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引黄灌区春小麦早灌头水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十大增产技术之一,但随着80年代后期以来的持续暖冬和近些年来春灌放水时间的逐年提前,春小麦生长发育时期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相应提前,特别是在小麦早灌头水上,头水灌溉时间、头二水间隔时间一直是技术界、农民争论的焦点,特别是套种的玉米在未出苗的情况下不能早灌,由于认识上的分歧,直接影响小麦早灌头水技术措施的落实。为了进一步摸清早灌头水对小麦和套种玉米出苗的影响,2004年进行了不同时期头水灌溉试验,2005年进行了头、二水间隔时间灌溉试验,以期选择对小麦和套种玉米产量适宜的头水灌溉时间和头、二水间隔时间,为指导大面积小麦套种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永春4号为试验材料,在分蘖到拔节期,设置常规渠水灌溉为CK(4月29日)、T1(4月28日头水灌溉)、T2(4月24日头水灌溉)、T3(4月19日头水灌溉)和T4(5月10日头水灌溉)共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头水灌溉时间对宁夏灌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小麦穗长、穗重、茎秆重、小穗数、穗粒数及穗粒重,并显著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不孕小穗率、穗秆比,产量分别比CK显著增加0.23%、11.46%、18.75%。而T4处理则不利于小麦生产发育,减产21.98%。由此可知,以T3的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在显著增产的同时,能显著增加小麦株高、密度、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这表明提前灌头水均有利于宁夏灌区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以提前10 d灌头水的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3.
以永春4号为试验材料,在分蘖到拔节期,设置常规渠水灌溉为CK(4月29日)、T1(4月28日头水灌溉)、T2(4月24日头水灌溉)、T3(4月19日头水灌溉)和T4(5月10日头水灌溉)共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头水灌溉时间对宁夏灌区春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T2、T3处理均能显著增加小麦穗长、穗重、茎秆重、小穗数、穗粒数及穗粒重,并显著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不孕小穗率、穗秆比,产量分别比CK显著增加0.23%、11.46%、18.75%.而T4处理则不利于小麦生产发育,减产21.98%.由此可知,以T3的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在显著增产的同时,能显著增加小麦株高、密度、干物质积累及灌浆速率.这表明提前灌头水均有利于宁夏灌区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以提前10 d灌头水的效果最理想.  相似文献   

4.
雨雪天气是造成2007年灌区春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使土壤板结、播种期延迟、植株生长发育不良、穗粒数下降、千粒重与单产降低。通过对春小麦6种不同播种类型的典型调查得出:雪前播种较雪后播种的春小麦出苗早5~6天,分蘖多,成穗率高,营养生长期长,株高与叶面积系数大,幼穗分化较充分,穗粒数多,增产达8.2%。适时早播、彻底破除板结、早灌头水有利于灾年夺取春小麦高产。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对籽粒灌浆影响较大,应防止倒伏,加强病虫害防治,追施叶面肥,以促进灌浆、提高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影响春小麦幼穗分化的因素,结合宁夏的气候、土壤以及春小麦生长发育条件,提出了促进培育大穗、增加小麦穗粒数,保障小麦高产、稳产的生产措施:①平田、改土、培肥,为春小麦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②有机与无机结合、氮磷配合,合理施肥,提高肥效;③抢抓时机,适时早播;④把握时机,科学灌水。  相似文献   

6.
施钾对中低肥力灌淤土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灌淤土中低土壤肥力条件下,采用钾肥施肥梯度法研究施钾对宁夏春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低肥力条件下,施钾对春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2.1%~9.1%,平均增产5.4%,钾肥用量为75 kg/hm2增产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9.1%,每千克K2O增产春小麦8.2 kg,折合经济效益为930元/hm2;适宜的施钾量下,春小麦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SPAD值)、干物质积累以及籽粒、穗颖及茎鞘的含氮量有显著的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面筋含量等品质性状也有改善。本试验条件下,施钾量(K2O)以45~75 kg/hm2为宜,有利于春小麦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实现优质、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7.
自1973年以来,我们连续五年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的幼穗分化过程,幼穗分化与植株营养生长之间的关系,影响每穗小穗数和结实粒数的关键时期,以及水、肥、密栽培技术措施对于幼穗分化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对小麦幼穗分化的分期,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划分;明确了春小麦幼穗分化各时期的植株外部形态指  相似文献   

8.
选用春小麦品种宁春5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3个节水处理研究灌水次数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1水的W1处理可显著增加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尤其增加60~100cm深层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而随着灌水的增加,春小麦深层同层土壤贮水及0~120cm同层土壤贮水的利用率随之降低。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加,总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拔节至开花期的耗水量降低,但春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增加。春小麦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抽穗期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但春小麦开花以后的叶面积系数、旗叶叶绿素含量、旗叶叶面积随灌水次数增加明显增加;生育后期灌水有利于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不利于春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增加灌水次数,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比例,降低土壤贮水的利用比例,增加春小麦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但春小麦灌水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灌水次数较多的处理春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降低,生育后期物质向籽粒转移量增加,灌水次数过少的W1处理春小麦穗数、穗粒数明显降低。综合考虑春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水利用效率、物质生产等因子,确定灌二棱水+拔节水2水的处理是春小麦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模式。  相似文献   

9.
张磊  聂志刚 《农学学报》2023,13(3):21-29
免耕覆盖中补灌量和秸秆覆盖量变化对叶片生长有较大影响,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1979—2019年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运用APSIM模型对补灌量与覆盖量耦合变化时旱地春小麦的叶面积指数进行模拟,并采用方差分析、二次多项式回归、单因素分析等方法,研究补灌量和覆盖量对旱地春小麦叶面积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旱地春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着补灌量变化在分蘖—拔节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补灌量在252.09 mm时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出现最大值为1.83,其他各个时期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随着秸秆覆盖量变化,叶面积指数在出苗—分蘖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先增后减变化,试验设计范围内秸秆覆盖量为2397.09 kg/hm2时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出现最大值为0.59,分蘖—拔节期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其他各个时期均呈开口向上的二次抛物线递增变化。相同阶段下,补灌量每增加50 mm,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增幅13.95%;秸秆覆盖量每增加1000 kg/hm2,春小麦叶面积指数最大增幅3.7%。补灌量对春小麦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节水灌溉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缺水将是一个长期的态势,今后有可能成为制约宁夏引黄灌区种植业生产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在引黄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种植方式上小麦产4500 kg/hm2左右的生产水平下,模拟了5种灌水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早灌头水的前提下,小麦全生育期灌4次水能够满足小麦正常生长发育对水分的要求,获得最高产量,在水资源正常情况下,应采用此灌水模式。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从节水和提高水效益的角度考虑,可采取全生育期灌3水的控灌方式。全生育期灌水超过4次,不但浪费水资源,而且不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春小麦的节水高产栽培,提高麦田的水分利用效率,该试验选用了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灌水处理,系统的研究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增加,麦田总的耗水量增大,土壤水的消耗量减少.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变化与水分供应量有关,阶段灌水量大则耗水量高.对产量构成进行分析得出,对亩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最大的灌水时期是拔节期.而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对千粒重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处理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表现为:2水>3水>4水>1水>CK.产量则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大,2水和3水处理与4水处理相比较.产量差异并不明显,但耗水量却明显减少.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在各灌水处理中,以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在生产中可以将该确立为春小麦节水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和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模拟大田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亏缺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生育期缺灌水处理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一时期的缺灌处理都会使产量降低,但不同时期缺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缺灌拔节水的处理B的产量较对照减产最多,主要是因为穗数和每穗粒数都较对照减少;缺灌分蘖水的处理C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穗数较对照下降;而缺灌开花水的处理D和缺灌麦黄水的处理E的产量较对照降低,主要是因为粒重较对照降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冬小麦幼穗分化二棱期的生理特征和当地的冬小麦生产实际,提出了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幼穗分化二棱期的关键管理措施是氮肥后移、机播旱追肥、早灌头水。论述了实施各项措施的依据、方法和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宁夏灌区春小麦叶面积变化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小麦叶面积生长变化直接影响到小麦干物质的累积量,通过对宁夏春小麦不同发育期叶面积16年的观测数据结合对应气象要素分析发现.春小麦叶面积生长与生育期内积温、日平均温度、日照时数、10cm累计土壤湿度、20cm累计土壤湿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新疆滴灌条件下不同来源春小麦品种(系)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新疆、甘肃、宁夏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结果]影响新疆自育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千粒重>生育期>收获指数>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收获指数和单位面积生物学产量是决定甘肃春小麦产量的主导因素;影响宁夏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穗粒重>结实小穗数>单位面积穗数>生育期>株高.[结论]在对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的改良中应选择千粒重及生物学产量较高、成熟期较早的类型;在新疆生态条件下对引自甘肃的春小麦进行改良时应特别重视对生物学产量较高类型的选择,提高生物学产量的可能途径为:增强分蘖成穗能力,提高结实小穗数;在新疆生态条件下对引自宁夏的春小麦进行改良时应选择穗粒重高、结实性好、群体(穗数)大、中秆早熟类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宁夏引黄灌区小麦的发育特性,以4个春小麦品种(系)和4个冬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0、5、10、20、30、40 d六种春化处理,研究了不同春化处理对小麦生育时期、穗分化进程、株高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化作用可促进小麦二棱期的出现和通过,缩短苗穗期,不同春化处理下,冬小麦苗穗期的变异系数较春小麦的高;适度延长低温春化时间能够限制小麦主茎的顶端优势,促进小麦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有利于小麦穗长的增长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进行不同时期头水灌溉处理,研究不同时期头水灌溉对春小麦生育形态、生育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来水前提早5 d和10 d灌头水(T2、T3处理)下春小麦生育期期间密度、单株分蘖数、株高均最高,其株高随着生育期进程迅速增大,其密度和单株分蘖数保持在较高水平;灌水提早10 d处理春小麦地上部鲜质量和干质量为最高,分别达到10.3 g/株和4.8 g/株,春小麦在分蘖至抽穗期阶段含水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加速了叶片和茎秆等器官的生长,植株体内组织运水、储水能力得以迅速提高;灌溉时间提早5 d和10 d显著延长了春小麦灌浆进程,春小麦花后15~20 d灌浆速率达到最大值;灌溉时间提早5 d和10 d处理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显著高于CK处理,理论产量分别增加31.39%和21.83%,实际产量分别增加18.75%和11.45%,说明在黄河来水之前提前5~10 d灌头水对补偿籽粒灌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春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叶面积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以提高春小麦开花期叶面积和其他农艺性状指标,不同施氮处理的春小麦开花期叶面积与对照处理相比可增加19.4%~42.8%,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与不施氮肥的对照处理相比可提高8.3%~13.9%、10.1%~15.1%、14.2%~19.7%、19.4%~28.6%。综合分析,本试验大田条件下春小麦最佳的施氮量为105 kg/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初步研究分析表明,影响河西灌区免贮灌施水播种春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基本苗,成穗数和穗粒数的减少,只要在前茬作物收后至下年春小麦播种,出苗期及对采取有效的保墒措施,减少前茬剩余土壤水分的损失,就可增加出苗率,同时及时灌好头水,即可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这是免贮灌池水播种春小麦既节水又不减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正交试验,建立春小麦苗期需水量与每穗小麦小穗数的相关关系,进而可以按预定的小麦产量,推算出其适宜的灌水量,以达到提高灌水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