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膜分离技术和蛋白质电泳技术研究了ALF 1 真菌( Neurospora sp.) 的抗酸铝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铝对ALF 1 真菌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在含铝培养基中接种ALF 1 真菌后, 培养基pH 上升, 活性铝含量下降。ALF 1 真菌降低培养基酸度和活性铝含量的效果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含量增加而提高。ALF 1 真菌主要通过对培养基铝离子的吸附、吸收及其分泌物对铝离子的沉淀作用而起到降低酸度和活性铝作用的。蛋白质电泳结果表明, ALF 1 真菌的抗酸铝能力并非铝诱导而获得的, 而是遗传固有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茶树根际ALF- 1 真菌( Neurosporasp .) 对酸性土壤pH 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ALF- 1 真菌的生长与土壤有机营养密切相关, 其生长速率随土壤有机营养含量的增加而加快。接种ALF- 1 真菌后, 在有机质含量不高的未垦酸性土壤中, 没有明显的降低土壤铝和升高pH 的效果, 只有在添加有机营养物的情况下, 才表现出显著的降低土壤活性铝和提高土壤pH 的效果。文中就铝浓度和有机质对ALF- 1 真菌的影响、有机质降低土壤酸度的作用以及该菌与有机肥结合施用改良酸性土壤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茶树根际土壤抗酸铝微生物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梁月荣 《茶叶科学》1999,19(2):110-114
将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提取液接种到含铝5 ~20 mmol/L的培养基上培养并分离获得抗酸铝真菌ALF 1 。该真菌具有抗酸铝能力, 能在含铝20 mmol/L的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并降低培养基铝浓度且使苏木精褪色。经鉴定, ALF 1 真菌为链孢霉属的1 种( Neurosporasp.) 。  相似文献   

4.
浙江低丘红壤大豆含铝状况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浙江省低丘红壤上生长的大豆籽实含铝量及其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低丘红壤上的大豆含铝量为38-278mgkg-1,变化较大,平均约为102.11mgkg-1,明显高于生长在其它土壤上的大豆含铝量。大豆含铝量与土壤中的活性铝数量、酸度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小麦相比,大豆有较强的集铝能力。  相似文献   

5.
浙江低天红壤大豆含铝状况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明奎 《大豆科学》1995,14(4):299-302
本文对激光省低丘红壤上生长的大豆籽实含铝量及其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在低丘红壤上的大豆含铝量为38-278mgkg^-1,变化较大,平均约为102.11mgkg^-1,明显高于生长在其它土壤上的大豆含铝量。大豆含铝量与土壤中的活性铝数量、酸度等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与小麦相比,大豆有较强的集铝能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浸渗法制备萝卜种子抗真菌蛋白白Rs-AFPs粗提液进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在萝卜种子发育过程中,Rs-AFPs是在一定时期开始合成并逐步积累的,因此充分成熟的萝卜种子Rs-AFPs粗提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Rs-AFPs的耐酸性,。耐碱性,热稳定性及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4和10时,Rs-AFPs能保持90%的活性,在80℃水浴60min其活性仍为100%,在100℃水浴3  相似文献   

7.
6-BA对低温下水稻幼苗细胞膜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低温胁迫(3℃,48h)前后用6-苄基腺嘌呤(6-BA)(44μmol/L)处理水稻幼苗,可增强水稻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也提高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和叶绿素含量,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无明显变化。在黑暗中处理效果优于在光照条件下的处理。亚细胞组分测定表明,SOD活性对低温敏感的顺序是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溶质,6-BA对低温下叶绿体的保护作用最明显。外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Vc)(1mmol/L)、苯甲酸钠(SB)(5mmol/L)和二苯胺(DPA)(5mmol/L)与6-BA配合,比单独施用对膜系统保护作用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耐酸铝细菌的分离及其特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西茂毅 《茶叶》1995,21(4):26-29
筛选分离了酸性土壤中耐高浓度H^+和铝的微生物,从酸性茶园土壤中分离得到一种能在低PH和高铝浓度下生长的新微生物。这种微生物被定名为ST-3991菌株,是一种杆菌属的细菌,它能够妨耐PH3。5的酸度和高达2000ppm的铝浓度,该生长受到铝离子浓度的影响,当这各细菌在PH3.3含铝100ppm的深体培养基中培养时,随着培养的延长,介质PH迅速升高,培养10天后,PH上升至4.4。据此认为这种细菌有  相似文献   

9.
红壤茶园土壤活性铝与酸度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洵 《福建茶叶》1991,(1):25-27
茶树是喜酸、聚铝性作物,对土壤酸度和活性铝含量反应十分敏感。红壤作为茶叶生产的重要土壤资源,尤其成土过程中由于脱硅富铝化作用呈酸性反应。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茶园土壤酸化严重,铝进一步富集,在不同程度上已影响茶树生长和产质的提高。研究红壤茶园酸化原因和酸、铝关系,探讨酸度实质,对于制定红壤茶园的土壤改良措施和拟定优化茶叶品质的施肥技术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耐铝性大豆根系柠檬酸的分泌被认为是缓解铝胁迫的重要方式。设置外源柠檬酸协同铝处理,检测根尖铝积累的荧光染色、根尖铝的相对含量以及处理液中3种不同铝形态的变化情况,旨在探索柠檬酸与大豆根系环境中铝的作用规律,进一步揭示大豆根系分泌物缓解铝毒的机理。结果表明:大豆根尖细胞细胞壁积累铝的现象十分明显,且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壁固定的铝逐渐增多;外源柠檬酸存在下,细胞壁铝积累明显减少,浙春3号尤为显著。浙春3号和浙春2号铝积累量随着铝浓度的增大和铝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从铝形态结果分析,可以判断Ala和Alb活性铝的含量变化趋于相同,外源柠檬酸作用下,各浓度梯度的活性铝形态含量均较单铝胁迫时有所降低。综合试验结果可知,植物在接触铝胁迫的初期,自身缓解铝毒的机制是需要时间而呈周期性波动的过程;外源柠檬酸对浙春3号的缓解作用比浙春2号强,一定比例的外源柠檬酸加入可改变大豆自身的耐铝能力,但是超过一定比例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植物产生新的酸化毒害。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明确大麦品种对铝锰胁迫的生理效应,研究了不同胁迫处理对大麦生长、叶片功能和氧化胁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铝毒害导致大麦根长和根系干物质量降低,锰毒害显著降低植株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铝锰共存时锰加重了大麦铝毒害。铝锰胁迫降低了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铝锰复合处理下叶片功能指标下降幅度高于单独铝或锰处理。胁迫处理下叶片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以叶绿素a含量和叶片蒸腾速率最明显。胁迫处理对铝敏感品种的生长和叶片功能毒害强于耐铝品种。铝锰胁迫引起大麦功能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铝敏感品种增幅更大,复合处理时两品种叶片MDA积累量及铝敏感品种POD和SOD活性增幅显著高于单独铝或锰处理。  相似文献   

12.
铝(Al)和锰(Mn)是限制酸性土壤作物生长的两大主要因素。以耐铝性差异较大的两个大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麦生长、叶片功能和氧化胁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铝毒害导致大麦根长下降,根系干物质量降低,锰毒害显著降低植株株高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铝锰共存时锰加重大麦铝毒害。铝锰胁迫降低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复合处理下叶片功能指标下降幅度高于单独铝或锰处理。胁迫处理下叶片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以叶绿素a含量和叶片蒸腾速率最明显。胁迫处理对铝敏感品种的生长和叶片功能毒害强于耐铝品种。铝锰胁迫引起大麦功能叶丙二醛(MDA)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和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铝敏感品种增幅更大,复合处理时两品种叶片 MDA 积累量及铝敏感品种 POD 和 SOD 活性增幅显著高于单独铝或锰处理。  相似文献   

13.
从甜瓜根际酸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耐铝甜瓜枯萎病拮抗菌,命名为A2。根据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鉴定为Pseudomonas sp.。菌株A2对甜瓜枯萎病病原菌的相对防效为68.3%,且拮抗能力具有遗传稳定性。相比AlCl3处理,菌株A2对Al2(SO4)3表现出了更好的耐受性,最高可耐受50mmol/L Al3+。在含有A13+的S-LB培养基中,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培养基初始pH值的降低会加剧A13+对菌株A2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含活性铝的酸性土壤中甜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菌株资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模拟土壤盆栽试验,研究铝、镉对砖红壤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铝和镉对土壤生化过程有不同的效应。铝浓度≤100 mg/kg和≤50 mg/kg分别对细菌和放线菌有一定促进作用,高浓度则产生抑制作用,土壤真菌数量随土壤铝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而镉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比铝小。镉对细菌生长影响波动幅度大,镉浓度在5~100 mg/kg时,对真菌生长有促进作用,而抑制放线菌的生长。铝对土壤呼吸作用抑制效果随铝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而不同镉处理浓度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较铝的作用小。铝镉复合污染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影响表现出协同效应,对土壤放线菌的影响表现出拮抗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不同小麦品种耐铝性差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铝敏感性差异,以铝敏感品种Scout 66和耐铝材料Atlas 66为对照。分析了小麦主栽品种鄂麦12、鄂麦18、小偃6号和山农1355在不同铝离子浓度条件下根内铝离子的富集和根部有机酸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小麦主栽品种均对铝离子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其中鄂麦12和小偃6号在铝离子浓度为100μmol/L时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而鄂麦18和山农1355则在铝离子为150μmol/L表现出较强的敏感性。经铝胁迫后,未检测到4个小麦主栽品种及铝敏感品种Scout 66根尖有机酸分泌的现象,而耐铝小麦品种Atlas66经铝诱导后检测到有明显的苹果酸积累。这些结果说明小麦对铝的耐性与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6.
花生小叶外植体植株再生及农杆菌介导的基因遗传转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鄂花四号、中花四号和豫花一号萌动4d的小叶作外植体,通过器官再生在MS培养基加3mg/LBAP和1mg/LNAA上诱导芽分化,转至MS加5mg/LBAP上诱导芽伸长,再生植株。芽诱导率为86%~100%,每个外植体平均再生5个植株。在培养基中加入1mg/LAgNO3和500mg/L羧苄青霉素能有效抑制愈伤褐化和死亡,并能提高植株再生率。萌动4d的小叶与农杆菌AGL1分别共培养2d,通过在再生培养基中加卡那霉素筛选,获得转基因再生植株,转基因植株生根后,移栽网室生长,并已开花结荚。外源基因的表达通过卡那霉素抗性和Gus活性组织化学检测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7.
外源抗坏血酸对水稻抗铝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外源抗坏血酸(AsA)对水稻的抗铝性能的影响,以‘滇优35号’(杂交稻,粳稻)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外源AsA对铝胁迫下水稻根尖H2O2、内源AsA、GSH、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铝胁迫导致水稻根尖可溶性蛋白和内源AsA含量减少,而MDA和H2O2含量,SOD、POD、APX和CAT活性,GSH及脯氨酸含量增加;外源AsA可增强铝胁迫水稻根尖的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等含量,内源AsA、GSH含量及SOD、POD、APX、CAT活性,而降低MDA和H2O2含量。表明外源AsA通过调控抗氧化酶活性,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物质含量来降低H2O2的积累,从而缓解铝胁迫下水稻质膜氧化程度,增强水稻的抗铝性能。  相似文献   

18.
磷对水稻耐铝性及根尖细胞壁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阐明外源磷供应引起水稻体内磷代谢和根尖细胞壁组分变化进而阐述磷、铝间的相互作用,以水稻菲优多系1号(耐铝毒基因型)和红良优166(铝毒敏感基因型)为材料,水培条件下先用0.5、10和30 mg/L磷预处理9 d,然后用50 μmol/L Al处理48 h,研究铝毒胁迫下磷对水稻根尖的防护效应及磷作用下根尖细胞壁组分变化与水稻耐铝性的关系。结果表明,50 μmol/L Al处理抑制水稻总根长,尤其是在0.5 mg/L磷预处理后用铝交替处理时该作用更为明显。铝毒胁迫下,0.5 mg/L磷预处理时两基因型水稻叶片的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10 mg/L和30 mg/L磷预处理显著降低两基因型水稻叶片的MDA、ASA和Pro含量,表明充足的磷供应减轻了铝对水稻的伤害。耐铝毒水稻根尖的果胶和半纤维素2含量在30 mg/L磷与铝交替处理时显著低于0.5 mg/L 和10 mg/L 磷与铝交替处理,根系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0.5 mg/L磷与铝交替处理时显著高于10 mg/L与30 mg/L磷与铝交替处理。而铝毒敏感水稻的根尖细胞壁多糖组分含量、ACP活性在不同浓度的磷、铝交替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表明铝耐性水稻在缺磷条件下通过提高ACP活性以提供更多的Pi与铝结合钝化铝,在磷充足条件下通过降低细胞壁多糖含量以减少铝结合位点,进而提高铝毒耐性。  相似文献   

19.
铝对茶树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茶树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铝处理培养基(沙)下,茶树叶片抗氧化系统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铝的茶树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不施铝的,而SOD活性却显著低于不施铝的.随着供铝浓度的增大,茶树叶片SOD、APX、CAT、POD均无显著变化.说明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能较好的反映出茶树缺铝状况和适量铝可以促进茶树生长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1RS.1BL移位系已被小麦育种者广泛地用于农艺性状和特殊籽粒产量的改良,但还缺乏对有或没有发生移位染色体臂的有关种族农艺性状表达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目的是测定2个硬红粒冬小麦群体分离的Aurora移位系中1RS.1BL对籽粒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用OK83398×Chisholm和OK8339×Arkan衍生的不同遗传材料进行了2个田间试验。试验1中评价了3种环境下25对F5代衍生的近等位纯合1B或1RS.1BL系;试验2评价了4种环境下1B或1RS.1BL纯合植株的F2、F3代的染色体组型。试验1中1RS.1BL的平均增产效应为9%-10%.增加地面以上干物质量为11%-12%,增加千粒重为4%-6%,其增产大小与杂交组合有关、尽管对每穗粒数、收获指数和容重未进行检测,但在株高和每平方米穗数方面的差异却以杂交和环境不同而缺乏一致性。试验2中所进行的遗传异质性方差分析表明,1RS.1BL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些结果对进一步利用1RS.1BL改良冬小麦农艺性状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