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水氮配置对玉米肥水利用率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以不施氮、不滴灌为对照(CK),设减氮25%(180 kg·hm-2,N180)和正常氮(240 kg·hm-2,N240)2个氮肥量,4个滴灌水平(B0:0 m3·hm-2;B1:375 m3·hm-2;B2:750 m3·hm-2;B3:1125 m3·hm-2),共9个处理。结果表明,玉米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积累量均随施氮量和滴灌量增加而增长,且存在互作效应。滴灌促进氮肥的吸收利用,减氮条件下B3处理较B0处理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9.55%、22.25%、118.69%;正常氮条件下滴灌量超过750 m3·hm-2有抑制氮肥吸收利用的趋势。施氮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氮和正常氮处理较CK处理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4.47%和31.83%,减氮和正常氮处理间籽粒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减氮条件下玉米的产量随滴灌量增加而增加,B3处理较B0、B1、B2处理分别增加5.84%、1.33%、0.46%,而正常氮条件下则先增后减,减氮25%条件下滴灌量750~1 125 m3·hm-2处理的产量可达到正常氮不滴灌水平。减氮配以适当灌溉促进玉米生长,增加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从而提高玉米产量,是氮肥减施增效和抗旱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水氮配置为纯氮180 kg·hm-2+滴灌750~1 125 m3·hm-2。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研究了四个水分处理,即W0极度胁迫(灌水量450 m3·hm-2)、W1重度胁迫(灌水量1 530 m3·hm-2)、W2轻度胁迫(灌水量1 890 m3·hm-2)、W3充分灌溉(灌水量2 250 m3·hm-2)对瓜尔豆生长与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W2处理对瓜尔豆产量性状和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较为明显。各水分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为:W2>W1>W3>W0;W2处理前期可以显著增加瓜尔豆的株高和茎粗,鼓粒期后以W3处理为最优。生理指标中,处理W2、W3均可提高瓜尔豆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脯氨酸等渗透调节物质并降低丙二醛含量;鉴于W2处理叶绿素、可溶性蛋白、产量和POD酶活性等各项指标都表现出优于或近似于W3处理的效果。轻度胁迫既可实现高产,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水分,是非充分灌溉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3.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河西荒漠化地区菊芋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W2B1处理表现最佳;W2B1处理菊芋株高、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94%~19.79%、2.71%~28.87%、8.22%~31.68%、12.22%~57.81%和12.31%~58.01%。W1B1处理菊芋块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菊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7.25%~18.19%、1.35%~6.19%、4.20%~39.67%和7.58%~19.10%。菊糖含量表现为W1B1>W2B1>W2B2>W1B2>W3B2>W3B1,灌水量增大不利于菊糖在块茎中积累;相同灌水定额下,垄作方式比平作更有利于块茎菊糖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菊芋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灌水量4 500 m3·hm-2配合垄作方式效果最佳,灌水量5 250 m3·hm-2配合平作方式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
膜下滴灌小麦-西兰花复种水肥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7年4月—2018年9月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以传统畦灌为对照,开展膜下滴灌不同灌水定额对小麦复种西兰花生长状况、水肥利用效率及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畦灌处理分别平均提高12.6%和39.10%,但随灌水量增加,作物增产效应下降、耗水量增长率出现回落,膜下滴灌条件下,高水处理(3 225 m3·hm-2)小麦获得最大产量,平均为5 468.57 kg·hm-2,但与中水处理(2 700 m3·hm-2)无显著差异(P>0.05);西兰花中水处理(1 920 m3·hm-2)增产效应最大,较传统畦灌产量平均提高15.65%,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增加40.03%和15.65%;膜下滴灌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库,增加土壤肥力,较传统畦灌土壤中N肥消耗平均减小25.52%;当膜下滴灌定额为4 620 m3·hm-2时,小麦-西兰花净产值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增收8513.77元·hm-2,产投比较传统畦灌处理平均提高15.30%。  相似文献   

5.
以小区试验,设置3个灌水水平(W1:4 625 m3·hm-2,W2:5 625 m3hm-2,W3:6 625 m3·hm-2),2种可降解膜(M1:诱导期60 d,M2:诱导期:80 d)和普通塑料地膜(M3),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玉米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在14∶00出现最高值;土壤呼吸速率自苗期至成熟期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抽雄期W2M3取得最大值7.89 μmol·m-2·s-1。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率无相关关系。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变化范围1.584~2.034,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呼吸总量变化范围是17.75~23.44 t·hm-2,籽粒产量变化范围是11.60~12.81 t·hm-2。W2M3的Q10为2.034、土壤呼吸总量为23.44 t·hm-2、产量为12.81 t·hm-2、收益为6 815元·hm-2,均达到最大值;但其iWUE为2.28 kg·m-3、经济-环境效益为1.83 kg·kg-1,均未达到最大值。iWUE在W1M2取得最大值为2.51 kg·m-3,W2M2经济-环境效益最优为1.42 kg·kg-1。通过综合分析土壤呼吸总量、籽粒产量、经济—环境效益值、收益、iWUE的关系模型,认为最优灌水量为5 625 m3·hm-2,诱导期为80 d。  相似文献   

6.
研究水氮耦合对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选择适宜的灌溉定额。设置3个不同灌水定额(300 、450、600 m3·hm-2)和3个不同施氮量(0、138、276 kg·hm-2)共9个组合,研究水氮耦合对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同时,利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模糊综合评价,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当灌水定额增加300 m3·hm-2、施氮量增加276 kg·hm-2,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 416.7 kg·hm-2和5.24 kg·hm-2·mm-1,即打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加;当灌水定额从450 m3·hm-2增加到600 m3·hm-2、施氮量从138 kg·hm-2增加到276 kg·hm-2, 打瓜产量减少178.9 kg·hm-2,即水肥量继续增加则产量下降;灌水定额450 m3·hm-2(W2)和施氮量138 kg·hm-2(N2)时,组合产量和WUE分别为2 582.9 kg·hm-2和10.91 kg·hm-2·mm-1,节水增产效果最佳;该组合的模糊综合评价亦为最优,与大田试验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干播湿出对棉花覆土板结程度、土壤水盐分布以及出苗情况的影响,设置不同出苗水量与灌水频率2个因素,共计6个处理和1个对照处理,分别为WP1(675 m3·hm-2)、WP2(900 m3·hm-2)、WP3(1 125 m3·hm-2)、WP4\[(675+225) m3·hm-2\]、WP5\[(675+450) m3·hm-2\]、WP6\[(675+300+225) m3·hm-2\]与冬灌处理,对各处理的表层覆土板结度、灌前与灌后含水率及含盐量、出苗率、株高、茎粗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板结度受灌溉水总量与灌水频次影响,WP4处理表层土壤板结程度最低(99.87 kPa),少量高频灌溉可以降低表层土壤板结度;各处理膜间电导率最大,高于窄行土壤9%以上;WP4处理出苗率最高(84.74%);窄行电导率、窄行含水率和表层覆土板结度与出苗率均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含水率与窄行电导率与株高、茎粗均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通过评判各处理出苗率与生长指标,WP4处理为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宁夏扬黄灌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玉米滴灌技术推广应用,在位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宁夏盐池县扬黄灌区开展了玉米滴灌制度研究。试验设计了单因素施肥水平2 131~3 847 m3·hm-2共9个梯度灌水总额,灌水次数10~11次,单次灌水定额150~450 m3·hm-2。通过对玉米生育期灌水量、土壤含水量、产量等指标的监测,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强度、不同灌水定额下土壤水蓄存情况、年灌水量与产量的关系。结果显示:灌水前后0~40 cm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差异,40~100 cm差异不显著;单次灌水定额为225~375 m3·hm-2时灌溉水在土壤中得到有效蓄存,而单次灌水定额为450 m3·hm-2时,灌溉水有深层渗漏和侧渗现象。灌水量与玉米籽粒、青贮产量均呈正相关,R2分别为0.75和0.82,,在总灌水量为3 402、3 628 m3·hm-2和3 847 m3·hm-2时,产量分别为14 062、11 717、12 889 kg·hm-2,籽粒和青贮产量均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灌溉水生产效率分别为2.46、2.01、2.14 kg·m-3;灌浆期、抽雄期、拔节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需水期,灌水定额为300~375 m3·hm-2;盐池县扬黄灌区适宜滴灌次数10~11次,灌水总额3 405~3 660 m3·hm-2。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150 kg·hm-2(T1)、230 kg·hm-2(T2)、465 kg·hm-2(T3),857 kg·hm-2(T4)、1 250 kg·hm-2(T5)、1 640 kg·hm-2(T6)以及原位土512 kg·hm-2(CK1)和无残膜(CK2)等8个残膜梯度,测定不同残膜量下棉田土壤氮素养分、八大离子含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残膜量的增加, 土壤TN、NO-3-N含量逐渐降低,而NH+4-N含量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残膜量大于512 kg·hm-2时,土壤NO-3-N、NH+4-N含量显著降低;在高残膜量1 640 kg·hm-2(T6)时,土壤TN、NO-3-N、NH+4-N含量较CK2分别降低38.77%、49.21%、34.38%;土壤Na+、Mg2+、Ca2+、Cl-、SO2-14、HCO-3、CO2-3、K+含量随着残膜量的增多逐渐积聚在0~20 cm土层;当残膜量大于512 kg·hm-2时,土壤微生物均匀度及多样性低于T1、T2、T3和CK2处理。可见残膜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导致盐分浅表积累,使土壤养分退化;因此,高强度残膜不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甜高粱总灌水量不变的前提下,以每次灌水量相同为对照,设拔节期~孕穗期增加20%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20%灌水量、拔节期~孕穗期增加40%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40%灌水量两个处理,研究关键生育期不同灌溉处理对甜高粱生长特性、生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孕穗期增加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灌水量,甜高粱的株高和茎秆直径均有所升高,且茎秆直径显著提高;同时也显著提高了甜高粱的茎秆和地上生物产量,且拔节期~孕穗期每次灌水1 050 m3·hm-2和开花期~成熟期每次灌水450 m3·hm-2(拔节期~孕穗期增加40%,开花期~成熟期减少40%灌水量)处理下最高,分别为72.89 t·hm-2和89.04 t·hm-2。 甜高粱的糖分产量和乙醇产量也有所提高,拔节期~孕穗期每次灌水1 050 m3·hm-2和开花期~成熟期每次灌水450 m3·hm-2处理下也最高,其糖分产量为12.47 t·hm-2,乙醇产量为6 842.47 L·hm-2;水分利用效率在拔节期~孕穗期增加灌水量和开花期~成熟期减少灌水量处理下也显著提高。这说明在总灌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拔节期~孕穗期增大灌溉量40%,开花期~成熟期减少灌溉量40%有利于甜高粱生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同时也实现了水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微喷灌和漫灌不同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试图探明华北冬小麦光合速率和产量对不同灌水处理的响应,为冬小麦合理浇水管理、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提供依据。设置微喷灌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微喷和漫灌分别设置4个灌水量和灌水时期组合处理,微喷处理灌水量分别为90、120、150 mm和180 mm,漫灌处理灌水量分别为83、130、201 mm和205 mm,对冬小麦产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LAI等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小麦生育期灌水量≤120 mm时,微喷方式较漫灌方式能显著提高小麦子粒产量和WUE,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增大;灌水量≥180 mm时,微喷方式产量和WUE均低于漫灌方式。不同时期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微喷处理均高于漫灌处理,蒸腾速率除拔节期微喷灌水量120 mm、灌溉4次处理(SI2)外,微喷处理亦均高于漫灌处理;微喷、漫灌两种方式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均是先增大后减小。微喷和漫灌方式均表现为随灌水量的增加小麦LAI逐渐增大,主茎绿叶片数逐渐减少;在灌水量相近条件下,微喷处理小麦LAI大于漫灌处理,而主茎绿叶片数小于漫灌处理。2012—2013年度冬小麦生育期灌水量较小情况下微喷方式增产增效显著,而灌水次数多、灌水量较大时,微喷方式由于小麦LAI过高,群体郁闭,通风透光差,反而不利于产量和WUE的提高。微喷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SI2,漫灌方式最优灌水处理为灌水量205 mm、灌溉4次(FI4)。  相似文献   

12.
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分布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微咸水水质及灌水量对当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充分利用新疆库尔勒水管处重点灌溉实验站的水质,进行了棉田不同灌水矿化度(0.74、2.65、3.54、.41 g/L)及灌水量(6、8、10 L)下滴灌入渗试验,着重分析了淡水(矿化度0.74 g/L)和3.5 g/L矿化度微咸水及不同灌水量下的湿润体内的水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微咸水可以增加土壤水平方向含水量,但脱盐效果低于淡水滴灌条件;3.5 g/L微咸水滴灌在0~40 cm垂直土层盐分均值比平均初始值稍有增加,而10~40 cm土层内没有盐分积累,可满足耕作层内棉花的生长;由试验灌水量折合成灌水定额为23 m3/667m2,所以在当地土质下采用3.5 g/L微咸水进行膜下滴灌在≥23 m3/667m2灌水定额下可行;微咸水滴头正下方纵向的脱盐系数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直线关系,由该关系式可大致推求一定脱盐系数下的灌水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渭北旱塬沟壑区盛果期苹果不同水文年的节水灌溉制度,选取洛川县为代表性区域,利用该县近56年的月气象资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了陕西省两个不同成熟期的苹果品种(中熟嘎拉、晚熟富士)在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管灌、滴灌)各水文年的充分与非充分灌溉制度。结果表明:1不同成熟期苹果各水文年均应补灌,补灌时间和灌水量主要集中在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2中熟品种充分灌溉在湿润年、平水年、干旱年、特旱年的灌水次数分别为2、3、3、4次,相应灌溉定额滴灌为60、85、120、165 mm,管灌为90、130、180、245 mm;非充分灌溉各水文年的灌水次数为1、2、3、4次,相应灌溉定额滴灌为45、70、110、150 mm,管灌为65、110、170、220mm。3晚熟品种充分灌溉在相应水文年的灌水次数分别为2、3、4、4次,相应灌溉定额滴灌为65、90、125、160 mm,管灌为95、140、195、240 mm;非充分灌溉各水文年的灌水次数为2、3、3、4次,相应滴灌灌溉定额为55、75、120、150mm,管灌灌溉定额为85、125、175、220 mm。  相似文献   

14.
滴灌大豆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滴灌条件下,分别设置295 mm、345 mm、395 mm、445 mm这4个不同的灌水处理;同时设置1个沟灌处理为对照,对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大豆田间土壤水分动态及大豆田间耗水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初步确立在石河子地区,滴灌大豆适宜的灌溉制度参数为:灌溉定额为395~445 mm,灌水定额为35~45 mm,苗期和成熟期取下限,灌水周期为7 d;花荚期和鼓粒期取上限,灌水周期5 d,整个生育期灌水13次.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沟灌受水界面的时空变异性对灌水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田间试验测试了灌水前后沟底微地形及断面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实测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在灌水等多因素的影响下,表征沟底微地形起伏状况的S_d值呈现减小趋势,平均由3.45降至1.17,变异性逐渐减小,变异系数平均由0.17降至0.09,沟底微地形逐渐趋于平整;表征沟断面形状变异情况的P_1值标准差及变异性呈现增加趋势,标准差平均由1.68增至1.95,变异系数平均由0.47增至0.53,但总体来说属弱变异性;随沟底相对高程及断面形状参数标准差的增加,灌水质量指标均呈现降低趋势;通过敏感性分析,两影响因素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大于灌水效率,平均敏感系数大9.46%和11.84%,且沟底微地形变异的影响大于沟断面形状变异。  相似文献   

16.
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的生长过程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作物生长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动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对照地面灌溉相比,在分蘖~抽穗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生物产量较小,抽穗后,喷灌有利于植株对干物质的积累,成熟时其生物产量比地面灌溉条件下高8.9%;在分蘖~拔节期,净同化率较低,孕穗~成熟期比地面灌溉高15.7%~30.9%;从第一次灌水处理至成熟,群体生长率平均比地面灌溉高10.1%;在生长前期(分蘖~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增长较慢,在生长后期(抽穗~成熟期)叶面积指数衰减率低,从而使生长后期的叶面积持续时间比地面灌溉高15.5d。综上所述,喷灌对冬小麦群体生长的影响具有前控后促的特点,其生长优势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考种结果显示,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地面灌溉提高了5.9%、2.8%、11.3%,二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兰新线嘉峪关工务段黑山湖戈壁风沙流区沙害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风沙流对铁路危害的状况及特点,建立了铁路防护体系。结果显示:在滴灌和沟灌条件下防沙措施的生态防护效益显著增强,节水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和社会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为今后戈壁风沙流地区的铁路防沙治理,提供可靠的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滴灌条件下马铃薯耗水规律及需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田间试验,用水量平衡法和蒸渗仪实测了不同滴灌灌水控制方式下的马铃薯耗水量。结果发现,在滴灌条件下,马铃薯水分腾发量(ET)受土壤基质势下限的影响要比灌水频率大。在土壤基质势高于-25kPa时,ET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影响;土壤基质势降低时,会导致马铃薯腾发量的下降;当土壤基质势低于-45kPa时,马铃薯就会受到明显的水分胁迫,引起腾发量大幅度下降。大于或等于1次/4d滴灌灌水频率对马铃薯的腾发量影响不明显;但当滴灌灌水频率为1次/6d或1次/8d时,由蒸渗仪测得的马铃薯腾发量明显低于更高频率处理。可以用-25kPa水势处理下的腾发量作为滴灌马铃薯的参照腾发量。研究表明,20cm蒸发皿的蒸发量与马铃薯腾发量之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用20-cm蒸发皿的蒸发量作为灌溉计划的参考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垄作沟灌水分入渗特点和灌水效果,对传统地面灌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建立了以灌水均匀度、储水率与田间灌溉水利用率、垄体湿润度4个指标组成的灌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减少测量工作量与便于实际应用的角度,对指标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化,利用现场实例试验测定的灌水效果对该指标体系及简化算法进行验证,指标体系科学合理,计算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20.
滴灌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不同灌水量及不同灌水间隔时间的马铃薯生长状况进行大田滴灌试验,研究马铃薯适宜的灌水定额及灌水周期,以求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滴灌时,灌水量越大,灌水周期越短,株高越高;茎粗开始衰减的时间比株高要早十几天,且衰减幅度比株高要大。灌水周期最短的处理茎粗却并不是最大,在180 m3/hm2的灌水定额下,灌水周期为5天的处理茎粗值最大。在相同的灌水量下,灌水间隔时间越短的处理马铃薯淀粉含量越高。灌水定额越小,灌水周期对产量的影响就越大;而当灌水定额一定时,灌水周期越短,产量越高;灌水定额为90 m3/hm2,灌水周期为3天的处理产量最高,为28 260 kg/hm2,比7天1灌的处理每公顷产量高出达10 350 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