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耕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形成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本文在明确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探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借鉴传统农耕文化的"三才理论",探索高原特色农业路径;发挥高原农业的特色,推动发展方式多样性;打造立体农业,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根据"地宜"原则,制定高原特色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2.
农耕文化是农业生产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是形成农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要动因.本文在明确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关联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实际,探讨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借鉴传统农耕文化的“三才理论”,探索高原特色农业路径;发挥高原农业的特色,推动发展方式多样性;打造立体农业,突破土地制约瓶颈;根据“地宜”原则,制定高原特色农业政策.  相似文献   

3.
高原特色农业已成为云南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无法回避全球化浪潮挑起的效率之争,也无法回避历史与未来环境恶化的危机.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激起人们从技术与文化两个层面寻求应对挑战与危机的出路.云南面临追赶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的双重任务.本文基于生态优势和农耕文化基础,提出从由技术而文化,由文化而技术的两种发展路向及其融汇人手,探讨开辟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通途.  相似文献   

4.
农耕文化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与美德,对当今的农业生产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农耕文化的主要内涵、云南现代烟草对农耕文化的传承、发扬三方面阐述了传统农耕文化对云南现代烟草农业的影响,认为从传统农耕文化中汲取精华,对于保护烟农利益、彰显云烟特色及整个云南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荧  李昶罕  秦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3,(26):10902-10903,10906
云南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居住地区,因地制宜,积累了许多优良的农业耕作技术经验,取得了卓越的技术成果,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笔者对云南农耕文化的形成、特点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环境下,云南农业的发展必然要同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才可得以走出一条富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必须以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作为支撑,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必将成为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内容。本文阐述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与特色农业机械化的主要内容,对云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机械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原特色农业是促进云南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的基本途径。该文通过分析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与短板,提出加快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以进一步提高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实现云南经济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保障云南粮食安全,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农耕文化是不同时代乡村农业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石。传统农耕文化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南省固始县通过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在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中融入农耕文化元素,发挥优势资源的群聚效应,促进了特色农业与农耕文化联动共进发展,增加了农村各产业综合收益。本文采用实证调查、典型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农耕文化传承与县域特色农业融合发展进行分析总结,为其它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云南各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历史已源远流长,但各民族进入农耕历史的时间却相差很大,有的民族先民进人新石器时代中、后期就已发现农耕文明的遗迹,有的民族则一直到二十世纪才踏人农耕社会的门槛。跨入农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云南各民族进行农耕社会的历史相差很大,时间跨度很大,因此各民族的农业生产水平也差参不齐,直到二十世纪尚保留着极为原始的农耕文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传统农业中颇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游耕文化游耕是进入农业社会后的最原始业的农耕方式,有固定范围内的游耕和非固定范围内的游耕。最初的游耕…  相似文献   

10.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新时期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破解云南"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新型农民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核心,培育新型农民是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要保证和迫切要求。通过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基本认识,透过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与新型农民培育之间的关系及要求表明培育新型农民的实质,分析现阶段新型农民培育所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云南省的实际情况,试图以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为载体,在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中培育新型农民,从而达到解决"三农"问题,建设云南各族人民美好家园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所大学如果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传承,这等于否定了历史发展的经验,一所大学如果不去进行文化创新,就等于故步自封,终被淘汰。因此,我们开辟了《农耕文化研究》专栏,连续刊登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海翔博士就如何传承与创新云南农耕文化所作的系列探讨。旨在动员大家都来关心云南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把学校置于社会发展之中,置于为"三农"服务之中来思考自己的历史方位与现实价值,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在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专栏共分七个专题:(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二)站在现代农业门槛上回眸;(三)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四)云南农耕文化的局限;(五)云南农耕文化朴素生态思想未能传承的历史评价;(六)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七)绿色农业——云南农耕文化的回归与升华。本期刊出"农耕文化研究"之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根据农业实际和发展需要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齐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对双柏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快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以来,全省高原特色农业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各部门的共识共推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和中央部委的广泛支持,也引起了境内外新闻媒体和政商各界的广泛关注。高原特色农业的提出是我省农业由传统的追随型、赶超型向自主型发展的重大转变,走出了一条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自主型发展路子。这是科学发展观在云南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参加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云南的优势”,高原特色农业得到了党中央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5.
陈辞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794-2796,2824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探索现代农业的新举措.该研究立足于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内外条件,分析了墨江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高原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发展重点,并提出了有操作性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建设高原特色农业,打高原牌,走特色路,是省委省政府从云南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丽江市委市政府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非常重视,于2013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意见精神,深入谋划、全力推进我市高原特色农业,是当前我市农业部门的一项中心工作和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7.
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根据云南农业现状和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昆明市作为全省唯一的大型中心城市,具有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显著优势。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十二五"期间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思路及对策,以进一步提高昆明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自"十二五"规划以来,云南省始终把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品牌,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旨在走出一条具有云南高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当前,在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正确处理好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进程中的几个关系,对云南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近几年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我云南农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传统农业从零星分散经营到规模发展再到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不断升级。随着高原特色农业、庄园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对农业设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云南新  相似文献   

20.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省委、省人民政府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和创新举措,对云南探索现代农业新路、补充农业产业短板、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以及推动云南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此,分析云南省巍山县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巍山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