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席燕敏  贺伟 《植物保护》2012,38(3):23-27
对杨树角斑病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其培养特性的影响,以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并筛选出最佳培养条件,为杨树角斑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分别采用组织和单孢分离法分离病原菌,根据子实体形态和病菌rDNA ITS序列对其进行鉴定。观察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用杨树角斑病菌的分生孢子分离较病组织分离易成功。根据病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 ITS序列分析,将病菌鉴定为柳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salicina(Ell.&Ev.)Deighton]。培养基、温度、光照、pH等因素影响病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燕麦培养基、pH6~7、25℃、黑暗条件是适合的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的组织分离法分离牡丹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存在费时、费力且成功率低等问题,为提高分离效率,本研究利用杀菌剂抑菌谱的不同,以加入50 μg/mL硫酸链霉素的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向该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制备了一种在非无菌条件下即可分离牡丹黄斑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正交试验表明:该选择性培养基中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0~200及3.125~12.5 μg/mL。所制备的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3种常见污染真菌——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长,但对牡丹黄斑病菌的生长影响较小,可用于牡丹黄斑病菌的分离。  相似文献   

3.
伞形花内酯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伞形花内酯对桃褐腐病菌、棉花红腐病菌、草莓灰霉病菌、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探究其对前两种病菌的抑菌机理。[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伞形花内酯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和孢子萌发率;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伞形花内酯对前两种病原菌超微结构的破坏。[结果]伞形花内酯对前两种植物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它们的MIC为250μg/mL和500μg/mL。后两种植物病原菌的MIC分别为1 000、2 000μg/mL。在伞形花内酯的作用下,菌丝外观出现变形、内容物外溢。菌丝内部出现空腔,细胞器降解,胞质凝集、出现流失,细胞结构遭到破坏,致使细胞死亡。[结论]伞形花内酯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具有作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明确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生物学特性的多样性.[方法]通过平板培养研究分离自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各分离株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速度、颜色、形态、成带现象等差异较大.其中的5个代表性供试菌株在PDA、CMA、OA培养基上生长较好,均能在10~35℃生长,但最适温度有一定的差异;供试菌株均能在pH 4~10的条件下生长,最适pH为6~8;光照对各分离株菌落生长有促进作用,各菌株对pH、光的反应不完全一致.[结论]说明黑龙江省马铃薯早疫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国内新病害——紫茎泽兰叶斑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紫茎泽兰叶斑病是恶性杂草紫茎泽兰上发生的主要病害。对云南省十个专州的二十多个县市进行紫茎泽兰病害调查及病叶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研究表明:紫茎泽兰叶斑病在紫茎泽兰危害区内已广泛发生,并随着紫茎泽兰灭敌昆虫泽兰实蝇的定殖与扩散有病情逐渐加重的趋势。#br#紫茎泽兰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飞机草菌绒孢菌[Mycovellosiella eupatorii-odorati (Yen) Yen]该菌在紫茎泽兰上发现尚属首次。病原菌危害叶片产生叶斑,严重时植株叶片大部分枯死、脱落,发病严重的地方发病率达90%以上,病情指数为65.2。对该病原菌分离较难,培养基需加入紫茎泽兰叶汁才能产生分生孢子,在自然病叶病斑上分生孢子大量产生,可见该病原菌是寄生性较强的真菌。#br#对紫茎泽兰叶斑病的研究为紫茎泽兰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茶花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山茶花(Camellia japonica L.)灰斑病菌[Pestalotiopsis guepini (Desm.) Stey.][1,2,3,4]菌丝生长适温20-25℃,适宜pH值是5-7。在不同培养基里以PDA和燕麦培养基最佳。对碳源的利用以葡萄糖,蔗糖最佳,木糖最差,氮源以门冬酰胺、蛋白胨、酵母液最佳,尿素最差。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0-25℃,适宜pH值是4-5,在不同营养液里以酵母汁,茶花叶汁萌发最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自然光和连续黑光灯利于产孢,完全黑暗不产孢。不同培养基里以燕麦和PDA培养基最适宜病菌产孢,在山茶花叶汁与水洋菜培养基里不产孢。  相似文献   

7.
绿豆叶斑病病菌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集的绿豆叶斑病病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菌丝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豆叶斑病病菌为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 Ell.et Martin);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是PSA培养基.不同培养基上的菌落颜色不同.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病菌对pH的适应范围较广;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病菌生长最适碳源为麦芽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  相似文献   

8.
对来自美国的苹果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结果在果实中分离到1株疑似苹果牛眼果腐病菌的菌株Nk-2968。对其进行了病原菌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菌株Nk-2968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经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及β-tubulin引物(Bt-T2m-Up/Bt-LVL-Lo)分别扩增和测序,菌株Nk-2968与Gen Bank中登录号AF281462.1、HG793110.1和HG793112.1的菌株序列同源性达到100%;病菌接种苹果8 d后开始发病。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将分离获得的菌株Nk-2968鉴定为苹果牛眼果腐病菌(Neofabraea kienholzii)。这是我国口岸首次在进境的苹果果实上截获该危险性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雷竹根部分离其内生真菌并对其纤维素降解、植物病原菌抑制、铅的耐受能力等功能进行初步探究.[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刚果红平板培养基筛选纤维素降解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植物病原拮抗菌.[结果]从雷竹根部共分离到35株内生真菌,其中具有纤维素降解功能的有7株;对油茶炭疽病原有抑制作用的有5株,对毛竹枯梢病原有抑制作用的有2株,对猕猴桃果腐病原有抑制作用的有2株;对铅具有强耐受性的有11株.利用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两株具有良好潜在应用价值的内生真菌LZ031、LZ033进行鉴定,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芦竹节菱孢(Arthrinium arundinis).[结论]雷竹根部具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且内生真菌功能多样,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江西省纸质档案有害真菌种类,对江西省部分档案馆纸质档案调查抽样并进行大量病菌分离。分离鉴定出曲霉属、枝孢霉属、青霉属等8个属20个种,并对每个菌属的分离培养菌丝体形态作了介绍。研究结果对纸质档案霉菌的分布、防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醚菌酯对假禾谷镰孢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分别测定了醚菌酯对2019年从河南省13个地市分离的50株假禾谷镰孢的毒力。两种方法结果表明,醚菌酯对供试50株菌株的EC50值范围分别在0.127 3~3.070 9 μg·mL-1和0.001 3~0.070 9 μg·mL-1,平均EC50值为(1.304 1±0.804 2)μg·mL-1和(0.017 4±0.017 0)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两种方法分别有80%(40株)和70%(35株)的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其平均EC50值分别为(1.135 2±0.531 2)μg·mL-1和(0.011 4±0.006 3)μg·mL-1,可作为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县市的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值变化范围为0.545 2~2.156 4 μg·mL-1和0.001 9~0.036 7 μg·mL-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敏感性差异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明显关联性。温室防效结果显示,小麦种子与醚菌酯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处理可以起到一定防治效果,0.42 μL AI/2g处理防效最高,防治效果可达50.33%。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假禾谷镰孢对醚菌酯的敏感性监测提供信息,同时为醚菌酯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丙环唑是一种具有广谱活性的三唑类杀菌剂。本研究首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了浙江省绍兴市、江苏省淮安市和黑龙江省尚志市不同地区的80株水稻恶苗病原菌(Fusarium fujikuroi)对丙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测定了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理影响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范围在0.029 8~0.211 0 μg·mL-1,EC50平均值为(0.106 7 ± 0.004 4) μg·mL-1。水稻恶苗病菌经0.1 μg·mL-1(EC50平均值)或3 μg·mL-1(EC90平均值)丙环唑处理后,分生孢子产量显著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显著升高;3 μg·mL-1丙环唑不影响水稻恶苗病菌细胞核的分布与定位,但可以使细胞壁缢缩,菌丝顶端膨大,破坏水稻恶苗病菌细胞膜和细胞器。丙环唑浓度为不超过200 μg·mL-1时,对水稻种子发芽率和株高无显著影响,同时可显著增加水稻鲜重;当浓度为500 μg·mL-1时,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株高和鲜重均无显著性影响;当浓度达到1 000 μg·mL-1时,发芽率显著降低但株高和鲜重无显著性差异;水稻种子发芽长度随丙环唑浓度升高而降低。本研究明确了丙环唑对水稻恶苗病菌的生物活性和对水稻的安全性,为丙环唑防治水稻恶苗病提供了指导,并进一步加深对丙环唑作用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Septoria piricola Desm)对戊唑醇和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环丙唑醇等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11个地市分离到的133 株病菌菌株的毒力,以及对梨树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研究了病菌对戊唑醇与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环丙唑醇等药剂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戊唑醇对梨树褐斑病菌供试133株菌株的EC50 范围在0.0392~2.0522 μg·mL-1 之间,平均EC50为0.5486±0.0012 μg·mL-1;不同县市内的菌株对戊唑醇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2.7~7.4;各县市的菌株对戊唑醇敏感性差异不显著,戊唑醇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1639~0.9124 μg·mL-1 之间。将梨树褐斑病菌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和吡唑醚菌酯EC50平均值0.2621±0.0014 μg·mL-1、0.2750±0.0017 μg·mL-1分别作为该病菌对上述2种杀菌剂的敏感基线;梨褐斑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与其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相关性,与其对环丙唑醇的敏感性存在相关性。戊唑醇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可以复配使用,最佳增效配比分别为1∶6和4∶1。田间防病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30+180 μg·mL-1)、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100+25 μg·mL-1)田间防效与单剂之间差异显著,1次用药后10 d防效分别为95.49%、93.48%,3次用药后10 d防效分别为86.51%、87.40%,3次用药后50 d防效分别为69.02%、70.33%,持效性均明显优于单剂。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乙酸对淡紫紫孢菌生长发育及杀线虫能力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乙酸浓度下淡紫紫孢菌的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菌落形态及产孢量的变化。在0~200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乙酸对淡紫紫孢菌的生长发育无抑制作用;淡紫紫孢菌在PDB中培养3 d后,发酵液中乙酸含量为146μg·mL~(-1),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养分不断消耗,发酵液中乙酸产量逐渐减少;当碳源匮乏时,无乙酸产生。在碳源匮乏时,淡紫紫孢菌能够将乙酸根作为碳源利用,在3~10 mg·mL~(-1)的乙酸根浓度范围内,淡紫紫孢菌表现出较好的生长态势。此外,乙酸能够增强淡紫紫孢菌的杀线虫效果,随着乙酸浓度的增加,抑制根结线虫卵孵化和杀二龄幼虫(J2)的效果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Septoria piricola Desm) 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从该省11个地市分离的133 株菌株的毒力,通过方差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研究了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3 μg·mL-1;供试133株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范围在0.032 2~1.882 2 μg·mL-1 之间,平均EC50为(0.488 8 ±0.003 9) 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 81.95% 供试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 EC50平均值为(0.319 3±0.001 8) μg·mL-1 作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结果均显示,不同县市内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7~7.5;各县市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不同,苯醚甲环唑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207 4~0.961 2 g·mL-1 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6倍;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与其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可以复配使用。表明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群体中尽管存在着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可通过药剂复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Septoria piricola Desm) 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对从该省11个地市分离的133 株菌株的毒力,通过方差及聚类分析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研究了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敏感性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菌丝生长的最低抑制浓度为3 μg·mL-1;供试133株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范围在0.032 2~1.882 2 μg·mL-1 之间,平均EC50为(0.488 8 ±0.003 9) μg·mL-1;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显示,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 81.95% 供试菌株敏感性频率呈正态分布,将此部分菌株的 EC50平均值为(0.319 3±0.001 8) μg·mL-1 作为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及聚类结果均显示,不同县市内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EC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为1.7~7.5;各县市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敏感性不同,苯醚甲环唑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207 4~0.961 2 g·mL-1 之间,最大值是最小值的4.6倍;梨树褐斑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与其对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与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存在相关性,苯醚甲环唑与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苯醚甲环唑与吡唑醚菌酯可以复配使用。表明河北省梨树褐斑病菌群体中尽管存在着敏感性较低的亚群体,但可通过药剂复配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7.
 由小麦赤霉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明确目前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种群的组成、毒素化学型的分布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本研究于2018年采集分离了96株小麦赤霉菌菌株,经TEF1-α基因鉴定,78株为Fusarium asiaticum,18株为F. graminearum,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的优势群体为F. asiaticum;利用特异性片段扩增法鉴定了菌株的毒素化学型,结果表明湖北省小麦赤霉菌菌株以3A DON化学型为主,占供试菌株群体的58%,其次为15A DON,占32%,NIV化学型最少,占10%。采用区分浓度法共检测到2株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菌株,均为F. asiaticum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Fusarium spp.对戊唑醇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平均值为(0.66± 0.29)μg·mL-1,其敏感性已经下降;其中,F. asiaticumF. graminearum对戊唑醇的EC50均值分别为(0.77± 0.26)μg·mL-1和(0.35 ± 0.08)μg·mL-1,表明F. graminearum群体对戊唑醇更敏感。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炭疽属真菌(Colletotrichum spp.)引起的人参炭疽病,给人参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分离自我国吉林省栽培人参上的两种炭疽菌人参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panacicola)和线列炭疽菌(C. lineola),通过平板培养,测定了它们在不同培养基、温度、碳源、氮源、pH值和光照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1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两种炭疽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 ℃,最适生长pH值均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两种菌的菌丝生长。其中,人参生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V8汁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钾;线列炭疽菌的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PSA培养基,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是淀粉和硝酸铵;两种炭疽菌对13种药剂敏感,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咯菌睛、戊唑醇、抑霉唑、多菌灵、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己唑醇、甲基硫菌灵8种药剂对两种炭疽菌的室内抑菌活性较好,EC50值均小于5.0 μg·mL-1,其中咯菌睛抑菌活性最强,EC50值均小于0.1 μg·mL-1。两种炭疽菌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线列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较高,EC50值小于0.1 μg·mL-1,而人参生炭疽菌对该药剂的敏感性相对较低(EC50值高于200 μg·mL-1)。该结果为人参炭疽病发病规律的研究及其田间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香蕉枯萎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和土传真菌病害,也是最具毁灭性的植物病害之一~([1])。香蕉一旦感病,很难结果,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措施~([1])。因此,研究植物病原菌侵染进程和致病机制,可以拓宽思路以寻求植物病害防治新途径。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Foc)侵染所致~([1])。对生产影响最大的Foc是侵染包括大蜜哈、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多种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与引起梨树褐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等病原菌的有效对靶关系及制定梨树主要病害防治流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离体叶片法与田间药效方法研究新型杀菌剂对靶标病原菌的毒力、对靶标病害的防效及其田间有效应用,建立替代梨树主要病害传统化学杀菌剂的防治流程技术。结果显示,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在离体叶片法下对褐斑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5%、30 d防效大于80%、90 d防效仍大于60%,兼治轮纹病菌其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辛菌胺醋酸盐、吩嗪α-2羧酸在离体叶片法下对黑星病防效大于90%且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田间药效验证1次用药后7 d防效大于80%、30 d防效仍大于75%。噻肟菌酯、硝苯菌酯、丙硫菌唑在离体叶片法下对白粉病的防效大于85%;田间药效验证3次用药后7 d铲除效果大于70%、30 d仍大于60%。丙硫菌唑对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均小于1 μg·mL-1;吩嗪α-2羧酸同时对褐斑、黑斑、轮纹病菌毒力EC50值小于1 μg·mL-1。针对梨树主要病害发生期,选用新型杀菌剂替代传统杀菌剂制定防治技术流程,其综合防效达到88.94%。不同新型作用机制杀菌剂在防治梨树主要病害上的应用,能够降低抗药性产生,同时达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