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主要探讨一种新的固定化酵母载体制备方法,以多孔钢渣、硅藻土和珍珠岩等材料为细胞宿主载体,采用空化制泡工艺制备成多孔质固化载体,并应用于糖蜜酒精发酵中。经试验结果表明,该载体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传质效率以及优良的发酵特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细菌纤维素(BC)产量,研究4种酵母菌在NCW、PDB、YPD和BS等4种不同培养基中的发酵液对Gluconacetobacter europaeus Y9 BC产量的影响,并与新鲜椰子水和自然发酵椰子水发酵生产BC的产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YPD培养基制成的4种酵母菌发酵液中BC产量都是最高的,其中活性干酵母贝酵母、面包酵母和自行分离筛选的野生酵母威克克鲁维酵母、热带假丝酵母生产的BC产量分别为6.91、5.53、6.15、4.67 g/L,都显著高于以新鲜椰子水发酵合成的BC产量,贝酵母和威克克鲁维酵母在不同培养基中对BC产量影响不同,可能高于或者是接近自然发酵椰子水中的BC产量。推测酵母菌发酵液促进BC合成的原因不仅由于产生了合适浓度的乙醇,应该还与酵母菌产生了其他代谢产物,并且提供了良好的缓冲能力等有关。另一方面,筛自自然发酵椰子水的、野生的威克克鲁维酵母在任何培养基中培养后BC产量都较高,推测该菌株可能是新鲜椰子水经自然发酵后能使BC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重要贡献菌种之一。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酿酒酵母的酒精发酵温度低、耐酒性差、乙醇产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进行了耐高温、高浓度酒精酵母的选育与耐受性能初步鉴定研究.通过广泛采集菌样,初筛、复筛,从22个样品中经分离得到S11、S12、S15、S17 4株在40℃均能较好生长的耐高温酵母菌:对S15、S17菌株进行紫外诱变育种,获得1株编号为S132的耐受性优良酒精酵母.与对照丹宝利耐高温酵母相比,S132耐受40℃高温和16%(v,v)乙醇的能力分别高出20.9%和15%,是一株良好的高耐受性酒精酵母.  相似文献   

4.
固定化酵母技术应用于糖蜜酒精生产,使成熟醪酒分稳定在10.5~12.5%(V/V),成熟醪残还原物在2.0~2.7%。采用该项技术生产酒精,使设备利用率提高2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利用酵母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清进行发酵处理制备水苏糖.在确定最佳起始发酵液的糖度为31.8Brix后,对温度、pH、接种量、装液量等工艺条件进行了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32°C,pH5.5,接种量8%,在此发酵条件下利用酵母对大豆浓缩蛋白乳清进行发酵处理48 h,水苏糖的纯度达到了90%,保留率为68%.  相似文献   

6.
用酵母DV10发酵成熟椰子水并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浓度、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变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应用Logistic方程和Leu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低醇度椰子水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拟合方程一阶求导,求出其发酵过程中菌种增长速率、酒精生成速率和底物消耗速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模型的拟合度分别为0.994、0.997、0.997,理论值和实验值的误差平均值分别为4.75%、4.36%和4.42%。因此,3个模型均可很好地阐明酵母DV10发酵低醇度椰子水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在50L啤酒生产设备上,分别用大米与蔗汁为辅料生产啤酒的对照试验,通过考察两种辅料所得麦汁的主要成分,对两种麦汁的外观发酵度、可发酵浸出物、酵母利用还原糖和α-氨基氮的情况、酒精生成量及双乙酰等发酵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酵母在添加蔗汁辅料的麦汁中能正常发酵,所得啤酒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GB4927.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了龙眼干、枸杞和发芽糙米复合饮料采用酵母和醋杆菌进行连续发酵过程中其酒精度、pH、可滴 定酸、总糖、多糖、总酚和氨基酸态氮等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酵母发酵期间,发酵 24 h 后复合饮料的 酒精度趋于稳定,残留的总糖为 1.40 g/L,多糖含量呈上升的趋势,总酚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氨基酸态氮总体上呈下降 的趋势。醋酸菌发酵期间,接种醋酸菌前热杀菌处理组和未热杀菌组的复合饮料中酒精度差别不大(p>0.05),未热杀 菌处理组在发酵期间复合饮料中可滴定酸含量、总糖含量、多糖含量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均比热杀菌组的复合饮料中 的含量高,但热杀菌组的复合饮料中总酚含量总体大于未热杀菌组的复合饮料中的总酚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茶叶籽水浆发酵微生物种类及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特性,对发酵5βh的茶叶籽水浆发酵液进行微生物分离与提纯,从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经形态观察、16βS rDNA及pheS基因测序与比对、系统发育树的构建与分析,确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命名该菌株为茶叶籽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p. plantarum JJZ21),菌种保藏号为CCTCC M 2016471。在茶叶籽水浆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中茶叶籽乳杆菌的数量在5βh之后逐渐快速增加,至12~15βh之间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降低,至22βh后,逐渐趋于稳定。伴随茶叶籽乳杆菌数量的增加,发酵液中的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其pH均明显下降,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性。茶叶籽乳杆菌通过消耗发酵液中的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等物质,向发酵液中分泌乳酸等酸性有机物,导致发酵液pH逐渐降低,为发酵液中的油脂体上浮以及茶叶籽水浆发酵分层现象发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大豆过氧化物酶(Soybean peroxidase,SBP)是一类主要催化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酶,具有耐热性高和 pH 适用范围宽等优点.利用已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sbp,通过氯化锂化学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进入毕赤酵母GS115中,并在甲醇诱导下进行表达.利用SDS-PAGE法和愈创木酚法测定了重组菌株的SBP表达活性.结果显示,重组毕赤酵母表达了分子量约为40 KD的SBP蛋白,同时发酵24 h后SBP表达活性开始迅速增高,发酵72 h SBP表达活性达到最大,并筛选出表达活性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