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旱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对雨养农业区农户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加剧,采取合理的适应措施减少旱灾造成损失、减轻旱灾风险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前人灾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旱灾适应性的评价思路,构建了农业旱灾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大同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和入户访谈等基础上,基于县和乡镇不同评价单元进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有效改善水利设施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农业旱灾适应性。最后,基于对大同县的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和适应策略的实证分析,从环境演变与应对策略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出农业旱灾适应模式,即传统适应模式、当前适应模式和未来优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同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宜农荒地区的旱灾发生程度和旱灾抗御潜力进行综合评价,评定出了宜农荒地的旱灾风险等级.主要结论为中国宜农荒地的面积大,但地区分布极不均衡,旱灾风险为巾等偏高;中北、东北、西南、青藏和新疆的宜农荒地的面积较大,是我国未来宜农荒地开发的重点区域.指出在宜农荒地资源...  相似文献   

3.
胡健  赵景波 《干旱区研究》2011,28(6):921-927
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1421-195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阶段性和周期性特征以及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421-1950年青海东部农业区共发生旱灾152次,平均3.5年发生1次。其中,轻旱64次,中旱63次,重旱20次,特旱5次,分别占旱灾总数的42.11%,41.45%,13.1...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索影响雨养农业区农业生产的关键气象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55个气象站1971—2015年气温和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空间插值及Mann-Kendall法对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突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甘肃省雨养农业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0.3...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了该区清代(1644~1911年)旱灾等级、年际变化、周期及成因等问题。结果表明:在清代(1644~1911年)的268年里,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共发生旱灾77次,平均3.48a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中度旱灾、大旱灾和特大旱灾各发生4次、65次、5次和3次,主要为中度旱灾,其他等级旱灾发生较少。研究区旱灾可分5个阶段,其中1644-1729年、1780-1809年、1860-1911年为旱灾少发阶段,1730-1779年、1810-1859年为旱灾多发阶段。总体来看,从清代早期到晚期,旱灾发生频次呈现增加的趋势。该区清代旱灾有4a、10a左右的短周期,30a左右的中周期和63a左右的长周期。研究区清代处于干冷气候期,年降水量减少和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是发生旱灾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清代发生了3次干旱气候事件,分别在1757~1759年、1877~1878年和1908~1910年间,干旱气候事件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内蒙古地区水资源短缺 ,旱灾发生频繁的现状及天然降水利用效率不高的特点 ,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科研与技术成果 ,根据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的气候特点 ,提出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的各种实用技术方法。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根据各种实用技术方法的指标要求 ,结合内蒙古的地形、坡度状况、土壤类型和气象条件 ,在雨养农业区进行实用技术方法的优化分区 ,区划出适宜区域。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雨养农业区气候变暖背景下秋粮生产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甘肃省雨养农业区4个地(市)31个县近40 a的秋粮产量和气候资料,分析了这几个区域4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产量演变规律,并对秋粮生产的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近40 a来甘肃雨养农业区的气候表现为暖干化演变趋势;气候的暖干趋势对秋粮的增产不利,气候的暖干化减缓了粮食的增产速度;气候波动剧烈的地区秋粮生产的脆弱度大。强脆弱区主要集中在陇东东部及天水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发生规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1961—2011年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长过程,对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育期内水分胁迫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全国11个小麦种植区的水分胁迫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冬麦区(新疆冬麦区除外)和东北春麦区水分胁迫均值、发生频率均明显低于其他春麦区;南方的3个冬麦区(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水分胁迫的程度、发生频率均低于其他麦区;黄淮、北部冬麦区水分胁迫规律相似,在1、2月和5、6月较高,而北部冬麦区水分胁迫程度和发生频率略高于黄淮冬麦区;北部、西北、北疆春麦区、新疆冬麦区在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最为严重,如果没有灌溉,小麦几乎绝收,尤其是新疆冬麦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两汉时期榆林地区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及数据处理,对该区该时期的干旱灾害等级、成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应用分段三次曲线拟合的拟合图分析了这一时期干旱灾害的时间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至汉献帝建安廿五年(公元220年)的423年中,共发生旱灾94次,平均约每4.5年发生一次。其中轻度旱灾50次,占旱灾总数的53.19%;中度旱灾32次,占旱灾总数的34.04%;大旱灾9次,占旱灾总数的9.57%;特大旱灾3次,占旱灾总数的3.19%。汉代旱灾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2阶段(前147年~前92年)和第4阶段(19年~135年)为旱灾多发期;第1阶段(前202年~前148年)、第3阶段(前91年~18年)和第5阶段(136年~220年)为旱灾少发期。从西汉到东汉末期旱灾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从公元71年到公元130年间旱灾发生最频繁。汉代干旱灾害频次的多少与气候波动有密切的关系,旱灾频发阶段气候偏干,降水减少,旱灾较少阶段气候偏湿,降水增多。规模大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主要是当年降水量的明显减少引起的,轻度旱灾与中度旱灾常是降水量的分配不均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中亚地区是落实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关键地区,雨养农业区作为中亚重要粮食主产区,对世界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参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7个全球气候模式(GCM),分析了未来30 a(2021—205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然后根据适宜农作物种植的高程、坡度和土壤类型等条件,识别出雨养农业区宜农耕地分布;采用基于数列匹配度和单位面积水资源量法,预估了未来中亚雨养农业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年均降水空间分布自东北向西南降低,东部地区降水呈弱增加趋势,RCP4.5和RCP8.5情景下降水增幅分别为1.10 mm·a~(-1)和1.61 mm·a~(-1),西部呈减少趋势,但不显著;与RCP4.5情景相比,21世纪中期,RCP8.5情景下全年可利用降水量增加了9.8 mm。(2)宜农耕地资源丰富,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北部地区以现有耕地为主,南部和东部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充足。(3)在两种RCP情景下,中亚雨养农业区未来30 a水土资源匹配度大部分处于0.6以上,总体处于较好匹配水平,且RCP8.5情景优于RCP4.5;与全年水土匹配相比,生长季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极不均衡,东部和北部地区匹配系数大部分处于0.84以上,而南部和西部地区均低于0.70。总体上,未来气候变化将对中亚雨养农业区粮食生产产生双重影响,本文也提出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华北地区旱稻产量年际不稳定的问题,利用作物生长模拟技术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华北地区气候背景下旱稻生长季内干旱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以模型模拟的雨养条件下实际蒸散量相对于潜在条件下的蒸散量(即需水量)的亏缺率(即水分亏缺指数),以雨养条件下产量相对于潜在产量的损失率(即灾损指数)作为产量灾损强度评价指标,从受旱程度以及产量损失两个角度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干旱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旱稻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在0.35~0.45之间,其中出苗~穗分化阶段指数值在各生育阶段中最高。干旱灾损指数变化在0.24~0.50之间,其中河北的西北部、山东北部及河南的南部较高。就干旱强度风险及灾损风险而言,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风险指数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山东南部等地区,河北中南部、河南大部等地风险指数较高;就综合风险指数而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河南的西部和南部、山东北部以及河北中部的部分地区,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东大部以及河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总体上看,华北大部地区旱稻干旱综合风险较低,但在农业生产实际中仍不能忽视高风险区的干旱应对及防御。  相似文献   

12.
旱灾是世界上影响面最广、造成农业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类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旱灾虽然有一定的控制,但仍不断发生,对我国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文中总结了自1999年以来,我国发生的重大旱灾以及其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农业造成的影响。同时收集了1978-2008年来全国旱灾的土地受灾面积、成灾面积、成灾率,以及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相关数据,分析农业受旱灾的影响情况。研究表明,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因素,近年来我国旱灾有加重的趋势,对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增强自身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灾害及其气候趋势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利用西北五省1950~2000年降水、温度和农作物旱灾面积资料,用降水的Z指标法,农作物受旱成灾率确定了西北干旱指标和旱灾等级,分析了西北旱灾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表明西北农业旱灾以70、90年代最严重,而且呈增加趋势,气温在升高,降水在减少。根据预测21世纪前十年西北干旱有所减轻。  相似文献   

14.
影响农业干旱的因素复杂,而因素之间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模糊性。本研究采用模糊线性信息分配方法,以干燥度指数和有效降水指数相结合的综合干旱指标数据系列寻找概率估计分布函数,以广西田东县为例对农业干旱风险进行评估,并与采用连续无雨日数指标的常规概率统计分析法评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田东县的春、秋季节农业干旱几乎年年发生,中、重度干旱3~5年可能会发生1次。干旱风险概率分别为冬季69.79%,春季72.78%,夏季5.79%,秋季80.50%。基于干旱综合指数的模糊信息分配法比连续无雨日数采用概率统计分析法进行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更有效可靠,更能反映干旱实际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小麦抗旱性鉴定及相关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份转ABP9基因春小麦株系UC4-1~UC4-9及其受体亲本宁春4号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对这些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抗旱性度量(D)值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相关抗旱性状与抗旱指数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6份转基因小麦的抗旱性较受体亲本宁春4号增强,3份材料的抗旱性较非转基因春小麦品种定西35增强;各农艺性状和生化指标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株高、单穗粒重、穗长、SOD活性、穗粒数、结实小穗数、有效分蘖数、POD活性、千粒重、脯氨酸含量、MDA含量。  相似文献   

16.
农业干旱灾害发生机理复杂,评价指标众多,为确定合理的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以陕西省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主成分分析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陕西省干旱成因及特点,基于风险四要素(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和抗旱能力)筛选并构建了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评估了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结果表明,在考虑地区抗旱能力情况下,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从北向南,从东向西均呈现出递减趋势,北部榆林地区和东部渭南、商洛地区,农业干旱风险较高。通过主成分分析和AHP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可以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缩减指标个数;准确评估干旱风险,指出风险要素来源,为抗旱部门有效识别致灾因子,提出相应的抗旱减灾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15年黑龙江省发生大面积干旱,为了对此旱情进行动态监测,采用6—9月的MODIS数据,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以过去15年(2000—2014年)的全省40个旱作农业站点以旬为单位的TVDI为研究对象,根据土壤相对湿度的农业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制定TVDI的干旱监测等级,利用2011年实地测取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该等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验证结果准确度达到83%。结果显示:TVDI被分为5个等级,TVDI0.46为无旱,TVDI在0.46~0.57之间为轻旱,TVDI在0.57~0.76之间为中旱,TVDI在0.76~0.86之间为重旱,TVDI0.86为特旱,用此标准对黑龙江省2015年的旱情进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出黑龙江省整体的实际旱情。在监测中2015年7月份全省旱情最为严重,持续到8月中旬,到8月下旬省内各地陆续降雨,重旱区域减少,整体旱情减轻。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伏期干旱指数及干旱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西北4省(区)137个气象站1971-2000年伏期(7~8月)总降水、蒸发资料,定义了干旱指数.分析了西北地区降水和蒸发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定义的干旱指数确定的干旱分布状况,选取6个代表站典型湿润年份和特别干旱年份的干旱指数与Palmer指数的干湿等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伏期总降水量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最多是最少的66倍,蒸发量最大仅是最小的2~3倍,整个西北地区降水的变率比蒸发的变率大,定义的干旱指数反映了新疆南部、青海大部、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和甘南伏期干旱严重,干旱频率超过了80%,中旱出现最多,30年中各地适宜和湿润的年份不足1/3.6个代表站典型湿润和干旱年份的干旱指数与降水距平对应较好,湿润年份降水明显偏多,干旱年份降水明显偏少,与Palmer指数的干湿等级对干旱的状况描述接近.其中,干旱指数在对以庆阳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状况反映更好.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干旱灾害管理从危机模式到综合风险模式的转变,以广西大石山岩溶区为研究对象,在对该区近20年农业干旱灾害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模糊信息扩散方法对该区26个县农业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大石山区近20年来平均每2年至少会发生农业干旱1次,且强度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该区平均发生轻度、中度、重度和特大农业干旱灾害的频次分别为1.3年/次、2.2年/次、6.3年/次、15.3年/次。根据区域干旱灾害风险模型:区域干旱灾害风险=(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抗旱减灾能力C,加强该区抗旱减灾能力建设是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干旱灾害和减轻灾害风险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广西大石山区应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干旱防备与应对系统以实现该区干旱灾害综合风险管理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