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信息量方法建立了滑坡侵蚀定量评价模型。其基本步骤为:第一步分析、罗列影响滑坡侵蚀形成的因子,计算各因子所提供的滑坡侵蚀发生的信息量,筛选与滑坡侵蚀关系密切的主要变量;第二步将研究区进行区段划分,计算每一区段各因子信息量的总和,其大小反映了各区段滑坡侵蚀的强烈程度,各区段的集合即为整个研究区的滑坡侵蚀强烈程度——滑坡侵蚀定量评价模型。用建立的定量评价模型对铜川市滑坡侵蚀进行定量评价,将研究区82.5 km2分为:剧烈侵蚀区13.0 km2(占15.76%),强烈侵蚀区20.0 km2(占24.24%),中度侵蚀区25.25 km2(占30.61%),轻度侵蚀区6.0 km2(占总面积的7.27%),微弱侵蚀区18.25 km2(占22.12%)。铜川市滑坡侵蚀中等以上强度区面积58.2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61%,说明铜川市滑坡侵蚀非常剧烈。  相似文献   

2.
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RS和GIS技术,对1990—2010年艾比湖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表明,艾比湖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其东部和西岸地区。20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90年的4 426.49km2减少到2010年的637.33km2,减少了3 789.16km2。经历了强烈逆转—稳定发展—基本稳定3个阶段,1990—2001年沙漠化土地面积从4 426.49km2减少到3 713.2 5km2;2001—2007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保持基本不变,但沙漠化程度稍有加重;2007—201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略微增加,沙漠化程度在持续加深。近20a来沙漠化转变尤为显著,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导致了研究区东部的沙漠化程度的加剧。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水土流失现状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战略布局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成果表明 ,全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 35 6万km2 ,其中轻度水蚀区绝大部分分布在东中部 ,中度水蚀区绝大部分在中西部 ,强度及其以上的水蚀区主要在西部地区 ,风蚀区基本分布在西部地区。全国防治水土流失的基本格局是 ,东部地区以预防保护为主 ,中部地区要防治兼顾、综合治理、综合开发 ,西部地区治理难度大 ,应坚持综合防治。当前面上治理的重点应放在 5 5万km2 中度水蚀区和 2 5万km2 中度风蚀区 ,国家重点治理区是2 7万km2 强度以上水蚀区  相似文献   

4.
GIS支持下的滇西北地区泥石流灾害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滇西北地区泥石流区域分布受地貌、构造、岩性、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 ,在区域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带差异性,泥石流灾害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据本次调查,滇西北现有流域面积0.5 km2以上的泥石流沟690条.本文描述了用于地理信息系统识别和定量计算不同泥石流危险区的系统方法.对泥石流灾害评价表明研究区高度灾害区面积约5 413 km2,占全区面积的8.01%;中度灾害区面积约16 239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4.05%;低度灾害区面积24 907 km2,占全区面积的36.87%;无灾害区面积20 98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1.07%.所完成的泥石流灾害评价为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 ,优化防御措施,进行减灾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巴谢河流域是甘肃省东部滑坡高易发区域,滑坡活动频繁。基于遥感解译与野外调查,分析了地形地貌因子、地层岩性、植被覆盖、人类工程活动等因子对流域内滑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滑坡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密切,高程2 000~2 200 m、坡度15°~40°、阳坡坡向及沟谷密度1~2.5 km/km2的范围内,滑坡尤为发育;滑坡与地层岩性、植被、人类活动等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其中岩性为马兰黄土及泥岩、NDVI在0.2~0.3与距离道路600 m的范围内滑坡易于发生。依据各因子与滑坡的相关性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整个研究区域分4个危险区:高、中、低和极低危险区,所占研究区面积比例分别为30.9%,21.7%,30.3%,17.1%。  相似文献   

6.
川滇黔接壤地区是中国滑坡灾害的多发区,区内共有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点1.2万余处,对100余万人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生产、生活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选择坡度、相对高差、到活动断裂带距离、年均降雨量和年均大雨日数5个因子作为滑坡危险性的评价因子,在GIS支持下获取各因子的贡献权重,根据贡献率模型在空间叠加下生成研究区滑坡危险性评价图。结果表明:(1)研究区1.92×105 km2面积中,极高危险区3.92×104 km2,高危险区4.34×104 km2,中危险区4.58×104 km2,低危险区3.92×104 km2,稳定区2.42×104 km2,中度以上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7.00%;(2)极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小江—安宁河深大断裂两侧以及金沙江、雅砻江等深切河谷中,显示出活动断裂带和地貌对滑坡危险性的宏观控制作用;(3)中度以上危险区内人口总量约1 152.31万人,占总人口的32.17%;GDP约419.88亿元,占研究区总量的28.75%,因此加强川滇黔接壤地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7.
石漠化是特指湿润的喀斯特(岩溶)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和过程.我国石漠化主要分布在西南岩溶山区,以贵州为中心的桂、滇、川、渝、鄂、湘等省(市、区)最为集中,面积达54万km2,是全球三大岩溶集中连片区中面积最大、岩溶发育最强烈的典型生态脆弱区.本文分析了石漠化的成因,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改革耕作方式、健全政策法规、发展生态农业等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甘肃,大家的印象都是黄沙满天飞、出行靠骆驼,曾几何时,"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种一坡收一箩"就是甘肃的真实写照。甘肃东西长达1655km,南北最窄处仅25km,全省总面积45.78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28.13万km~2。地质地貌、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六大陆地生态系统均有发育,自然因素影响大、干旱范m广、水土资源不匹配、植被少而不均、承载力低、修复能力弱是卄肃生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该地区耕地切沟侵蚀严重威胁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为掌握松嫩典型黑土区耕地切沟密度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基于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的998块抽样调查单元和1∶10000地形图,以及2018年Google高分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调查单元内所有切沟,采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切沟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分析松嫩典型黑土区耕地切沟密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35.64%的耕地调查单元有切沟发育,切沟线密度变化在0.18~17.48 km/km2,面密度变化在425.95~91 921.34 m2/km2。2)地形和降水显著(P<0.05)影响松嫩典型黑土区耕地切沟密度,坡度是影响耕地切沟密度空间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3)依据切沟线密度划分,松嫩典型黑土区东部的黑土带耕地切沟侵蚀严重,轻度侵蚀以上面积占比35.87%,强烈侵蚀以上(切沟线密度≥2 km/km2)面积占比33.33%,剧烈侵蚀面积占比27.94%。黑钙土带有6.65%的面积遭受剧烈切沟侵蚀,星落分布于黑钙土带的边缘。系统抽样与高分辨...  相似文献   

10.
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酸化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GPS技术,采集38个农田土壤样品,研究了红壤丘陵区农田土壤pH的时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江西省兴国县农田土壤pH平均下降0.94个单位。pH下降的面积为645.9 km2,降幅在1.0~2.0个单位,主要分布在千枚岩、花岗岩和红砂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分别为296.1 km2、136.2 km2和42.2km2;pH增加的面积有24.1 km2,主要分布在紫色页岩发育的土壤地区,面积为11.3 km2。从土壤类型看,pH值下降的土壤主要为潴育型水稻土;从海拔上看,pH增加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的地区,pH降幅最大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300 m以下及300~500 m的地区。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变化量与初始pH呈负相关关系,与海拔、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预测pH的变化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