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宜宾盐茶马道四川宜宾刘盛龙宜宾古称道、戎州、叙州,汉代以前为我国西南夷居住地。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其地东至鱼复,西至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园有芳、香……”。并以茶等土特产品向朝庭纳贡。孙敬之主编的《西南经济地理》也谈到:“四川茶叶主要产...  相似文献   

2.
近拜读《农业考古》85年1期《宜宾地区茶叶生产历史初探》和《四川荔枝栽培史略谈》二文,受益匪浅,但觉得二文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特在此提出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一)方义开同志在《初探》一文中引《华阳国志·巴志》认为由于巴地“园产香(艹名),而巴地包括今宜宾地区在内,则宜宾地区也就“园产香(艹名)”,同时,在其它地方还未种茶或不及巴地(包括宜宾地区)。我觉得这里有三点令人犯疑:其一,《华阳国志》载巴地“西至僰道”,很明显,宜宾一带是不属于巴地的;《华阳国志》的作者常璩将江阳郡(泸州)列入卷三《蜀志》,并言蜀地“东接于巴”,这样,不论是在宜泸  相似文献   

3.
茶及茶文化都源于中国,茶文化是农耕文明的典型范例。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唐代陆羽《茶经》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据四川《华阳国志》所记,大约在武王灭纣后,我国发现和制作茶叶、利用茶叶已进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茶文化的起源茶有几种别名。据《尔雅》载:“槚,苦茶。郭注云:即茶也。蜀人谓之苦茶。又名曰荈”。又考陆羽说:“其名有五:一茶、二槚、三蔎、四茗、五荈”。《丹铅录》更把茶与荼二字解说得更清楚,他说:“茶即古荼字,音涂。《诗经》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亦即是茶。颜师古更释义解说道:“茶陵(县地名),汉时始转涂音为宅加切”。可知荼实即茶的同义字。山阳阮葵山《茶余客话》卷十二载:“《六经》无茶字,仅始见于王褒《僮约》,实未有深加考察的缘故。古人亦好饮茶,始见于《三国志、卷65吴上、韦曜传》:孙皓即位,每饮群臣酒,以七升为限,但曜每饮一次,至多不能超过二升,还要减少许多,于是有时密赐茶荈以当酒饮。这可能是饮茶  相似文献   

5.
刘锡涛 《农业考古》2012,(5):256-260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福建就已经开始种植茶树,而且是作为贡茶问世。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鱼、盐、铜、铁、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由此可知,  相似文献   

6.
丁以寿 《农业考古》2007,(5):236-239
笔者曾撰《明代几种茶书成书年代考》(《农业考古》2004年第4期),对明代张源《茶录》、熊明遇《罗茶记》、罗廪《茶解》、闻龙《茶笺》、屠本《茗笈》、屠隆《茶说》等六种茶书的成书年代予以考定。近日获阅郑培凯、朱自振主编的《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以下简称茶书汇编)和谢文柏主编的《顾渚山志》二书,从中发现了新材料,足以匡正我原先的一些错误结论,现特以作修正,以免以讹传讹,贻误他人。原先查阅的几种茶文化著作是:陈彬藩、余悦、关博文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其附录万国鼎《茶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茶书提要),其附录布目…  相似文献   

7.
建瓯,在福建省中部偏北、建溪上游。1913年由建安、瓯宁两县合并设置。自古盛产茶叶,建茶历史悠久。据说,2800多年前,叔熊居濮地,尔后有“七闽”之谓。认为濮,即居于武夷山脉的闽越族。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载:当周武王伐纣,南方8个小国率兵来会,濮国参加会盟,带去茶叶献给武王。其茶便是闽越土著所产。徐表然《武夷山志》载:“武夷茶原属野生,非人力所植,为一老人所发现,初献茶,死为山神,立庙祀之。”这一说法成了后人对宋诗“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的注脚。建茶有文字记载者约在南北朝时期(479~502年),南齐.永明间(484~493年…  相似文献   

8.
陆羽及其《茶经》对当代青年学子的人生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确有陆羽其人,后人奉他为茶神、茶圣、茶祖等,并且根据各自的揣度,绘其像、塑其形以供之。他所著的《茶经》对茶的认识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和深刻的论述,他为我国茶业科学的建立、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研究陆羽及其《茶经》,不仅对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塑造当代青年学子的良好品行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一、陆羽的坎坷人生1、童僧生活遭苦难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今湖北省天门县人),其人生既坎坷,又富有传奇色彩。据《天门县志》等文献所载:陆羽原本是一弃婴,被龙盖…  相似文献   

9.
丁文先生自九十年代初期步入茶坛以来 ,以惊人的速度相继推出了《中国茶道》、《大唐茶文化》、《茶乘》、《紫阳问茶》和近作《陆羽大传》等五部著作 ,特赋诗以颂。十年五部书 ,贡献颇特殊。一自茶道(1) 始 ,茶乘(2 ) 如滚珠。大唐茶文化(3 ) ,史料囊深襦。紫阳问茶(4 ) 里 ,乡人尽悦愉。新作陆羽传(5 ) ,心路越崎岖。洋洋成大观 ,传世誉璞瑜。丁文颂(古风)@欧阳勋(1)《茶道》:指全称《中国茶道》一书。丁文先生于1994年3月出版的《中国茶道》一书,是他写茶书的处女作,后来,该书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修订再版。 (2)《茶乘》:1999年10月…  相似文献   

10.
《陆羽与茶经研究》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羽 ,一生嗜茶 ,精于茶道 ,以著世界上第一部茶及茶文化专著《茶经》闻名于世 ,对中国乃至中国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 ,被誉为茶圣 ,尊为茶仙 ,祀为茶神。陆羽《茶经》 ,是唐及唐以前茶文化、茶生产、茶科学、茶经济的系统总结 ;是陆羽毕生事茶 ,躬身实践 ,广采博收茶人经验的结晶。对此 ,宋人陈师道为《茶经》作序 ,盛赞陆羽是“夫茶之著书 ,自羽始。其用于世 ,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茶人寇丹 ,学识广博 ,平生与茶结缘 ,尤精于茶文化研究 ,颇有建树。近 1 0余年来 ,先后发表了许多茶事著述。这次 ,又把近十年来写的关于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据《华阳国志·巴志》:“园有方■,香茗”记载,我国人工栽培利用茶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1)在这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人们首先把其当成饮料,用茶的自然功能,用以清神益智、助消化等。另外,茶的又一重要功能是精神方面的。人们在饮茶过程中讲求的享受,对水、茶、器具、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以茶培养、修炼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种茶事活动中去协调人际…  相似文献   

12.
周志刚 《农业考古》2007,(5):187-192
前记:本文对陆羽撰著、编述、诗文、碑碣的所有著作,作一考察,记录存佚、卷次、版本,对各书内容不作详细介绍。因各书历代版本源流繁多,所记版本卷次仅以文后参考书目为准。《茶经》三卷存。有宋咸淳九年(1273年)左圭原刊百川学海本和明刻本等多种版本。原书三卷,据(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自周以降及于国朝茶事,竟陵子陆季疵言之详矣。……季疵始为三卷《茶经》,由是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饮之者,除而疬去,虽疾医之,不若也。”所言与今本《茶经》内容次第相同,今本都作三卷十篇。至宋以后,《茶经》卷本渐有歧异。(宋)…  相似文献   

13.
湄潭产茶历史悠久,湄潭翠芽茶产于贵州高原东北部,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的贵州省湄潭县。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载:"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茶经》中的古夷州就是湄潭;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载:"夷州土产茶……";清《贵州通志》载:"湄潭云雾山茶有名,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眉尖茶",即湄潭翠芽茶前身。  相似文献   

14.
一、藏族茶文化历史意蕴及形态唐朝,当饮茶之风盛行中原大地之时,随着文成公主进藏时,佛教也从尼泊尔传入吐蕃,从此,饮茶与藏传佛教更进一步结合。至今,西藏甘丹、扎什伦布、哲蚌、色拉等寺院在举行重大佛事活动上必布茶文化之内容。据《新唐书·物产类》中载:“西藏番民多食糌粑,牛羊肉、奶子、奶渣等。其性暴,而茶所急需,故不拘贵贱饮食,以茶为主。其茶熬极红,入酥油,盐揽之,饮茶食糌粑,或,肉米粥,名土巴汤。”清朝《西藏图考》中载:“按西藏天文,星之次井,鬼之分野,明号乌斯藏,唐之吐蕃地,其纵横连属者,南界云南怒江,北界西宁河源,西极后…  相似文献   

15.
话说浮梁茶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就有僧人采茶。自唐代开始,浮梁就盛产茶叶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各地产茶数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万余贯”。当时的浮梁,茶多,茶好,再加上水陆交通发达,故成为我国茶叶的集散地之一。一些商贾富豪,云集浮梁,争购茶叶,转运销售。茶叶销售分为两路:一路走水运,一路走陆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诗中曾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据史料记载,那时的西域一带(今西北、华北各地)从浮梁运销的茶叶达十几万驮之多,《敦煌变文集》中的《茶酒论》即记录了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既有自己的精神原则,又有自己的实践之道。精神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仁为前提的“中庸之道”、“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上。而实践则主要体现在化民成俗之道上。儒家茶人及其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可以说在漫长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自觉贯彻并追求的某种哲理境界和审美情趣;这在诸多的文化典籍如《尔雅》、《礼记》、《晏子春秋》、《华阳国志》、《桐君录》、《博物志》、《凡将篇》等内容中,都有所体现;而在《茶经》等茶文化专著…  相似文献   

17.
袁萍  齐林华 《农业考古》2007,27(5):112-115,140
一瓷与茶的关系虽不是很早就有瓜葛,但瓷之前的陶,其与茶的关联却由来已久。大概,陶茶“间性”可以追溯到远古先人的神话神迹中。据唐陆羽《茶经》在“六之饮”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1)尽管,对神农氏其人其行存在与否仍存商榷,但据其他典籍的散见文字,如《逸周书》说:“神农之时,……作陶冶斤斧。”《太平御览》卷引《逸周书》则说:“神农耕而作陶。”《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时遇七十毒,得荼(笔者注:“荼”即茶)而解。”又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足可窥知茶与陶在源头上就由人(神农氏)发见。这…  相似文献   

18.
凡与茶有缘的人皆知陆羽;研究陆羽学术的人都知道湖州。陆羽在湖州定居36年之久,包括《茶经》在内的十多部著作都完成于湖州,湖州被认为是茶文化的发祥地。湖州在浙江之北、太湖南岸。丘陵起伏,气候温润,是历代的产茶区和文人聚集地。有关茶文化的记载始于汉:“有王姓者,栖茗岭之阳,课童艺茶”。这茗岭就在现长兴县白岘乡。三国时的“以茶代酒”、西晋的“清茶一杯”典故也发生在湖州(当时称吴兴),并有我国最早的贡茶温山御荈(山谦之《吴兴记》)。南北朝时,齐武  相似文献   

19.
茶文化,是绚丽的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唐代已产生文化内涵丰富的“茶宴”,并且出现了专著——陆羽的《茶经》。至宋代,茶文化进入了新的繁盛期,浙江余杭径山寺的茶宴,就在这时作为中国文化的精品之一传至日本,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茶道”。至明清,茶文化已达于化境。在民间,茶是民众文明生活之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文苑中,不但有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而且在许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著作和文学艺术作品中,均有繁富而生动的记述和考论,截至清代,专著已刊行二十余种,重要者有温庭筠的《采茶记》、蔡襄的《茶  相似文献   

20.
西欧茶吟     
在今年中法友好年,应法国(里昂)茶文化协会会长北歌女士之邀,由来自十一个省、区的茶友组成的中国茶艺代表团一行36人于11月7日赴法国里昂参加“中国茶文化节”,同时,于同月9日举行国际茶文化协会联席会议。通过这两个活动,东方茶艺始传西欧,功德无量。湖北三位茶友随团参会,一路茶吟,遂得诗词43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