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测定与分析冬季新疆双坡式拴系饲养自然通风肉牛舍的环境空气质量,为有效控制牛舍中的温湿度及部分有害气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舍内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NH3浓度,H2S浓度和CO2浓度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舍内空气日平均温度分别在不同高度层的0.5、1.5和3.0m中,依次为3.33、4.54和6.36℃,其中,3.0m显著高于0.5和1.5 m(P <0.05),0.5、1.5m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舍内相对湿度平均值分别为98.5;,97.2;及99.3;,各层相对湿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CO2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 083、2 102和2 021 mg/kg,各层浓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NH3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2、1.02和1.70mg/kg,各层浓度间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H2S未检测出.[结论]新疆冬季双坡式拴系饲养自然通风肉牛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NH3浓度等环境因素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其中温度对其他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是难以实现减少有害气体的目的,必须从牛舍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健康肉牛,提高肉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2.
使用环境智能监控系统、粉尘采样器和测氧仪对六层层叠式笼养鸡舍不同位置的夏季环境质量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以期为蛋鸡层叠式笼养鸡舍环境控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鸡舍内不同测定点的环境质量之间存在差异。试验期间鸡舍内温度为19.8—31.4℃,平均温度为26.5℃;平均相对湿度和风速分别为86.31%和1.67 m/s;鸡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粉尘浓度和氧气含量分别为653.57 mg/m~3、0.38 mg/m~3、3.06mg/m~3和20.75%。从鸡舍湿帘端到风机端温度、风速、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和粉尘浓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相对湿度呈递减趋势。随着笼层的增高,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和粉尘浓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氧气含量逐渐降低。温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温度与二氧化碳浓度、风速、氧气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对湿度与二氧化碳浓度、风速和氧气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旨在研究坝上寒区奶牛舍冬季温热环境。选择三种代表性建筑类型奶牛舍,检测舍内外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通过综合指数—风寒温度(WCT)评价奶牛冷应激程度。结果表明,不同建筑类型奶牛舍温湿度差异明显,低屋面横向通风舍(舍1)和半钟楼式舍(舍2)温度明显高于带舍外运动场的双坡舍(舍3),舍1、舍2和舍3的昼夜均温分别为5.97、3.07和-6.21℃,舍3一天中有18.5 h(18:00~12:30)处于-4℃以下低温环境,而舍1的南北两侧温差和湿差均较大,平均温差达5.62℃(6:30~19:30),湿差达41.2%(0:00~24:00),北侧平均湿度高达96.5%。舍2一天中有14 h(20:30~10:30)处于80%以上高湿环境。三种牛舍早中晚各时间段内WCT均低于-10℃,但不同舍间WCT差异显著(P0.01),舍3最低,尤其是早上。研究可为坝上寒区牛舍设计及环境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试验旨在对八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冬季环境质量进行测定和分析,为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环境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使用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粉尘采样器每天6:00-8:00、12:00-14:00和18:00-20:00测定八层层叠式笼养密闭式鸡舍水平和垂直方向上不同位置的环境质量参数(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光照强度、CO_2浓度、粉尘浓度、氨气浓度和PM10)。【结果】在采取侧窗进风、纵向通风的通风模式下,冬季八层层叠式笼养蛋鸡舍内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光照强度分别为19.11℃、52.02%、0.25 m/s和34.00 lx,空气中平均二氧化碳浓度、粉尘浓度、氨气浓度和PM_(10)分别是2083.22 mg/m~3、2.85 mg/m~3、1.04 mg/m~3和26.01μg/m~3。不同测定点之间环境质量存在差异,从湿帘端到风机端鸡舍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粉尘浓度和PM_(10)浓度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上层测定点H_(3.80m)、H_(4.50m)和H_(5.10m)的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和氨气浓度显著高于下层测定点H_(0.60m)、H_(1.30m)和H_(1.90m)。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风速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粉尘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温度与氨气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冬季八层层叠式笼养鸡舍内不同位置环境质量参数存在差异,环境质量基本符合《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  相似文献   

5.
对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个市级规模化养殖场进行调查,确定养殖场养殖环境、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及污水处理情况,结果表明,牛舍的基本建筑为南北走向,奶牛场牛舍建筑结构为棚舍,棚顶的建筑材料为石棉瓦;安装风扇牛舍内的温、湿度与舍外环境基本一致,与未安装风扇牛舍的温湿度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安装风扇并不能显著降低舍内的空气湿度(P0.05);牛场的氨气浓度未超标;牛场污水的BOD5含量较高为2 533.3 mg·L~(-1)。封闭式牛舍应当注意防暑,同时增加通风以提高空气质量。牛舍朝向宜为南、或南偏东5~15°,且鱼塘能够显著降低牛场污水的BOD5含量。  相似文献   

6.
在南方炎热的夏季,羊舍结构和饲养密度是决定羊舍小气候环境条件的关键因素。为了正确评价羊舍类型和合理设计饲养密度,在最热月连续12 d检测了南方地区常见的双坡顶漏缝地板有窗封闭式羊舍、单坡顶漏缝地板半开放式羊舍和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新型移动式羊舍的空气环境参数。对比检测结果表明,移动羊舍空气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氨气浓度等主要环境参数均极显著低于有窗封闭羊舍和半开放羊舍(P<0.01);与有窗封闭羊舍相比,半开放羊舍空气温度略低,相对湿度显著较高(P<0.05),氨气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当饲养密度降低1倍时(0.95只·m-2),有窗封闭羊舍相对湿度和氨气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空气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也降低;随着饲养密度的降低,半开放羊舍主要环境参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综合分析认为,移动羊舍夏季小气候环境明显优于半开放羊舍和有窗封闭羊舍,半开放羊舍和有窗封闭羊舍相比各有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夏季降低饲养密度能有效改善有窗封闭羊舍和半开放羊舍的小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7.
大型牛舍冬季温湿度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牛舍内空气环境是影响奶牛生长状况的重要因素,合理的温湿度范围是减少疾病、保证奶牛正常生产的必备条件。文章以香坊农场奶牛场为试验基地,绘制出室外温度为-20℃时牛舍内不同温度所需通风量随相对湿度变化曲线图;得出牛舍温度在1-10℃,湿度RH为70%-90%时其通风范围为2.64-5.5m3·s-1,对冬季牛舍温度、湿度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寒区标准化奶牛舍普遍存在的有害气体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疾病频繁发生、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设计了一套低功耗、全自动的奶牛舍环境参数采集系统。系统采用MSP430F149超低功耗MCU,以尽可能降低系统能耗。监控中心与牛舍间利用无线收发设备传输数据和控制指令,无需专门架线,节省了人力物力,通过监控中心可实现对奶牛舍内多点空气温湿度、二氧化碳含量、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光照强度等信息的查看,在奶牛舍控制箱的液晶显示屏上也可以随时观察采集的数据,同时利用彩信技术可实现远程查看牛舍内环境数据,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将40头健康娟荷奶牛和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分别于冬季12月份(牛舍日平均气温10.35℃,温湿度指数为47.24)和次年夏季7月份(牛舍日平均气温31.07℃,温湿度指数为82.61)测定热应激对奶牛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无机离子浓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血沉外,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荷斯坦奶牛、娟荷奶牛夏季都明显升高,与冬季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但在夏季或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K+浓度,娟荷奶牛冬季与夏季间差异显著(P<0.05),荷斯坦奶牛冬季与夏季间以及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热应激极显著降低血清Na+、Ca2+浓度(P<0.01),但夏季或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C l-浓度,2个品种间及2个季节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热应激显著升高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但夏季或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谷草转氨酶活性,冬季2个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夏季2个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清Na+、Ca2+浓度和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奶牛品种无关,与热应激程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寒地区自然通风奶牛舍冬季通风不足,导致舍内湿度大、有害气体浓度高难排除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MCGS组态软件的智能监控系统,系统由温湿度传感器、变频器、PLC、触摸屏等构成,实时监测舍内温度、相对湿度,并利用MCGS组态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变频器实现风机的变频控制。试验表明系统可全天候条件进行变频控制,舍内相对湿度和异味感明显下降,解决了温度和湿度的耦合控制问题,有效缓解了冬季奶牛舍通风与保温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地面形式对我国自然通风奶牛舍气体排放量的影响。选取河南省郑州市中荷奶牛培训中心2个典型的带有放牧场自然通风奶牛舍,牛舍地面分别为漏缝地板和实体地面,使用CO_2平衡法计算通风换气量,同时测试分析舍内冬季温室气体和NH_3的排放量。结果表明:1)采用改进的CO_2平衡法计算的自然通风牛舍通风量与奶牛的生产阶段有关;2)漏缝地板牛舍内CO_2、N_2O、NH_3和CH_4的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实体地面牛舍(P0.05),2栋奶牛舍内CO_2和CH_4浓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R~2=0.37~0.65);3)漏缝地板牛舍的NH_3和CH_4排放量显著高于实体地面牛舍(P0.05),其NH_3排放量分别为19.83和11.45 g/(HPU·d),CH_4排放量为117.22和32.66 g/(HPU·d)。漏缝地板牛舍的N_2O排放量和实体地面牛舍无显著差异,其排放量分别为0.12和0.11 g/(HPU·d);4)温度可以显著影响舍内NH_3排放量,舍内温度与氨气的排放量呈现正相关关系(R~2=0.76)。实体地面奶牛舍内温室气体和NH_3的浓度和排放量均低于漏缝地板奶牛舍,主要原因是实体地面的清粪次数明显高于漏缝地板。因此,漏缝地板牛舍需要增加粪坑中粪尿的清除次数,以此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和排放量。  相似文献   

12.
在南方炎热的夏季,羊舍结构和饲养密度是决定羊舍小气候环境条件的关键因素。为了正确评价羊舍类型和合理设计饲养密度,在最热月连续12 d检测了南方地区常见的双坡顶漏缝地板有窗封闭式羊舍、单坡顶漏缝地板半开放式羊舍和课题组自主研发的新型移动式羊舍的空气环境参数。对比检测结果表明,移动羊舍空气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氨气浓度等主要环境参数均极显著低于有窗封闭羊舍和半开放羊舍(P<0.01);与有窗封闭羊舍相比,半开放羊舍空气温度略低,相对湿度显著较高(P<0.05),氨气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当饲养密度降低1倍时(0.95只·m-2),有窗封闭羊舍相对湿度和氨气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空气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也降低;随着饲养密度的降低,半开放羊舍主要环境参数均极显著降低(P<0.01)。综合分析认为,移动羊舍夏季小气候环境明显优于半开放羊舍和有窗封闭羊舍,半开放羊舍和有窗封闭羊舍相比各有优缺点,在一定范围内,夏季降低饲养密度能有效改善有窗封闭羊舍和半开放羊舍的小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床与水泥地对泌乳奶牛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设发酵床组与水泥地面组,各选健康的泌乳奶牛30头,通过奶牛体表卫生评分、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等指标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水泥地面组奶牛体表卫生平均分高于发酵床组奶牛39.3%。发酵床组与水泥地面组奶牛的日产奶量、蛋白质、脂肪、非脂乳固体、相对密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床组牛乳中体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水混地面组(P<0.05)。发酵床组牛舍相对湿度显著高于水泥地面组(P<0.05),氨气浓度显著低于水泥地面组(P<0.05),温度、噪声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床组与水泥地面组奶牛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血总蛋白、总胆固醇含量,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发酵床组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水泥地面组(P<0.05)。发酵床组奶牛乳房炎和肢蹄病的发病率低于水泥地面组28.3%。综上所述,发酵床养殖能够提高奶牛的体表卫生和牛舍舒适度,降低奶牛乳房炎和肢蹄病发病率,从而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我国奶牛舍在寒冷地区应用时保温隔热性能不足的问题,采用建筑热工评价和奶牛热应激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对寒冷地区开放式和密闭有窗式2种牛舍的围护结构热阻进行测算,对牛舍内夏季的热环境参数进行测试并采用温湿指数和奶牛皮肤温度指数对奶牛的热应激程度进行评估,基于已有研究对牛舍内冬季的热环境进行理论预测,对寒冷地区应用不同建筑形式的奶牛舍的舍内热环境舒适性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开放式和密闭有窗式牛舍的屋面热阻值基本满足要求,但侧墙热阻值均显著低于该地区要求的墙体低限热阻值;2)在夏季,2种建筑形式的牛舍在寒冷地区均可提供较舒适的舍内热环境,舍内奶牛热应激问题不显著;3)冬季应用时舍内温度均无法满足要求。开放式牛舍应用于我国寒冷地区时无法提供适宜的舍内热环境,建议采用密闭有窗式牛舍,要求其墙体热阻值≥ 1.137 m2·K/W,屋面热阻值≥1.459 m2·K/W。  相似文献   

15.
以传统水泥地面养殖方式为对照,研究发酵床饲养方式对猪舍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床组空气相对湿度、氨气含量显著低于水泥地面组(P0.05);发酵床组和水泥地面组的环境温度、空气总悬浮物颗粒、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发酵床组空气中细菌总数显著高于水泥地面组(P0.05);从猪场排水口废水取样分析可知,发酵床组废水中氨含量、磷含量、化学需氧量(COD)和粪大肠菌群数量显著低于水泥地面组。由结果可知,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发酵床饲养模式能够改善猪舍环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探讨最小通风模式对层叠笼养肉鸭舍内环境参数的影响。选择秋季肉鸭育肥后期(32~35日龄)进行试验,通过检测鸭舍内温度、湿度、风速、NH_3质量浓度、CO_2质量浓度,构建鸭舍CFD模型,模拟并分析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连续测试4 d,舍外温度6.31~26.12℃,舍内气温15.98~24.85℃;舍外相对湿度13.74%~91.49%,舍内相对湿度28.94%~79.68%;舍内风速波动范围0.30~0.81 m/s,CO_2与NH_3质量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 462~2 798 mg/m~3、0.05~0.87 mg/m~3。模拟试验鸭舍温度场与气流场,模拟仿真值与实测值间相对误差为0.8%~1.3%,说明所建CFD模型数值模拟与试验数据间高度吻合。每层鸭笼水平剖面温度场与气流场分布模拟结果分别揭示了各层面纵向中部温度均高于两端区域,以及各层中部至风机处气流流速均大于其他区域;此外,南北两侧对称分布通风小窗进入气流形成对冲并汇聚,致使气流分布不均。该研究可为层叠笼养鸭舍结构优化设计与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清粪工艺对养猪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清粪工艺对猪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粪污水排放量和粪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以密闭式的水冲式清粪(对照组CK)、水泡粪清粪(试验Ⅰ组)、干清粪(试验Ⅱ组)和水厕式清粪(试验Ⅲ组)的4种不同清粪工艺的猪舍进行养猪试验,每个月连续5日对猪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粪污水排放量和粪污水水质指标进行监测。表明不同清粪工艺各试验组的猪舍温度和相对湿度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猪舍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平均每头猪的冲洗水量和产生污水量、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耗氧量(CODcr)和悬浮物(SS)数值最低。水厕式清粪工艺养猪技术可以降低猪舍氨气浓度、硫化氢浓度、粪污水排放量和改善粪污水水质指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新疆冬季奶牛舍的空气环境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1栋奶牛舍的空气环境状况进行了观测及分析,结果表明:在舍内0.8、2.0和4.5 m 的不同高度层中,氨气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4.0、14.8和16.1 mg/m3,各层浓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硫化氢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009 6、0.007 7和0.011 4 mg/m3,各层浓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 319、1 337和1 492 mg/m3,各层浓度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舍内NH3、H2S、CO2气体呈现一定的昼夜变化,三种气体白天的平均浓度均低于夜间.试验期间NH3、H2S日平均浓度均低于畜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此外,舍内各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舍内空气湿度和粪便含水量的变化对NH3、H2S、CO2的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而温度高低对舍内NH3与CO2气体的含量有明显的影响,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研究春秋两季奶牛舍内外气载细菌和真菌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奶牛舍环境改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3种建筑类型的奶牛舍,采用定点采样和培养计数法,对春秋两季奶牛场内采样区(舍内、运动场、净道和凉棚)以及牛场外采样区(牛场围墙上风向和下风向5和50m处)的气载细菌和真菌含量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春秋两季奶牛舍内细菌含量分别为1.16×103~1.30×104和2.71×103~4.89×103 CFU/m3,真菌含量分别为163~972和517~1 065CFU/m3;春季舍内细菌和真菌含量均表现出晚上高、上午低的变化规律,秋季上午、中午和晚上舍内细菌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秋季真菌含量则表现为上午显著低于中午和晚上的规律(P0.05);从奶牛舍内和场内净道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上,春秋两季舍内细菌含量分别是净道的1.9~5.5和1.2~2.8倍;牛场外采样区的细菌和真菌含量均未表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春秋两季大部分的场外采样区真菌含量与牛场内采样区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奶牛舍的气载微生物含量与检测时间、建筑类型密切相关,部分奶牛场外的气载微生物含量高于场内。  相似文献   

20.
氨气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畜舍内有害气体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以舍内主要有害气体氨气为主要研究指标,肉鸡为实验动物,研究氨气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选择1日龄AA鸡、科宝鸡和三黄鸡各140只,将各品种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氨气浓度水平不同),分别饲养在4个独立的、环境可控的实验舱内。4个环控仓环境除氨气浓度不同外,其余温度、湿度等生态环境条件及饲养管理方式完全相同。各仓氨气浓度通过感应器自动控制,4个环控仓氨气浓度分别为:0~21日龄时分别为0、10、25和60mg/m3,28~42日龄时分别调整为0、15、45和90mg/m3。研究表明:0~21日龄时,氨气浓度对肉鸡的日采食量和日增质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高氨组(60mg/m3)饲料转化率显著降低(p0.05);28~42日龄时,高氨组(90mg/m3)的日增质量、日采食量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8.20%、7.60%和4.30%。以万只规模鸡场计算,约造成毛重收益损失2万元(以毛重价格7.6元/kg计算)。实验表明,肉鸡在0~21日龄舍内氨气浓度应不超过10mg/m3,在28~42日龄时应不超过15mg/m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