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通过调查和分析露水河红松种子园9个红松无性系种源的各个生长指标,确定了种源9为最好的无性系种源,可在今后的植树造林中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贵州省平坝华山松无性系种子园及两个不同年份的子代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3个ISSR引物对种子园85个无性系进行扩增,共获得了95个标记位点,其中有94个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98.5%。遗传分析表明,种子园无性系有效等位基因数平均值为1.717,遗传多样度(h)平均值为0.402 9,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85 5,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源内;与种子园亲代群体相比,结实初期(1988年)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有所降低,结实后期(2007年)子代遗传多样性降低较大,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露水河近30年来在红松种源选择、母树林改建及种子园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露水河红松种质保存利用现状,提出今后露水河红松遗传改良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红松多无性系群体的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选取红松4个种子园共60个无性系,对红松种实性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揭示红松种实性状在无性系来源群体间和无性系间的变异特征及规律。结果显示,红松种实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9.82%,小于居群内变异(70.18%),居群内变异是红松种实性状的主要来源。除种长、种宽、长宽比外其余性状在居群间差异显著(P0.05),红松种实各性状在种子园内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广义遗传率为61.54%~94.81%,受遗传控制程度较强,通过优良无性系选择,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4.70%~74.5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立地条件下,千粒质量与种仁质量、种皮质量,出仁率与种仁质量/种皮质量、粗纤维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种仁质量与种长、种宽、种皮质量,碳水化合物含量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及多糖含量,油脂含量与出仁率、种仁质量/种皮质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长宽比与油脂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的相关关系非常稳定。通径分析与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均表明,长宽比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为4个种子园中影响油脂含量的主要因素,其中,长宽比的直接作用最大。因此,根据红松种实性状对种子园无性系再选择,提高营养成分指标,提高种质资源品质,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花期花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调查了广西覃塘林场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的花期和花量,着重探讨花期和花量对种子生产与子代群体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认为;无性系间和分株间的花期并不完全一致,但存在一程度的同步性。进入正常结实期的种子园存在“花粉相对不足”问题。少数几个无性系的雄球花或雌球花园内主占主导地位使种子园种子的遗传基础面临变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种子园无性系遗传结构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运用RAPD技术,对湖北京山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123株优树针叶的DNA进行测定,将样品按纬度、经度、空间实际距离及省份进行聚类分析,计算基因流、基因分化系数、遗传距离及遗传相似度等参数,分析该种子园的遗传结构地理变异及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角度的聚类对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有较大的影响。按纬度、经度、空间实际距离及省份进行聚类的基因流(Nm)分别为2.8796、5.2186、2.4371、1.5282;基因分化系数(Gst)依次为0.1479、0.0874、0.1702、0.2465;遗传距离平均值分别为0.0607、0.0280、0.0595、0.1330。群体之间的聚类分析(UPGMA法)表明,各群体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纬度的相关性明显,与地理距离的相关性较明显,而与经度的相关性不明显。传统的以行政区划即按省份采集优树建立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的方法是可取的,其基因流动性小,基因分化系数、遗传距离平均值大,种子园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7.
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遗传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樟子松遗传改良正处于升级换代的关键时期,但是不同地区育种资源调拨与交换频繁,导致了育种资源信息模糊、亲缘关系混乱,增加了樟子松遗传改良工作中近交衰退的风险,因此开展育种资源评价研究是樟子松优良单株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樟子松1、1.5、2代种子园224个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基于SSR的遗传多样性和单株亲缘关系分析以及遗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按育种资源的来源分析,良种基地、头道桥、榆林1.5和泰来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宝根园和榆林群体相对较低;按育种资源的世代分析,不同世代樟子松育种资源维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世代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有所下降,2、1.5代种子园的期望杂合度He较1代种子园分别下降4.13%、1.31%。2代种子园群体的近交系数F值(0.173)较高,纯合子较多,显著偏离了哈迪-温伯格平衡。同种源、不同生境的樟子松育种资源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异,主要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个体之间(96%);随着种子园世代的提高,无性系之间的亲缘关系聚类现象逐渐明显,2代种子园内存在两组完全一致的无性系(CH3、CH10组和TL1417、TL1411组)。研究结果完善了樟子松育种资源评价体系,确定了不同世代育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为樟子松高级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材料和信息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杉木2代和2.5代种子园的遗传背景信息,为杉木种子园的遗传管理和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同时为杉木3代种子园的营建提供遗传信息基础。【方法】以洪雅县国有林场国家杉木良种基地杉木2代及2.5代种子园为对象,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杉木2代种子园平均等位基因数(10.1)、有效等位基因(1.71)和Shannon’s信息指数(1.213)数值要高于大多数杉木和其他针叶树种的种子园或育种资源的数值,表观杂合度(0.440)和期望杂合度(0.478)则低于这些种子园或育种资源的指标值,但单个位点的遗传多样性指标与该位点在其他研究中的表现相比并无明显差异;(2)2.5代种子园相比2代种子园虽然等位基因数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其他遗传多样性指标没有出现明显的减少;(3)2代种子园各来源间遗传多样性有一定差异,来源间的遗传分化不明显,基因流(Nm)均大于1,基因交流频繁,变异来源主要存在于群体内(占99%)。110个无性系遗传聚类不明显,遗传背景较为一致。【结论】洪雅国有林场杉木2代种子园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5代种子...  相似文献   

9.
红松结实性状的选择效果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8a定位观察分析发现,红松初级种子园中各无性系结实量差异极显著,这种差异由遗传因素控制,经计算筛选出的结实高产无性系平均增益达51.38%,比对照增产60%以上,结实高产无性系并未影响生产性状和种子质量指标,由此可证明红松选择育种将结实性状作为选择指标。具有很大的经济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不同种质杉木球果和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并筛选优质杉木资源,为杉木的良种选育及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2代杉木种子园40个无性系的球果和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分析方法,分别从球果表型性状、种子发芽特性和种子优良度性状对15个品质指标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40个杉木无性系球果和种子1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4792~2.0803,均值为1.9090,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的是空粒率,最小的是霉变率;变异系数介于4.55%~120.72%,均值为29.60%,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霉变率,最小的是果形指数;遗传力介于0.366~0.969,均值为0.843,其中遗传力最大的是球果横径,最小的是空粒率。除空粒率在无性系间差异显著(P<0.05)外,其他14个品质性状在无性系间差异均达极显著(P<0.01)。40个杉木无性系可划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类群Ⅱ的综合性状最优,类群Ⅰ的种子优良性状最好。对15个杉木球果和种子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综合性状排名前8位的无性系编号分别是14、34、28、31、38、9、29、27。【结论】广西2代杉木种子园40个无性系球果和种子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筛选出的8个无性系可作为优良材料用于杉木种质资源开发、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揭示天然红松居群的表型分化程度及变异模式,以吉林省的6个天然红松居群为研究对象,  方法  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多性状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红松居群的13个表型性状(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  结果  (1)除针叶束粗/针叶厚在居群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外,其余性状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P < 0.01)。(2)在居群间红松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59.33%,其变异大于群体内(40.67%)。(3)6个居群的平均表型变异系数为11.30%,针叶性状和种实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依次为针叶性状(14.56%) > 球果性状(10.48%) > 种子性状(5.87%)。(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松居群表型多样性基本来源为针叶性状 > 种子性状 > 球果性状。(5)利用欧氏距离对红松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将红松6个居群划分为3大类群,分别为P1与P6、P3与P5、P2与P4。(6)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分别以种实性状(种长、种宽、百粒质量和球果质量)和针叶性状(针叶长、针叶宽、针叶厚、针叶束粗)对天然红松居群进行评价,分别筛选出1个居群。  结论  红松居群具有中等的表型多样性,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研究结果为今后红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为红松优良居群的构建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12.
红松为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用材和果实兼用树种,培育红松嫁接苗是建立红松高产种 子林和种子园最有效的途径。本文从实践经验出发,对红松嫁接苗的培育技术要点进行简要阐 述,以期为红松嫁接苗培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油松育种系统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保持林木育种群体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是对林木进一步选择和改良的前提 ,而评价育种系统中遗传多样性变化的工作则很少 .该文以一油松育种系统中 6个群体为研究对象 ,借助水平淀粉凝胶电泳的同工酶分析方法 ,用筛选出的ACP ,ADH ,GOT ,CAT ,MDH ,PGM ,SKD ,MNR ,LAP共 9种酶系统 15个位点 ,分析了各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状况 .研究结果表明 :①各群体内均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②种子园无性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天然林 ;③种子园不同时期产生的两个自由授粉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天然林子代群体相似 ;④遗传多样性参数在P0 到F2 三个世代间表现出递增趋势 ,说明改良群体可以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⑤ 3个亲代群体的多数位点遵循Hardy Weinberg平衡 ,而 3个子代群体则与之相反 .该文对油松改良过程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变化及影响因素作了讨论 ,分析了群体是否遵循Hardy Weinberg平衡的原因 ,探讨了如何维持和提高种子园遗传多样性和遗传效率 ,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来自不同寄主的五针松疱锈病菌的关系,了解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并为今后研究该菌内的遗传变异和流行监控提供依据,该文采用RAMS (Random Amplified Microsatellite)标记对吉林、辽宁红松疱锈菌的4个居群和云南、四川华山松疱锈菌3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从18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对全部菌株进行了扩增,共检测到42个可重复的有效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有25个,多态位点比率为59.52%,Nei’s基因多样度指数H=0.252 4,Shannon多样性信息指数Hsp=0.362 7,基因流Nm=0.136 5。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来源疱锈菌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同一寄主来源疱锈菌群;同一寄主来源的疱锈菌居群间存在遗传差异,但程度小于居群内。基于遗传距离,用NJ法对各居群间进行聚类分析的系统树显示,来自红松和华山松的疱锈菌形成独立的分支,相互间的遗传距离很大,说明两者在遗传上有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有限种群油松种子园的遗传多样性与交配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10对SSR引物对油松无性系种子园内3个配置区共63个无性系(无性系亲本之间有重复)及320个子代进行研究,选择第9配置区的亲子代群体进行固定配置与交配系统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有限种群固定配置油松种子园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子代保留了亲本所有的等位基因,且子代群体的等位标记数多于亲本,说明子代与亲本具有同样高的遗传多样性,而且高于亲本;在分析第9配置区的交配系统时,在80%的置信度下,配置区内异交率达到了100%,这说明固定配置下油松种子园的交配系统以异交为主;邻居花粉距离(即距离小于7.07 m)传播的交配成功率为21.90%;传播距离40 m以内的交配成功率达到了71.43%,距离大于40 m的交配成功率达到了6.67%,说明固定配置区内的花粉空间传播范围比较均匀,花粉传播范围广泛。对于配置区间的基因交流研究,我们发现各配置区均有来自其他2个配置区不同程度上的花粉影响,说明各配置区间的基因交流相对充分。另外,我们发现种子园的外来花粉影响率达到了11.88%。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三株大树法"在辽宁省森林经营研究所草河口试验基地5处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中选择10株结实丰产型优树,并调查了优树个体结实量、胸径和树高等生长指标,计算了3年结实量的遗传增益计算。结果表明,10株优树结实量的平均遗传增益为26.32%,选择优树穗材作为繁殖材料营建红松结实高产无性系果林,经济效益可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樟子松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生态适应性问题, 了解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在群体遗传结构层面揭示樟子松林分衰退现象。方法本文以红花尔基(HHEJ)种源天然林和章古台(ZGT)、围场(WC)、榆林(YL)3个人工引种林, 共计4个樟子松群体为研究对象, 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樟子松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平衡、遗传结构稳定性、遗传距离以及影响遗传变异主要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大小由低到高依次为HHEJ、ZGT、WC、YL; 只有YL群体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 ZGT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达到128对, 偏离哈迪-温伯格平衡的程度最大; HHEJ和ZGT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为接近, WC群体相距较远, YL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远; 4个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分化相对稳定, 不易产生遗传分化; 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樟子松期望杂合度(He)与地理纬度(La)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957), 线性关系在α=0.05的水平上显著(P=0.012)。结论本研究发现樟子松的遗传多样性可能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 阐明了不同地区樟子松群体的遗传差异情况, 及其林分衰退的可能因素, 为樟子松科学的遗传资源保护、引种造林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珍稀濒危植物延龄草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延龄草7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12个引物对7个居群共105个样品进行了扩增,共得到135条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6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34.07%。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同其他一些濒危植物相比,延龄草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He=0.075 9,Ho=0.120 0)。卧龙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18.52%,He=0.041 7,Ho=0.068 4),大坝子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PPB=8.89%,He=0.022 0,Ho=0.034 8)。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和AMOVA分析表明:7个自然居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分别为0.555 4和0.525 3),可能是基因流障碍和遗传漂变引起的; 而居群间的限制性基因流(Nm=0.400 2)可能由种子的有限传播距离、居群的地理隔离或自交等因素导致. 通过对延龄草居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分析,结合群落学调查研究,该文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