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10年6-8月,利用样方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陕西黄河湿地32处池鹭觅食地和320个对照样方进行了研究.调查了植被密度、植被高度等9个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 - Whitney U - test检验表明,植被密度、干扰度、苇丛高度、土壤干湿程度4个因子在池鹭觅食生境与对照样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植被盖度、苇丛密度2个因子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植被高度、水深和至明水面距离则无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因子、干扰因子、水因子在池鹭觅食地选择中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逸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42-17343
2010年6~8月,利用样方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陕西黄河湿地30处苍鹭觅食生境和300个对照样方进行了研究,以及调查了植被密度、植被高度等10个参数。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 U-test检验表明植被密度、干扰度、苇丛高度、土壤干湿程度等4个因子在苍鹭觅食生境与对照样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植被盖度、苇丛密度2个因子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植被高度、水深和至明水面距离则无显著差异。主要成分分析表明植被因子、干扰因子、水因子在苍鹭觅食地选择中均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吴选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24-8626
[目的]研究蓝马鸡繁殖期的夜栖地特征以及影响夜栖地选择的因素。[方法]在蓝马鸡的繁殖季节,在甘肃省尕海—则岔自然保护区选择32个蓝马鸡夜栖地样方和45个对照样方,调查并测量各个样方中的地形、植被、距离等15个参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以及差异显著性分析,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影响蓝马鸡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经卡方检验,坡向和坡位对蓝马鸡夜栖地的选择影响很大;夜栖地样区的乔木胸径、高度和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样区,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草本盖度和草本高度显著低于对照样区;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灌木高度、距小路距离、苔藓盖度和草本高度是影响蓝马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结论]蓝马鸡偏向选择阳坡和高坡位,以及具有较大灌木高度和盖度的针叶林为夜栖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5.
2011年和2012年的6-8月,考察了分布于巴音布鲁克自然保护区的大天鹅(Cygnus cygnus)种群,分析了大天鹅巢址选择特征和育雏期生境选择特征。在野外共记录到了26个大天鹅巢址。与对照样方比较发现,植被高度、水深、所在水域面积、距干扰源距离和安全等级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植被高度、水深和安全等级是影响大天鹅巢址选择的最主要的3种生境因子。采用样线法对育雏期大天鹅的生境选择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天鹅对沼泽湿地表现出正选择性,对草地表现出负选择性。样方法调查中,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比较发现,9种生境因子均存在显著差异,逻辑斯蒂回归分析表明,距干扰源距离和安全等级是影响大天鹅育雏期生境选择的最重要的两种因子。这样的选择机制有利于大天鹅更好的躲避敌害,顺利完成孵化和育雏工作。  相似文献   

6.
2008年2~5月,通过对南昌前湖地区的乔木、灌木、草地以及农田生境下的麻雀栖息地的调查与研究,共分析了57个觅食地样方和70个休息地样方。结果表明,对麻雀觅食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盖度和草本均高;对其草地生境休息地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距建筑物距离、草本均高和距水源地距离;而树木盖度对其乔木和灌木生境休息地选择最为关键。总体上,麻雀喜欢在距建筑物较近且植被不太茂密的地方觅食。总之,人类活动是麻雀栖息地选择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麻雀选择到人类活动区域来觅食和休息,但是过于频繁的人类活动也会干扰到它们的觅食和休息行为。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拉市海越冬灰雁(Anser anser)生境选择的机制,于2013年12月~2014年2月调查了云南丽江拉市海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灰雁在农地、草地、灌丛、休耕地、沼泽泥滩地、浅水区和水中央深水区等7种基本生境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越冬灰雁对不同生境有明显的偏好性,在43个调查样方当中,31个为浅水生境,9个为沼泽生境,3个为草地生境;而对调查样方和对照样方的13个生境因子差异性分析中发现,主要制约灰雁生境选择的因子是干扰频率、距干扰的距离(P〈0.01)以及水清澈度、植被盖度(P〈0.05),人为干扰是影响拉市海越冬灰雁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9年11月-2010年2月和2010年11月,在官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勺鸡冬季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共测量65个利用样方和等量对照样方的17种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勺鸡冬季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在林型、海拔、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水源距离8种生态因子上差异极显著(P<0.01),在...  相似文献   

9.
洪河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秋季觅食生境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5年10月2日至10月21日采用生境因子测定法对洪河自然保护区秋季丹顶鹤的觅食地样方生境因子(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盖度、水深、水流、人为干扰等)进行了测定.对野外调查数据采用标准差分析以及平均值比较等数学方法处理,结论如下:丹顶鹤喜好在植被高度60~120cm,植被盖度低于75%,植被密度在600棵/m2,距人类活动场所的距离大于500m左右的生境中觅食.  相似文献   

10.
2010年78月,在重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设点对红腹锦鸡沙浴地进行研究,共测定了7条样线上的64个对照样方和45个沙浴地利用样方.结果表明:红腹锦鸡夏季沙浴选择大于20。的阳坡和半阳坡、上坡位、山嵴和山坡面.对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比较表明,海拔、乔木盖度、乔木高度、乔木直径、灌丛盖度、灌丛高度、灌丛数量、草本高度、草本盖度、隐蔽级、林缘距离和干扰源距离等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逐步判别分析表明,草本高度、隐蔽级、林缘距离、灌丛密度、乔木直径和灌丛高度具有重要作用,由这6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在对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进行区分时,正确判别率可以达到90.8%,说明了红腹锦鸡沙浴地选择与隐蔽条件和地点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11.
双台河口保护区是世界濒危鸟类丹顶鹤大陆种群西线群体不同生活史阶段的重要栖息地。2008-2010年3-4月,采用定点观察法、二维坐标法、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保护区内春迁期丹顶鹤觅食栖息地的多尺度选择进行了监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春迁期,该保护区丹顶鹤觅食栖息地选择包括2个尺度3个选择,即大生境尺度内觅食生境类型选择和小生境尺度内觅食区选择、觅食微生境选择;(2)觅食生境类型偏好选择芦苇沼泽(90.00%),也偶选玉米地、泥滩、草甸等生境;(3)觅食区选择通过宏生境因子和干扰因子来判定,宏生境因子包括明水面、堤坝和火烧地,距离均在30m以内;干扰因子包括居民区和油田等强干扰因子和道路等弱干扰因子,均采取远离的方式进行回避,居民区保持在1km以上,油田保持在2km以上,道路保持在300-500m;(4)觅食微生境选择通过微生境因子来判定,包括植被高度、植被密度、植被直径等,选择盖度小(<5%)且植被高度小于喙长的区域觅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原麝冬季栖息地的选择策略进行研究,为原麝栖息地保护及其种群恢复提供依据。【方法】2011-11-2012-01,采用机械布点随机设置样线法,调查黄泥河自然保护区内63个原麝利用样方和109个对照样方,首先运用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石砬子等4个名词型变量;然后运用单样本Kolmogorov-Smimov检验方法及非参数检验中的2个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分析海拔、坡度、隐蔽级、郁闭度、灌丛盖度、食物丰富度、距人为干扰距离、雪深、倒木等9个数量型变量,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分析了13个因子在原麝冬季栖息地选择中的影响。【结果】Bailey’s置信区间法分析表明,原麝冬季喜欢栖息在有石砬子的阳坡中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活动;9个数量型变量的原始数据不遵从正态分布(P0.05),进一步分析表明,除距人为干扰距离外的其他8个数量型因子在利用样方和对照样方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合置信区间分析结果认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食物丰富的栖息地活动;对这13类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与上述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原麝冬季喜欢在相对海拔、隐蔽级、郁闭度都较高,食物丰富、灌丛盖度较高、坡度陡、雪浅且有倒木和石砬子的阳坡中上坡位的针阔混交林中栖息。  相似文献   

13.
2006年2—4月,对分布于内蒙古扎赉特旗图牧吉周围的大鸨(Great bustard)的生境选择特征进行了分析。随机跟踪正在取食的大鸨或者根据取食痕迹,确定大鸨选择的生境位置,生境因子选取:海拔高度、生境长度、生境宽度、生境面积、生境类型、坡位、坡向、坡度、距最近草丛的距离、距最近林区距离、距最近水源距离、距最近道路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植被高度、植被类型。利用系统取样的样线法调查整个研究区域环境变量的特征。共获得95个样方,样方中有大鸨出现的定义为活动地40个,赋值为1;反之为非活动地55个,赋值为0。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建立大鸨冬春季取食生境选择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取食生境中大鸨对黄豆地有着很强的偏好性,取食农田的面积要能满足对开阔度的需求,同时取食生境有一定的坡度,有利于遇到险情时迅速起飞。在综合比较各种模型的基础上,确定以三次曲线作为夜栖地模型。大鸨对夜栖地的选择,主要是要求其有适合的草高。  相似文献   

14.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相似文献   

15.
2013月12月至2014年2月,对拉市海越冬斑头雁觅食生境选择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区7种典型生境类型中,斑头雁偏好选择草地、沼泽泥滩地以及浅水区3种生境。通过对不同生境特征选择的分析,发现斑头雁偏好选择干扰频率低、距离干扰远、远离道路及人类建筑物的生境。  相似文献   

16.
2006年5-6月,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线样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育雏期取食地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设74个样方,其中利用样方20_个,共遇见20个不同的家族群,平均大小为(10.44±2.60)只,其中成鸡(1.95±0.69)只和幼鸡(8.45±2.28)只.褐马鸡家族群偏向于阔叶林,避免针叶林;偏向于半阴半阳坡,避免阳坡和阴坡;偏向于下坡位和中坡位,避免上坡位;偏向于沟底,避免山脊和山坡;对坡度的利用没有选择性.对褐马鸡育雏期取食地利用样方和非利用样方进行比较,发现育雏期取食地具有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近,乔木层盖度和种类大、灌丛和草本密度小,灌木层和草本植物盖度小,落叶厚和裸地比例大的特征.对生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前6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4.63%,可以较好地反映其家族群觅食地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家族群取食地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成鸡应急因子、小鸡应急因子、食物丰富度因子、隐蔽因子和逃跑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影响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在2020年和2021年2个繁殖期内,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原鸡海南亚种的巢进行搜寻并记录GPS点位。繁殖结束后,利用样方法对其巢址特征进行记录分析。共发现12巢原鸡巢,其中,有4巢孵化成功,8巢雌鸟弃巢,繁殖成功率为33.3%;对原鸡巢设置10 m×10 m的大样方与巢中心1 m×1 m的小样方进行测量记录,并设置对照样方进行分析比较。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样方参数和对照样方参数,结果显示,灌木盖度平均值、灌木盖度2(>3~6 m)、裸地比例、落叶层厚度和离道路距离5个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灌木盖度平均值最大,其次为裸地比例;说明原鸡海南亚种巢址选择具有特异性和非随机性,其更倾向于在道路附近开阔位置、枝叶比较密集的草本或灌木下营巢。其中,巢隐蔽度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人为干扰与边缘效应也影响原鸡的巢址选择。  相似文献   

18.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3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繁殖早期取食地和卧息地选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褐马鸡选择取食地具有以下特征: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离道路较近,沟底,乔木和灌丛种类数量较少,乔木、草本、灌丛的盖度及草本高度较小,可视度较大;选择卧息地具有坡度较小,半阳坡,离道路较远,乔木盖度较大,灌丛数量和高度较小,草本高度较小和可视度小的特征.逐步判别分析表明,地理性、乔木数量、灌丛种类和数量及草本盖度等5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5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08%,可以较好地将取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坡度、坡向、道路距离和乔木盖度等4个因子判别能力最强,由这4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75.64%,可以较好地将卧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黑琴鸡越冬初期的生境选择策略,2006—2009年的10月中旬,利用样方法、因子测定法、卡方检验等方法对内蒙古红花尔基樟子松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琴鸡越冬初期的生境选择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越冬初期,黑琴鸡觅食、栖息的生境具有以下特征:对草地—樟子松林和较开阔的草地选择性较高(75.4%),海拔较低(多为700~800 m),坡度在20°以下的中下坡位,而距离村镇的距离比较远,多在8~12 km,距公路的距离多大于2 km,而距林缘的距离则多选择在40 m以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