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16S rDNA基因为分子标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凭借低成本、高通量、流程自动化的优势为研究转基因作物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归纳介绍了基于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评价转基因作物对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总结了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展望其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土壤微生物传统培养方法和Biolog微平板分析碳素利用法、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法)等微生物群落生理代谢研究方法,以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末端限制性长度多态性(T-RFLP)、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宏基因组等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具有特定功能的纯培养微生物是微生物应用研究的基础,而提高环境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是筛选纯培养微生物的关键。本研究以常规微生物分离培养基营养浓度为基础,对贫营养、富营养培养基在低温条件下(8℃)获得的培养物进行比较分析,了解培养基营养浓度对低温土壤微生物分离培养的影响,以期为特殊培养基的设计及多培养基组合提高土壤低温微生物的可培养性提供思路和依据。结果表明在低温培养条件下,稀释培养基营养成分可以提高耐低温可培养性微生物种类,但会降低耐低温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通过比较低温条件下实验室分离培养方法和16 s RNA高通量测序法对常年低温环境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通用常规方法无法分离和培养出土壤中的绝大部分微生物,且通过常规方法分离培养出来的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土壤环境的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4.
分子特征是筛选和鉴别转化体重要依据,也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必须提供的内容。DNA测序技术的发展为精准解析转基因植物的分子特征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综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在转基因植物分子特征中的应用及欧盟和加拿大对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中所提供测序数据的要求,并提出了我国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中采纳测序数据时的建议,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我国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生物炭对小麦根际和根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开展盆栽培养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物炭对小麦根内、根际和空白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根内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显著(P<0.05)低于根际和空白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即植物根系能够过滤和筛选部分微生物在其根内定殖生长,其中,变形菌门(Pro...  相似文献   

6.
  目的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根瘤中拥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探究根瘤内生菌微生物多样性,比较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方法的优劣。  方法  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沙棘根瘤内生菌相对丰度和多样性差异,并对根瘤内生菌进行分离纯培养,以完成内生菌株库初步构建。  结果  ①传统分离方法得到纯培养菌株96株,共4门8纲8目13科19属。在门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②高通量测序分析6组样品(M1~M6)中共有14门34纲89目148科314属。在门分类水平上,相对丰度较高的主要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两者相对丰度之和为87.50%~97.10%。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为20.12%~74.81%,平均相对丰度为51.49%。③高通量测序与纯培养方法的结果有明显差异,在科和属的分类单元上差异较大。  结论  2种方法都体现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但纯培养方法仅能够分离到部分内生菌,难以评估物种组成及相对丰度。高通量测序分析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多样性信息,且为优化纯培养条件而分离特定物种奠定基础。图3表3参41  相似文献   

7.
通过高通量测序法对奶牛乳房炎进行检测,能够对引起乳房炎的病原菌源头进行追溯。本文阐述了高通量测序技术及运用此种技术检测奶牛乳房炎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检测所需的全部材料与具体流程,根据微生物群落样本测序及多样性指数实验结果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奶牛患乳房炎后,乳房内外的微生物构成会发生变化,内、外源病原菌均有可能引发乳房炎。  相似文献   

8.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测序成本不断降低,高通量测序近几年在现代农业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充分应用,为新品种选育和品质改良带来了新的科研方法和解决方案,加快了新品种的育种进程。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对农作物和栽培品种进行全基因组从头测序和深度重测序、遗传差异分析、分子标记开发、遗传连锁分析、表观遗传分析和转录组分析等。本文系统阐述了近几年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农业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展示高通量测序在现代农业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因组测序技术从第1代Sanger测序经第2代高通量测序已发展到第3代单分子测序,第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是当前基因组测序中最主要的分析技术。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全基因组de novo测序、全基因组重测序、简化基因组测序、宏基因组测序分析和表观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原理、步骤及现状进行综述,以为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应用提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技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土壤污染类型(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放射性污染)及微生物修复技术;综述了微生物修复技术(投菌法、生物通风法、生物培养法、堆制处理法、预制床法、生物反应器法)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分析了微生物土壤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动物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基因组学研究是进行动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以及分子育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为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飞跃。文章对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动物基因组从头测序、重测序、简化基因组测序等基因组学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相关的生物信息分析内容,并对不同分析工具及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讨论了当前高通量测序技术存在的问题,对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输出量和高分辨率的特征,可一次对几十万条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测序,并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此外,高通量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促进了相应的算法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文章对第二代、第三代主流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种类、技术原理及其在园艺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需注意的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输出量和高分辨率的特征,可一次对几十万条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测序,并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此外,高通量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促进了相应的算法和软件的不断更新.文章对第二代、第三代主流高通量测序平台的种类、技术原理及其在园艺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现况进行了综述,并对高通量测序技术应用需注意的问题及其未来的研究动向进行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人类食物和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随着第二代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录组组测序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生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转录组研究能够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和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理。该文主要简述了转录组测序主要方法及其在大豆研究中的应用,为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土壤反硝化的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反硝化作用是在微生物参与下的土壤氮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反硝化作用强弱直接影响着氮素的利用。反硝化微生物是一大生理类群,广泛分布于细菌、真菌和古菌中,经典的16S rRNA方法不适合反硝化细菌的生态学研究。利用功能基因,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反硝化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介绍了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反转录PCR以及最近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功能单细胞分离技术在反硝化生态研究中的应用,并综述了土壤反硝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影响因素,对反硝化未来的研究技  相似文献   

16.
凌云  王辉  魏华  顾佳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44-6246
分析了PCR-DGGE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研究应用现状。随着分子技术的不断发展,PCR-DGGE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对水产品的肠道微生物研究和养殖环境微生物的分析中,同时也有应用于水产品的食谱分析和水产品的保存条件分析等方面。总体来说,DGGE技术因其自身的优势已经可以很好地替代传统微生物培养法,对养殖相关的多种样品中的原生生物、原生动物进行群落结构的分析,并将在今后得到更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进一步研究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情况,以期筛选出其根际土壤中的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方法】通过对种植了菌草“绿洲一号”和未种植菌草“绿洲一号”的盐碱地分别进行土壤取样,运用16sDNA高通量测序对其进行微生物种群测序,明确两者之间的微生物种群差异,从而筛选出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的优势菌株,对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群进行分离培养及菌落PCR鉴定。【结果】实验地段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群丰度要远远高于空白地段,同时实验地段中的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组成相较于空白地段也具有明显变化,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为酸杆菌和鞘氨醇单胞菌。对其进行分离培养之后,菌落PCR鉴定表明优势菌株被成功分离培养。【结论】本文通过对菌草“绿洲一号”根际土壤中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优势菌株进行筛选培养,为利用菌草“绿洲一号”改良盐碱土壤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的开发用于分析由此产生的大量基因信息。综述了生物信息学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以及相关软件和数据库在α、β-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盐碱环境中,极端耐盐植物盐穗木的根际土壤及叶片内生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为利用根际促生细菌制作生物菌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16S rDNA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分析盐穗木根际土壤与叶片内生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在门水平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茶窖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建立普洱茶茶窖微生物库,明确普洱生茶由于不同的存放环境而造成的茶品质差异的原因,采用平板涂布分离技术和测序技术,对从茶窖环境中分离的微生物和茶叶内生菌进行了培养和分子鉴定,并通过感官测评和成分检测对茶品质进行了判定.结果显示,在茶窖环境中经分离纯化共得到157株细菌、119株真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