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豆接种SCN3后根部酚类化合物含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对孢囊线虫具有明显不同抗性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各材料在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和类黄酮的含量变化,以揭示其与大豆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CN3后抗病品种根部绿原酸含量增加,并高于同期的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根部类黄酮的含量亦增加,而感病品种则减少。大豆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类黄酮的含量均可作为鉴定SCN3抗性的生化指标,鉴定的最佳时期为大豆出苗后25-30d。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两个高抗SMV3号株系种质哈91R3-184、哈91R3-301,两个感病品种合丰25、黑农16于真叶期分别接种SMV3号株系,在R1、R3、R5期分别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活性,结果表明:1、抗感病品种未接种健株POD、PPO酶谱构型没有差异,只是活性高低有别,说明抗性与POD、PPO活性有关。2、接种SMV后感病品种POD、SOD酶活性明显高于未接种健株和抗病品种,其POD、PPO部分酶带加宽色深,部分酶带缺失,3、各生育阶段抗感品种PPO、POD、SOD酶活性动态的变化,可作为抗感病品种的生化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对孢囊线虫具有明显不同抗性的野生、半野生及栽培大豆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测定各材料在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和类黄酮的含量变化,以揭示其与大豆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CN3后抗病品种根部绿原酸含量增加,并高于同期的感病品种;抗病品种根部类黄酮的含量亦增加,而感病品种则减少.大豆接种SCN3后根部绿原酸、类黄酮的含量均可作为鉴定SCN3抗性的生化指标,鉴定的最佳时期为大豆出苗后25~30d.  相似文献   

5.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灰斑病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接种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大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6.
张海平  王志  李原萍 《大豆科学》2012,31(5):796-800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灰皮支黑豆和晋豆11为材料,人工接种胞囊线虫,在出苗后定期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处理根系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根系内丙二醛(MDA)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的动态变化,以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生化机制。结果表明,受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后,抗、感品种根系内PAL、SOD、POD、PPO酶活性均有增加,并且抗病品种根系酶活性增加相对较多,且持续时间长,而MDA和O.2-含量则在感病品种晋豆11中明显升高。在抗病品种根系中,接种前后MDA和O.2-含量变化不大。表明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具有更强的防御能力和抗膜脂过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3~4叶期接种,并于接种后1~10天内连续取样,然后测定其接种后内叶绿素的含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病菌侵入的初期,叶绿素a、b的含量都有所下降:在病菌侵染后7~10天时,感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比未接种对照低,而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含量均明显高于未接种对照;另外,致病力不同的生理小种对叶绿素a、b含量变化的影响不同,7号生理小种对叶绿体的破坏能力最强,其次为6号生理小种,而4号生理小种则最弱,其中1号,2号生理小种居中。抗病品种叶片内叶绿素a/b的比值明显高于感病品种,初步认为叶绿素a/b的比值可作为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鉴定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8.
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感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品种灰皮支黑豆(ZDD2315)和辽豆15为材料,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胞囊线虫,接种后5、10、15、20、25、30 d取样,测定抗感品种接种与未接种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初步明确灰皮支黑豆抗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受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后,抗病品种灰皮支黑豆根内丙二醛(MDA)、可溶性糖含量低于感病品种辽豆15,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感病品种辽豆15.  相似文献   

9.
利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测定抗感大豌包囊线虫病大豆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IAA,GA的含量较感病品种低,ABA的含量变化不同,IPA含量感病品种>抗病品种,IAA/GA的比值抗病品种>感病品种,GA/ABA的比值感病品种>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0.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与大豆灰斑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抗病性大豆品种接种大豆灰斑病菌前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其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在接种前均缺少同工酶C3带,接种后出现同工酶C3带;感病品种在接种前后,只是同工酶活性发生变化,没有出现同工酶缺失或增加。接种前,抗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抗感病品种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增加,但抗病品种的活性仍高于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11.
大豆感染SMV后种粒多酚类物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种粒斑驳品种东农81-43,铁6915和感种粒斑驳品种合丰25,丰收12在人工接种两个SMV株系后,对种粒中总多酚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抗种粒斑驳品种由于抗种粒斑驳基因的表达作用,总多酚和总黄酮在感染初期的增长导致了负反馈抑制作用,使后期呈现负增长。感种粒斑驳品种种皮初期总多酚和总黄酮大幅度增加,这种趋势一直保持到后期。  相似文献   

12.
对SMV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体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MV-a析系为毒源接种3人不同抗性类型的大豆品种,在接种后8,24,48,7小时及在3,6,9,12,15,18 11次连续取样与相应CK一并测定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后发现:未经接种的抗感品种体内PO酶活性差异较大,病品种中PO酶活性水平高于抗性品种2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SMV1号对大豆膜质过氧化及保护酶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丽君  郑蔚红 《大豆科学》1996,15(3):248-253
本文从大豆膜质过经反应及其保护酶体系的变化,过氧化物酶和苹果酸氮酶同工酶表达牧场生,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大豆品种对大豆病毒病1号生理小种(SMV1)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经SMV1号株系诱导后,感病品种丙二醛(MDA)、越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幅较大,抗病品种增加较少,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表达则相反,在花叶病毒侵染条件下,感病与抗病品种过氧化物酶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  相似文献   

14.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丽君  崔喜恒 《大豆科学》1994,13(4):345-348
本研究利用SDS-PAG技术,研究了不同抗病性品种(系)接种SMV1号株系后,病源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接种SMV后,感病品种蛋白亚基增加数目较多,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正常表达的蛋白亚基的降解。而高抗SMV1号病毒的大豆株系,接种SMV病毒后,蛋白亚基增加1-2条,其正常工作的蛋白组分均没有消失,蛋白亚基消失与表达的变化与品种的耐病性获得相一致。这一结果,目前尚未见报道,深入研究病源相关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直板凝胶电泳等方法测定不同抗性大豆品种接种SMVI—1毒株后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及酶活性。结果表明,感病品种和中感品种比健林分别多2条和1条酶带。感病品种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最强,是对照的14.5倍,其次是中感品种和抗病品种。感病品种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仅为对照的18.57%,抗病品种为74.43%。  相似文献   

17.
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品种对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的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接种东北大豆产区SMV主要株系N1、N3和黄淮与南方大豆产区SMV株系Sa、SC3条件下,对最新育成的参加2002-2004年国家大豆区试的134个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接种4个株系后,分别有13个品种(东农L13、汾豆56、汾豆60、汾豆61、晋大74、K丰52-1、航天2号、辽03-20、辽95025-5-4、中作2-29、中豆32、科9208、油春32)和5个品种(铁95025-5-5、铁94037-6、汾豆69、冀99、冀鉴27)分别对4个株系和3个株系表现抗侵染,中黄4、中作016、吉林2001-14等25个品种对1-2个株系表现抗侵染;5个品种(公交03-1212、冀鉴37、秦豆9、淮02-02、滑豆20)对4个株系表现抗扩展.以上品种除可用于生产外,还可作为抗SMV育种的抗源.该批参试品种中,黄淮地区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最轻,其次是东北地区品种,然后长江流域,华南地区品种的病情最重.从不同类型品种的病情分析,按黄淮夏大豆、北方春大豆、南方夏大豆、南方春大豆、菜用大豆、热带多熟制大豆的顺序逐步加重.在田间条件下,免疫品种数量不多,占参试品种的7.9%,严重度为1级的高抗品种占47.5%,未发现严重度为4级的高感品种,表明多数品种田间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大豆种质资源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对348份大豆种质资源,包括“七五”、“八五”鉴定出的抗源,各地推广品种及国外引进品种,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SMV3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鉴定结果表明,113份资源表现为高抗SMV3,占32.47%,113份表现为中抗,占32.47%,122份感病,占35.06%。抗源主要来自于东北春作大豆区和黄淮海夏作大豆区,本实验南方大豆产区资源抗性较弱。高抗资源主要来源于辽宁、山东、山西、北京以及美国和韩国。不同品种接种后的症状类型不同,表明症状反应是品种与株系互作的结果。国外引进资源接种后顶枯症状较多,表明症状反应和品种的地理来源有一定关系。本文还分析了美国一些抗源对SMV3的抗性反应及抗性基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黑龙江省不同抗病类型的大豆品种,利用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研究了病毒病侵染条件下,不同抗病类型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及其平衡状况的变化。结果表明,在SMV侵染条件下,感病品种ABA含量急剧增加,ipA含量降低;而抗病品种ABA含量、GA/ABA比值低于自身对照,ipA含量增加。由此证实:内源激素的变化和平衡对大豆抗病性诱导产生起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