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加拿大渔业环境部渔业海洋中心进行切除螯虾(Homarus americanlls)眼柄的试验,以观察能否加速螯虾的生产率(试验螯虾壳长为6.3~8.1cm),并观察眼柄的切除对蜕壳的影响。试验同时还进行了如下比较试验:单个容器与群养的比较;用15℃与用0~10℃的饲养比较;雌虾与雄虾的生长和成活比较;二种饵料配方饲养比较。  相似文献   

2.
在斑节对虾 Penaeus monodon 催熟催产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切除眼柄.此实验选用体重为149.5±25.8 g的自然海区斑节对虾,比较了注射血清素(serotonin)和切除眼柄2种处理方法对斑节对虾的催熟效果.血清素注射剂量为50 μg·g -1体重,在实验的第1、5和10天注射,共计3次.结果显示,2种方法处理后,受试亲虾性腺指数(gonad somatic index,GSI)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注射血清素的实验组亲虾的存活率及其卵子孵化率显著高于切除眼柄的实验组.实验结果表明,血清素对斑节对虾催熟有促进作用,但发挥效应所需要的时间较长;从切除眼柄手术到第一次产卵所需时间较短,但是手术后的亲虾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河口区凡纳对虾亲虾培育及其生长和蜕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蔡生力 《水产学报》2002,26(1):47-53
首次在上海河口地区成功进行了凡纳对虾的亲虾培育和育苗,并重点研究了凡纳对虾亲虾的生长和蜕皮规律,通过一套自行设计的水循环系统来培育亲虾,盐度为9-12的自然海水加盐度为100-120的浓缩海水调配至盐度28-30。200余尾亲虾(雌:雄为1:1)经过近两个月的培育,成活率达90%左右,暂养12d后,切除雌虾单侧眼柄促使亲虾成熟,手术后3d,即可观察到雌虾卵巢开始发育,7d后开始产卵,但未受精,30d后,雌,雄虾出现追尾,交配现象,得到受精卵并孵化出无节幼体,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河口区低盐海水兑配高盐浓缩海水在水循环系统中培育亲虾,最终生产出健康的苗种是完全可行的,切除眼柄前亲虾完成一个蜕皮周期需要14-15d,手术后,卵巢开始发育,蜕皮周期延长到20d左右,凡纳对虾亲虾在整个实验期间一直维持生长,切眼柄前雌虾的平均日生长率为0.25mm,较切眼柄后的0.17mm快,雄虾的平均日生长趋势与雌虾相似,前期为0.20mm,后期为0.15mm,文中还讨论了有关切除眼柄后亲虾生长减慢,蜕皮周期延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斑节对虾亲虾催熟培育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亲虾产卵质量、幼体的发育以及育苗的成败。目前,斑节对虾全人工育苗还未有生产性突破,亲虾来源主要从东南亚高价进口,部分从海南收购。人工催熟方法主要采用加热摄子单侧切除眼柄方法,除去X器官,减少性腺抑制激素产生而加速卵黄的形成。亲虾的催熟培育是使切除眼柄后的亲虾在最适水  相似文献   

5.
厦门大学李少菁等在1984-1985年的三个不同季节里进行了切除雌亲蟹眼柄,诱导产卵的试验。结果表明,切除眼柄可导致非生殖季节的亲蟹产卵。在自然繁殖季节里,切除眼柄的亲蟹可提前11-17天产卵(比未切除眼柄的雌蟹)。  相似文献   

6.
对虾养殖的工业化发展需要稳定数量和质量的苗种供应。虽然人们已知对虾产卵是受其激素控制并受个体、营养和生理状况的影响,但这个繁殖过程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诱导卵巢发育和产卵的一种常用方法是切除眼柄,即去除眼柄上抑制性腺激素的X-窦腺器官,不过这种方法常会导致卵质和卵量的退化。很明显,有关卵巢发育和繁殖过程的基础内分泌学还需更多了解。  相似文献   

7.
虹鳟海水驯养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批1881尾不同规格的虹鳟进行由淡水过渡到海水的驯养试验。过渡时间5-7天,最小体长3.5cm,过渡成活率99.5%。在海水中饲养64天,增重率为80%。利用对虾育苗池进行的自然水温海水越冬试验,存活率87%。1985年底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的催熟培育是指在最适的环境条件下对人工选育亲虾进行切除眼柄,强化营养以促进性腺发育,达到获得优质受精卵的过程.2004年,我们在省级(茂名)对虾良种场引进良种南美白对虾SPF亲虾,培育和选育出一批遗传性状优良、生长适合本地区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子一代亲本,2005年初对800对子一代亲本进行强化催熟培育,成功培育出优质虾苗1.5亿尾,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2008年进行了凡纳滨对虾生态养殖高产试验。本试验从虾苗、水质、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严格把关,杜绝了凡纳滨对虾养殖病害的发生,达到了生态养殖高产目的。在15.5亩的池塘中投放平均全长1.1cm的虾苗136.4万尾,经110d饲养,生产成虾19139kg,成虾平均规格60-63尾/kg,平均亩产1226.85kg、亩利润17177.96元。  相似文献   

10.
《水产科技情报》1977,(9):14-14
美国得克萨斯海洋渔业研究站进行了白对虾(Penaeus setiferus)池塘养殖试验。试验池塘分为苗种池和成虾池两种。池塘大小分为0.4、0.2、0.1公顷三种。试验的内容包括:放养密度、投饵种类。每只苗种池里放养平均每尾长度10毫米的仔虾10万尾,饲养40-44天,投喂配合饵料(内含蛋白质36%)。试验结  相似文献   

11.
高雪娟  卜利源 《水利渔业》2004,24(5):51-51,83
面积均为0.4hm^2的试验池塘4口,每口池塘放养蟹苗8500只、南美自对虾苗5万~15万尾、鲢鳙老口苗60尾;饲养120d,总产值150547元,总利润80719元。投入产出比为l:2.2;虾蟹池塘混养。蟹种放养规格以160只/kg、虾苗以5万~lO万尾/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荧光标记对小规格中国对虾的生长、存活率的影响以及荧光染料的保持情况,探讨VIE标记1 cm中国对虾的可行性,采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体长为(1.14±0.06) cm的中国对虾2 856尾,暂养1 d后,将其中的2 321尾标记虾与6万尾同批非标记中国对虾混养于同一池塘进行了养殖试验。经112 d的饲养,结果发现,VIE标记对虾与非标记对虾在生长发育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存活率低2.7 %;VIE标记保持情况良好,虽然标记点不如制作时集中,且位置有所变化,但无论是肉眼直接观测还是用紫外光源观测都能清晰可见。通过斑尾复虾虎鱼对标记虾的捕食试验,发现标记虾不会因身体上的VIE标记而增加被斑尾复虾虎鱼捕食的机率。  相似文献   

13.
自1993年以来,我们在常规虾塘和乐清湾浅海水域网箱分别进行不问海水鱼品件与对虾混养防治虾病的效果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红鳍东方红、黑绸、挽状黄姑鱼、钞鱼、中华乌塘续、河鳗与对虾混养具有明显的抑制或控制虾病发生的效果,而辎鱼与对虾混养不能有效抑制虾病的发生,现详沐如下:1996年在10.66公顷的虾塘混养红给东方鲑35万尾,放养长毛对虾苗160万尾,4个a后对虾长至、11~12cm。同期未混养的虾塘则放养对虾苗20余天后就发病死亡。1994年在1.53公顷虾塘混养黑钢6000尾,放养虾苗60万尾,两个月后对虾生长至7.Zcm,而同期…  相似文献   

14.
在水温(28±1)℃下,将体质量(1.89±0.26) g的墨吉明对虾饲养在1 m~3的玻璃钢桶中,密度分别为60、90、120、150、180尾/m~2,每个密度梯度设3个平行,常规饲养管理养殖15 d,研究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的影响。试验期间,各组对虾存活率均为100%。试验结果显示,密度为90尾/m~2时,墨吉明对虾的质量增加率最高(P0.05);密度大于90尾/m~2时,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墨吉明对虾的质量增加率随之下降;密度为180尾/m~2时,墨吉明对虾的质量增加率达到最低值。当养殖密度为90尾/m~2时,墨吉明对虾肝胰腺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肌肉中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当养殖密度为180尾/m~2时,墨吉明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琥珀酸脱氢酶均呈下降趋势,而肝胰腺的免疫相关酶酸性磷酸酶和肌肉中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异常上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墨吉明对虾肝胰腺和肌肉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琥珀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影响显著(P0.05)。当养殖密度为90尾/m~2时,墨吉明对虾代谢能力与免疫力均处于较高水平,结合养殖综合效益,其适宜的养殖密度应不超过150尾/m~2。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虾养殖在山东省东营地区掀起了第二次养殖高峰,养殖品种由单一的中国对虾发展到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对虾,但在养殖过程中虾病的暴发时间不断提前,危害越来越严重,为了寻找一种更为适合东营地区的养殖品种,我们在暴发对虾白斑症病毒病和细菌病的池塘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池塘条件:选取东营市水产养殖服务中心第一排的23、24号虾池,池塘面积为30亩,泥沙底质,平均水深1.5m,进、排水方便。5月17日分别投放中国对虾…  相似文献   

16.
今年7月18日国家水产总局黄海水产研究所与潍坊地区水产研究所在地区海水养殖场,从外地引进人工繁殖的对虾苗370万尾,经过20余天的精心饲养,从平均个体1厘米左右养至3厘米以上,打开培育池闸门,把所有健壮的虾苗全部放入渤海菜州湾。这在我国是首次进行对虾增殖放流试验。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一些养殖户,因地制宜,整修和改造半咸淡水对虾池(或鱼池),用来放养欧洲鳗,取得了一定成效,1996年5月18日,澄海市海边一水产养殖场(该场的水源盐度范围在10‰-25‰),利用一口0.37hm2的对虾池,投放规格每公斤80多尾的欧洲鳗隔年鳗种20355尾,经饲养至1997年4月10日,首次起捕2450kg,7350尾;于6月6日,第二次起捕1485kg,7425尾,其中规格鳗门一6尾/kg)有1080kg,100-200g的405kg,当天返池存鳗240kg,4360尾。在这一年零十三天的饲养过程中,共投鳗料6390kg,饲料系数为1.62,成活率达95.6…  相似文献   

18.
在7-9月高温期,采用低密度、添加淡水、天然海水经消毒处理、投喂全人工饲料等方法饲养斑节对虾,利用60亩池塘,放养30万尾1-1.2cm虾苗,经58天获体长14±2cm成虾1250kg。本试验的设计原理是利用高温、低密度,促使斑节对虾快速生长,缩短成虾饲养期,从而有效地保障连年发病的对虾在虾病流行季节能够获得一定的产量。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明对虾眼柄微结构与其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瑞  刘必林  张虎  张健  倪震宇 《水产学报》2019,43(4):928-934
观察了采集于江苏南通近海的69只中国明对虾的眼柄微结构,分析了其体长和体质量的生长。结果显示,眼柄由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4个部分组成。眼柄内存在明显的生长宽带和细纹,其中宽带数0~1个,细纹数27~37个。最小AIC法拟合分析显示,中国明对虾体长、体质量的生长与眼柄细纹数都呈显著的Logistic关系。研究表明,中国明对虾眼柄中的宽带与其年龄相关,细纹可用来分析中国明对虾的生长,而细纹的形成周期是否与个体差异、生长环境差异等相关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1984年进行了对虾幼体粉状微颗粒饵料的研制和小水体育苗试验,发现在对虾糠虾期和仔虾期投喂粉状微颗粒饵料都能顺利变态,并且每立方米水体出仔虾3~4万尾。1985年将这种粉状微颗粒饵料直接用于生产性育苗试验,对虾从糠虾Ⅰ期至仔虾出池,使用该饵料培育,能顺利发育变态,每立方米水体出仔虾7.5万~9.3万尾。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