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西安市2002年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应用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可持续性测量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西安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西安市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39hm2,表明西安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模型,对宁夏1980、1985、1990、1995、1998~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1980~2005年间,除1990~1995年宁夏人均生态足迹有所降低以外,其余期间均处于增长趋势;宁夏人均生态足迹由1980年的0.61 hm2增加到了2005年的2.39 hm2,草地、化石能源和耕地是生态足迹的主要供给部分。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80年的1.22 hm2降低到2005年的0.76 hm2,生态承载力一直处于降低趋势,耕地和草地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供给部分。1995年是宁夏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转折点,此前宁夏的生态承载力大于生态足迹,此后生态承载力开始小于生态足迹并出现生态赤字,即现在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1990—2002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0—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2年间甘肃省的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需求均呈逐渐增长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和总的生态承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运用万元GDP、人均贸易足迹和生态协调性系数指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甘肃省的发展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承载力的不足的,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4.
疆近十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在阐述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模型基础之上,设计了区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新疆2001-2007年共7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新疆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2.5957hm2逐年增加到2007年的4.0551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3.1270hm2逐年减少到2.8266hm2,,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呈现反向发展趋势。这十年来,新疆由生态冗余状态转变为生态赤字现象,目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5.
科尔沁沙地生态足迹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研究了翁牛特旗地区 2 0a的生态足迹变化 ,并以 1984 ,1993,2 0 0 2年的生态足迹为例进行分析 ,这 3a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 :0 .4 4 98hm2 /人 ,0 .4 75 8hm2 /人 ,0 .6 6 6 2hm2 /人。结果表明 ,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处于增加趋势 ,与人均生态承载力相比 ,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人均生态足迹与人均GDP、人均消费均表现为指数关系 ,拟合系数分别为 0 .94 38和 0 .9398。这说明就本尺度而言 ,翁牛特旗的生态足迹需求对本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暂时还未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足迹法模型计算了榆林市1995~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榆林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5274 hm2上升至0.8066 hm2,增长率达52.95%,生态足迹构成变化显著;生态承载力由1.0065 hm2降至0.7560 hm2;生态盈余由0.4791 hm2降至0.0388 hm2,2002年出现生态赤字并不断上升,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分析发现:榆林市生态赤字非人均消费过高,而是由于区域生态供给能力薄弱、人口超载、资源利用效率低和土地利用处于转型期所致。依据生态供需变化特征和原因分析,提出榆林市生态重建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耕地单产,发展高效林草业,治理"三化土地";区外调入资源,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集约利用土地,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内蒙古典型干旱牧区乌审旗2000-2003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当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的趋势,生态赤字不断增加,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单从生态足迹的角度而言,乌审旗的发展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理论在应用于区域层次时,因为区域进出口数据的不健全,在计算净消费量的过程中往往误差较大,因此,很难真实反映区域环境的压力负荷。所以,本文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吉林省2002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2002年的生物生产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简要分析了存在生产性生态赤字的原因和消除生态赤字的途径和方法,将为更好的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之上,采用基于能值理论的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博州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衡量了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能值生态足迹方法采用了能值转换率、能值密度等较为稳定的参数,将人类对各种资源的利用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更能真实的反映研究区域的特征。使用能值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2007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6.94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3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6.111hm2。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一致,研究区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西吉县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该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 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 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 4 hm2逐年减少到0.204 7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 9 hm2,1986年以后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237 8 hm2.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2.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包头市九原区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九原区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为2.0566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332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234hm2,反映出九原区对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需求量已经超过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基于此,提出了减缓九原区生态赤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兰州市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兰州市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别由1996年的1.66hm2、1.56hm2增加至2005年的2.15hm2、1.11hm2,同期的人均生态赤字也由0.10hm2上升到1.04hm2,分析兰州近几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影响生态足迹的主要因子。目前兰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值得深思的。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方法。应用生态足迹理论,采用相关的计算方法,对喀什地区2000-2009年的生态足迹动态过程以及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计算并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喀什地区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按传统发展模式,喀什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在2016年将达到2.86 hm2,是2000年的14倍;喀什地区各县市的生态足迹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农牧业产品消费持续增高是生态足迹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阿克苏地区生态足迹分析与动态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阿克苏地区1998-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并运用SAS 8.1软件对其做线性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阿克苏地区未来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动态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近十年内人均生态承载力逐步下降,人均生态足迹则逐步上升,目前阿克苏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  相似文献   

16.
1995-2004年河北省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国内外生态足迹动态分析理论和最新成果,本文对河北省1995-2004年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并结合万元GDP占用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数等指标,为综合评价河北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十年间,河北省人均生态足迹呈波动态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5年的0.4882hm2下降到2004年的0.4357hm2,生态赤字反映出区域生态系统正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压力之下,生态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平稳下降表明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在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喀纳斯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贸易因素,将旅游生态足迹分为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和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通过不可转移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来判断旅游发展是否处于可持续状态.从旅游"六要素"和旅游废弃物七个方面计算了喀纳斯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喀纳斯景区2007年不可转移旅游生态足迹为51215.69hm2,其中旅游住宿和旅游交通对...  相似文献   

18.
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评价方法。阐述了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模型,设计了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乌鲁木齐市2004年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4年乌鲁木齐市的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3.424389hm2,而生态承载力只有0.358905hm2,人均生态赤字为3.065484hm2,该市处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