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安全基础脆弱,影响全国粮食安全状况。测算了我国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及各主销区的粮食缺口程度,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影响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越来越大,但各主销区粮食缺口程度有所不同。北京和上海为极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超过70%;天津和广东为较大缺口区,平均粮食产需平衡缺口率为40%~43%;浙江和福建为大缺口区;海南省为一般缺口区。粮食产量、口粮消费量、间接粮食消费量和城镇人口比例的变化对主销区粮食产需平衡缺口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提高粮食产量有利于缩小主销区粮食缺口,主销区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主销区居民对畜禽水产品和大豆油等的间接粮食消费增加会加剧粮食缺口扩大。鉴于此,提出促进粮食主销区粮食安全的相关措施,以期为实现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多角度粮食区域划分及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397-2400
根据中国粮食区域的多角度划分情况,对各个区域的粮食安全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分析判断.结论显示,粮食主产区粮食供求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粮食主销区粮食供需缺口逐渐加大,粮食平衡区粮食生产能力呈减退趋势;且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区域粮食生产越萎缩,缺粮越严重,粮食安全越缺乏保障;从总体上看,中国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山西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山西省受自身自然资源、耕地、水资源等多种因素的限制,粮食生产受到较大制约,历年粮食生产不能满足需求,产需缺口较大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应对山西省粮食短缺的方法有: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改造,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粮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兴粮强业我国是一个食糖严重短缺的国家,每年食糖缺口达600万吨。位于山东滨州的西王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每年消化玉米300万吨,主要用于淀粉糖加工。近年来,该公司投入10  相似文献   

5.
世界粮食问题,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的粮食满足不了需要,从而造成粮食短缺,出现饥饿和营养不良。 本文试就发展中国家粮食状况,形成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以及今后粮食发展的前景,谈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正>贵州粮食产需平衡缺口逐年扩大自2004年以来,贵州粮食产需平衡缺口逐年扩大:2004年产需缺口137万吨,自给率90%,2012年属粮食生产正常年景,粮食产量1079万吨,但自给率仅为76%。贵州粮食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由过去的"紧平衡"省份开始向销区省份过渡。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在近年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旱情对粮食生产影响最大,2011年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情,粮食产量仅为877万吨,为1993年粮食产量水平,导致2011至2012年度贵州粮食产需缺口达493万吨左右;2013年再次遭  相似文献   

7.
张锐 《百姓》2008,(5):10-14
当全球经济还未走出美国“次贷危机”的阴影,粮食短缺和食品价格飙升已经成为更严重的威胁。饥饿,对当下中国的大多数人而言,恐怕都少有切肤感受,而在那些尚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国家。粮食则意味着一切。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汉台区粮食生产的现状、粮食消费与需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汉台区人均粮食为229kg,远低于全国人均粮食380kg拥有量的水平。粮作比、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汉台区近30年粮食缺口较大,粮食自给率低,粮食供给难以满足当地粮食需求;按90%自给率计算,要实现2010年小康的总产目标,必须保证34575hm2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粮食生产现状与综合生产能力保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州市2002年底户籍人口739.12万人,外来人口176.85万人,外出人口129.01万人,实际消费人口786.96万人,年需粮食约225万吨。市本级实际消费人口184.5万人,年需粮食54万吨。全市2002年底耕地面积242.9万亩,播种面积283.6万亩,粮食总产量99.2万吨。市本级播种面积12.9万亩,粮食总产量5万吨。当前全市粮食缺口约125万吨,市本级粮食缺口约49万吨。预计“十五”期末,全市粮食产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175万吨,市本级粮食缺口约60万吨。也就是说,“十五”期末,全市约3/4的粮食,市本级90%的粮食要依赖外地供应。可见,我市粮食贸易对外依赖度过高,市场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粮食供需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我国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粮食短缺问题,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文探讨了粮食的内涵介绍了我国粮食需求的构成情况;采用GARCH模型、ARMA模型对我国未来的粮食供需情况进行了预测。通过对近年来的数据分析发现确实存在粮食短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持合理的粮食进口规模与进出口品种结构、重视和发展本国粮食生产、搞活粮食流通体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制度与技术创新思路。在粮食安全观念创新上,要树立“大粮食”观念,逐步实现粮食的数量安全、经济安全和营养安全三级目标,确保粮食增产与增收同步,并重点保障口粮安全,开放非口粮市场。在粮食安全的制度创新上,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强化耕地评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市场购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粮食产购中的调控与管理力度。在粮食安全的技术创新上,着重调整粮食产销的区域布局,推行多熟超高产生产技术,构建“大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2.
韩国强 《农业展望》2014,(12):47-49
陕西省农业大市渭南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总体呈现耕地面积、粮播面积持续减少,粮食单产、总产不断增长的态势。粮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品种更新、水利条件改善、投入增加、配套技术应用和市场拉动。同时也存在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提出从水利投入、规模生产、农技推广、培训农民、种粮补贴及农户储粮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实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李忠峰  蔡运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123-10125
建国以来,我国在粮食生产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经历7次较大的粮食波动,但没有一次完全是由生产问题造成的。现在粮食政策包括购销体制和贸易政策已向市场体制迈进,调控手段更加成熟。在当前更加强调获得粮食能力和政策及贸易的粮食安全概念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已大为缓解。今后的重点是提高粮农的收入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实现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粮食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近20年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变化和不同粮食品种进出口情况的变化。未来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基本对策为:①适当增加粮食进口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的、经济的、有效的选择;②广泛参与世界粮食贸易,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保持90%左右的粮食自给率;③适当增加玉米和小麦的进口,控制稻谷的进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苏省耕地资源日益紧张、粮食安全岌岌可危。以江苏省1999-2014年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粮食自给率、粮作比、复种指数等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苏省耕地压力指数动态变化趋势;同时借助Matlab 7.0及SPSS 19.0软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曲线估计、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各变量分别进行预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江苏省2020和2025年耕地压力指数均大于1,达到了警戒线。最后从保障耕地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培育种粮市场4个方面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江苏省制定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粮食保障应对策略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的粮食保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掌握全球粮食状况,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分析了全球和中国的粮食供应情况,并提出了粮食保障应对策略。通过分析发现,疫情之下全球粮食生产预期总体平稳,具有较强地抗冲击能力,中国的主粮供给有保障,但大豆等进口商品受到一定的影响。由于各国形势差异,不同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本国粮食供应,例如增加财政和政策支持、加大粮食库存、建立绿色通道、限制粮食出口、减免进口关税、进行价格管制等。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破解供应瓶颈来稳定粮食生产、通过加强调控力度来稳定粮食价格、通过有效引导市场来稳定社会预期,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粮食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杨韵龙 《农学学报》2021,11(3):89-92
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口基数大、地力弱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一直是中国粮食自给和安全保障的风险所在。粮食安全风险管理一直是农业风险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前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资源风险、气候风险和市场风险等。研究认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抗风险能力的因素中,既有意识层面的问题,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如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意识有待提高、风险防控体制、机构有待建立完善等。因此,建议从强化预防为主的风险管理意识、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建立粮食生产风险管理体系等来提升粮食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浅论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本文在对粮食安全概念简要介绍的基础上,从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粮食增产的制约因素、粮食供给价格、粮食安全保障的法律规范,分析了当前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之间的不协调性;提出了提高产粮区经济收入、加大粮食高产适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加强区域分工协作、增强国家储备能力、制定保障粮食安全的专门法律,实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付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056-5058,5061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目前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粮食生产资源减少,环境条件恶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贡献率偏低;市场风险加大,政策扶持不力。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和高效利用农业资源;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扶持制度;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增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等,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玉米贸易格局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2010年起,我国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玉米净进口国,引发国内对玉米进口及外资进入的担忧。本文从玉米进口和外资进入两个角度展开分析,认为我国政府对玉米市场较强的控制能力、国内持续增长的供给潜力、巨大的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和较小的粮食禁运风险,使玉米进口不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外资企业在国内玉米加工业中影响有限,内资企业地位难以撼动。玉米市场的开放对我国玉米行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