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对6种夜蛾科害虫有侵染性,根据害虫感受性的高低顺序为:甘蓝夜蛾,警纹夜蛾〉黑三条夜蛾〉朽木夜蛾〉粘虫〉三角夜蛾。Xc-nNPV能够感染八字地老虎幼虫的体壁,脂肪体,气管基质,血细胞的睾丸被膜,而在马氏管,丝腺,消化管,腹神经索和肌肉组织中未发现有多角体的增殖;虫龄影响病毒产量,虫龄高平均每头幼虫的病毒产量越高,以3龄幼虫的病毒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5种浓度的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c-nNPV)悬液接种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和2龄甘蓝夜蛾幼虫。结果表示,两者的LG_(50)和 LT_(50)相差不大,可见Xc-nNPV对两者的毒力和潜伏期相当。用感染Xc-nNPV后致死的甘蓝夜蛾幼虫体内分离的病毒回接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发现这一病毒对八字地老虎幼虫的毒力不高。  相似文献   

3.
文章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abr NPV)对农业生产中5种主要夜蛾科害虫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MabrNPV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粘虫、小地老虎幼虫均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其对五种夜蛾科害虫2龄幼虫致死中浓度LC_(50)分别为1.19×10~5、2.02×10~5、4.30×10~5、2.15×10~6、1.29×10~(16)PIB·mL~(-1),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毒力最高,对小地老虎毒力最低,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与其他3种夜蛾毒力差异显著。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毒力随虫龄增加而降低,幼虫对病毒易感性随虫龄增加而下降。在同一饲毒浓度下,MabrNPV对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幼虫致死中时间LT_(50)随虫龄增加而升高;同一虫龄下,LT_(50)随MabrNPV浓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4.
1989年从哈尔滨市郊区罹病八字地老虎(Xestiac-nigrum)幼虫中分离获得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X_(c-n)NPV),国内过去未见报道。多角体多为四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大小约1.0~2.5μ。由镜下观察病毒粒子杆状,长230~260nm,宽20~30nm。超薄切片观察表明,该病毒为多粒包埋型,多为3~5粒为一束。对2龄八字地老虎幼虫毒力测定表明,8天内的 LC_(50)(致死中浓度)为3.3×10~5PIB/mL。以3.7×10~7PIB/mL 浓度的病毒感染3龄末期幼虫所获病毒产量最高,可用于病毒增殖。  相似文献   

5.
对福建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采集分离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致病过程和形态大小的观察、感染力测定以及小菜蛾和菜青虫对该病毒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直径为1.0~2.5μm,平均直径为1.65μm.以斜纹夜蛾、小菜蛾和菜青虫为靶标害虫,对该病毒的感染力及杀虫特异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斜纹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随多角体浓度和虫龄而变化,在25℃下,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1×105.14PIBmL-1;浓度相同时,幼虫死亡速度随龄期增大而减慢;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致病死亡率为0.可见,此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的毒力,且专化性强.  相似文献   

6.
6种日本核型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幼虫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日本引进6种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保存5年后仍对斜纹夜蛾幼虫持有致病性。其中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福山株)、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粘虫核型多角体病毒(芸北株)、八字地老虎核型多角体病毒(那须株)均保持较强的致病力,其剩余侵染力在1/1.34~1/2.50间。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东京株)的致病力下降最大,剩余侵染力为1/17.5、其次为海灰翅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埃及株),剩余侵染力为1/7.01。  相似文献   

7.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连续传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MbNPV) 在同源寄主细胞系NEAUMb931104( Mb931104) 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 MbNPV_NOV) 在接种后14 h 达到吸收高峰,病毒滴度降到最低值5-79 ×102TCID50/m L,接种病毒96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值2-13 ×105TCID50/mL,在NOV(nonoccluded virus) 连续传递20 代的过程中,MbNPV_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并且多角体的毒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几代能使甘蓝夜蛾幼虫死亡率在90 % 以上,传递到15 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甘蓝夜蛾的幼虫几乎没有毒力。  相似文献   

8.
以甜菜夜蛾为试虫,研究荧光增白剂OB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在0.25% ~1%的浓度范围内,随着荧光增白剂OB浓度的增加,其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不断升高,最高增效倍数达110.2倍.而在2~4龄幼虫范围内,荧光增白剂OB对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随着甜菜夜蛾虫龄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斯氏线虫对两种地老虎的侵染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 ̄1993年室内试验结果证明:芜菁夜蛾线虫的3个品系Beijing、Mexcian、Otio对八字地老虎和小地老虎两种地下害虫的幼虫有很高的侵染力.用Beijing品系线虫处理八字地老虎3龄幼虫,幼虫死亡率随线虫剂量而增加,当剂量为80条线虫/八字地老虎幼虫时.死亡率可达93%以上.每头3龄小地老虎幼虫用80条该线虫处理的死亡率为80%,用同一剂量的Mexican品系,八字地老虎和小地老虎的死亡率分别为86.6%和85.1%.Otio品系对两种幼虫的致死率达70% ̄83.3%.NC32品系对八字老虎毒力较差.即使剂量增至1600条线虫/虫,八字地老虎的死亡率仅为40%,表明不同品系线虫对害虫毒力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
以芦笋园甜菜夜蛾幼虫为对象,开展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田间杀虫活性、持效性以及与氯虫苯甲酰胺的协同增效作用试验。结果表明,15亿PIB·mL-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对甜菜夜蛾幼虫具有优良的杀虫活性,1 800 mL·hm-2处理药后5 d防效达94.5%,药后10 d防效依然有75.7%,持效性较好。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氯虫苯甲酰胺混合使用药后3和5 d的防效显著高于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或氯虫苯甲酰胺单用的防效,显著提高了速效性和综合防效。15亿PIB·mL-1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是一种新型生物农药,无毒无残留,对人畜及其他生物安全,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棉古毒蛾Orgyia postica核多角体病毒活性的生物测定。 用不同浓度的多角体液感染3龄初幼虫,其直线回归方程为:y=2.0267+0.5652X,LD_(50)和95%置信限分别为1.82×10~5和9.24×10~4—3.06×10~5包含体/毫升。4.5×10~7、4.5×10~6和4.5×10~5三种浓度的LT_(50)值分别为:5.81、6.66和7.43天。龄期不同对病毒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试验结果表明,死亡率随龄期的增大而降低,从1龄的96.0%降到4龄的62.9%。棉古毒蛾NPV在阳光直接曝晒下易丧失其活性。从曝晒2小时——3天,其死亡率从84.7%降到17.3%。在25℃——28℃的温度下,感染3龄初幼虫,死亡率最高,超过31℃则对病毒的增殖起抑制作用。虫尸和多角体液两种材料在-4~0℃的冰箱中保藏一年,不会明显丧失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大量增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影响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活体内产量的增殖条件研究表明.饲毒龄期是影响病毒产量的主要因子,其次是饲毒剂量,龄期与饲毒剂量的组合也影响病毒产量.以4.32×105PIB/幼虫的剂量饲喂4龄初幼虫,在25℃条件下,可获得最高的病毒产量.幼虫死亡率达88.1%,病毒产量平均为4.71×109PIB/幼虫.以实际接种量为基准.PIB增加10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3.
咖啡天蛾质型多角体病毒于1985年在福建南平首次发现。经电镜观察,多角体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径为0.9—3.2um。病毒粒子六边形或近圆形,直径为38—46nm。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病毒对2龄初咖啡天蛾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845×10~4PIB/ml。紫外线、太阳光照射,对病毒的感染力影响较大,病毒在低温下贮藏一年,对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浓度的咖啡天蛾(Cephonodes hylas)质型多角体病毒包含体悬液,浸渍栀子花叶,再喂食感染3龄初咖啡天蛾幼虫。感染浓度与死亡率回归方程式为y=2.690 7+0.464x,其致死中浓度LC50为9.483×10~4PIB/ml;5×10~7、5×10~6和5×10~5PIB/ml三种浓度的LT50值分别为:6.16、6.67和7.89天。 试验表明,同一浓度病毒(5×10~6PIB/ml)对不同龄期幼虫的感染力不同,幼虫死亡率随龄期增大而降低,从2龄的92.35%降到5龄的69.44%;其中LT50随着龄期递增而加大,从2龄的6.08天增加到5龄的7.63天。温度对幼虫感病死亡速度有一定影响,但对总死亡率影响不大,高温(35℃)对病毒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幼虫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初步研究了利用人工饲料及茼蒿(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Mill.)饲养向日葵螟(Homoeosoma nebulel-lum)幼虫的方法,结果表明:在人工饲料、管状小花开花50%及100%的茼蒿花头三种不同的基质饲养葵螟幼虫,其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率基本一致,均可正常发育;开花50%和100%的茼蒿花头,一龄幼虫都可钻蛀危害,可以利用茼蒿花头在室内饲养葵螟幼虫。  相似文献   

16.
<正> 在甘薯田,鳞翅目害虫种类很多,为害也较严重,如何进行薯田鳞翅目害虫天敌调查,特别是如何正确判断寄生物与寄主的种间关系,对于薯田天敌资源调查,害虫的发生量测报,全面评价药剂防治效果,以及探索天敌保护和利用等,有着重要的意义。确定鳞翅目害虫与寄生性天敌之间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从田间采回活的虫体进行饲养,等待寄生蜂成虫的羽化,然后根据寄生蜂成虫鉴定种类;田间采集或者室内饲养未能获得寄生蜂成虫时,可根据寄生蜂幼虫鉴定种类(赵修复,1977)。这是在寄主种类明确的情况下,通过鉴定寄生蜂种类来确定寄主和寄生物之间的关系。但是有时寄主种类并不容易鉴  相似文献   

17.
印楝素制剂对小菜蛾毒杀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印楝素制剂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毒杀和生长发育抑制作用。小菜蛾3龄思虫连续4d饲喂经15mg/L印楝素制剂处理的叶片时,幼虫和蛹死亡率达84.12%,化蛹率,羽化率和正常羽化的雌虫生殖力随处理浓度升高而迅速下降;对多种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小菜蛾田间品系和敏感品系的毒力无显著差异。其LC50值分别为36.90mg/L和28.77mg/L。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家蚕浓核病的蛋座传染规律,为家蛋病毒病的早期诊断实用化提供资料,本文对三龄將眠病蚕感染率与最終结茧率和最終产茧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试验证明病蚕混育率与最終结茧率和最終产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絕对值均在0.90以上,平均病蚕感染率1%,最終结茧率减少10.6%左右。春、夏、中秋三季病蚕混育率与最終结茧率指数和最終产茧量的指数间的回归方程均在0.05水平上显著。据此認为当三龄將眠病蚕检出率达5%(包括5%)以上时,該批蚕已不具备継续饲养的价值,可作为家蚕浓核病早期诊断实用化的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9.
茶尺蠖NPV对茶尺蠖幼虫取食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喂饲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后,茶尺蠖幼虫的总食量极显著下降。1、2龄初饲毒,减少90.99~99.39%;3、4、5龄初饲毒,减少47.24~54.18%。总食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取食速率的显著减缓。1龄初饲毒,总取食期极显著缩短;2、5龄初饲毒,与对照无显著差异;3、4龄初饲毒,则总取食期极显著延长。各龄初饲毒后,该龄和下几龄的历期一般都极显著延长。饲毒后,幼虫体重明显减轻,能化蛹的蛹重也显著下降,但蛹历期和成虫寿命不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以EoNPV防治茶尺蠖幼虫宜在2龄初或其以前应用。在3龄初及其以后饲毒,高温条件下虽然幼虫死亡率不高,但总食量明显下降,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