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4种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植物凝集素(CONA、WGA、SBA、RCA)作探针,观察了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强毒(IBDV)和不接种毒组鸡肠、气管和法氏囊凝集素受体的变化,结果发现,接毒组法氏囊粘膜上皮存在CONA、WGA、RCA受体。滤泡细胞含有CONA、WGA、RCA、SBA受体;未接种毒组粘膜上皮存在CONA、SBA受体,滤泡细胞仅有WGA受体。接毒组或非接毒组肠的气管粘粘膜上皮均含有CONA、W  相似文献   

2.
用IBD-ELISA快速诊断盒对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及IBD阳性出血清,IBDV阴性法氏囊及IBD阴性血清和IB,ILT,ESD-76,REO,ND,MD等6种鸡传染病的抗原及阳性血清检测,只有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及阳性血清呈阳性反应,证明快速诊断盒对IBDV法氏囊囊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测是特异的,与其它6种传染病的抗原和抗体无效叉反应。与AGP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检测IBDV阳性法氏囊囊毒时,快  相似文献   

3.
不同生理时期不同水平大豆抗营养因子对生长蛋鸡器官重的影响EFFECTSOFTHEDIETSCONTAININGVARINGLEVELSOFRAWSOYBEANONORGANWEIGHTSOFPULLETSDURINGDIFFERENTGROWINGP...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运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通过泄殖腔和鼻腔接种 1,8,15,30 日龄雏鸡,通过尿囊腔接种8, 13,18 日龄鸡胚,全面而系统地观察了接毒后不同时间法氏囊的组织形态学变化,探讨了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对胚胎发育时期和雏鸡发育时期法氏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I B D V 感染后12~48 h,雏鸡法氏囊粘膜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淋巴滤泡髓质部及皮质部淋巴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排空,形成腺管样结构或囊状空泡: 接毒后72~144 h,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坏死排空,淋巴滤泡萎缩,网状结缔组织大量增生,而胚胎发育时期,法氏囊粘膜上皮肿胀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形成延迟或不完整,淋巴滤泡内淋巴细胞缺乏或空虚,说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 E 株对法氏囊造成严重的组织学危害,从而导致法氏囊生长发育阻滞,组织学形态和结构严重受损。  相似文献   

5.
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减蛋综合症病毒(EDSV)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O、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IBDV、ILTV、EDSV均为阴性。结果表明、用此法检测鸡胚尿囊液中IBV.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在1日龄和3周龄鸡的脾粘着(CSA)细胞中,检测到了被正常鸡血清(NCS)中和过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的感染性,有3周龄鸡的(CSA)细胞中,检测到了被母源抗体(MN-Ab)中和过的IBDV的感染性。此外,发现1日龄鸡制备的CSA细胞含有补体受体(CR),1周龄鸡制备的CSA细胞既含有CR又有Fc受体(FcR)。然而,即使CSA细胞上的FcR被热凝集NCS(56℃,60分钟)阻断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7.
雏鸡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后第3天,气管内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悬液根据发病率、血液白细胞计数(WBC)值、嗜异性白细胞百分率、α萘酯酶阳性T细胞(TANAE+)百分率、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抗体效价检测结果表明,接种IBD弱毒疫苗对3天后实验感染大肠杆菌无实质性影响,实验感染大肠杆菌对先期接种IBD弱毒疫苗激发产生抗体应答,无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参考Cul株核酸序列自行设计一对20bp序列为引物,经反转录和PCR扩增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核酸高度保守的Vp4编码区中150bp的片段,用于检测IBDV。对德国Cul株、美国标准强毒STC和变异株1084E、中国q801以及7个国内野外分离株分别进行扩增,同时对新城疫病毒(NDV)、马立克氏病毒(MDV)、禽呼肠孤病毒(REOV)、禽腺病毒(HAA)、Vero细胞、SPF鸡法氏囊组织进行扩增后,2%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11株IBDV都出现分子量大小与设计相符合的DNA扩增带,4种其他病毒、囊组织和Vero细胞都未出现任何扩增带。建立了直接采用细胞毒或组织毒进行PCR的快速简便的核酸提取方法,应用二级PCR扩增出了与一级PCR相符的更加清晰的扩增带。  相似文献   

9.
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接种35只1日龄伊莎鸡雏,于接毒后不同批次扑杀,采取法氏囊做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接毒后1个月,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开始转化,接毒后2~5个月更明显,在法氏囊滤泡髓质区形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灶。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BA法染色表明法氏囊一直存有病毒和群特异性抗原,以接毒后3~4个月含量最高。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中观察到LL病毒粒子。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都表明法氏囊是该病毒的主要靶器官,法氏囊决定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H120、H52、M41、ARK、澳大利亚T株、野外分离株RS、RY及鸡新城疫病毒(NDV)、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减蛋综合症病毒等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37C孵育48小时后,将其尿囊液离心,沉淀用PBS悬浮,涂片,用抗IBV单抗MC作一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结果:H120、H52、M41“ARK、T株及RS、RY均显阳性,而NDV、TBDV、ILT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株的致病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变异GC902株可引起10日龄SPF鸡胚肝脏坏死和脾脏明显肿大及较高的死亡率。接种2周龄SPF雏鸡,同时设标准I型强毒CJ801株和标准变异株强毒1084A株接种对照,该毒株接种后第3天才出现法氏囊粘膜浆膜出血、个别黄化、质硬等病变,且于第4天法氏囊明显萎缩变小,至接种后20天法氏囊仍严重萎缩;接种后第2天引起脾脏显著肿大,于第12天时大小恢复正常。试验结果表明,该GC902株对SPF雏鸡的致病性与标准变异株基本一致,仅有一定的差异,但明显不同于标准I型强毒株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2.
雏鸡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时血细胞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感染IBDV免疫和未免疫30~59日龄AA雏鸡的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结果表明:IBDV对红细胞数(RBC)影响各组差异不显著,均随日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从以IBDV攻毒前1d到攻毒后的头5d,3组鸡的白细胞数(WBC)均呈上升趋势,未免疫未攻毒鸡(C组)随后下降,而未免疫攻毒鸡(A组)和免疫攻毒鸡(B组)则持续上升至攻毒后第7d,然后下降;A组在IBDV攻毒后,白细胞分类计数(DC)中的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急剧增加,淋巴细胞第1d虽有减少但随后上升,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第7d出现峰值,以后下降。方差分析显示,A组WBC和DC均高于或显著高于B组和C组,B、C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高效表达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I B V) S1 基因 c D N A 克隆至含有起始密码 A T G 的转移载体 p S X I V V I+ X3/4,构建成重组转移质粒 p S X I V V I+ X3/4 S1. Holte,再与粉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Tn N P V S V I- G D N A( O C C- , gal+ )共转染 草地夜蛾( Sf9) 细胞, 经空斑纯化得 到已插入 S1 基 因并能形成多角体 的重组病毒 Tn N P V( X3/4) S1. Holte O C C+ 。以重组毒株感染 Tn5 B1 细胞,在不同时间收取感染了病毒的细胞进行 S D S P A G E 与 W estern 印迹检测。 Tn N P V( X3/4) S1. Holte O C C+ 在感染的细胞中高效表达了 S1 基因,表达产物为约 100 000 的融合蛋白,与预计的表达修饰后的产物大小相符,推测此蛋白已糖基化。 S D S P A G E凝胶薄层色谱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病毒后 48、72、96 h, S1 蛋白分别占细胞内总蛋白量的 287% 、358% 、371% 。  相似文献   

14.
法氏囊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RAV-1株接种35只1日龄伊莎鸡雏,于接毒后不同批次扑杀,采取法氏囊做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接毒后1个月,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开始转化,接毒后2~5个月更明显,在法氏囊滤泡髓质区形成成淋巴细胞克隆增殖灶。接毒后6个月,法氏囊萎缩。生物素-亲和素(BA)法染色表明法氏囊一直存有病毒和群特异性抗原,以接毒后3~4个月含量最高。电镜观察,在接毒后1~4个月的实验鸡法氏囊滤泡髓质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中观察到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L)病毒粒子。组织学、免疫细胞化学和电镜观察都表明法氏囊是该病的主要靶器官之一,法氏囊在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转瓶培养IBRS2细胞,选择最佳接毒剂量、接毒时间和收毒时间生产出凝集价(HA)达212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血凝抗原。用抗TGEVS蛋白和 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与不同稀释度的TGEV血凝抗原等量混合,在 37℃作用 30分钟后接种IBRS2细胞和做中和试验(NT)和血凝抑制(HI)试验。结果表明TGEV血凝位点与中和位点一致,血凝素位于S蛋白A位点或其附近。  相似文献   

16.
IBV毒株H120、H52、MA5对NDV-LaSota的干扰实验证明IBV特异性干扰NDV增殖。1)采取不同顺序的同胚接种法:IBV接种之后再接种NDV;或NDV接种之后再接种IBV,及IBV,NDV同时接种,IBV均干扰NDV的增殖。2)NDV接种36小时之内,干扰现象最为明显,H120,H52的干扰能力稍强于MA5。3)NDV血清中和实验结果显示,不同顺序同胚接种NDV、IBV时,NDV-LaSota不影响IBV的增殖能力。同胚增殖IBV,NDV的关键是控制NDV、IBV的接毒量及选择合适的收毒时间。  相似文献   

17.
参照澳大利亚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 B D V)00273 毒株基因组序列设计的 1 对引物,位于 V P2 高可变区两端,通过 R T P C R,扩增了 5 个 I B D V 山东分离株 V P2 基因的 607~1 080 位核苷酸片段(aa203~306)。 P C R 产物经纯化后,分别用 Dra Ⅰ、 Sac Ⅰ、 Ssp Ⅰ、 Pst Ⅰ和 Sau3 A I共 5 种限制性内切酶( R E)进行消化处理,结果 5 个分离株均为 Dra Ⅰ(- )、 Sac Ⅰ(- )和 Sau 3 A I(+ ), L C2 和 T A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J N 株为 Ssp Ⅰ(- ), L C1 和 L C2 株为 Pst Ⅰ(+ ), J N、 L L 和 T A 株为 Pst Ⅰ(- );5 个分离株的酶切图谱与美国变异株迥异,而 T A 株与日本超强毒株 9011 相类似。5 个分离株与现用疫苗株对比,至少在 V P2 可变区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 I B D V 接种免疫鸡群仍然暴发 I B D 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疑似IBD病鸡的法氏囊组织中分离到1株ARV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暴发类似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江苏省某鸡场采集病鸡法氏囊组织制成组织悬液,接种鸡胚卵黄囊,部分鸡胚3~5d死亡,部分鸡胚不死亡但有病变。用感染胚卵黄囊和绒尿膜混合物,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盲传3代后,发现以合胞体为特征的细胞病变(CPE)。感染细胞做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见细胞浆内病毒粒子呈整齐的晶格状排列。用免疫沉淀法提取病毒抽提核酸,经SDS-PAGE电泳,可见规律排列的10条带,呈3-3-1-3排列。与禽呼肠孤病毒(ARV)参考毒株S1133株的核酸谱带的数目和位置相同。血清学试验与ARV呈阳性反应,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呈阴性反应。证明分离病毒为ARV  相似文献   

19.
从母牛接种过A组BRV株NCDV-Lincoln(P1:G6)苗的两个吡邻牛场分离到两株牛轮状病毒(BRV),编号为NS-1和NS-2,Northern-blotting试验表明,NS-1和NS-2有相的的A组RNA电泳模式,而且全部基因片段同源,体外中和试验表明,NS-1株病毒能被G6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cAs)和抗BRVB641株(P5:G6)豚鼠高免血清(GPAS)中和,但不被G10特异性M  相似文献   

20.
应用传染性法氏囊病SC3地方毒株传代适应鸡胚,制备胚毒抗原,与新城疫Ⅳ系株胚毒抗原,研究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二联油乳剂苗(简称二联油菌)。应用二联油苗免疫雏鸡和种母鸡后,对采食、饮水和活动无影响。产蛋正常,接种部位吸收良好。用二联油苗每羽0.5ml免疫14月龄雏鸡,2周后开始产生IBD AGP(琼脂扩散试验)抗体,4周后达到高峰,用IBD强毒和ND强毒攻毒,能有效地产生保护作用。应用联油苗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