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 16 95 .12km2 ,根据其分布特点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和严重沙漠化土地 4个等级。研究了沙漠化发展趋势、防沙治沙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 ,针对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危害特点提出了防治原则和目标、综合防治方案、防治工程和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环青海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环青海湖区1.49 x 104 km2为研究区,选取轨道号为132/34,133/34,133/35,134/34的1987年和2006年2个时期的Landsat-5 TM影像,并以全球数字高程模型(GDEM)为数据源,结合1:50 000地形图、植被类型图等数据,获取了该区14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遥感解译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1.81%和79.37%,Kappa系数为0.80和0.78.再根据青海湖区各地风沙活动的强度,参考已有的划分标准,得到环湖区沙漠化土地景观结果;以不同时期各沙漠化土地景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值和坡向均值、高程均值等为区域观测值,计算了各种沙漠化土地景观类型之间空间自相关性Moran指数和NDVI均值与坡度、坡向、高程均值、出现频率最高的高程值之间的多变量自相关指数,分析了在20年间的动态变化特征.最后,基于各沙漠化土地景观的空间集聚分布特点及其生态意义,得出研究区景观结构稳定性分级图,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湖环湖区1987—2010年五期遥感解译,以湖区北部近30年耕作模式与放牧模式下草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类土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差异来探求两种模式下土壤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粒级都属于砂-粉砂级,在0~60cm内草地粉砂、粘粒含量大于耕地,而砂含量小于耕地;总碳和全氮以30cm为界,界上草地总氮、全氮含量明显大于耕地且差异明显,界下两者差异较小;草地低频磁化率在整个剖面上小于耕地且变幅较小,频率磁化率两者以30cm为界,界上耕地小于草地,界下则呈现相反态势;0~60cm内草地色度值皆小于耕地,其中红度和黄度值在剖面上变化趋势一致,而亮度值两者变化差异大;两者pH值在10~40cm段差异性明显,在该范围内草地的pH值明显大于耕地,40cm开始两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青海湖环湖区1987—2010年五期遥感解译,以湖区北部近30年耕作模式与放牧模式下草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类土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差异来探求两种模式下土壤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粒级都属于砂-粉砂级,在0~60cm内草地粉砂、粘粒含量大于耕地,而砂含量小于耕地;总碳和全氮以30cm为界,界上草地总氮、全氮含量明显大于耕地且差异明显,界下两者差异较小;草地低频磁化率在整个剖面上小于耕地且变幅较小,频率磁化率两者以30cm为界,界上耕地小于草地,界下则呈现相反态势;0~60cm内草地色度值皆小于耕地,其中红度和黄度值在剖面上变化趋势一致,而亮度值两者变化差异大;两者pH值在10~40cm段差异性明显,在该范围内草地的pH值明显大于耕地,40cm开始两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水位下降与湖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青海湖水位的变化情况,并对湖水位升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青海湖萎缩是由于气候暖干化所致,再加上近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影响,致使湖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这些研究有助于掌握青海湖水位的升降和湖区生态环境状况,为防治青海湖萎缩和综合治理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43年岱海湖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岱海湖区的气象观测资料,对岱海湖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近43年来,岱海湖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上升幅度为最大,高出多年平均水平0.63℃;而湖区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则呈现出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分别为-9.64mm/10 a和-12.98 mm/10 a;结合大气干旱指数的计算结果,对岱海湖区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其中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为相对冷湿期,80年代是冷湿向暖干发展的过渡期,而90年代以后湖区则呈现出明显的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青海湖环湖区表土有机碳氮储量估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沿青海湖湖岸采集的81个表土样品的总有机碳和氮含量得出:环湖区表土有机碳储量为27.81×10^6t,总氮储量为30.24×10^5t。占研究区面积最大的栗钙土,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8.19kg/m^2)显著高于同类研究,氮含量(3.63mg/g)亦高于青海省同类土壤的平均值,说明环湖区表土碳氮储量都是相当大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3年SPOT VGT/NDVI数据,结合土地覆盖类型数据,采用Slope趋势分析法和Hurst指数对海河流域近14年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状况、时间变化特点、空间变化趋势和可持续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分布上,流域内NDVI值总体较高,低值区只分布在环渤海湾地区及一些城市中心;2)时间变化上,近14年NDVI值在0.64-0.76之间波动,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3)空间变化上,植被改善区域远大于退化区域,且以明显改善为主;4)可持续性上,植被变化正向持续性较强,且以持续改善为主,占流域面积的89.11%。结合不同土地覆盖类型来看,持续改善以林地、草地最为明显;持续严重退化的土地覆盖类型中,湿地和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高。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区域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案例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核心。以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都比较迅速的辽宁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重建并分析辽南地区自1954年以来三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辽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54年到2000年期间,辽南地区的土地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城乡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之间。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城市建成区的扩展主要是经济水平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等因素作用的结果,城市用地扩展以侵占耕地为代价。  相似文献   

10.
以内蒙古多伦县1975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再辅以DEM数据、NDVI数据、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进行监督分类;基于此,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多伦县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多伦县土地覆盖以草地、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3种类型为主.各个时期的地类变化中,以2000~2004年的林地变化最大,动态度为39.17%;以1975~1990年间的农业用地变化最小,动态度为0.32%.以20世纪70年代为起点,90年代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草地面积增加,而未利用土地、林地面积减少;到2000年左右,林地、未利用地、农业用地3种用地面积增加,而草地面积则大幅减少;至2004年,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草地面积则显著增加,表明近年来多伦县土地覆被状况有所改善,区域生态正朝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Qinghai Lake is the largest saline lake in China.The change in the lake volume is an indicator of the variation in water resources and their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QTP)in China.The present study quantitatively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and use/cover change(LUCC)on the lake volume of the Qinghai Lake in China from 1958 to 2018,which is crucial for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UCC on the Qinghai Lake volume,we analyzed the lake level observation data and multi-period land use/land cover(LULC)data by using an improved lake volume estimation method and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model.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ke level decreased at the rate of 0.08 m/a from 1958 to 2004 and increased at the rate of 0.16 m/a from 2004 to 2018.The lake volume decreased by 105.40×108 m3 from 1958 to 2004,with the rate of 2.24×108 m3/a,whereas it increased by 74.02×108 m3 from 2004 to 2018,with the rate of 4.66×108 m3/a.Further,the climate of the Qinghai Lake Basin changed from warm-dry to warm-humid.From 1958 to 2018,the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and the decrease in evaporation controlled the change of the lake volume,which were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s affecting the lake volume change.From 1977 to 2018,the measured water yield showed an"increase-decrease-increase"fluctuation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UCC on the measured water yield were obviously different.From 1977 to 2018,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LUCC was -0.76% and that of climate change was 100.76%;the corresponding rates were 8.57% and 91.43% from 1977 to 2004,respectively,and -4.25% and 104.25% from 2004 to 2018,respectively.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and contribution rat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UCC on the Qinghai Lake volume revealed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LUCC,as well as their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in the Qinghai Lake Basin and on the QTP.This study can contribute to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Qinghai Lake Basin.  相似文献   

12.
立足青海湖旅游区实际,在分析影响旅游区生命周期的诸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延长该区旅游生命周期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3.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和指示土地退化的生物量、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壤水分指数和土壤盐碱化4个影响因子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每个影响因子的权重,基于ASTER,SPOT,TM,MODIS产品以及野外调查数据等多源数据,对新疆艾比湖地区2000年8月至2004年8月的土地退化状况进行了评价,并且分析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土地退化研究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研究表明:艾比湖地区耕地退化现象普遍,占耕地总面积的55.78%,分布广,程度重.  相似文献   

14.
新疆艾比湖湖面面积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遥感资料和文献,研究艾比湖湖面面积的年际和月际变化。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参数,进行线性回归,寻求湖面变化和降水因子的相关性,得出降水量和湖面面积的相关系数为0.706 43,经显著性检验,并用大量的数据及事实分析了湖面面积和其他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因子的相关性。根据以上研究可以大致预测艾比湖湖面的变化趋势,为决策层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9年、2006年、2013年3年期青海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及敏感性指数对青海省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9—2013年间,青海省林地、牧草地、园地及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耕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呈减少趋势。(2)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总体呈现出增长趋势,由1999年的4 477.29×108元提高至2013年的4 507.07×108元。研究期间,牧草地、林地、水域面积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类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96%以上。(3)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及废物处理功能贡献率最大,表明青海省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远高于生产性功能。(4)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可信性。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青海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湖水位持续下降,湖面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天然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弱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濒临灭绝,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等。分析其成因主要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双重作用影响,一是近40年青海湖地区的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升温趋势,平均10年尺度上升温0.36℃,同期,降水量波动且略呈减少态势;二是入湖水量减少,对青海湖鱼类生长繁殖影响较大;三是草地开垦,超载过牧与樵采,构建围栏等人类活动剧烈。为此提出构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谐的发展模式和开展沙漠化防治工程建设与制定青海湖综合整治规划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高寒绿洲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手段,运用生态学原理对青海香日德绿洲进行景观格局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香日德绿洲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634和0.8397,均处于中等水平。研究区景观优势度不高,但是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仍占有较高的景观比例,尤其耕地,不但景观比例大而且随着移民的不断涌入还有增长趋势;研究区景观分离度最大的是交通用地,最小的是耕地,表明耕地分散程度最小,交通用地最大。区域景观破碎度最大的是耕地和林地,最小的是交通用地和水域,说明耕地被分割程度最大,水域和交通用地最小。分维数指数最大的是居民及工矿用地,最小的是耕地,即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形状最不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小,相反耕地形状最为规则,受人为干扰最大。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生态旅游规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青海湖是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不仅以浩大和湖内盛产湟鱼及有众多的鸟闻名 ,更以有鸟岛、沙岛、沙山等自然旅游资源而受世人关注。随着西部大开发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发展青海湖生态旅游业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文章在分析青海湖生态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发展青海湖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并提出了发展青海湖生态旅游业的目标、原则、布局、建设内容和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9.
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统计数据,结合历年统计年鉴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1996-2005年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与特点,定量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张迅速,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现象较为突出。各类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中,逐步上升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