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大鲵资源初步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渊 《淡水渔业》1996,26(3):22-24
安徽省大鲵资源初步调查报告王渊(安徽省水产局,合肥230001)大鲵(Andriasdavidianus)属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俗称娃娃鱼、鲵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世界上一种珍稀的两栖动物。它不仅在物种分类和进化上地位显著,同时还具...  相似文献   

2.
大鲵的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贺路  刘鉴毅 《水利渔业》1999,19(1):29-30
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分布较广、体型较大的有尾两栖类。大鲵不仅在研究动物的进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且有较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近年由于大量捕捞,大鲵资源锐减,为此很多地方开展了人工养殖研究并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3.
认真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切实加强大鲵资源管理湖南省渔政管理处何兴春大鲵(AndriasDavidanus(Blanchard))俗称娃娃鱼,是一种珍贵的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经济、药用、科研和观赏价值,被国家列为!级保护动物。目前,我省大鲵资源,由于...  相似文献   

4.
肖遥 《重庆水产》2007,(4):44-47
大鲵(娃娃鱼)属脊索动物门两柄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但近年来我国的大鲵资源却面临不断衰退得局面,如何更加有力和有效地保护大鲵资源是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鲵立体化高产养殖技术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名贵经济两栖动物,也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有尾两栖动物。因其肉质鲜嫩,价格昂贵,导致前几年非法过度捕捞贩卖,大鲵资源锐减,为此目前全国有三十余所院、校、所对大鲵进行迁地保护,研究其人工繁殖及人工生...  相似文献   

6.
李峰 《内陆水产》1996,(11):18-18
庭院饲养大鲵的初步分析李峰(西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大鲵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俗名娃娃鱼,是我国的一种珍贵水生动物。近年来大鲵的人工驯养和繁殖已成为水产生产上的新课题。随着大鲵人工繁殖的成功,它必将成为值得大力推广的名特优养殖对象。1995年8月至...  相似文献   

7.
大鲵幼苗培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鲵(Andriasdavidianus)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着野生资源量的减少,加强大鲵的人工繁殖和幼苗培育势在必行。通过1992-1993年连续两年的幼苗培育观察,证实幼苗喜食动物性饵料,不食植物性饵料,幼苗最适生长水温在10-24℃范围内,幼苗的适宜放养密度为120-200尾/m2,同时还报道了大鲵幼苗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鲵(Andria davidianus blanchard),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一古老的物种,有"活化石"之誉,具有很高的经济、科研价值。由于大鲵价值较高,对于其各方面研究较少,特别是一些疾病的研究。近日,当地爆发大鲵疾病,死亡率很高,对病鲵的治疗发现,有部分属腹水病范畴。在此,特针对治疗腹水病过程中的一些收获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大鲵(Andrias davdianus)为我国特有物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其叫声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陕西、贵州四大区域,因人为过度利用与捕杀,大鲵生息环境破坏严重,对野生大鲵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10.
池养大鲵生长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95~1998年在卢氏县大鲵繁育场对池养大鲵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Ⅰ~Ⅵ龄大鲵体长的增长较为均衡,年平均增长12524cm,Ⅶ龄后变慢。体重的增长明显快于野外种群,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方程^Y=3583561+182572e-1.5272x(r=0992),V龄前后是大鲵生长的关键时期。体长和体重之间的关系符合幂函数曲线方程^Y=000684X3.0257(r=09997)。池养大鲵休眠期变短,性成熟年龄与野外种群相似。  相似文献   

11.
大鲵(Andrias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广泛分布于黄河、长江及珠江上、中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大鲵是非常古老的物种,是地球生物演变的“活化石”,在研究地球演化、生物进化、环境变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另外,大鲵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观赏价值,大鲵又被誉为“水中活人参”。  相似文献   

12.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观赏、食用、药用及科研价值。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养殖繁育技术的发展,在有限利用其资源的同时,还应开展人工增殖野外放流活动,以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增加野生大鲵的数量,保持种群的可持续繁衍。这里就如何做好大鲵人工增殖野外放流的工作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珍贵的野生保护种类,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珍稀动物养殖种类。 目前,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受精率不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广东梅县海霞水产品有限公司曾开展大鲵人工授精技术方法的比较研究,以优化人工授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精率。近期,公司还在大鲵亲本培育技术环节进行探索试验,通过优化亲鱼培育技术提高大鲵精子和卵子质量,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14.
促使雌雄大鲵性同步发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Andrias dav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经济价值极高。大鲵具有特殊的生殖生理特性,在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往往是雌性性成熟了,雄性还没有成熟(活体)精子,而雄性性成熟了,雌性卵母细胞已经退化,这种雌雄性发育不同步现象,严重影响了大鲵的人工催产和受精。因此,研究解决雌雄大鲵陛同步发育问题,对提高大鲵卵子的受精率至关重要。大鲵性腺发育成熟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内因是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大鲵的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之间的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15.
湄公河流域巴沙鱼生物学的研究魏于生,吴遵霖,徐振,李懋,齐彩霞,阮长江,杨文荣,王学荣(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越南安江省科委水产研究中心)巴沙鱼属鲶属(Pangasiuspangasius)鲇(Haniltoa),是湄公河流域一种特有的名贵高档经济...  相似文献   

16.
大鲵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二、大鲵养殖场的设计与建造(一)场址的选择大鲵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大鲵场址应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温较稳定(最好是10—25℃)、水质清洁、无毒无害、水源方便的地方。场址的选择还应考虑饲料来源方便;如...  相似文献   

17.
东北特产日本七鳃鳗的资源和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七鳃鳗Lampetrajaponica(Martens),又名七星子。属圆口纲(Cy colostomata)、七鳃鳗目(Petromyzoni formes)、七鳃鳗科(Petromyzonidae)、七鳃鳗属(Lethenteron)。圆口纲...  相似文献   

18.
大鲵烂尾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又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大明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是人们近年来养殖的热点,在进行人工养殖大缩的过程中,大鲵烂尾病是常见疾病之一。现将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大鲵烂尾病发生的原因1、水质的影响:大鲵常生长在有流水的深山溪流之中,水质清新,无污染。而人工养殖大缩的水质容易污染,被污染的水体中常繁衍着大量病原微生物,当大鲵机体今到创伤时.这些病原微生物乘虚而入,引发病变。2‘环境条件的影响:由于人工建造的养貌场,难以达到野生B然环境条件的要求,特别是新的养眼地池壁(底)较为粗糙,易使…  相似文献   

19.
在湖北省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竹溪县南部大山区,近年来水产专家发现了3种并非大的所生的幼织,被定名为中国小鲵、巴山小鲵、黄斑小鲵,已列入省级野生水产保护名录。这些属两栖纲、小织科、学名小锐,别名短尾鲵,又称人手鱼,体形酷似娃娃鱼(大鲵),娇小玲玩,水陆两栖。因它  相似文献   

20.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为了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实验通过高通量16S r DNA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序列标签(Tag)数量平均为97 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 bp,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属,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金黄杆菌属。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属、丛毛单胞菌属、伯克氏菌目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属、微小杆菌属、莱比托泉动性球菌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研究表明,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通过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