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作为新入侵中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自2019年1月入侵中国云南后,已扩散至27个省(区、市),2019年发生面积近120万hm2,迅速成为中国玉米上的重大害虫[1]。幼虫在玉米田聚集危害[2],从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抽丝期以及成熟期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危害,但偏好取食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玉米[3]。在农业农村部推荐草地贪夜蛾应急用药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正>元江县种植台湾青枣的历史开始于1999年前后,已有20多年,最初的种苗引自海南省[1]。2020年时,种植面积约1065.86 hm2,产量5032.67多万kg,产值31418万元[2],市场平均单价6.24元·kg-1;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红河街道、澧江街道、曼来镇及甘庄街道等,海拔380~900 m的热带河谷区[1]。  相似文献   

3.
<正>1云南蓝莓发展现状1.1蓝莓蓝莓是杜鹃花科,越橘属蓝果类型植物的俗称[1]。蓝莓果皮中富含花青素、维生素、SOD、氨基酸、单宁、果胶和丰富的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高,有保护视力、抗氧化、增强记忆、预防癌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2]。被称为“第三代水果”和“五大健康食品”[3],备受消费者青睐。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是保山市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也是养殖业主要饲料来源。2022年保山市玉米种植面积近11.32万hm2,平均亩产444.63 kg,总产量75.47万t[1]。续断为名贵中药材,具有补肝肾、续折损、强筋骨等功效。近年来随着续断野生资源减少、临床应用价值的逐步开发,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逐年上升而被大力推广种植[2]。保山市续断种植面积连续大幅增长,已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兴经济作物,2022年全市种植面积461.87hm2。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是中国重要的谷类作物,与传统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相比,玉米具有良好的耐寒性、耐旱性及环境适应性[1]。氮是玉米必要的元素之一,对作物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高估氮肥对作物生产的优势,导致农民过度施用氮肥[2]。过量施氮会导致氮素利用效率下降,并使环境质量恶化[3]。因此,有效的氮管理对提高作物产量非常重要。本试验将研究4种施氮方式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为玉米种植提供实践依据和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超级杂交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隆平 《农学学报》2018,8(1):80-82
为满足全国人民21世纪的粮食需求,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超级杂交稻育种计划。该计划共分四期。第一期:1996—2000年,10.5 t/hm 2;第二期:2001—2005年,12 t/hm 2;第三期:2006—2015年,13.5 t/hm 2;第四期:2016—2020年,15 t/hm 2。2000年,育成了几个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其产量达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计划第一期10.5 t/hm 2的指标。21世纪初,以‘两优培九’为主要品种的第一期超级稻最大年推广面积约100万hm 2,平均产量在8.3 t/hm 2左右。第二期超级杂交稻12 t/hm 2的指标于2004年实现,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从2006年开始推广。2014年第二期超级稻种植面积接近100万hm 2,平均单产为9 t/hm 2左右。大面积示范目标产量为13.5 t/hm 2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于2011年实现。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于2014年取得突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验收,在湖南溆浦县百亩片单产达15.4 t/hm 2。基于上述已取得的成绩和进展,以及水稻在理论上的产量潜力,启动了第五期超级杂交稻育种攻关,产量指标为 16 t/hm 2。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樟科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南部,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等分布较多[1],是集医药用、材用、城市绿化为一体的植物资源[2]。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属于樟科樟属植物,其枝、干、叶都可提取精油,用来制作各种香料、调料、药物[3]。由于天竺桂枝繁叶茂,生长较快,用作城市绿化树种时,修剪的枝叶常作废物处理,造成大量浪费[4]。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局部组织器官感染。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能造成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8.
<正>菜心起源于华南地区,是由古代薹油兼用的“薹心菜”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栽培驯化形成,在广东蔬菜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既适合内销,又可出口创汇[1],主要食用部分花薹碧绿柔嫩,纤维少,口感甜脆,可清炒、做汤[2],素有“蔬品之冠”[3]、“百蔬之王”之美誉,是广东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特色蔬菜。菜心属长日照植物,但对光照周期要求不严格,在广东地区可周年生产。菜心怕湿、忌涝,冷凉气候条件下生长更为良好,在广东的夏种菜心产量及品质普遍不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9.
<正>豌豆是主要食用豆类作物,按照生长习性可分为直立、半蔓生和蔓生,按收获类型可分为干籽粒豌豆和鲜食豌豆,按产区可分为春播豌豆和秋播豌豆[1]。云南省豌豆常年播种面积约17.3万hm2,其中60%~70%种植在山区和半山区旱地,干籽粒产量1.2~1.8 t/hm2,主要以满足自身需要或本地作坊加工生产为主,近几年鲜食豌豆生产规模逐年扩大,干豌豆生产面积和产量严重下跌[2],主要原因是干籽粒豌豆品种缺乏、单产较低,种植户积极性不高。靖豌5号是曲靖市农业科学院通过常规杂交育种程序育成的蔓生型干籽粒豌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为达到油菜高产和化肥减量双重目标,在互助县林川乡保家村设置油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试验设6个处理。通过试验分析,结果表明:80%常规+20%有机肥水平下(处理6),油菜产量最高,可达3 384.2 kg/hm2;常规施肥水平下(处理2),产量可达3 265.5 kg/hm2。建议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可提高油菜产量[1]。  相似文献   

11.
<正>飞虱科昆虫简称飞虱,是世界性分布的昆虫,有随季节气流远距离南北往返迁飞习性,是农林重要害虫,直接为害可造成严重经济损失,间接为害传播病毒病[1]。元江坝处于元江(红河)河谷迁移通道,飞虱在迁入期汇聚于此造成虫量突增[2]。2007年稻飞虱大暴发以来,呈现出发生时间逐年提前,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生程度逐年加重,抗药性越来越强的趋势[3]。  相似文献   

12.
<正>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俗称秋黏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1]。草地贪夜蛾2019年由缅甸入侵中国云南省[2-3],具有突发性、多产性、暴食性、杂食性、隐蔽性、钻蛀性、钻土性、夜出性、趋嫩性和独占性等特性,迁飞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甘蔗主产区产量差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一帆  杨林生  孟博  战健  邓燕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377-2388
【目的】对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产量潜力与产量差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分析讨论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消减产量差的潜力,以期为中国甘蔗增产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统计数据和文献数据收集,从国家统计局获得1999—201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家的甘蔗产量及种植面积数据147条;从数据库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对1980—201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甘蔗主产区的下种量、施肥量、品种及对应产量的国内外期刊与硕、博士论文等进行检索,排除异常数据后,共获文献93篇,其中广西54篇,云南14篇,广东25篇。以不同产区试验产量数据前5%的平均值为产量潜力,以统计数据平均值为农户产量,以此计算各产区的产量差;进一步分析产量与施肥量、下种量及甘蔗品种的关系,得出各产区的推荐施肥量、下种量及高产品种,并讨论了优化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消减产量差的潜力。【结果】广西、云南、广东是中国三大甘蔗主产区,产量潜力分别为137.1、147.2、145.8 t·hm-2,农户平均产量分别为74.2、62.0、78.3 t·hm-2,分别实现产量潜力的 54.1%、42.1%和53.7%。施肥量、下种量和品种是影响甘蔗产量的主要因素,并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为提高甘蔗产量,广西产区推荐施肥量270 kg N·hm-2、99 kg P2O5·hm-2、208 kg K2O·hm-2,云南产区推荐施肥量228 kg N·hm-2、117 kg P2O5·hm-2、281 kg K2O·hm-2,广东产区推荐施肥量240 kg N·hm-2、71 kg P2O5·hm-2、193 kg K2O·hm-2;广西、云南、广东推荐下种量分别为8×104—10×104、10×104—12×104、8×104—10×104芽/hm2;三大产区高产品种分别是桂辐系列、桂糖系列和粤糖系列。【结论】广西、云南、广东三大产区甘蔗的增产潜力分别为62.9、85.2、67.5 t·hm-2;优化施肥可使广西、云南、广东分别增产16.9、28.4、25.3 t·hm-2,优化下种量可分别增产23.6、27.9、22.1 t·hm-2,优化品种可分别增产26.8、42.4、15.1 t·h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合理的矮杆密植大豆群体结构,为实现大豆超高产育种目标奠定理论基础。以4个不同基因型矮杆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8个不同的密度梯度,调查分析产量相关性状,筛选最适宜的种植密度。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递增,株高表现为逐渐增加;单株荚数及粒数则表现为逐渐下降;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倒伏率在达到一定密度时出现急剧上升。‘吉密豆1号’、‘吉密豆2号’、‘吉密豆3号’、‘吉密豆4号’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40万株/hm 2、37.5万株/hm 2、40万株/hm 2和56万株/hm 2,产量分别可达4199.2 kg/hm 2、3282.3 kg/hm 2、3410.1 kg/hm 2和3313.4 kg/hm 2。因此,合理的增加种植密度,可进一步挖掘矮杆耐密型大豆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王佐  刘艳 《云南农业》2024,(3):57-58
<正>腾冲市是云南省重要烤烟和油菜生产基地,常年种植烤烟近1万hm2、油菜2.33万hm2。大小春以“烟油”轮作为主,油菜多用育苗移栽,烟区烤烟收获后、油菜移栽前有2个月左右空闲期,该时段土壤墒情好,气温高,光照充足[1]。多年来利用空闲期烟后套作玉米再轮作油菜,建立“烟-粮-油”一年三熟高效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为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和油料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2]。  相似文献   

16.
温泉县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玉米为主体的种植业产业结构模式,新形势下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尝试新的作物栽培模式[1]。种植黄豆有相对较高的经济收益且轮作后可改良土壤。本试验从产量和品质两个角度,通过对比田间小区不同试验条件下黄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等差异,筛选适合温泉县种植的黄豆品种[2]。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利用昌吉州山区生态优势,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益,特在昌吉山区对3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种进行引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闽彩薯3号667米2产量1 749千克,667米2净利润1 304元;黑金刚667米2产量1 723千克,667米2净利润1 289元,彩色马铃薯品种闽彩薯3号、黑金刚的产量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较好,可作为昌吉州山区彩色马铃薯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核麦间作模式下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新冬40号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核麦间作田,设置5个密度分别为450×10 3株/hm 2(M1),525×10 3株/hm 2(M2),600×10 3株/hm 2(M3),675×10 3株/hm 2(M4),750×10 3株/hm 2(M5),研究核桃不同冠区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对密度的响应。 结果 随着密度的增大,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远冠区,小麦旗叶的PnTrGs和产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基本在M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密度处理冬小麦旗叶PnTrGs均低于相应远冠区。籽粒产量,冠下区M1(450×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212.19 kg/hm 2,远冠区M2(525×10 3株/hm 2)处理最高为3 911.12 kg/hm 2。 结论 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冠下区冬小麦应采取稀播,密度应控制在450×10 3株/hm 2以内,远冠区冬小麦适宜密度为525×10 3株/hm 2。  相似文献   

19.
<正>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差较大。年降水量349.2~970.1 mm,年日照时数1 787.2~2 566.7。耕地面积11.38万hm2。其中,水浇地面积10.54万hm2,占92.62%;旱作地面积0.84万hm2,占7.38%。农业生产灌溉条件较好,农作物产量水平较高,适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长,同时也是重要的小麦种子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正>单季晚稻是浙江省宁波市水稻生产的主体作物,近几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以上,约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0%,占粮食播种面积的80%。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单产的重要因素[1]。但在实际生产中,农户因习惯于依赖化肥获取作物高产稳产,存在着过量施肥、盲目施肥等现象[2]。长期不合理化肥投入不仅会增加农业生产成本、浪费资源,也会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面源污染等问题,导致耕地质量退化,严重制约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