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兰州地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品种配置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兰州市皋兰县城关镇明星村(海拔1 754 m)、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海拔1 879 m)和永登县柳树镇柳树村(海拔2 032 m)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巡天1102、金穗3号和龙源3号)和6个熟期接近的大豆品种(系)(冀豆17、中黄30、齐黄36、陇黄2号、晋豆19和XD2015-6)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筛选兰州市不同海拔条件下适宜于机械化作业的玉米、大豆间作品种,以期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因生育特性的差异,各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在不同海拔条件下不同,间作玉米品种金穗3号在皋兰、榆中和永登表现均最好,产量平均分别为12 561.8 kg/hm~2、11 954.3 kg/hm~2和11 011.8 kg/hm~2,间作大豆品种晋豆19在皋兰和榆中产量最高,分别为1 941.7 kg/hm~2和1 691.7 kg/hm~2;中黄30和XD2015-6在较高海拔的永登县则表现较好,产量分别是1 523.1、1 505.2 kg/hm~2。综合考虑玉米、大豆适宜机械收获的农艺指标及产值和效益,建议在该区域选用玉米品种金穗3号和大豆品种中黄30或XD2015-6间作组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通过小区试验,对10个参试大豆品种的物候期、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和测定。结果表明,10个参试大豆品种在环县大豆生产区均能正常生长和成熟。齐黄34折合产量3 535.4 kg/hm~2,张豆1号折合产量3 383.8 kg/hm~2,中黄30折合产量3 181.8 kg/hm~2,冀豆17号折合产量3 030.3 kg/hm~2,汾豆78折合产量2 878.80 kg/hm~2,这5个品种产量均高于对照沈豆6号,建议在环县大豆主产区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鲁西北地区夏玉米间作大豆适宜模式。[方法]研究在鲁西北地区夏玉米间作大豆不同种植模式(2行玉米2行大豆、2行玉米3行大豆,3行玉米3行大豆,行距均50 cm)的生物学性状、作物产量,对各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等进行比较。[结果]在现代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下鲁西北地区夏玉米间作大豆适宜模式以三三式即3行玉米间作3行大豆,行距均为50 cm为佳,该模式与常规夏玉米种植方式相比,少收夏玉米340 kg/hm~2左右,增产大豆近2 200 kg/hm~2,增收7 500元/hm~2左右。[结论]该模式能够实现机械化收割,达到以生产粮食为主要目的,兼收夏大豆的高产、高效、节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鉴定大豆品种冀豆12号在石家庄市藁城区的适应性,在藁城区北营村、系井村、刘海庄村、韩家洼村及大丰化村进行品种区域试验,考察冀豆12号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为品种示范推广提供可靠依据。结果表明,参试的5个区域中,平均单株荚数29.6个,单荚粒数2.3粒,百粒重23.6 g,产量2 932.2 kg/hm~2。  相似文献   

5.
追施磷肥对大豆产量及养分富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追施磷肥量(0~150.0 kg/hm~2)对大豆品种齐黄34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富集特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适量磷肥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及产量结构,改善其农艺性状,以追施磷112.5 kg/hm~2的效果最为显著,其单株荚数较对照提高了4.70%,单株产量提高了41.08%,产量提高了24.92%;追施磷肥还可以促进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向籽粒中的转移,当追施磷肥量为112.5 kg/hm~2时,氮、磷在籽粒中的比例最高,钾在籽粒中的比例也较高;追施磷肥能提高大豆对磷肥的利用率,当追施磷量为112.5 kg/hm~2时磷肥利用率最高(农学利用率为44.3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6.6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玉米新品种郧单20的需肥规律,制定郧单20的高产栽培体系。[方法]以高产玉米新品种郧单20为材料,采用底肥和追肥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底肥和追肥不同处理对郧单20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该品种不追肥的产量较追肥低;追肥量在450~600 kg/hm~2时,虽然产量较高,但倒伏也较严重,且与追肥量30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该品种在底肥750 kg/hm~2、追肥300 kg/hm~2的施肥水平下,产量为11 425.50 kg/hm~2,其抗病性、抗逆性、植株农艺性状较优。[结论]郧单20较为适宜的施肥量为底肥750 kg/hm~2、追肥300 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玉米新品种郧单20适宜的种植密度。[方法]研究了6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郧单20的农艺性状、综合抗性和产量表现,并分析了种植密度对果穗性状的影响。[结果]在施足底肥、合理追肥的情况下,郧单20适宜的种植密度为52 500株/hm~2,此时产量为11 675.55 kg/hm~2。[结论]该研究为郧单20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间作大豆的玉米品种,试验选用了12个遵义地区的主推玉米品种,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间作下玉米和大豆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中玉801和新中玉5号间作效果最好,间作总产量分别为861.48kg/667m2、845.80kg/667m2,金福玉66间作效果最差,总产量为570.38kg/667m2。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玉米甘薯间作对玉米产量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研究3种种植方式(单作玉米、玉米甘薯间作2∶8型和1∶8型)及2个施氮水平(300、450 kg/hm~2)对玉米产量形成相关因子的影响。[结果]玉米甘薯间作与单作玉米相比增加了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叶面积,提高了叶面积指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速率,促进了干物质向籽粒分配,使玉米单株产量提高。增施氮肥处理明显提高了间作玉米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减少了干物质向籽粒分配。间作玉米单株产量高于单作玉米。[结论]玉米甘薯间作种植能够增加单位土地面积上作物产量,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适宜于北疆推广种植的高产复播大豆品种.[方法]2013年在伊宁县进行复播大豆不同品种田间比较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供试的8个夏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黑河35号产量最高达3 160.7 kg/hm2,其次为黑河45号为3 081.17 kg/hm2和黑河43号为2 973.43 kg/hm2.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序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主茎节数>荚数>株高>茎粗>空腔数.[结论]适宜于伊犁地区种植的复播大豆品种为黑河35号、黑河45号和黑河43号.  相似文献   

12.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研究了玉米/大豆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大豆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氮肥水平(不施氮、传统施氮和减量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传统施氮(CN)和减量施氮(RN)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皋兰、榆中、永登3个试验点,单作玉米在传统施氮(C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为13 478.49、12 974.21、11 073.12 kg/hm~2;而间作玉米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较高,分别是12 387.02、11 994.41、10 879.27 kg/hm~2;单作大豆和间作大豆均在减量施氮(RN)条件下产量最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的总产量均以减量施氮(RN)条件下最高,分别是14 024.07、13 533.68、12 306.86 kg/hm~2。可见,减量施氮下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的系统产量并未降低,而氮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适合肇庆地区种植的春大豆品种。[方法]以大豆品种华春2号(CK)、华春6号、华春8号、泉豆5号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大豆品种的产量、生育期、农艺性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比较。[结果]4个大豆品种都能正常成熟,平均产量在2 700.00 kg/hm~2以上,均适合在肇庆市各县春播种植。其中华春8号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3 643.50 kg/hm~2,蛋白质含量45.1%,脂肪含量20.0%,百粒重24.2 g,平均生育期96 d。[结论]华春8号可在肇庆地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大田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追施磷肥量(0150.0 kg/hm150.0 kg/hm2)对大豆品种齐黄34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富集特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适量磷肥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及产量结构,改善其农艺性状,以追施磷112.5 kg/hm2)对大豆品种齐黄34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富集特性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施适量磷肥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及产量结构,改善其农艺性状,以追施磷112.5 kg/hm2的效果最为显著,其单株荚数较对照提高了4.70%,单株产量提高了41.08%,产量提高了24.92%;追施磷肥还可以促进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向籽粒中的转移,当追施磷肥量为112.5 kg/hm2的效果最为显著,其单株荚数较对照提高了4.70%,单株产量提高了41.08%,产量提高了24.92%;追施磷肥还可以促进大豆对氮磷钾的吸收及向籽粒中的转移,当追施磷肥量为112.5 kg/hm2时,氮、磷在籽粒中的比例最高,钾在籽粒中的比例也较高;追施磷肥能提高大豆对磷肥的利用率,当追施磷量为112.5 kg/hm2时,氮、磷在籽粒中的比例最高,钾在籽粒中的比例也较高;追施磷肥能提高大豆对磷肥的利用率,当追施磷量为112.5 kg/hm2时磷肥利用率最高(农学利用率为44.38 kg/kg,表观利用率为26.65%)。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选取7个大豆品种与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间作种植,分析了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大豆品种各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和主茎节数比单作大豆高,但单株荚数和结荚密度比单作大豆低,间作大豆的生育期比单作大豆长;间作大豆的粗脂肪和蛋白质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作大豆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比单作大豆低,百粒重在不同的品种间变化规律不一致,7个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模式平均低49.88%。通过各性状的分析,为我们在不同的区域筛选合适大豆品种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数、百粒重无明显影响。套作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在该套作模式下,晋豆19、中黄30、晋豆2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21.7万株/hm~2、22.3万株/hm~2、17.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适宜沧州生态类型区的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模式,通过玉米、大豆间作4∶4种植模式与常规玉米单作种植模式的田间比较试验,研究其产量与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玉米平均产量7 605kg·hm~(-2),大豆平均产量1 530kg·hm~(-2),玉米单作平均产量8 280kg·hm~(-2),间作综合产量比单作增产10.32%,平均增收节支约8 250元·hm~(-2),玉米、大豆间作经济效益较玉米单作显著提高,为当地玉米、大豆间作套种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田间配置下的间作玉米生长与产量形成,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大豆品种‘南农99-6’为材料,设置玉米行距40 cm、玉米/大豆距离60 cm的窄行距间作处理(IM1),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的窄行距稍宽处理(IM2)两种不同间作方式,以玉米宽、窄行单作(M1)和玉米常规普通种植(M2)处理为对照,通过2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玉米/大豆田间配置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光合效应及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IM1、IM2)玉米单株干物质量和叶面积指数在营养生长阶段较M1处理略低,但在生殖生长阶段则显著高于M1处理,光合速率显著提高。IM2处理的各生育期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比IM1处理高,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IM1处理和IM2处理玉米产量与M2处理玉米产量相当,但大豆产量增加,总体效益显著提高,尤以IM2处理的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最好。[结论]长江下游地区玉米大豆间作应采取玉米行距50 cm、玉米/大豆距离50 cm(IM2)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密植品种郑单958、先玉335和辽单588为试材,设置4.5×10~4、6.0×10~4、7.5×10~4、9.0×10~4、10.5×10~4株/hm~25个种植密度,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LAI)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揭示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不同品种玉米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先增加后减小。郑单958和先玉335最适宜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籽粒产量分别为12 698 kg/hm~2和13 706 kg/hm~2,辽单588最适宜种植密度为9.0×10~4株/hm~2,籽粒产量为12 326kg/hm~2。不同品种的LAI发展动态趋势一致,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各器官干物重及单株总干物重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先玉335的单株干物重降低较快,郑单958干物重下降较慢。  相似文献   

20.
黄琴 《农技服务》2023,(6):47-50
为息烽县大豆玉米品种带状复合种植提供参考,通过玉米品种金玉932和4个大豆品种(齐黄34、渝豆11、黔豆11、黔黄5号)进行复合种植试验,比较各大豆品种生育期、植株特性和产量。结果表明:最佳复合套种组合为金玉932-齐黄34,套种复合产值为3 952.59元/667m2,且大豆、玉米综合表现良好。其中,玉米品种金玉932的生育期为138 d,株高256 cm,穗位高94 cm,穗长16 cm,穗粗4.6 cm,穗行数15.2行,行粒数31.5粒,秃尖2.0 cm,百粒重37 g,出籽率为83%,产量为705.82 kg/667m2,高抗小斑病,对大斑病、锈病、茎腐病免疫,虫害率为1%;大豆品种齐黄34产量最高,为185.28 kg/667m2,生育期为121 d,百粒重26.6 g,对花叶病毒病免疫,虫害率为1%;各品种大豆和玉米均无倒伏或倒折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