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香菇1号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类单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分析,并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方法对酯酶同工酶图谱进行聚类,从交配型角度探讨了不同来源的两类单核体在形态和生化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三个性状上表现出相同的差异趋势,在同一种交配型的个体间,孢子单核体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原生质单核体,在酯酶同工酶电泳图谱这一性状上,用聚类方法可以将绝大多数单核体归入所属的交配型范围内。这两类单核体具有的不同表型与它们的不同来源有密切的联系,有性世代中复杂的遗传行为导致孢子单核体中性状出现较大的变异,而作为无性后代的原生质单核体则表现出性状相对稳定的特征,这两类单核体表现出的差异为香菇的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
香菇孢子单核体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以香菇四种交配型的孢子单核本为材料,用酶解的方法制备出高得率的具四种交配型的原生质体,且均可再生。研究表明:四种交配型原生质体的再生率大小,与原生质体的得率高低并不是一致的,但与菌丝生长速度、再生菌落出现的时间以及交配型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为原生质体的再生能力是受交配型基因控制的推断提供了实验证据。单一交配型的单核原生质体的大量获得也为蕈菌遗传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香菇1号菌株的孢子单核体和原生质单核体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类单核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进行分析,并采用 平均连锁聚类方法对酯酶同工酶图谱进行聚类,从交配型角度探讨了不同来源的两类单核体在形态和生化性状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8个香菇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交配型的测定中,有4个菌株测定出两种交配型,其余4个菌株只测得一种交配型。在得到两种交配型的菌株中,其交配型比例也不是1∶1。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与两种交配型原生质体单核体的再生能力不同有关。在申香2号菌株107个单核体中,AxBx交配型只有26个,而且都是在再生阶段的前期产后的,后期出现的单核体则都是AyBy型菌落。  相似文献   

5.
香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后代性状变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菌种939和本所实验菌株中19为亲本,进行原生质体单核体分离和配对杂交。对杂交组合和亲本菌株的菌盖直径、厚度,菌柄长度、直径等性状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0个杂交组合在子实体外观形态上与亲本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后代的农艺性状表现规律与亲本交配型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以7个生产上常用的杏鲍菇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技术、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鉴别分类;进而利用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育种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交配型菌株进行单单杂交,筛选出杂交成功且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菌株,对比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农艺性状等,以期为杏鲍菇的实际生产与栽培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ISSR的研究结果一致,将7个杏鲍菇菌株分为3类,第1类为12、16、1208、1219、1287菌株;第2类为1283菌株;第3类为1284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技术,获得24个杂交菌株;与亲本对比,筛选出了5个菌丝生长速率、菇体质量显著优于亲本的菌株,分别为ZJ5、ZJ8、ZJ11、ZJ17、ZJ22菌株。  相似文献   

7.
中国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交配型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从我国使用的19个主要香菇栽培菌种中制备了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以此为材料,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在交配反应和RAPD两个水平上对这19个菌株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遗传相似性分析。25种原生质体单核体两两配以地共300个组合,其中不亲和性反应为110对,占配对总数的36.7%。根据交配反应结果,25个单核体可分为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这些结果从交配型角度证明,这19个菌株具有十分狭窄的以交配型基因为标记的遗传背景。RAPD反应和聚类分析中,这三大类群、7个交配型组基本上都能聚为一类,从而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交配型折结果,也为交配型基因在菌种鉴定中的作用 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香菇自然种群交配型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在湖北省无栽培菌株孢子传播的香菇自然发生地随机采集的32个野生香菇菌株为材料,用原生质体单核体和孢子单核体配对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鉴定样本中的交配型因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  相似文献   

9.
香菇135菌株特异SCAR标记的分布和遗传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香菇(Lentinula edodes)135菌株的特异SCAR(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引物135F/R(扩增601bp的条带)对135菌株的58个原生质体单核体和97个孢子单核体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检验此特异标记在单核体中的分布和遗传规律。原生质体单核体分为两种交配型A1B1和A282,此标记仅存在于后一种核中;另外,此标记在四种交配型的孢子单核体后代中随机分布,显示这个SCAR标记可以稳定遗传到后代,而且与交配型A、B因子之间没有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培养性状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8个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菌丝生长速度多态性与其交配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的木耳孢子单核菌株在菌丝生长速度和菌丝生长势等培养性状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多态性。在测定的38个孢子单核菌株中,交配型A有21个菌株,交配型a有17个菌株,A:a=21:17。经X^2检验,两种交配型未出现1:1严重偏离。这表明,木耳孢子单核菌株的菌丝生长势和菌丝生长速度与其交配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在香菇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以香菇栽培种Le1和野生种70#为亲本,通过原生质单核本杂交选育出申香8号。它具有优势,高产,抗逆性强和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开始在我国香 主产区应用,成为香菇主栽种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香菇交配型基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交配型基因为主要标记的香菇菌种鉴定新方法。这一方法以香菇性亲合性理论为基础,以交配型基因的等位性和多型性为依据,以标准菌株原生质体单核体的两种亲本交配型为遗传标记,以待测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为材料。该方法中使用的原生质体方法和交配型测定方法都是相当成熟的技术,操作方便可靠。  相似文献   

13.
用单核原生质体杂交育成香菇新菌株申香8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菇栽培种Le1和野生种0426为亲本,通过原生质单核体杂交选育出申香8号。它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香菇主产区的主栽种之一。这证明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在香菇育种上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技术在食用菌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是食用菌原生质体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由于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是没有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无性后代,为食用菌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材料。本文阐述了食用菌单核和同核原生质体的发现和作用以及在食用菌遗传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萱草部分野生种和栽培品种亲缘关系的AFLP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黎海利  董丽 《园艺学报》2009,36(8):1203-1208
 借助AFLP标记对35份萱草野生种和栽培品种进行亲缘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 7对引物组合对萱草共扩增出条带380条, 其中多态性条带357条, 平均多态性达到93.39% , 单对引物扩增条带19~85条, 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多态性条带51条。7对引物扩增出的多态性条带均超过90.0%。种质资源相似系数为0.3822~0.9656, 平均相似系数为0.7039。UPGMA聚类结果将供试材料分为3类, 即早花、中花和晚花类, 同一产地的品种基本能聚在一起。AFLP标记技术能较好地从分子水平揭示萱草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香菇申香10号菌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香菇栽培种26的原生质体单核体,选用栽培种菌香为供体,通过非对称杂交,选育出申香10号。它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开始在我国香菇主产区应用,成为香菇主栽培之一。由此证明,非对称杂交技术在香育种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Mulberry is a perennial and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lant that has traditionally been used for feeding the silkworm. Evaluating genetic relationship is important for long-term improvement in mulberry yield, quality and resistance, and for germplasm conser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8 mulberry populations from different ecotype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by ISSR markers. Twelve ISSR primers generated a total of 83 amplification products, of which 50 were polymorphic, revealing 60.24% polymorphism among 66 mulberry local varieties, the mean PIC value was 0.1469. The total heterozygosity (HT), heterozygosity within population (HS), diversity between populations (DST) were 0.1600, 0.0851 and 0.0749, respectively. The coefficient of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GST) was 0.4683, indicating that the variations among populations and those within populations contributed 46.8% and 53.2% to the total heterozygosity, respectively. The gene flow (Nm) was 0.5678, suggesting that genetic drift between populations can caused local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therefore, population divergence. The mean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was 0.8456, genetic similarity coefficient among 8 mulberry populations ranged from 0.8441 to 0.9640, indicating that genetic diversity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existed variation. A dendrogram of all 66 local varieties of mulberry based on the genetic similarity using ISSR markers was generated by UPGMA cluster method. In the dendrogram, most varieties from the same ecotype clustered together.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了102个分离于双孢蘑菇菇床上的木霉菌株(Trichoderma sp.),其中93株来自美国,3株来自加拿大,6株来自英国。利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测定。25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223条DNA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美国与加拿大双孢蘑菇菇床上分离的木霉菌株相似性极高,达95%左右;而与英国的木霉菌株遗传距离较远,遗传相似性低于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