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保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本文根据目前农民工权益缺失的现状,在政府职能、司法领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充分体现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民主法制和公平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司法消极的实质是"当为不为"或"为不当为"。可分为:不作为和作为的司法消极;具体行为和抽象行为的司法消极;主观过错型与客观不能型司法消极。在中国,司法消极现象的产生原因既有制度层面的,也与司法能力不高、司法机关对自身功能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3.
一、服务"三农"司法制度的创新必要性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决定了现阶段城乡司法建设难以坚持同一模式,难以步调一致。针对农村地区落后的司法环境,为了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司法现代化的建设,客观上需要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的农村司法制度。所谓农村司法制度,是与城市司法制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  相似文献   

4.
司法机关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农经组织")成员身份司法确认结果是否科学准确,不仅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权益保障,而且直接关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通过对山西省230份裁判文书进行深入分析和数据统计,目前山西省"农经组织"成员身份确认纠纷存在纠纷分布不平衡、纠纷起因同质、纠纷主体特定、司法态度冲突、裁判标准多元的情况。司法监督缺位、法律依据不足、土地调整价值错位、后乡土社会混合秩序等因素是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深层次原因。应从完善民事案由规定、统一裁判标准、坚持"软硬结合"和加强司法审查等视角构建科学判定成员身份的司法确认路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司法资源的过度使用表面是司法的"繁荣",实际是资源的不当配置。司法由"最后一道防线"变成最先一道。这就需要增加当事人解决纠纷的制度供应,使其有多种途径选择。本文将以基层法院为切入点,以基层法院纠纷化解资源配置为视角,探讨创新基层法院参与社会治理机制,以期形成立体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力量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贯彻“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若干对法律关系和做好配套机制建设以发挥司法资源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媒体审判"这几年愈演愈烈,使司法出于尴尬的困境。"媒体审判"为何会困扰司法,以及如何在"媒体审判"的困扰下实现司法公正,值得去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乎"三农"利益的种子质量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与日俱增,结合各地的司法判例,种子质量纠纷呈现出类型化的特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于种子质量的判定问题;一类是关于赔偿的范围问题.其中,关于种子质量的判定司法实践中主要可以分为四种.而种子质量的司法判例所呈现出的类型化特征,归根结底都是《种子法》第46条的立法不足带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理念立法化,符合"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司法政策,有助于增加社会矫正效果,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节约司法资源。但关于新刑诉法中未成年人案件特别程序的适用,仍须转变理念,不断调整并发现问题,才能对司法的改革创新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刑事和解制度是当今西方国家重要的司法改革措施之一,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司法改革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在研究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基本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村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及司法现状,从中国农村和解文化、权利文化和法制环境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其导致的技术困境,从而为中国农村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及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乡村环境治理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妥善解决环境治理纠纷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亦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司法作为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发挥保障功能。以雅安市为例,剖析乡村环境治理司法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当前仍存在乡村环境法律规范不完善、司法制度仍未建立、司法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等问题。从完善实体法律依据、设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提升司法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完善基层环境司法队伍建设、健全司法专门化和巡回化体系、创新环境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乡村环境治理司法保障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是法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四大重要环节。对乡村法规政策和现实情况进行梳理,厘清进入“后乡土社会”的乡村地区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思考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使命、新内涵和新场景,并提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径。应在“乡政村治”的既有治理体系格局下加强关键领域立法,完善乡村法律制度体系,突出党领导下乡村居民治理主体地位,构建智慧治理机制,加强乡村地区司法保障,完善乡村地区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与共同富裕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司法中调解手段虽受到推崇,但与古代诉讼形态中"健讼"的一面相矛盾。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的探析,从官方制度上看纵向的"回缩",并将司法案件与权威向上转移;而横向上因为集约化司法体制,以及导致纠纷繁多的外部因素,使得官方乐于刻画健讼形象与推崇调解手段。乡村纠纷解决的途径虽然呈现多元化特点,但横向上民间团体与地方权威受到官方势力的影响,调解的实际效用并不牢靠。总言之,官方矛盾的治理策略,造成乡村社会调解手段的"虚弱"局面。  相似文献   

14.
张先昌  万小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50-21452
分析了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农民环境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从改善司法救济制度的角度对农民权益的保护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农村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农村市场体系的构建和农村市场主体权利的保障,离不开法治的健全。甘肃省农村市场地方特色突出,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农村市场主体权利得不到保障,市场执法主体行使权力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为了规范甘肃省农村市场运行机制,就要加强甘肃省农村市场法治建设,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促进执法规范,保障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但农村环境污染也随之加重。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急需相应法律法规及政策予以解决,国外环境污染防治的典型法律制度可供借鉴。立足生态文明、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范,强化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法律实施,健全环境司法救济制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完善落实垃圾收费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制度在中国已初步确立,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着将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刑人员按照统一不变的模式塑造的统一管理方式。基于行刑个别化原则的理论及为更高质量地推进社区矫正工作考量,笔者建议更深入地研究社区矫正对象的分类及其不同的矫治对策,并提出城市、农村社区矫正对象的区分,成年、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区分,对累犯、假释犯等常见犯罪人类型提出一系列预防与矫治对策,并建议采用司法和社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农村城镇化生态风险法律规制的规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如何在转型期的城镇化进程中,有效应对以生态风险为代表的各类风险,对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人口的聚集和工业的进驻,农村城镇化既会带来环境污染的不断累积,也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生态空间。基于对这些生态风险现状的分析,阐明我国在应对农村城镇化产生的污染累积性生态风险、资源耗竭性生态风险、生态空间占用性生态风险及复合型生态风险时,固然会受到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更主要是因为出现了法律规制失灵的困境,存在着应对生态风险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司法救济效能有待提升、行政监管能力有待加强等滞碍因素。为有效规制城镇化生态风险,应以规范分析为进路,以法制生态化为方向,从完善生态立法,增强生态司法效能,提高生态执法能力等几个方面提出消解城镇化生态风险法律规制滞碍因素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进行改造,首先必须确定人民调解的功能,人民调解制度仅仅是诉讼外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明确了这一定位,对人民调解的改造即应着力于加强其解决民事纠纷的能力,包括应将人民调解组织改造成专业性的民事调解法定机构,根据城乡不同情况和需求,建立城乡二元化的调解组织和制度,并建立诉讼外民事调解与法院审判的有机链接,以提升调解协议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何军兵  胡宇峰  黄娅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823-20825
分析了农村司法困境的原因,介绍了能动司法在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适用及其价值,提出能动司法在适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