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白山背包旅游的发展是太白山旅游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针对太白山背包旅游者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这些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及对太白山旅游的满意度,并为太白山进一步发展背包旅游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太白山不同植被区域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药用植物区系特征,探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点调查法,并划分阔叶林区、针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4个植被类型区,在其中设立样方,研究太白山不同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生长型、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太白山典型植被群落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21种,隶属75科180属。参照Whittaker生长型系统,将植物生长型划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和藤本4类,其中有草本类药用植物119种,灌木类药用植物62种,乔木类药用植物17种,藤本类药用植物23种。针叶林区和阔叶林区药用植物较为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药用植物相对比较贫乏。太白山自然保护区75科180属药用植物的科属均可划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类型多样,且与世界各地联系广泛,其中温带性科属占有主要优势。【结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和一定的植被群落类型有关,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长特性,改变了林下光照和养分的循环,从而影响林下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调查法和分析法对太白山森林公园(以下简称太白山)的生态旅游者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生态旅游者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重点分析了游客的人口统计学、旅游动机、游客行为与感知等特征。针对太白山的形象与特色、开发与建设及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完成太白山旅游资源和旅游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太白山旅游文化在资源、人文、社会风情的营销优势,阐明了太白山自然文化营销的内涵,论述了太白山旅游文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宣传口号、视觉、听觉、味觉、意觉方面进行包装的营销策略,以及理念文化、绿色文化、学习文化、典故文化、节假文化的营销方式,对提升和完善太白山旅游品牌,对促进太白山旅游业和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西北林学院学报21卷第5期孙瑞谦等太白山旅游文化宣传营销策略与方式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单项水质评价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体呈弱酸性,重金属元素含量顺序为zn〉cu〉cr〉As〉Hg〉Cd。保护区水域的大部分水质指标基本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类水质标准,水质状况良好。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化学需氧量(C0Dcr)和汞(Hg)是影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水体环境的主要因素,但均未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选择气温、平均2min风速2个指标作为比较对象,对太白山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白山上的夏季温度较山下有明显的降低,适合休闲度假,山下气温温和,适宜农作物生长和发展观光农业;而冬季气温低,需要采取充足的保暖措施,防止农作物冻伤、冻害的发生.精准的气象分析可以为当地科学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带动太白山山区发展提供参考,对于促进西部地区大开发和全面实现小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太白山植物撷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伟美丽的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这里森林资源丰富,生物种类繁多,有明显的森林垂直带谱,典型的生物群落,完整的第四纪冰川地貌和奇特的自然风光。由于太白山  相似文献   

8.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综合功能数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和模糊识别2个模型,以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5个方面的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U1)和自然保护功能(U2)表现较好(V3),而科教功能(U3)、社会发展功能(U4)和经济发展功能(U5)表现一般(V4)。同时,通过对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各项功能次级指标的分析,计算出了各次级功能与理想状态的差距。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太白山森林公园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强调的是回归自然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区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物质空间。通过分析太白山生态旅游区景观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太白山生态旅游区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5点建议:遵循太白山自然属性的整体性,实行统一规划、建设、保护与管理;围绕太白山景观资源,采用合理的开发建设方式;挖掘特色景观,提升生态旅游区品位与形象;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立足长远,积极申报太白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立地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立地特征,以生态学作为立地分类理论依据,制定出一套较为完整的立地分类系统。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分为2个立地亚区。8个立地类型区,15个立地类型亚区。根据立地因子相关分析结果确定土层厚度是进行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调查、查阅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秦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乌头属花卉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太白山分布的乌头属花卉植物有8种、1变种,占陕西秦岭乌头属总数的47.4%,对其分布、生境和观赏价值及其利用现状进行描述,为合理开发利用太白山乌头属野生花卉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太白山风景区旅游产品的开发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森林旅游产品包括了森林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对森林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太白山风景区森林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开发现状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太白山风景区森林旅游产品开发的战略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视角,立足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太白山管理分局)自然资源现状,介绍太白山开展生态旅游及森林体验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存在问题。依据《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相关要求,从生态体验区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特色小镇建设3个维度,提出蒿坪生态体验区、铁甲树生态体验区、祖脉主峰体验区、杨凌自然教育馆、蒿坪自然教育基地、红河谷研学基地以及七药小镇、青牛小镇、桃溪村舍等方面的特许经营规划。  相似文献   

14.
主要描述了产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竹类植物的种类、分布和生长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秦岭箭竹是该保护区境内唯一的大熊猫主食竹,集中分布于太白山南坡海拔1 900~2 800 m的大熊猫栖息地中;巴山木竹仅分布于保护区的周边地区,金竹只见农家有栽培,生长与更新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5.
郑云玉  冯达  温亚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218-8220
基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活动无序开发、利用的现状,从区域旅游活动的理论出发,在介绍太白山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旅游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因素,进而构建了太白山地区生态旅游规划机制,并提出了通过相应的引导、监督和激励机制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对太白山海拔高度在500-3760m之间垂直分布的小型兽类进行调查,并对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结果显示:①太白山共有小型兽类4目、14科、40种;②东洋和古北两区系成分物种构成比的垂直分布格局截然不同,太白山的小型兽类区系较为复杂,热带亚热带型特有种较多,种类与其他区有混杂.研究认为,影响太白山小型兽类垂直分布格局的综合因素有山体海拔高度、动植物区系过渡区的边缘效应、气候环境条件及人们的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太白山4个不同林带的叶蝉进行了物种组成、多样性和丰富度的研究。应用香农-维纳(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辛普森(Simpson)多样性指数(D)和物种均匀度指数(J)对太白山不同林带叶蝉多样性和物种均匀度进行了分析。运用Jaccard指数计算了不同林带叶蝉组成的相似性,并利用SPSS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和林带的变化,叶蝉的分布受到很大影响。在低海拔地带,叶蝉种类、种群数量、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相反则偏低。太白山南坡的叶蝉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高于同海拔北坡相应林带。在高海拔地带,同坡向连续的林带叶蝉种类组成相似性较高;但在低海拔地带,同一林带的不同坡向上叶蝉种类组成相似性最大。太白山叶蝉以广布种比例最大,东洋种与古北种比例相近。  相似文献   

18.
李喜梅  任军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432-15433,15439
介绍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罱观资源的优势,旨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开发旅游资源,为该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野外调查资料和典型土壤剖面理化性质室内化验数据综合分析表明,太白山北坡基带土壤腐殖质累积较弱,淋溶作用中等,土壤溶液呈中性反应,阳离子代换能力强,盐基饱和度高;剖面分化发育好,形成具有典型硅铝特性的粘化B层,铁的游离度低而活化度高,土壤风化弱,发育程度较低。基带土壤属于系统分类中的简育干润淋溶土土类、普通简育干润淋溶土亚类。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秦岭太白山森林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易氧化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的海拔梯度分布特征,揭示其海拔梯度格局的影响因素,沿秦岭太白山北坡海拔每上升50 m设置1个标准样地,通过路径分析法确定其影响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的贡献.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和水溶性碳含量均呈现出随着海拔梯度的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