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紫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级洞巢鸟类在繁殖期对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于2019年,在云南紫溪山安放了42个人工巢箱。通过调查人工巢箱的利用情况,发现42个巢箱共有16个巢箱分别被栗臀?(Sitta nagaensis)、大山雀(Parus cinereus)、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利用,其中栗臀?利用4个,大山雀利用4个,绿背山雀利用8个。大山雀和绿背山雀以B号巢箱和C号巢箱为选择对象,而栗臀?以A号巢箱和B号巢箱为选择对象。 同时,绿背山雀利用的两个巢箱出现了二次利用现象。本研究对扩大紫溪山次级洞巢类益鸟种群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4种次级洞巢鸟巢资源竞争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山雀(Parus major)各巢洞因子的生态位最宽、优势度最大,其后依次为普通币鸟(Sitta europaea)、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以及沼泽山雀(Parus palustris)。4种次级洞巢鸟的优势度与巢洞因子的生态位宽度显著相关,说明其对巢资源的竞争可能影响次级洞巢鸟在群落中的繁殖优势度。  相似文献   

3.
对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内的4种次级洞巢鸟巢资源竞争与其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山雀( Parus major)各巢洞因子的生态位最宽、优势度最大,其后依次为普通币鸟( Sitta europaea)、白眉姬鹟( Ficedula zanthopygia)以及沼泽山雀( Parus palustris)。4种次级洞巢鸟的优势度与巢洞因子的生态位宽度显著相关,说明其对巢资源的竞争可能影响次级洞巢鸟在群落中的繁殖优势度。  相似文献   

4.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招引鸟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近年来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巢箱对鸟类的招引情况。[方法]利用2008年在保护区内悬挂的100个人工巢箱,分析2008~2013年间鸟类对人工巢箱的利用规律。[结果]董寨保护区招引的鸟类主要为红角鸮(Otus sunia)、麻雀(Passer rutilans)、大山雀(Parus major)、山麻雀(Passer rutilans)和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2008~2013年每年鸟类对巢箱的利用率为17%~34%,且有重复利用旧巢的习性。此外,鸟类对巢箱的利用率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保护区内植被逐年恢复,可供利用的自然巢址逐年增加有关。巢箱的位置对巢箱的招引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以山坡下林缘的巢箱招引效果较好。[结论]在今后的人工巢箱悬挂中,应该优先选择在森林下部的边缘进行悬挂,以起到更好的招引效果。  相似文献   

5.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校园内人工巢箱招引鸟类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12月至2008年8月,在昆明西南林学院校园内开展人工巢箱招引鸟类工作,希望籍此了解某些园林中的次级洞巢乌选择巢箱的条件。校园内挂2种类型的巢箱共72个,有树麻雀和鹊鸲2种鸟利用巢箱29个,利用率达40.28%。分析显示,巢箱利用与否和巢口朝向、巢高、巢箱所在分枝等级及隐蔽度没有明显关系,而巢箱类型是影响2种乌成功利用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2004—2006年,利用人工巢箱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中对大山雀(Parus major)的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山雀对人工巢箱的利用率逐年减少,年份间差异显著(P〈0.05)。营巢成功率为74.3%,营巢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人为破坏和天敌占用。大山雀的窝卵数为6—14枚,平均10.2枚,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卵质量平均为(1.47±0.12)g,卵大小平均为16.5min×12.9min。孵化期平均为(13.8±1.4)d,平均出雏率为(88.4±1.3)%,育雏期平均为(17.3±0.9)d,平均出飞率为(78.1±2.0)%。大山雀窝卵数与孵化期、出雏率、育雏期和出飞率显著正相关.大山雀繁殖成功率逐年增加,不同年份间繁殖成功率差异极显著(P〈0.01),窝卵数与繁殖成功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秦岭南坡凤县、太白、留坝,洋县、略阳、佛坪、城固县境内21样方118条样线雀形目鸟类调查,观察到雀形目鸟类13科28种。记录数量少于10只的鸟类有7种,占观察记录鸟类数的25.00%;大于10只小于100只的鸟类有6种,占观察记录鸟类总数的21.43%;大于100只的鸟类有15种,占观察记录鸟类总数的53.57%。黄腹山雀、绿背山雀、红头长尾山雀和紫啸鸫观测到的数量最少,各为1只,而且各种仅出现在1个样方和1条样线中。大山雀、麻雀和喜鹊观察到数量最多,分别为657、621和568只。出现在样线最多的为喜鹊(78条)、大山雀(59条)和绿鹦嘴鹎(58)。平均密度最小的包括黄腹山雀(2.222 2)、紫啸鸫(2.222 2)和绿背山雀(3.268),均仅出现1条样线。平均密度最大的包括山麻雀(50.101 0±13.987 0)、棕头鸦雀(48.074 9±16.927 0)、金腰燕(45.432 5±39.364 9)和沼泽山雀(40.791 1±15.318 0),但这些数量并非最多。  相似文献   

9.
1987~1988年,在浙江江山西山马尾松林悬挂人工毡纸巢箱招引大山雀,招引率为33.9%~36.3%。1987和1988两年大山雀繁殖种群密度分别为0.26巢/hm~2和0.38巢/hm~2。3月中旬开始营巢,巢区半径约24m。产卵期5d。平均窝卵量5.5枚(3~8枚)。孵卵期15d,每天孵卵占全天活动时间的63.1%,凉卵占31.9%,出雏率为88.5%,育雏期16.4d,育雏频次及食量分别为29.25次/d·雏和0.127ml/雏·h。繁殖率为4.87只/对。成鸟食物中昆虫占92.25%,其中马尾松毛虫占55.23%。雏鸟食物全为昆虫。育雏期间对越冬马尾松毛虫幼虫的消费量为1784.92条/hm~2,控制越冬后马尾松毛虫密度为0.85条/株。  相似文献   

10.
分别于2007年4—7月和2011年4—6月,在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怒江河谷,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栗喉蜂虎巢位选择、营巢行为进行观察,并对巢洞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研究地栗喉蜂虎皆行集群营巢,先迁入营巢地的栗喉蜂虎选择占据营巢断崖坡面的中央位置;挖掘巢洞始于2011年4月24日,新巢洞营巢期为(16.0±4.0)d;66.7%的巢洞有帮助鸟协助营巢,种群越大的营巢地,帮助比例越高,帮助鸟的存在可大幅提高挖掘进度;在用巢洞均为隧道型直洞,走向与营巢断崖坡面垂直,巢洞末端具椭圆形巢室,巢洞入口口径为(7.4±1.3)cm(n=124),平均深度为(84.3±15.6)cm(n=124);巢洞内外温度差异较大,但巢室内温度稳定,鲜有巢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