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50年来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地区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能源富集区。建国以来土地整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业生产能力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属于落后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利用多年统计资料分析了榆林地区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情况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榆林地区的粮食产量逐步提高,但仍不稳定,波动较大。而且榆林地区的粮食生产与外部联系越来越密切。影响因素有人口、基本农田建设、科技投入、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因素等。  相似文献   

2.
陕北荒漠化地区农业持续发展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陕北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基础薄弱,资源严重,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现实,通过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以生态环境建设,结构调整,高效节水,设施农业,栽培管理为核心的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体系,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对稳定推进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对明代榆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等级序列、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成灾程度、成灾原因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结果表明:榆林地区这一时期共发生洪涝灾害118次,平均每2.34年发生一次,从明代早期到晚期该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该地区洪涝灾害以第二级(中度涝灾)为主,共发生70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59.32%;第一级(轻度涝灾)共发生43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36.44%;第三级(大涝灾)发生5次,占洪涝灾害总数的4.24%;而第四级(特大涝灾)没有发生过一次。榆林地区地处陕西降水量最少的干旱区,该区明代洪涝灾害的突出特点是规模较小,局部灾害多,且多为暴雨洪灾。大涝灾和特大涝灾很少是该区洪涝灾害的突出特点。明代榆林地区的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多集中在夏秋季的7、8、9三个月中。此外,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漠东南缘与陕北黄土高原北缘的交接地带,区域内多是梁峁起伏、沟壑纵横、风沙滩地地貌,地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同样的降雨量在该地区较易造成局部洪涝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回顾了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并运用社会统计学方法 ,基于 spss 1 0 .0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结合我国西部城市发展现状 ,对西部 2 5个地级中等城市的持续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 :西部地区中等城市呈现出弱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发展 ;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呈现明显的不同步性 ,经济与社会发展呈较强的正相关 ,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呈弱的负相关 ;且各城市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分异明显。分析指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是促进西部中等城市由弱可持续或不可持续向可持续发展演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人口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口规模是否合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未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本文运用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利用《甘肃年鉴》统计数据对甘肃省2005~2020年的人口发展规模做出预测,取马尔萨斯人口模型和Logistic增长模型的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预测结果,并在预测的基础上对人口与水、耕地、矿产和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对策,为甘肃省科学地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地区是我国 2 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接替重点地区 ,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建设地区。区域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已初步形成 ,但远不能满足和保障大开发战略实施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 ,并实现适度“超前”发展 ,进一步提高各类运输方式的等级和质量 ,特别是铁路运输、管道运输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但西部地区也是中国自然生态的极端脆弱区,人地关系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本文在充分理解生态环境承载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环境承载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并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西部地区12个省区的生态环境承载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其意义在于对生态环境承载系统不同层面的分析,揭露出我国西部不同地区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差异性以及不同地区可能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薄弱面。从而为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制定适宜的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撑,以保证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榆林地区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地区是中国典型生态脆弱区,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敏感。以榆林地区2000—2015年MODIS NDVI为基础,结合气温、降水数据,利用线性趋势法、相关系数、偏相关系数及缓冲区方法,分析了区域NDVI(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动态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榆林地区总体上NDVI较小,植被覆盖水平较低。2000—2015年NDVI以每年0.009 6的线性速率递增,空间上主要表现出线性增加趋势,占总面积的97.06%,减少趋势面积较小且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分布在区域西南部山区、城镇附近及中、东部的河流谷地。(2)相关分析表明,榆林地区NDVI与气温以负相关为主,而与降水以正相关为主,反映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植物生长的主导因子。(3)NDVI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类活动范围中,市级行政中心缓冲区人类活动强度高于县级行政中心缓冲区。市级行政中心缓冲区范围可划分为5 km以内受人类活动剧烈影响区域、5~9km受人类活动影响递减区域和9 km以外未受人类活动影响区域。  相似文献   

9.
中心村选择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文中针对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中心村选择问题,通过发展条件分析、分类分析手段,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方式,系统地提出了小城镇中心村选择具体方法,构建了针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中心村选择的指标体系,并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李店镇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的中心村选择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制约因素之一。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具有战略意义。乌兰察布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水资源严重紧缺,水源问题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平衡。本文对全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在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搞好水利规划, 优先发展水利产业; 合理布局水利工程, 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加强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综合效益为中心的水利经营管理机制, 推广节水技术, 合理利用水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建立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的总体结构和设计原则,认为研究应以区域作为地域单元,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社会三个子系统.接着从"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能力建设、可操作性等原则出发,以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心的榆林市为例,构建出了区域环境可持续度的评价指标,并从水平度、潜力度、协调发展度三个方面定量计算了榆林环境可持续发展度.从计算结果和动态演变来看,到目前为止榆林社会经济是非可持续发展,但由于循环经济理念和环保意识的贯彻,预计2005年以后将有所改善,预测到2010年,榆林社会经济可实现初步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后提出了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3.
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榆林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预测,提出了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神木与杨凌地区长柄扁桃光合与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神木与杨凌两地区长柄扁桃的光合能力比较,为长柄扁桃大面积栽植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合生物学观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系统,分析了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境内毛乌素沙漠和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苗圃中长柄扁桃的光合作用特性.通过田间活体测定光合参数,对比研究了两地区内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等,并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拟合方程与直角双曲线方程分别计算光响应与CO2响应曲线相关参数,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学特性方面,杨凌地区长柄扁桃萌芽早,且生命周期较长;神木地区长柄扁桃结果率较高.光合特性方面,光合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且都具明显"午休"现象.杨凌神木地区长柄扁桃LCP,LSP分别为49.08 μmol/(m2·s),1 512.5 μmol/(m2·s);21.44 μmol/(m2·s),1 500 μmol/(m2·s).CCP,CSP分别为84.46 μmol/mol,1 000 μmol/mol;53.92 μmol/mol,781.25 μmol/mol.长柄扁桃在两地生长情况与光合特性有显著差异,神木地区长柄扁桃光合能力显著大于杨凌,表现出对强光低浓度CO2的高效光合特性及较强适应能力,对于神木长柄扁桃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应用能值理论对榆林市2003—2007年耕地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榆林市耕地系统能值总投入并未大幅变动,其中购买能值投入逐年增加,不可更新资源环境投入呈降低趋势,2004年后购买能值所占比重最大,不可更新资源能值投入次之;对能值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得到,该区域的发展更多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但依赖程度呈逐步降低的趋势。通过与其它区域耕地系统的对比可以得到,榆林市耕地系统存在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发展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投入等问题;兼顾到该区域的农业发展水平并为维持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该区域应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农业,在适度增加购买能值的基础上维持其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榆林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科技园建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榆林市农业生态科技园为例,阐述了农业生态科技园的内涵与设计原则,分析了本区设立科技园的优势,它集科技农业示范、干旱区生态农业示范、农产品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并结合农业培训、农业科技推广等相互协调发展,以沙产业为中心,突出干旱区特色,同时提出了产业园的管理模式,并对其产生的效益进行了分析,以求对干旱区农业的发展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生态脆弱区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1974~2004年榆林市气温、降水等气象数据,对近30年来区域气候的年际、季节及各年代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榆林市在20世纪70年代属偏冷湿时期,80年代为逐渐转暖的偏暖干时期,90年代为异常暖干时期,21世纪前四年气候较为暖湿。揭示区域气候变化,可以为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产业发展的优化与调控、榆林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能源与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COD浓度、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用水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GDP、用水效益、生态环境用水率等9个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得到影响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四大主成分,对榆林市各分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分布不均,综合评价值差异明显;横山、定边、府谷、榆阳区和神木的综合评价值介于1 365.12~10 447.86之间,水资源承载力属中等水平;靖边的综合评价值为10 468.962,略大于Ⅰ级标准值10 447.86,可知其水资源承载力较弱;子洲、佳县、清涧、绥德、米脂、吴堡各区综合评价值均小于1 365.12的三级标准界限值,说明该六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强,其水资源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最后提出提高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测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促进陕西省耕地可持续利用,中文采用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测评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评模型对陕西省耕地净第一性生产力、大气调节功能价值、涵养水源功能价值、水土保持功能价值和净化环境功能价值进行测评,并从省域和市域两个尺度分别探讨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09年陕西省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呈现上升趋势,10年共增加205.37亿元。各组分贡献率中,涵养水源价值贡献率最大,其次是水土保持价值,净化环境价值贡献率最小;2)从市域尺度分析,2000~2009年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共增加96.95亿元;而减少最多的是安康市,10年共减少77.24亿元。从价值组分分析,大气调节价值增加最多的是榆林市,10年间共增加39.55亿元;水土保持价值增加较多的是西安市、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12.74亿元、10.7亿元和8.02亿元;涵养水源价值增加较多的是延安市和榆林市,分别增加31.23亿元和49.39亿元;而净化环境价值变化较小,除铜川市保持不变外,其余各市均呈小幅度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20.
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水资源复合系统为基础,建立了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对该地区1996~2005年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陕北地区除本身干旱缺水以外,水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用水效率低和经济水平不高是影响该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因素;1996~2005延安市和榆林市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均处于较弱和中等之间,且呈上升趋势,提高陕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