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本试验通过对大田种植的南粳9108进行两种行距(25cm、30cm)处理,通过对其成熟期各项农艺性状测定及产量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在有效穗数接近的前提下,25cm行距平均产量较30cm行距平均产量高825kg/hm2,且产量波动幅度较小,适合大面积生产管理下保证稳产;30cm行距处理下产量波动幅度较大,但单产峰值较25cm行距最高单产高出460kg/hm2,适合精细化种植管理下获得高产。南粳9108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影响较大,结实率与千粒重对产量直接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播种量及行距对直播稻产量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收集的种植试验结果资料分析,研究了播种量及行距对直播稻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影响。[结果]播种量、行距对有效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程度不同,与其数理关系表达也不同。[结论]在现有栽培管理水平下,南粳9108在播种量105~120 kg/hm2、行距28 cm时有利于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以常规稻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肥料用量对南粳9108产量的影响,以明确南粳9108最佳肥料施用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氮钾配比下,氮肥用量270 kg/hm~2为机插稻适量水平,产量以施氮肥270 kg/hm~2、钾肥216 kg/hm~2组合最高。氮肥的增产效果远高于钾肥,増施氮肥能够显著地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钾肥增产效应是通过提高每穗粒数来实现的,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等影响轻微。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种植行距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取15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行距种植处理,设置两种行距分别为30 cm和25 cm,株距均为13.3 cm,两种行距栽培密度分别为251 000 和301 000穴·hm-2,对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水稻品种间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及品质各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行距30 cm处理可以显著增加水稻的株高、剑叶长和剑叶宽,提高水稻的结实率、每穗粒数,有利于产量的形成;行距25 cm处理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数明显增大。丰粳3227、镇稻14、苏垦118、嘉优1号、嘉优3号和甬优2640等品种产量较高,经济性状突出,建议采用25 cm行距进行种植,甬优2640采用30 cm行距效果更好,南粳9108采用25 cm与30 cm均可。该研究为确定适宜栽培行距并筛选得出适宜泰州地区种植的优异水稻品种资源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穴距对机穴播“南粳910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在上海市崇明区推广应用"南粳9108"及其机穴播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穴距对"南粳9108"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行距固定为25 cm的情况下,"南粳9108"的有效穗数随着穴距的增大而减小,产量则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穴距为14 cm时产量最高,每667 m~2为700.31 kg。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南粳46和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采用移栽和直播2种种植方式,于孕穗中期进行增温、高温处理。研究表明在2种栽培方式下,南粳9108高温热害程度比南粳46更加严重。增温、高温处理后使水稻产量下降,结实率降低,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并且降低了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穗后21d至成熟期,2个品种剑叶在增温高温处理下的SPAD值均显著高于常温处理。穗的氮素分配比例南粳9108各期总体表现为常温增温高温且差异显著,南粳46总体以常温、增温条件下较大。栽培方式对相同温度处理下各器官氮素分配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武运粳30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运粳30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纯N225、270、315、360 kg/hm~2)及3个栽插密度水平(株行距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30 cm)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武运粳3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等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施氮量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225和360 kg/hm~2处理。增加施氮量能显著增加武运粳30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但氮肥过多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栽插密度变小,有效穗数降低,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高,在株行距为14 cm×30 cm条件和12 cm×30 cm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明显,但高于16 cm×30 cm条件。[结论]在施氮量275 kg/hm~2和株行距14 cm×30 cm的组合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可充分发挥武运粳30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8.
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施氮量和密度试验,研究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产量显著降低,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2施氮量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9108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公顷施氮262.5~300 kg为宜,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为宜,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3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穗数和总颖花量减少导致产量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南粳9108高产栽培应当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总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采用裂区设计,以吉粳809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盐碱地水稻农艺性状和干物质量转移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9 930.66 kg/hm~2,比对照增产31.5%,每穗实粒数和总粒数最高,有效穗数与对照比减少24.6%。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每穗实粒数、总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效穗数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处理干物质积累开始时期、干物质形成快增期持续天数、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出现日和最大干物质形成速率不同。水稻在孕穗前,由于前期植株矮小,群体内个体的竞争较小,水稻干物质量积累较少,不同株行距配置在开花后对单株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较大。适宜的群体结构有利于拔节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植株转运率和贡献率的影响不相同,其中以行距25 cm、株距13 cm处理收获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5和南粳49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45和南粳49都在每穴2苗的情况下实收产量最高,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和南粳49实收产量逐渐降低。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结实率几乎没有差异;南粳49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45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南粳49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结实率、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直播条件下,基本苗、行距对粳稻南粳44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44的产量随着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但3个基本苗水平间的差异不显著。在3个不同行距处理中,随着行距的加大产量增加,且30cm行距的产量极显著高于20和25 cm行距的处理水平。基本苗180万·hm^-2和行距30 cm处理组合产量最高,达9.607 t·hm^-2。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移栽不同种植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群体内部生态因子的影响,探索水稻合理种植密度、最佳群体内部微环境,为水稻增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宁粳3号’和‘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6个处理:种植密度为23.85×104穴·hm-2(RS1,行株距为30 cm×14 cm),27.75×104穴·hm-2(RS2,行株距为30 cm×12 cm),28.65×104穴·hm-2(RS3,行株距为25 cm×14 cm),33.3×104穴·hm-2(RS4,行株距为30 cm×10 cm),33.3×104穴·hm-2(RS5,行株距为25 cm×12 cm),40.05×104穴·hm-2(RS6,行株距为25 cm×10 cm)。测定水稻抽穗期和齐穗后20 d群体内部光照强度、温湿度和CO2浓度等生态因子,成熟期测定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RS4处理的产量最高(‘宁粳3号’为10 671.48 kg·hm-2,‘南粳9108’为10 346.14 kg·hm-2),RS6处理的产量最低(‘宁粳3号’为9 470.61 kg·hm-2,‘南粳9108’为8 866.01 kg·hm-2),差异达显著水平。群体内部的温度、湿度、CO2浓度有较好的规律性,抽穗期和齐穗20 d群体下部、中部、上部的温度和湿度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CO2浓度则呈下降趋势。群体内部光照强度的表现比较复杂,总体上看RS4处理抽穗期和齐穗20 d群体下部有一个相对较高的光照强度,产量也最高。[结论]产量和群体内部生态因子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而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又受到群体内部生态因子的影响,种植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产量降低。本试验条件下,RS4处理的产量最高,产量构成最协调。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密度(行距)和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44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可以增加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一、二次枝梗数,但穗长、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数又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栽插行距对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枝梗数的影响不同.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本试验条件下,南粳44以氮肥用量300 kg/hm2、栽插行距为26.7 cm时产量最高,达11848.2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适宜河北省玉米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种植行距,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条件下,设种植行距60 cm和65 cm计2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行距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和产量以及机械化收获落穗率、落粒率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行距为60 cm时,玉米产量虽然稍低,但机械收获损失较小,机械收获效率较高,联合收割机行走速度较快。60 cm行距较适合玉米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5.
以常规种植模式为对照,研究稻虾共作和不同机插密度对南粳9108、南粳5718 2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常规种植相比,稻虾共作模式各密度下水稻前期生长慢,茎蘖数减少,后期叶面积指数衰减慢,群体生长率高,叶片光和特性较好,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降低,总干物质积累量和茎叶物质转运量减少,最终产量显著低于常规种植模式,南粳5718减少2.06 t·hm-2,南粳9108减少1.18 t·hm-2;机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降低而减少,群体生长率、后期干物质积累量、剑叶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随密度的降低而增加,有效穗数受到显著影响,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密度的提高而减少,不同种植模式下水稻产量均以株距12 cm为最高.稻虾共作模式下2个品种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品种特点搭配不同栽培技术,其中肥料和密度最关键.  相似文献   

16.
在9万株/hm~2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平均行距50 cm,宽窄行比例为1∶1、1.5∶1、2∶1、2.5∶1、3∶1的5个处理对郑单958在旱地春播情况下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2.5∶1的处理,穗位叶SPAD值、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籽粒产量均为最高。"2∶1"和"2.5∶1"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2年平均产量为10 539.2 kg/hm~2和10 747.7 kg/hm~2分别较"3∶1"处理高10.5%和12.7%,较"1∶1"处理高6.8%和8.9%,较"1.5∶1"处理高1.4%和3.4%。试验结果表明,高密度条件下山西省旱地春玉米最佳种植行距为"71.4 cm+28.6 cm"和"66.7 cm+33.3 cm"。  相似文献   

17.
南粳3908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江苏明天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南粳5055系统选育而成的一个综合丰产性好、食味品质优的晚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性中等偏上,生长势旺,成穗率高,穗型大,灌浆速度快,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该品种在中高肥力水平下9 750 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00万/hm~2以上,每穗总粒数130~140粒,结实率90%~95%,千粒质量28.0 g左右。南粳3908不仅保留了南粳5055的优良食味特性,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饭晶莹剔透,冷而不硬,口感柔软滑韧,富有弹性,而且穗颈瘟抗性明显优于南粳5055,穗型大、千粒质量高,此外,该品种叶色较淡,同样产量水平下比南粳5055省肥,适合在江苏沿江和苏南地区作优质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东台市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对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持续稳定增加其单产一直是农技推广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为给高产水稻品种南粳9108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在大田直播条件下,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行距和5个播量对其产量及群体形成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现有栽培管理水平下,南粳9108行距控制在20~25 cm、播量在5~7 kg/亩时,有利于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机插秧适宜的栽插密度。[方法]12011~2012年以常规粳稻南粳46为试验材料,采用两种不同行距的插秧机进行栽插,研究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结果]8行25cm栽插行距比6行30cm栽插行距具有较明显的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密度、基本苗和成穗数增加,对穗型的影响较小,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总颖花量,从而提高单产。[结论]该研究可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方式下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及同化物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系统的影响备受关注,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及其形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为水稻种植区划、栽培措施和品种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18年以南粳9108和南粳46为供试品种,模拟机插秧移栽和机械化直播2种种植方式,以常温(NT)为对照,于始穗期进行中度升温(平均增加2℃,MT)和极端高温胁迫(平均增加5℃,HT),研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温度升高对不同水稻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同化物转运、光合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在中度升温和极端高温胁迫下,南粳9108和南粳46产量降幅均为移栽<直播,长生育期品种南粳46产量降幅较小。穗干物重增长速率表现为NT>MT>HT,水稻茎叶向穗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均随着温度升高而递减,且南粳9108下降趋势大于南粳46。穗后21 d至成熟期,剑叶SPAD值总体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剑叶净光合速率穗后14—21 d均以极端高温胁迫处理下最小,而到穗后35 d以极端高温胁迫处理下最大。剑叶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呈NT>MT>HT趋势,生育后期差异更显著。通径分析表明,产量各构成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结实率>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温度处理对产量各构成因子的影响都表现为负效应,且以结实率影响最大(-0.819)。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种植方式下受中度升温、极端高温胁迫后,成熟期干物质总重量、茎叶干物质转运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穗数除外),一、二次枝梗籽粒结实率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始穗期2—5℃升温均显著降低粳稻结实率,从而导致水稻产量降低。从光合物质特性究其原因是由于温度升高降低了干物质向穗的转运率和穗干物质积累速率,从而导致生育后期水稻剑叶SPAD值增加,延长叶片持绿时间,抑制“源”向“库”转移。从气候变暖应对措施来看,选择采用移栽种植方式和长生育期品种易于表现出对极端高温胁迫逆境较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