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保大麦15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旨在为保大麦15号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有效穗(0.3428)、穗实粒数(0.2865)、茎蘖总数(0.1402)、千粒重(-0.0181)、株高(-0.0408)、基本苗(-0.0513);对产量的直接影响大小依次是:茎蘖总数(0.7352)、穗实粒数(0.6727)、有效穗(0.3729)、千粒重(-0.1226)、株高(-0.3952)、基本苗(-0.6632);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是:有效穗(0.4051)、茎蘖总数(0.3916)、穗实粒数(0.3743)、千粒重(0.3735)、株高(0.3115)、基本苗(0.2894)。总结了保大麦15号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施足底肥、早灌出苗水,保证足够基本苗;及时灌分蘖水、抽穗扬花水,早施、重施分蘖肥,促进分蘖提高有效穗,提高结实率增加穗实粒数;适时灌灌浆水,保证适宜的千粒重。  相似文献   

2.
赵加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7):41-42,77
[目的]探索如何协调早秋大麦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方法]连续3年进行早秋大麦品种筛选试验,观察各品种农艺性状变化,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效穗、穗实粒数、株高、千粒重、茎蘖总数、基本苗;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基本苗、茎蘖总数;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千粒重、株高、茎蘖总数、基本苗。[结论]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是影响早秋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对保粳杂2号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其产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中,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穗长(0.458 2)、有效穗(0.198 5)、穗实粒数(0.183 5)、茎蘖总数(0.114 0)、株高(-0.023 9)、千粒重(-0.208 8);对产量的直接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0.958 3)、有效穗(0.822 9)、株高(0.090 3)、茎蘖总数(0.065 0)、穗实粒数(0.036 4)、千粒重(-0.094 3)。提出了保粳杂2号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合理调控、提高群体质量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2018-2019年度云南省田麦区域试验(玉溪点)12个小麦新品系试验结果为依据,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为玉溪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成穗率、基本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成穗率、基本苗、有效穗数这3个性状通过栽培措施较易改变;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粒数、生育期、株高、千粒重、容重、成穗率、有效穗、基本苗。在玉溪地区小麦选育过程中应注重对穗粒数、生育期、株高及千粒重这4个重要农艺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安徽农业科学》2020,(2):30-33
为了较快寻找出适合巍山县栽培的大麦品种,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9个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关联度分析,进而指导育种实践。结果表明, 052DM3-3、052DM3-8-8、凤03-39、071DM11-4和凤03-9的产量较对照(S500)高,且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大麦品种(系)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株高、成穗率、基本苗、千粒重、穗粒数、生育期、有效穗、最高茎蘖、穗长。其中,株高和成穗率对大麦的产量影响最大。农艺性状的关联度分析显示,大麦品种(系)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制约关系。因此,在育种实践中,应采取适当的育种手段,注意株高、成穗率与其他农艺性状之间的协调发展,尽量减少主次性状之间的矛盾冲突,才能有效获得大麦高产品种(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了18个燕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皮燕麦品种中,鲜草产量与苗数、分蘖、茎数、株高、穗长、穗粒数正相关,各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生育期苗数穗长小穗数株高成穗率单株穗数分蘖茎数穗粒重千粒重穗数穗粒数,籽粒产量与分蘖、穗数、成穗率、单株穗数、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正相关,各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成穗率千粒重单株穗数分蘖穗长生育期株高小穗数穗粒重穗数苗数茎数穗粒数。在裸燕麦品种中,鲜草产量与苗数、分蘖、生育期、茎数、穗数、单株穗数、株高、穗长、小穗数正相关,各农艺性状与鲜草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穗长小穗数单株穗数生育期穗数株高穗粒重千粒重茎数分蘖苗数成穗率穗粒数,籽粒产量与茎数、小穗数显著正相关,与苗数、分蘖、生育期、穗数、株高、穗长正相关,各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小穗数穗长茎数单株穗数苗数成穗率穗粒数株高生育期千粒重穗粒重分蘖穗数。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来看,皮燕麦和裸燕麦品种表现不尽相同,在品种选育时,应根据不同育种目标,确定相应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利用冬小麦引种资源20个品种(系)和两个对照品种(肥麦和藏冬16号)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0.6699)、穗粒数(0.3993)、亩穗数(-0.1929)、千粒重(-0.1347)和穗长(0.1143),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株高(1.0416)、穗粒数(-0.5072)、亩穗数(-0.4324)、穗长(-0.4113)和千粒重(-0.4014),表现了农艺性状间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提出了林芝地区高产育种的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8.
以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一五、十二五期间育成并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10个常规粳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全生育期、有效穗、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作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有效穗(0.603 4)全生育期(0.334 3)穗长(0.236 7)千粒重(0.206 2)株高(-0.369 3)穗实粒数(-0.319 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依次为有效穗(1.445 8)、穂实粒(0.737 5)、穂长(0.556 7)、千粒重(0.401 2)、株高(-0.143 9)、全生育期(-0.215 2)。研究结果对高原粳稻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试验结果为依据,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最高茎数、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每穗粒数、穗长变异系数较大;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最高茎数、基本苗数、生育期、千粒重、穗长、株高;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穗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结合该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特点提出,提高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产量的措施为提高分蘖成穗率;在育种上或栽培措施上提高每穗粒数;同时注重千粒重、株高和穗长的协调。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滩涂盐碱地区大麦植株农艺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对大麦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及通径分析,结合大麦生长发育特点,确定了影响大麦产量的关键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为第一节间长第二节间长单株有效穗数总穗数成穗率株高茎粗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相关性分析表明千粒重(0.934)、总穗数(0.893)、株高(0.820)、成穗率(0.764)和第二节间长(0.762),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入选的6个因子(茎粗、第一节间长、穗长、总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大麦产量模型的决定系数达到0.954;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成穗率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正效应最大。在滩涂盐碱地区大麦高产栽培中,建议优先选择植株高、籽粒大而饱满的品种进行栽培。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水稻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江苏省14个水稻新品种的有效穗、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株高、生育期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有效穗>生育期>结实率>穗实粒数>千粒重>株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水稻育种效率,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水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粒数株高穗长。对单株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因此,在水稻高产育种中,应注重对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南方大麦区试12个品系为试验材料,三叶一心(处理1)、五叶一心(处理2)与对照不割苗(CK)进行不同时期刈割处理,研究割苗时期对不同生态类型大麦经济性状的影响,并对产量构成因子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割苗期对冬性、半冬性及春性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割苗期对二棱及六棱大麦品系农艺性状的影响存在差异;不同割苗期麦苗干质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处理2(4678.5±301 kg/hm2)处理1(3610.5±189 kg/hm2);不同割苗期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表明,处理1各性状对籽粒产量影响重要性依次为主穗粒数千粒重有效穗穗长结实率;处理2对籽粒产量影响重要性依次为有效穗主穗粒数穗长千粒重结实率。本试验初步筛选出保大麦12号、G231M004M、苏啤3号、2008品22作为适宜麦苗生产、兼顾籽粒生产的两用型大麦品种。  相似文献   

14.
灰色关联分析在大麦品比试验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大麦产量与各性状密切程度,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0-2011年宝鸡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大麦品比试验的9个参试品种8个数量性状与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麦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株高>全生育期>有效分蘖率>有效亩穗数>最高茎数>千粒重>穗长>穗粒数,说明株高、全生育期、有效分蘖率等性状是影响大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鲁南经济带主栽种植的21个小麦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作灰色关联度分析,研究分析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鲁南经济带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全生育期、容重、穗粒数、千粒重、最高总茎数、成穗率、株高、基本苗、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6.
华北地区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华北地区先后审定的168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研究材料,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育成的小麦品种类型多,遗传变异丰富,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7.96%~26.51%)表现为千粒重主茎穗长株高主茎穗粒数单穗重平均穗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各农艺性状在4省市的差异较大,北京地区小麦品种具有株高高、主茎穗长长、千粒重高的特点;河南小麦品种具有穗粒数多、单穗重高的特点;山东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率高;河北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协调。各小麦品种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85)、平均穗粒数(0.39)、单穗重量(0.37)、主茎穗粒数(0.27)、主茎穗长(0.20)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达显著正相关(0.19),与千粒重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8个弱春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8034)、每穗粒数(0.5492)、千粒重(-0.4146)、株高(0.3366)、穗长(0.0639)和每穗小穗数(0.182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1.5139)、每穗粒数(1.0816)、单位面积穗数(1.0254)、株高(0.4358)、每穗小穗数(0.2968)和穗长(-0.0274),表明了农艺性状间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提出了河南春性小麦高产育种的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节水条件下春小麦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选用15个春小麦品种(系)在节水灌溉下对其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株高(0.48685),千粒重(0.45182),穗长(-0.31464),穗粒数(0.02924),单位面积穗数(0.01526)。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0.71426),穗长(-0.56871),株高(0.46505),单位面积穗数(-0.17531),穗粒数(0.04272)。试验表明:河西绿洲灌区节水型(高WUE型)春小麦品种的选育应在适当单位面积穗数的前提下,朝高秆抗倒、大粒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了给黄淮冬麦区北片小麦育种提供参考,对2011—2020年黄淮北片水地组区试289个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进行相关性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黄淮北片水地区试品种产量较高,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化总趋势是有效穗数、千粒重、容重以及株高增加,穗粒数减少,生育期缩短,最大分蘖数变化不明显。产量与千粒重等7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表现为千粒重容重生育期株高最大分蘖数穗粒数有效穗数;产量构成三要素两两之间负相关。千粒重等5个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为正向,直接贡献率依次为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容重生育期。因此,为适应黄淮北片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的变化,宜选育生育期适当缩短、灌浆时间长且速率快、结实性好、茎秆弹性好、有效穗数650万/hm~2以上、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 g以上、株高75~82 cm的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保山市育成大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麦品种审定(登记)证书,对保山市1991年以来审定(登记)品种的育种方法和农艺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保山市大麦育种方法以引种、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穿梭育种并存;大麦产量持续增加;株高持续降低;穗实粒数、千粒重缓慢增加;二棱大麦有效穗持续增加,多棱大麦有效穗变化不大;生育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