应加强引导和扶持、实施组织应结合乡村振兴需求、市场主体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挖掘茶元素中的养生资源并将其融入康养旅游当中,对于创新康养旅游模式,推进康养旅游与养老社区建设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康养旅游与养老社区协同发展背景以及茶元素与康养旅游、养老社区建设的契合性做出了分析与论述,并从价值取向、资源识别以及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对茶元素融入康养旅游模式推进养老社区建设的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有效提升茶元素融入水平,充分发挥出茶元素在推进康养旅游、养老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福安市社口镇茶场等6个茶园土壤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和铅(Pb)的含量,并结合无公害、有机茶园土壤环境标准和茶园土壤污染分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Nemerow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社口镇茶园土壤环境质量良好,符合无公害茶园土壤环境标准,6个茶园土壤的As、Cd、Cr、Cu、Hg和Pb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综合污染指数也都小于0.7;参照有机茶园土壤环境标准,除吉洋村茶园土壤的Pb单项污染指数略大于1.0外,其余茶园土壤的As、Cd、Cr、Cu、Hg和Pb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0,吉洋村和山里村茶园的综合污染指数介于0.7-1.0之间、为警戒级,其它茶园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0.7,符合有机茶园土壤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5.
刘钊 《中国茶叶》2023,(7):60-65
优质茶叶基地建设是生产健康高品质茶产品的重要基础与保障。文章在三明市优质茶叶基地评选实践基础上,分析讨论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评价指标。此次评选将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评价分环境质量、茶园管理、产品质量管控等三大项10个因素,对三明境内的优质茶叶基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分析表明,环境质量分值极差R=6.5,茶园管理分值极差R=12,产品质量分值极差R=11,这3项内容共同影响茶叶基地的总分值。评价指标与评比总分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产品认证(0.860)>立地条件(0.671)>病虫害防治(0.420)>园地管理(0.397)>土壤管理(0.379)>卫生条件(0.371)>质量管理(0.186),产品认证与立地条件与总分均呈极显著相关。通过评比实践及意见反馈,提出增设或调整部分评价指标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段新友 《中国茶叶》2007,29(3):16-17
“十五”以来,是四川省茶叶产业历史上发展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全省现有产茶县(市)120多个,重点产茶县(市)30多个:2006年全省茶园面积15.53万公顷,无性系良种茶园比重提高到42%;茶叶总产量10.0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3.98万吨;茶叶总产值18.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达到11.5亿元,全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70%的投产茶园通过了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名山县、峨眉山市、洪雅县被列为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21家企业的79个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33家企业的1667公顷茶园获得了有机茶认证:  相似文献   

7.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5,27(5):48-49
在斯里兰卡乌伐(Uva)高地的茶园农业生态系:土地管理活动的评价;接种泡囊丛枝茵(VAM)和解磷真菌(PSF)后茶树幼苗的生长;用深低温冷藏法保存农作物的遗传资源;茶树新品种(品系)区域试验报告;自然干旱条件下茶园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景迈山普洱茶区不同生境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差异性,对景迈山普洱茶区的微生物进行溯源,更好地保证景迈山原产地生产的普洱茶微生物的一致性。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技术,对从3个有机台地茶园(TS-A、TS-B、TS-C)和景迈山古茶园(GS-D)采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培养,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其种类。在茶园根际土壤微生物中经分离纯化共得到417株细菌和143株真菌,分别归类于27个细菌属和18个真菌属,4个茶园根际微生物多样性不同,细菌多样性和真菌多样性的排序分别为:GS-D>TS-A>TS-C>TS-B和TS-A>TS-B>TS-C>GS-D。4个茶园的微生物群落均含有节细菌属(Arth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杆菌属(Lysinibacillus)、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为优势菌属。结果表明,景迈山不同生境下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差异性,3个有机台地茶园的细菌多样性低于古茶园,但真菌多样性高于古茶园。3个有机台地茶园的规律如下:茶树品种一样,套种品种多的茶园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都高于套种品种少的茶园,套种品种相似的茶园,茶树品种越多,细菌的多样性更高,而真菌多样性更低。  相似文献   

9.
塑料棚茶园小气候及其对春茶采摘和茶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俞忠伟  许允文 《茶叶》1995,21(3):13-17
1994年早春在硕江省杭州市,对塑料棚茶园和普通茶园(对照)同步进行了小气候和物候期测定。结果表明,塑料棚茶园的小气候特征是:(1)平均气温和土温及温度目较差比对照茶园提高;(2)空气相对湿度和水汽压比对照茶园增加;(3)相对光强和风速比对照茶园减小;(4)塑料棚茶园可避免茶芽受冻和提早春茶采摘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0.
草类是茶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持水土、改良土壤、栖息天敌等多重功能,对维持茶园生态系统内稳态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广东大部分茶企(农)采用了"一刀切"的方式,对草类进行无差别的防控措施,既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严重破坏茶园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建立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对指导茶企(农)科学防治杂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建立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内茶园杂草评价与分级方法的探索和广东茶园杂草危害评价与分级方法的初探等3个方面展开,针对广东茶区产地特点,提出以发生频级、生长优势度、分布系数、防治难度为指标的杂草危害评价和分级方法,以期为茶园杂草的科学防控及茶-草和谐共生系统的构建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南茶园土壤养分调查与丰缺指标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报告报告:(1)湖南茶园土壤养分状况;(2)高、中、低产茶园土壤养分水平;(3)不同成土母质茶园土壤养分特点;(4)茶园土壤养分含量与产量的关系;(5)湖南茶园土壤的的养分丰缺指标。最后对本项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讨论。  相似文献   

12.
韩文炎 《中国茶叶》2005,27(4):49-49
对斯里兰卡不同农业生态条件下6个茶叶生产区域土壤的钾素容量(Q)和强度(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根据土壤钾素的潜在缓冲容量(PBC^K)可以分成两种类型:第一类土壤具有较高的PBC^K,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有效钾,而第二类土壤的PBC^k较低,需经常施肥以补充钾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2008,(3):37-37
研究茶园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可以为茶园生态建设以及茶园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探讨了两个取样尺度下四川蒙顶山茶园土壤CEC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复合细胞分裂素是中国科学院研制生产的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具有促进茶树细胞分裂,使叶片增大,节间变长,新梢密度增大,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本试验旨在探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春梢生长及增产增收等方面的效应。一、材料与方法(一)试验材料1.供试材料:复合细胞分裂素,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产,每小包重量为5克;尿素为福建三明化肥厂生产。2.供试茶园:宁德地区衣校教学实习茶园,种植规格150×30cm,单行单株种植,14年生。福建水仙品种,茶树长势比较一致,采制绿茶。(二)试验方法本试验设三个处理,即喷施4000倍复…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茶园土壤中重金属的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了福建省8个地市茶园107个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法对土壤中的铜、铬、铅、镉、汞、砷等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测定,茶园土壤评价依据《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和《NY/T5020—2001无公害食品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总体环境良好,满足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要求,绝大多数茶叶产地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茶叶种植。  相似文献   

16.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对有机管理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和微生物是土壤质量和健康变化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探究热区不同的管理方式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海南省白沙县有机茶园(organic tea plantations, OTP)和常规茶园(conventional tea plantations, CTP)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3C-核磁共振(13C-NMR)生物标记技术和磷脂脂肪酸(PLFA)来研究不同管理模式下茶园土壤中有机碳化学组分和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的变化,明确有机管理和无机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烷基C、O-烷基C、芳香C和羧基C)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显示:(1)与无机管理相比,有机管理显著改变了茶园土壤中养分含量。有机质(SOM)含量增加了47.86%,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分别增加了37.40%和100%(P<0.05)。硝态氮(NO3--N)含量显著增加了78.80%(P<0.05),总钾(TK)和速效钾(AK)含量显著降低(P<0.05)。(2)有机管理增加了茶园土壤中烷基C和O-烷基C的相对含量。同时,脂肪族C/芳香C的比值也高于无机管理茶园。(3)有机管理茶园土壤中的总磷脂脂肪酸含量(PLFAs)增加了29.70%(P<0.05),且细菌、G-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无机茶园(P<0.05)。(4)RDA分析表明,茶园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到土壤总氮(TN)、总钾(TK)、烷基C、O-烷基C和羧基C含量的影响(P<0.05)。(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组分中烷基C与总微生物量、真菌、放线菌和菌根真菌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O-烷基C与微生物中真菌、细菌和真菌/细菌的比值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对茶园有机管理能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的脂肪化程度,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和周转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比较单行双株、双行双株两种种植模式下黄金芽茶园的冠层光合特性,试验采用植物冠层分析仪、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其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单行双株种植模式下叶面积指数平均值为4.60,较双行双株更接近高产茶园标准值;两种种植模式下光合有效辐射均呈现上冠层>中冠层>下冠层的趋势,说明单行双株种植模式下上、中、下冠层间密度分布更合理;综合分析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茶园中单行双株种植模式优于双行双株。因此,黄金芽单行双株种植模式更适用于茶园生产中。  相似文献   

19.
小麦沉淀值是最常用的小麦胚乳蛋白质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本研究采用国内外通用的三种沉淀值测定方法,对5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Zeleny法(ICC标准)系统误差小,结果可靠;SDS法实用性强,测定结果和Zeleny法具有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尤其微量SDS法,速度快,使用方便,试剂用量少,很适合小麦品质改良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适宜茶园套种的绿肥型油菜资源筛选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广生态茶园的油菜绿肥套种模式,于2017-2018年在茶园系统筛选和评价适宜套种的油菜资源。比较23个不同油菜品种(品系)的盛花期鲜草的生长与养分还田量,结果发现:茶园套种油菜的生物量、株高、养分还田量等指标表现存在差异;种植后根际土pH、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发生改变或提升。综合比较分现,品种阳光131、 圣光86和中双11表现相对较好:单株生物量达0.81~1.00 kg;植株养分还田量高,三者的氮磷钾养分还田量分别为 49.21~72.48 kg/hm2、12.64~17.40 kg/hm2和33.64~56.29 kg/hm2,可基本满足茶青的生长需求,且三个品种种植后土壤有效养分和有机质的改善较为明显。大地69和油肥1号株高相对较矮,适宜在低龄或矮枞茶园中套种。于2018-2019年探索油菜品种阳光131作为绿肥在不同树龄的茶园套种的应用,发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显著改善,pH 值显著提升。综上,认为优选油菜品种应用于冬季茶/油菜(绿肥)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