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汉唐之间敦煌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所造成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当地民众为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加剧所采取的治理举措进行了梳理和研究,以期为今天敦煌地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统人居环境是在儒释道“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指引下,不断适应地域气候并有限度利用地域自然资源构建而成的.以生态伦理学作为研究视角,从秉持“和合共生”的环境生态伦理观念、注重“经济实用”的建筑生态伦理观念和倡导“礼仪秩序”的文化生态伦理观念等方面对东北地区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传统民居的生态伦理内涵进行了深入解析,以便为当前该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内蒙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km×1k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等人居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内蒙古地形条件较好、气候偏寒、水文和植被条件较差,自然条件是影响内蒙古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内蒙古人居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自治区人居环境由41.15%的不适宜区、37.07%的临界适宜区以及21.78%的适宜区组成,不适宜人类长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区面积最大;内蒙古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分布格局,全区88.03%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25.75×104km2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占地43.84×104km2,人口不足全区的10%;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占地48.66×104km2,人口仅占全区的2.24%。  相似文献   

4.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人口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rcGIS技术,以1km×1k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了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自然因子,构建了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对人口分布做了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临界适宜地区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因素。研究表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21.51-84.62之间,整体分...  相似文献   

5.
陕北是西北旱作农业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我国"三农"问题较为集中和尖锐的地区,其整体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不容乐观。从人居环境学科视角出发,以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系统分析该地区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与趋势,指出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旱作农业生产都对陕北农村人居环境的发展格局、进程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人居环境建设应当从农村社会发展系统高度出发,将物质实体的建设自觉与农业生产、村落发展紧密结合,构建符合自身发展条件的适宜性模式,从而促进农村生产、生活与人居环境建设的和谐统一。并在此基础上对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可行性对策,为今后该地区新农村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经济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演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对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中采用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发展度模型、剪刀差法和协调发展耦合度模型,分别研究了石家庄2002-2010年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发展状况、耦合协调状态、发展速度差异和耦合状态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石家庄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稳定上升,人居环境系统呈先慢后快的上升趋势,后者发展速度总体上快于前者;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期内不断提高,说明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关系持续改善;经济系统与人居环境系统的剪刀差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波浪形,即二者发展趋势之间的差异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经济与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分布于0°<β<90°范围内,二者处于协调发展阶段,耦合度β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虽然"十一五"期间石家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与经济系统最终走向协调,但仍需继续加大其提升的力度。  相似文献   

7.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是个综合的多学科集合,它不但包括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还包括社会经济适宜性。文中借助GIS平台,系统的归纳了国内外人居环境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DEM数据、NDVI数据、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人口和GDP等要素的栅格数、以1km×1km的栅格尺度直接反映了南疆地区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地形、气温等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在空间上的适当结合分布对南疆人居环境的发展和分布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2)南疆地区大部分地区受到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人居环境适宜性中一级适宜区(最好适宜区)的面积最少,占全研究区的3.092%,二级适宜区占7.15%,三级区占8.39%,四级适宜区和五级适宜区的面积最广,占全研究区的81.17%,表明自然环境基础十分恶劣;3)研究区内除了现已开发利用的绿洲面积以外现未开发的交错带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居环境发展的潜能,但是此地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在今后的发展规划当中需要大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适宜的人居环境对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30 m×30 m的栅格为基本单元,运用RS和GIS技术,对原始影像数据进行解译、提取、运算和分析,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得到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模型(HEI),并对适宜性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① 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介于16.05~84.90之间,整体生态适宜性较高。空间格局表现为:除东北角少数乡镇外,从西南方向到东北方向适宜性逐渐提高,从南到北适宜性逐渐提高。② 研究区发展受水资源限制较大,适宜性地区沿灌渠和水系呈带状分布。高度适宜区占7.64%,较适宜区占11.49%,一般适宜区占27.42%,临界适宜和不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3.45%。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人居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以期为宁夏境内生态移民区选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与城市建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评价方法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乌鲁木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依据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乌鲁木齐市1999年-2007年的统计和临测数据,运用信息熵确定权重来加权求和,对乌鲁木齐市人居环境动态发展进行定量评价.以建设优质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结合城市规划提出了优化乌鲁木齐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文中基于公共政策变迁理论,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为研究对象,借助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66份与农村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剖析农村人居环境的演进规律与主要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政策不断演进和完善,可划分为政策空白...  相似文献   

11.
1986-2015年干旱区敦煌绿洲景观的时空演变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影像的绿洲景观定义及其特征,以敦煌绿洲为例,利用TM(Thermatic Mapper)遥感数据,提取了1986-2015年7期的绿洲分布影像.利用数理统计及景观分析模型,分析敦煌绿洲景观的面积变化、扩展的方向性、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近30 a敦煌绿洲面积增加了60.68%,扩张速度最快的时段为1995-2010年,主要表现为人工绿洲的扩张.绿洲景观主要向东北、正北及东方向扩展,外缘发生在天然绿洲及绿洲-荒漠交错带,内部主要分布在古河道的荒滩或复杂绿洲斑块之间,绿洲景观边界逐渐趋于规则.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绿洲扩张建立在人工绿洲增加,天然绿洲萎缩的基础上,绿洲面积增加的同时也发生着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敦煌宗教文化的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敦煌宗教文化包括佛道教建筑、艺术、文字史料及各种相关理念 ,它对东亚、中亚、印度次大陆以及欧洲的社会发展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分析表明敦煌佛道教的出现和繁荣过程 ,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敦煌的地理区位决定了它居于中原佛道教、西域伊斯兰教及青藏高原喇嘛教三大宗教文化区的交互部位。敦煌的自然环境有助于佛道教在此扎根与繁盛。敦煌宗教文化以其化石般的保留也同样得益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3.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hm2,湿地总面积11.35万hm2,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动植物中有许多保护种和特有种。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和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敦煌西湖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环境,才能使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敦煌市水资源及节水型城市建设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的敦煌 ,水无疑是最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它不仅是绿洲形成、发展和稳定的基础 ,而且决定着敦煌绿洲的环境状况和环境质量。本文通过对敦煌水资源特征分析 ,论述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向 ,对建设敦煌节水型城市进行初步探讨 ,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对敦煌市近30年的气候变化,人口变迁,水土资源,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等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敦煌市荒漠化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的治理对策。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对敦煌市荒漠化影响较小,而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环境、水土资源干预力度加大是造成荒漠化危害程度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的30年中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人均收入都有了新的飞跃,但是维系绿洲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却受到严重破坏。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合理有效利用现有水土资源是维持绿洲长期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简要介绍新疆草地生态问题的由来及现状,运用新的生态安全理论分析新疆草地生态安全时空特征,指出新疆草地生态安全问题是长期人地矛盾不断尖锐与发展演变而来。人口膨胀引起的资源环境破坏、超载过牧造成对资源的掠夺经营等,使草地稳定自协调机制破坏,草地自然生态系统由稳定走向严重危机,并引发新的牧业危机。分析指出,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需综合考虑生态、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因素。其中,绿洲区牧民定居点的综合发展水平是维护草地生态安全、实现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现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有:依法监理草地放牧状况、合理利用、改良与保护天然草地、高效经营人工草料基地、提高畜牧业经营水平等。依托的关键技术有:草地资源监测技术、退化草地治理及草地利用实用技术等。  相似文献   

17.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及主导因素确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自然和人文因素中究竟那些因素是该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和演变强度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确立了影响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体系,建立了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确定指标体系;全国范围内选择了40位在生态环境演变研究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科学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权重打分,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了温度、降水为主的自然因素和畜牧业为主的人文因素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并确定了各因素之间的排列顺序.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LandsatTM图像的解译成果,分析了库尔勒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这8年的时间里,库尔勒市裸岩石砾地、沙地和园地的转移趋势明显,三者的转移率分别达到32.28%、20.16%和14.98%,主要以裸岩石砾地内部向工矿用地、居民点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和沙地转移,牧草地和荒草地内部向耕地和沙地转移,耕地内部向园地和盐碱地转移等类型为主。同时,各类土地利用的净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