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研究水稻减肥条件下配施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选用"秋优金丰"为供试品种,开展了一季大田试验,共设4组12个肥料运筹处理,分别为常规施肥处理、减肥20%处理、缺氮减肥20%处理、减肥20%+有机肥梯度配施、缺氮减肥20%+有机肥梯度配施.结果表明,当减肥20%有机肥施用量达11250 kg/hm2时,产量相比减肥20%的条件下提高了9%(P<0.01),氮肥利用率与农学效率分别达42.36%、8.10 kg/kg.有机肥施用量达15000 kg/hm2时,产量仅比有机肥11250 kg/hm2时提高了0.92%(P>0.05),氮素利用效率与农学效率也降低了14.73%(P<0.05)、3.5%(P>0.05).因此,综合考虑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建议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减肥20%,有机肥施用量为112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冬小麦氮肥合理的减量比例,试验设缺素区、配方肥及减氮区、常规施肥区处理7个,分析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植株氮素积累量、养分利用率变化。结果表明:常规施肥区的高氮施肥水平并不有利于冬小麦氮素向穗部分配及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配方肥减氮15%时,与配方肥区、常规施肥区两年相比千粒重、有效穗数均无显著差异,但千粒重、有效穗数均值达到最高;减氮区籽粒、植株氮素积累量整体随施氮量减少而下降,植株氮肥吸收利用率、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表现为随施氮量减少而先增再减后下降趋势。在当前肥力水平下,配方肥减氮15%,施氮量11.05 kg/667 m2的产量最高,与配方肥区、常规施肥区产量差异均呈不显著,植株、籽粒氮肥吸收利用率达到最优。本试验为指导冬小麦区域氮肥减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棉粕腐殖酸和PPMn型高分子材料与复合肥配施对棉田的土壤氮与植株氮的影响效应。【方法】本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CK(不施肥)处理、S(常规复合肥)处理、P(PPMn型高分子材料+复合肥)处理、H(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处理和P+H(PPMn型高分子材料+棉粕腐植酸+复合肥)处理。针对不同处理对棉田3个土层的速效氮含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全氮积累量进行了分析。【结果】PPMn型高分子材料能够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减少土壤养分迁移、有效控制肥料的养分释放速率、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棉花产量;棉粕腐殖酸能够有效的促进棉花植株生长、刺激植株对氮的吸收、提氮高肥利用率和棉花产量;2种材料与复合肥配施促进棉花生长、刺激棉花对养分的吸收,改善肥料的养分释放速率,降低养分淋洗,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PPMn型高分子材料与棉粕,腐植酸分别使氮的农学利用效率提高了19.4%和27.8%。【结论】2种材料与复合肥配施均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棉花对氮的吸收利用从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潜江市平原河网区水稻的养分利用效率。[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习惯施肥和配方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肥料投入、养分表观协同利用率、肥料农学效率、水稻籽粒和茎叶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氮、磷、钾3者配施时肥料的表观利用率最高;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处理能提高肥料的农学效率、肥料养分利用率,并能促进氮的吸收,可增产3.45%,增收944.2元/hm~2。[结论]该研究为优化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施区;氮磷(NP)配施水稻增产38%,有机肥及增量无机肥(MNPK')配施水稻增产32.3%,氮磷钾(NPK)配施水稻增产27%;同时肥料合理配施可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总量,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迁移。在所有处理中,均是MNPK区的养分吸收量最高,MNPK配施区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为126.66 kg·hm-2,吸磷量为26.91 kg·hm-2,吸钾量为45.59 kg·hm-2;MNPK’配施水稻吸氮总量为184.51 kg·hm-2,吸磷总量为33.57 kg·hm-2,吸钾总量为198.40 kg·hm-2。所有处理的氮、磷和钾收获指数均较对照(CK)有所降低;氮、磷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M单施最高,分别为43.85%和36.64%;钾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则以NPK配施最高,为54.52%,从肥料的输入来看,所有施氮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施磷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新型氮肥对广东地区水稻减肥、增效、养分吸收利用的效果差异.[方法]以广东水稻土、粤香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以不施肥和常规施肥(单施尿素)为对照,研究氮肥增效剂(含脲酶抑制剂)及其减氮、多功能氮肥(硫包衣尿素)及其减氮、五粮旺(内含脲醛缓释氮)及其减氮对水稻产量、氮磷钾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常规尿素相比,施用五粮旺(内含脲醛缓释氮)及其减氮处理的实产显著增加了35.9%、27.9%,五粮旺处理的氮、磷、钾肥吸收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9.9%、110.0%、35.1%,五粮旺减氮处理的氮、磷、钾肥吸收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6.0%、70.0%、23.3%,达到了减肥、增效、增产的目的;增效氮肥(含脲酶抑制剂)、多功能氮肥(硫包衣尿素)处理及其减氮处理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产生的效果与常规尿素处理的效果相类似.[结论]不同新型氮肥按照减肥增收效果表现为五粮旺=五粮旺减氮20%>增效氮肥≈常规尿素>多功能氮肥减氮20%≈多功能氮肥≈增效氮肥减氮20%.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化肥高效施用和零增长目标,采用稻麦轮作两季作物大田试验,探讨不同减量施肥模式对轮作体系周年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设置不施肥(CK)、常规化肥(CF)以及等养分条件下有机肥与化肥配施(LF1)、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20%化肥N增施氮肥增效剂(LF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20%化肥P增施磷素活化剂(LF3)以及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20%化肥N+减20%化肥P增施氮肥增效剂+磷素活化剂(LF4),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化肥(CF)相比,LF2处理的稻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了7.6%,LF4处理的稻麦周年产量显著降低了6.2%,LF1和LF3处理对稻麦周年产量影响不显著;LF2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周年氮、磷、钾素的偏生产力以及氮、磷素的吸收效率,LF4处理显著提高了周年氮、磷素的偏生产力和氮素的吸收效率同时也显著减低了钾素的偏生产力,LF1处理仅显著提高了周年氮素的利用效率,而LF3处理对周年氮、磷、钾素的养分利用效率各指标均无显著影响。综合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基础上减少20%化肥N增施氮肥增效剂(LF2)模式有利于协调作物养分吸收和提高产量,可作为长江中下游相似生态区域稻麦轮作种植减肥增效的优选模式。  相似文献   

8.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8,自引:7,他引:101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湖南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稻田上进行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氮肥为尿素)及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NPKM,化肥有机肥氮各占一半)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12.2 t&#8226;ha-1&#8226;a-1)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的产量(7.3 t&#8226;ha-1&#8226;a-1)增加68%;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中后期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提高单位面积总穗数和穗粒数。化肥有机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3%,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提高了18.5%,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结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南方水稻田简单易行的环境保护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旨在探究绿肥配施生物炭基肥对水稻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秸秆、绿肥资源利用和氮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FN)、减施20%氮肥-绿肥还田处理(MV)、生物炭基肥处理(BF)、绿肥还田配施生物炭基肥处理(BMV),分析水稻各生育期的土壤及植株样品。结果表明,与常规施氮处理相比,减氮20%后,MV、BF处理可以有效提升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使水稻保持稳产;BMV处理提高了水稻在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有效改善了其产量构成;BMV处理的水稻氮素积累量分别比FN、MV、BF处理提高了34.0%、15.0%、12.0%,同时与FN处理相比,可以使穗部氮素积累量提高16.97%;BMV处理显著增加了植株的氮素积累量,使得氮素分配偏向生殖器官,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升。同时,BMV处理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氮素表观利用率。BMV处理能够有效调控土壤氮素含量,提升土壤养分的有效性,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有利于有效穗数的形成及千粒质量的增加,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研究结果可为水稻减氮及高效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鲜食糯玉米苏玉糯11号为材料,设6种施肥处理[不施肥(T0)、常规施肥(T1)、缓释肥(T2)、有机肥(T3)、有机肥50%氮替代+缓释肥(T4)和有机肥50%氮替代+常规肥(T5)],研究肥料施用方式对玉米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籽粒组分和籽粒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4、T5处理鲜果穗产量分别提高6.8%和3.9%,鲜籽粒产量分别提高8.5%和5.3%,同时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加。与其他施肥处理相比,T4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及利用率最高。施肥可显著提高玉米籽粒组分含量,其中T4和T5处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最高。与T0处理相比,施肥显著提高糊化黏度特征值,降低回生热焓值和回生值,其中T4处理影响最大。综上,有机肥与缓释肥配施更有利于生物量及养分积累、籽粒中碳水化合物合成及籽粒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