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普昶  赵丽丽  易津  张锦华  陈莹 《草业科学》2011,28(8):1517-1521
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为中国特有旱生灌木,其营养丰富,抗逆性强,是生态建设和改良草地的优良植物;目前其野生种群退化严重,并存在严重的生殖障碍。基于笔者近年来对内蒙古野生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方面研究的基础,分析了华北驼绒藜种群生殖生态学特征,进而探讨了华北驼绒藜种群退化的生殖和环境因素,最后提出华北驼绒藜种群恢复原理与技术。  相似文献   

2.
驼绒藜属植物全世界有7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经多年调研及栽培测试.发现内蒙古驼绒藜属植物有3个种群,分别为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内蒙古驼绒藜。介绍了内蒙古驼绒藜属植物牧草的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属牧草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驼绒藜属植物全世界有7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经多年调研及栽培测试,发现内蒙古驼绒藜属植物有3个种群,分别为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内蒙古驼绒藜.介绍了内蒙古驼绒藜属植物牧草的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该属牧草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华北驼绒藜引种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疆北部荒漠地区引种栽培华北驼绒藜的试验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在北疆(乌鲁木齐)年降水量220mm的荒漠区域内无灌溉条件下种子出苗、生长发育都表现良好,能够安全越冬,越冬率为95%;华北驼绒藜最佳播种时间是早春.  相似文献   

5.
驼绒藜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驼绒藜属7份材料在分子水平上,采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距离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驼绒藜种的宁夏生态型、新疆生态型和荒漠生态型以及科尔沁生态型的华北驼绒藜种与华北驼绒藜聚成一个大类群。驼绒藜种和华北驼绒藜种的遗传关系较近。将北美驼绒藜种和心叶驼绒藜种划成两个独立类群。驼绒藜属内的种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随机引物S64扩增的7种谱带类型可以区别7份材料。  相似文献   

6.
三种驼绒藜属植物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和内蒙驼绒藜染色体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9,华北驼绒藜为二倍体,驼绒藜为四倍体,内蒙驼绒藜为六倍体。这三种植物即使在同种植物内常因产地不同其核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科尔沁型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 (Losinsk.) Tsien et C.G.Ma cv.Keerqinxing]是野生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沙地,经过10多年的栽培驯化、选育而成的野生栽培新品种.株高150~200cm,枝条直立,色泽鲜绿,株体被毛较少,株型为长椭圆形,具有抗旱、抗寒、耐贫瘠等特性.适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运用施肥和刈割等管理措施对华北驼绒藜地上生物量进行观测,探讨管理措施对优质饲草华北驼绒藜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80和100 g/株均能显著提高华北驼绒藜平均枝条长、枝条基部直径及地上部分干质量和鲜质量(P0.05),施氮肥同时配合喷施钾肥使华北驼绒藜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氮钾肥配合使用具有显著增加华北驼绒藜地上生物量的作用(P0.05);微量元素硼的施用显著增加地上生物量(P0.05),锰显著降低地上生物量(P0.05),锌和钼无明显效果;对于8年生植株进行刈割处理能显著增加地上部分生物量(P0.05)。氮钾肥配合使用、微量元素硼肥喷施和刈割是增加华北驼绒藜地上生物量的有效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 (J.F.Gmel.) Reveal et Holmgren],又名白柠角,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地带.驼绒藜是耐旱、抗寒、高产、优质的半灌木优良牧草,其当年枝及叶片等为各类家畜喜食.综述了驼绒藜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并介绍了驼绒藜的植苗移栽、直播、营养钵植苗等播种方法,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 (Losinsk.)Tsien et C.G.Ma cv.Wulanchabu]是采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和后旗、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野生的华北驼绒藜种子,经10多年引种驯化栽培选育而成的新品种.选择性能优良的植株采收种子,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四子王基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推广应用.研究发现,该品种具有以下优点:①植株高大,根系发达;②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③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在驯化选育的过程中,对驼绒藜属内的植物及其他牧草在干旱地区的建植进行了对比,结果该品种显示出苗率高、成苗率高、产量高且稳定的特点,育苗建植有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治理和改良盐荒地方面表现优异.生产利用中主要推广小面积育苗大面积移栽技术种植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  相似文献   

11.
浇水、施肥(尿素)、喷KH2PO4和喷丰产素及其不同组合对华北驼绒藜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速度没有显著的影响.施肥(尿素)可以明显提高华北驼绒藜种子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
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Losinsk.)Tsienet C.G.Ma cv.Wulanchabu]是采集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和后旗、四子王旗荒漠草原野生的华北驼绒藜种子,经10多年引种驯化栽培选育而成的新品种。选择性能优良的植株采收种子.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四子王基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推广应用。研究发现,该品种具有以下优点:①植株高大,根系发达;②抗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③营养丰富,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产草量高。在驯化选育的过程中。对驼绒藜属内的植物及其他牧草在干旱地区的建植进行了对比,结果该品种显示出苗率高、成苗率高、产量高且稳定的特点,育苗建植有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治理和改良盐荒地方面表现优异。生产利用中主要推广小面积育苗大面积移栽技术种植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草地》2004,26(1):78-80,F003
在新疆北部荒漠地区引种栽培华北驼绒藜的试验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在北疆(乌鲁木齐)年降水量220mm的荒漠区域内无灌溉条件下种子出苗、生长发育都表现良好,能够安全越冬。越冬率为95%;华北驼绒藜最佳播种时间是早春。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对生态修复草种的需求以及优良牧草匮乏的问题,2004年旱生牧草团队开展了野生华北驼绒藜的栽培驯化选育工作,经过单株混合选择,驯化出察哈尔华北驼绒藜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察哈尔华北驼绒藜具有植株直立,株高60-120cm,干草产量3700-5200kg/hm 2,比野生原始群体提高32-38%;种子产量250-350kg/hm 2,比野生原始群体提高30-40%,与对照乌兰察布型华北驼绒藜无显著差别,种子发芽率在70%以上。该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抗寒抗旱、耐瘠薄、蛋白含量和产草量高,适合我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改良、放牧草地及刈割草地建设、灌木防护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对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和内蒙古驼绒藜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9,华北驼绒藜为二倍体,驼绒藜为四倍体,内蒙古驼绒藜为六倍体。这3种植物即使在同种植物内常因产地不同其核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超干燥和低温贮藏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劣变及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驼绒藜种子在超干燥(含水量4.2%~4.5%)室外温度条件下贮藏,与低温贮藏效果基本相同,能显著延长种子寿命。在超干燥贮藏过程中,种子的同工酶(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物酶、酯酶)系统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结果延缓了种子老化,提高贮藏寿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内蒙古驼绒藜及华北驼绒藜在形态学、细胞学及营养成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内蒙古驼绒藜的生长环境、植物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及营养成分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并评估了内蒙古驼绒藜的科研价值。以期为了解内蒙古驼绒藜生长习性、利用其生态生理特点进行区域荒漠化治理提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18.
驼绒藜[Ceratoideslatens(J.F.Gmel.)Revealet Holmgren],又名白柠角,分布于内蒙古草原化荒漠及荒漠地带。驼绒藜是耐旱、抗寒、高产、优质的半灌木优良牧草,其当年枝及叶片等为各类家畜喜食。综述了驼绒藜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并介绍了驼绒藜的植苗移栽、直播、营养钵植苗等播种方法。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华北驼绒藜、驼绒藜和内蒙古驼绒藜染色体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的染色体基数均为9,华北驼绒藜为二倍体,驼绒藜为四倍体,内蒙古驼绒藜为六倍体.这3种植物即使在同种植物内常因产地不同其核型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文献,比较了当前灌木生物量研究中较为常用的样方法、评分数量化方法与目测法、利用数码照片估算等方法,对华北驼绒藜生物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综合对比,结果表明,利用样方法、样线法和1/4取样法适合于华北驼绒藜生物量的测定,能够得到比较客观精确的数据,以期为在荒漠草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力推广种植华北驼绒藜和改良天然驼绒藜草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