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广西大青山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依据林分类型、立地状况设置53块20 m×30 m的典型样地,调查了其立地和林分特征以及拟木蠹蛾(Arbela spp.)为害状况,揭示了西南桦人工林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影响因子。偏相关分析表明:林分类型(r=-0.361,P=0.008)、林下植被盖度(r=-0.330,P=0.016)和高度(r=-0.471,P=0)以及坡位(r=-0.404,P=0.003)与西南桦林分感虫株率相关显著,是影响西南桦林分拟木蠹蛾为害的关键因子。方差分析显示:西南桦纯林和西南桦×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拟木蠹蛾为害最为严重,其感虫株率分别为49.35%和43.55%,显著高于西南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17.63%)和西南桦×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混交林(14.04%);林下植被茂盛的林分内拟木蠹蛾为害程度较轻;下坡林分感虫株率高达68%,显著高于上坡和中坡(20%以下),可能与下坡林地更靠近虫源有关。  相似文献   

2.
西南桦木蠹蛾空间分布图式与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西南桦木蠹蛾空间分布图式与抽样技术,调查了广西百色市老山林场部分西南桦试验林,应用4种概率分布型频次比较、6种聚集度指标检测、3种回归分析研究了木蠹蛾空间分布图式。结果表明,西南桦木蠹蛾空间分布型符合奈曼分布、负二项分布,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以群聚均数λ分析了聚集原因,发现环境因素、昆虫本身聚集习性都可引起聚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虫的理论抽样公式为N=1/D2(1.8994/x軃+0.1629),序贯抽样决策限模式T'(n),T'(n)=3n±2.68姨n。西南桦树干木蠹蛾虫孔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木蠹蛾幼虫主要从西南桦整枝形成的节杈处侵入,应避免人工修枝减少木蠹蛾侵入的机会,提高自然界天敌对木蠹蛾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山茱萸木蠹蛾的观察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危害山茱萸木蠹蛾主要有芳香木蠹蛾(CossusCossus L)和咖啡木蠹蛾(Zeuzera coffeae NIetner)两种,均属鳞翅目,芳香木蠹蛾为木蠹蛾科,咖啡木蠹蛾为豹蠹蛾科。在陕西省发生的主要为芳香木蠹蛾。该虫近年在陕西省丹凤、佛坪等地发生严重,据我们两年调查了解,受害山茱萸树达10万株,2002年8月在佛坪县栗子坝乡、长角坝乡山茱萸园调查,有虫株率达7%~13%。1 分布区域及寄主范围 山茱萸芳香木蠹蛾分布于浙江、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等山茱萸产区,其中以河南、陕西主产区虫口密度最大。 主要寄主为山茱萸、杜仲、牡丹、芍药、花椒、丁香、白蜡、杨、柳、榆、槐、枫树、核桃、李、杏、苹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制定油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标准样地调查法对不同树龄油茶树的病虫害进行了逐月调查。【内容】调查广西油茶主要产区金秀县桐木镇、三角乡等3个乡镇油茶种植园油茶膏药病及相思拟木蠹蛾发生规律调查研究。【结果】为害广西油茶树主要病虫害有油茶膏药病、相思拟木蠹蛾,这两种病虫发生和危害程度有明显的季节性。【结论】油茶膏药病的发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木蠹蛾幼虫为隐蔽为害的虫态,受外界干扰不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沙棘受栎黄枯叶蛾和沙棘木蠹蛾取食为害后生理生化的变化,探讨虫害诱导的沙棘生理生化变化对害虫种间互作的影响。以二虫分别作为地上、地下的植食者,采用两因素交互试验设计,每种害虫处理2水平(未接与接),测定虫害沙棘茎叶和根系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单宁、黄酮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分析表明,栎黄枯叶蛾为害后,沙棘茎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下降;沙棘木蠹蛾为害后,沙棘上、下部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上升;二者共同为害后,沙棘上、下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上升;不同虫害处理后,沙棘根系单宁、黄酮含量均显著升高。综上说明,二虫诱导的沙棘生理生化的改变,对茎叶害虫栎黄枯叶蛾具偏利促进作用,而对根系害虫沙棘木蠹蛾有较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广西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主要种类及其年生活史和习性,为澳洲坚果木蠹蛾类害虫的监测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2014年3月~2016年12月,在广西澳洲坚果主产区果园设置定点标准地对木蠹蛾类害虫进行调查,并于每年3月上旬~4月上旬在澳洲坚果树上采集越冬代幼虫作为第1代虫源,在实验室内对第1代虫源进行饲养,以获得第2、第3代害虫,观察各虫态生活习性,结合野外调查,绘制年生活史.[结果]荔枝拟木蠹蛾(Arbela deaSwinboe)和相思拟木蠹蛾(A.baibarana Matsumura)在广西一年发生1代,前者以老熟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5 d,成虫见于4月初~6月初,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后者以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4月上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约20 d,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下旬,幼虫5月上旬开始孵化.咖啡豹蠹蛾(Zeuzers coffeae Niether)在广西一年发生2代,以第2代大龄幼虫越冬,越冬幼虫于3月中旬~5月下旬化蛹,蛹期15~20 d,第1代成虫出现于4月上旬~6月上旬,第2代成虫出现于8月中旬~10月上旬,第1代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孵化,第2代幼虫于8月底开始孵化.[结论]荔枝拟木蠹蛾、相思拟木蠹蛾和咖啡豹蠹蛾是广西澳洲坚果树的主要蛀干类害虫,其以幼虫蛀人枝干为害,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中可采取剪除虫枝、药剂涂刷树干或灌注孔洞、诱杀成虫及利用天敌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选用来自内蒙古、四川和宁夏的21个树种(品种),其中包括15个沙棘种(品种),集中种植在宁夏彭阳,采用笼内人工接虫和野外自然感虫试验,观察了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沙棘木蠹蛾成虫对不同树种表现出明显的产卵选择。以本地感虫树种中国沙棘作为对照,将其分为4个级别:1)拒产卵树种(柳叶沙棘、云南沙棘、榆树、桃树、苹果和杏树);2)低产卵树种(丘依斯克×中国沙棘、乌兰格木×中国沙棘、霞光、棱果、肋果、太阳、沙枣和梨树);3)高产卵树种(浑金、乌兰格木、优胜和楚伊);4)喜产卵树种(橙色和阿亚甘卡)。此外,沙棘木蠹蛾在植株树干上的产卵高度、产卵方向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产卵高度与植株地径正相关,产卵方向以南面居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模拟系列密度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林分冠层光环境开展树冠遮阴试验,探究光环境对西南桦林木生长和枝条发育的影响,为合理配置造林密度进而实现西南桦优质大径材高效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系列造林密度试验基础上,以5年生、造林密度为4 m×4 m西南桦试验林的优势木和亚优势木为对象,设置3个遮阴梯度处理:遮阴率40%~45%、55%~60%和80%~90%,以无遮阴作对照(CK),依据西南桦物候期,于10月中上旬开始对下部2/3树冠进行遮阴处理,每隔3个月(或半年)调查参试单株的生长和枝条发育情况。结果 西南桦各处理间的树高和胸径在各调查时间段和整个试验期内的增量均差异不显著 (P≥0.05),胸径在1—4月份生长最快,各处理的胸径增量均超过0.73 cm。除2018年4—7月份期间枝条长度增量外,枝条发育在各时间段和整个试验期内均受遮阴显著影响(P<0.05),表现出随遮阴率的增加枝条直径、长度增量呈显著降低趋势,在生长旺季(1—4月份)差异更加明显,CK组的枝条直径和长度增量分别为遮阴率80%~90%处理的1.74和1.78倍,达到1.197 mm和0.135 m。此外,西南桦幼林自然整枝率亦表现出随遮阴率增加而明显增大的趋势,其自然整枝集中发生在4—7月份,整枝率增量均超过47%。结论 适宜的高造林密度形成的弱光环境对西南桦幼林单株生长影响较小,但是可以显著控制枝条发育,促进自然整枝。生产上适当提高西南桦造林密度有利于其优质大径级无节材的高效培育。  相似文献   

9.
<正>芳香木蠹蛾(Cossus cossus Linnaeus)又名杨木蠹蛾,多为害杨、柳、榆、核桃、苹果、梨等树木。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五味子栽培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经田间调查发现,随着五味子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该虫已经成为五味子的主要虫害之一。其为害五味子2a发生1代,1年生幼虫主要蛀食植株地上部的主  相似文献   

10.
落叶松八齿小蠹在落叶松火烧木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atsch.)是大兴安岭火烧迹地蛀干害虫的优势种之一。该虫在落叶松火烧木上、中、下三部位均可侵害,其中以胸高处(1—2m)虫口密度最大。在中、高密度情况下,侵害高度通常较树高低1.5—2.0m。虫害木最小被害树径及树皮厚度分别为5.0cm(3.5—8.0cm)和0.15cm(0.1—0.2cm)。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建立了胸高处虫口密度与平均虫口密度的回归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