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本试验以麻竹为材料,分别设置0 g/丛(N0,对照)、11.2 g/丛(N1)、13.5 g/丛(N2)、22.5 g/丛(N3)共4个施氮量水平,于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笋期麻竹叶片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出笋数量的影响,并分析出笋数量与各出笋期叶片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强笋期麻竹叶片光合特性、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显著提高出笋数量。麻竹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及出笋数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N3处理即施氮量为22.5 g/丛时各指标达到最大值,而胞间二氧化碳(Ci)则呈相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出笋期叶片Pn、Gs、Tr和NR、GS、GOGAT活性与出笋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看出,施氮量22.5 g/丛(N3)能够更好地协调碳氮代谢水平,增强麻竹光合特性,提高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加麻竹出笋数量。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屏边空竹为研究对象,观测定点竹丛的周年出笋、退笋情况,将出笋量与其生境主要气象因子(气温、降雨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数据分别进行逐行错位分析,探讨气象因子对出笋量影响的滞后效应。结果表明:1)屏边空竹笋期为7月下旬至翌年6月下旬,出笋盛期为8-11月;2)出笋量与出笋前60 d内的气温、土壤温度、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出笋前30~60 d内的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气象因子对各季节出笋的影响滞后期为15~60 d不等。夏季出笋量与降雨量、土壤湿度的相关性较高,秋、冬季节出笋量与气温、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较高。由此可知,屏边空竹具有四季出笋的特性,且出笋量与气象因子密切相关。夏季出笋主要受降雨和土壤湿度的影响,而秋、冬季节出笋主要受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花吊丝竹施肥和竹林结构调整措施对竹林笋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对花吊丝竹初笋期早晩、出笋期长短、产笋量多少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施用猪粪的增产效果最显著,且初笋期早、出笋期长、肥效长,一年施肥2次效果更佳;不同竹林结构对花吊丝笋产量密切相关(一年生、二年生竹子产笋量最高),生产上花吊丝竹丛,一般只保留一至二年生的母竹,三年以上的母竹必须伐除,每丛立竹数保留在10株左右是较为理想结构,可在福建南部和水土流失区栽培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肥对浙南马蹄笋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种肥料组合研究施肥对马蹄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对马蹄笋出笋数量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以春季施复混肥,夏季施无机配方肥的效果最好,较不施肥处理的出笋数量与产量分别增加68.00%和70.24%,较施用复合肥的高27.3%和26.5%,且春、夏二次施入较春季一次施入更有利于出笋;同时对笋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提高笋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改善了笋体品质。经综合分析认为:春季施复混肥(4.8 kg·丛-1),夏季施无机配方肥(尿素04 kg·丛-1,过磷酸钙0.59 kg·丛-1,硫酸钾0.44 kg·丛-1)对提高马蹄笋产量和品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黄甜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黄甜竹的出笋、成竹、退笋规律。结果表明:闽东地区黄甜竹的出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期出现在4月中旬;前期和中期出笋多,成竹数也多,且成竹质量好,而后期(开始出笋30d以后)出笋数少,成竹数与少,且成竹质量差;竹笋(幼竹)高生长遵循Logistic曲线,退笋比例与竹笋着生深度呈负相关,且营养不良造成的弱退是退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验证湟源县红笋种植中商品有机肥料替代化肥的施用效果,2022年在湟源县巴燕乡巴燕农场红笋生产基地进行商品有机肥梯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商品有机肥施用量的叠加,红笋产量逐步提高,当商品有机肥施用量达到400 kg/亩时红笋产量比常规施肥高,当商品有机肥施用量从600 kg/亩增加到800 kg/亩时红笋产量的增加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且从净增值来分析,商品有机肥施用量从600 kg/亩增加到800 kg/亩时净增值明显减少,施用商品有机肥600 kg/亩时,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建议继续开展红笋商品有机肥料梯度施用效果试验研究,为湟源县开展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提供更加科学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生长素对蔓生紫薇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蔓生紫薇为试材,进行了不同生长素处理对其引栽成活及早期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素处理对蔓生紫薇引栽成活和新梢生长的作用存在差异,以强力生根粉600倍液效果最好,引栽成活率和新梢生长量均高于其它处理;80mg/kgNAA,50mg/kgIBA的作用不明显,而这两种生长素混合液处理却对提高引栽成活率、促进生长表现出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雷竹克隆系统笋期有机碳转移变化规律,选定覆盖雷竹林地中分株数分别为单株、双株、三株的雷竹克隆系统,测定出笋期不同克隆系统内分株各器官的有机碳含量。研究结果:单株、双株、三株雷竹克隆系统中,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出笋前大小依次为:枝、鞭、叶、茎、根,出笋完成有机碳含量大小依次为:茎、鞭、叶、枝、根;雷竹不同器官有机碳含量在出笋期发生显著变化,其中枝、叶、鞭、茎有机碳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根有机碳含量呈"N"型变化规律;单株、多株系统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与出笋量成反比。这些结果表明:出笋期各器官有机碳含量发生显著变化,出笋影响雷竹各个器官有机碳分配格局,出笋完成与出笋前相比枝有机碳含量降低,其他器官则升高;出笋期各器官间有机质资源发生转移,各器官间源-汇关系发生变化,为出笋生长提供所需有机质;不同分株系统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不同,随分株数量及出笋量增加,各器官有机碳含量降幅减小。  相似文献   

9.
袁宗胜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7):120-122
在毛竹中心产区,通过竹腔注射的方式接种复合微生物菌液,研究内生细菌对毛竹的促生效果。结果表明,促生内生细菌可以增加毛竹林立株数,提高毛竹冬笋营养品质,其中,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冬笋总糖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了25%,差异显著。施用复合微生物菌液的毛竹林地出笋数量提高,发笋期提早和延长,进一步提高了毛竹林成竹率,新生毛竹眉径与对照相比提高了3.85%。  相似文献   

10.
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甜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与质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秆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秆龄竹在发笋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以福禄考的茎段为外植体,研究了影响福禄考离体培养的培养基条件,结果表明:MS培养基既能促进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又有利于福禄考根的生长.BA促进组培苗的分化和生长,且当浓度为2.0 mg/L时效果最佳;MS培养基的浓度提高至2倍(2MS),对福禄考的增殖和生长均有利.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冠平衡与生长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根、冠平衡与生长稳定性。【方法】利用管栽试验对供试冬小麦设置11种供水处理。即充分供水、中度缺水、重度缺水、前期中度和重度缺水后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复水。测定作物根、冠干重。根据已经建立的根、冠关系模型,运用动力系统理论,研究根、冠生长过程中的平衡与稳定性。【结果】作物根、冠在一生中只有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平衡点。水分胁迫使根、冠稳定生长的时间延长,胁迫愈重,延长愈多。复水后作物的稳定生长时间缩短,不稳定生长时间延长。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开花期复水后,作物的生长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直到其生育期结束。【结论】根、冠平衡的本质是,在作物的一生中,根和冠一直在追求生长过程中的相互平衡,但又永远达不到平衡,根、冠始终处于不平衡状态。水分胁迫抑制根、冠功能的发挥,使根、冠之间的影响减小,生长趋于稳定。复水使根、冠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大,不稳定生长时间延长。开花期复水可以打破作物所固有的从开花始到灌浆止的较长时间的稳定生长,引起作物的不稳定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速度。  相似文献   

13.
砧木和接穗对油茶芽苗砧嫁接苗愈合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砧木、接穗与嫁接愈合、嫁接苗成活及苗木生长的关系,为提高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嫁接育苗提供技术指导。以油茶优良无性系长林4~#、18~#、23~#、40~#为试验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砧木设为根段砧木、胚芽段砧木,接穗设为芽1接穗、芽2接穗、芽3接穗、芽4接穗,就不同砧木和接穗组合对嫁接愈合过程及愈合过程中嫁接苗的各项生理及形态指标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系、不同砧木和接穗可改变嫁接苗的愈合速率,但均不改变愈伤组织的形成过程,在其愈合过程中,胚芽段砧木的愈合速度较根段砧木快,且胚芽段砧木嫁接成活率、嫁接苗后期长势均高于根段砧木;芽2接穗的嫁接苗愈合更快、且嫁接苗成活率及后期长势均为最高,其次是芽1接穗、芽3接穗、芽4接穗。综合各项指标来看,砧木和穗条会影响嫁接苗愈合进程以及愈合过程中的各项生理指标,胚芽段砧木优于根段砧木,接穗最优的是芽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杂交狼尾草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地生态生产条件下,以种植密度7株/m2,群体和个体生长最佳,产量最高;杂交狼尾草对氮肥要求大,在本试验施氮范围(470kg/hm2)内,产量随氮水平提高而增加.较高氮水平下,分蘖发生多而快叶面积指数大,干物质积累多;茎叶蛋白质含量在生育期间变化很大,刈割期迟,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增加氮肥用量可明显改善鲜草品质.  相似文献   

15.
油茶新梢生长过程中蛋白质、核酸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油茶新梢生长过程中茎尖、叶片的蛋白质、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新梢茎尖的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与RN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叶片的核酸含量和生长之间呈现平行性,随着叶片的生长而下降,核酸含量高的幼叶生长最快。并讨论了RNA含量的变化与蛋白质的合成和新梢生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3种培养基(蒸馏水培养基、糖水培养基、MS培养基)不同铜离子水平(0、2、4、10、40 mg/L)对菊科植物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种子发芽率、根生长和芽生长的影响,以研究重金属污染对植物生长的危害。结果表明:①铜离子浓度为0~4 mg/L时,促进种子发芽;浓度为4 mg/L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浓度为4~10 mg/L时,对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芽率迅速降低;浓度≥10 mg/L时,种子的发芽率缓慢降低。②铜离子浓度为0~2 mg/L时,促进种子根和芽的生长;浓度为2~10 mg/L时,对种子根和芽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种子的根长和芽长值迅速降低;浓度≥10 mg/L时,种子的根长和芽长值缓慢降低,根严重发育不良。(2)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蒸馏水培养基培养的种子发芽率和芽长值出现明显的峰值,其发芽率在3种培养基中受影响最大;MS培养基培养的种子发芽率和芽长值也有明显的峰值,而根长值变化不大、峰值不明显;糖水培养基培养的种子发芽率和根长值出现明显的峰值,而芽长值变化不大、峰值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不同类型叶面肥对夏茶新梢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茶树(Camellia sinensis)施用的叶面肥,以福鼎大白茶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清水(CK_1)和尿素(CK_2)为对照,研究丰声、农盛、丰瑞达、纪高和绿佼5种叶面肥对夏茶新稍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_1和CK_2相比,喷施这5类叶面肥均一定程度地促进夏茶新梢生长,尤其是喷施绿佼的新稍萌发量多、单位面积产量高、一芽2叶百芽重高和长势快,平均分别比CK_1和CK_2增加58.11%和29.92%、142.34%和50.25%、26.14%和14.63%、84.99%和32.43%。绿佼是适合茶树施用的叶面肥。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香榧枝梢生长和结实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不同大小树体的香榧进行了施肥试验,分析施肥对香榧树的新梢生长和结实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籽饼肥对当年新梢的生长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当年新梢生长量随复合肥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略降的变化规律,过量施用复合肥会对新梢当年生长量产生抑制影响。翌年新梢生长量以及当年和翌年结实量不随菜籽饼肥和复合肥施肥量的增加而无限增加,而是不同树体新梢生长量和结实量趋于最大值时,分别存在各自对应的最佳(最小)施肥量;树体越大,新梢生长量和结实量趋于最大值所需要的最佳施肥量也越大。同类树体在施肥量相同条件下,菜籽饼肥对当年新梢生长的促进影响小于复合肥,而对翌年新梢生长的促进影响则大于复合肥。两种肥料对当年结实量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菜籽饼肥对翌年结实量的影响作用大于复合肥。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提升南宁市武鸣区沃柑的品质与效益,探究有机肥料结合化肥施用对调节沃柑树体营养变化和改善沃柑春梢生长期农艺性状的作用,在南宁市武鸣区沃柑幼树园中进行肥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用8%生物发酵饼肥4 500 kg/hm2+45%硫基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后,沃柑叶片转绿快、叶色浓绿。施用8%生物发酵饼肥4 500 kg/hm2+45%硫基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对沃柑树势、春梢的前期伸长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能增加挂果数量。生物发酵饼肥能明显提高沃柑幼树树势,调节沃柑树体营养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当年生枝条是木本植物进行种群空间扩展、结实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反映种群进化和适应调节等重要生态学特征。研究当年生枝条的生长调节特征,可揭示植物种群的适应机制。  方法  通过分析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的长枝、中枝和短枝3种不同类型枝条各构件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对不同类型枝条功能的差异性及其在种群适应调节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结果  不同类型枝条的叶片和茎之间具有不同的生长规律,其中在总叶面积和茎生物量关系上,长枝和中枝上均为同速生长关系(斜率分别为1.170和1.135),而在短枝上为异速生长关系(斜率为0.657);在叶片生物量和茎生物量分配关系上,长枝、中枝和短枝分别表现为异速、同速、异速生长关系,回归方程的斜率依次为1.460、0.908和0.840。共同表明长枝和中枝具有更高的叶片生长能力,功能上侧重于扩展空间和光合生产,短枝的功能与有性繁殖过程有关。叶轴对叶片生长也有调节作用,在中枝和短枝上能够弥补茎对叶面积支持效率的不足,但在长枝上作用不明显。  结论  小叶白蜡的长枝和中枝具有更高的叶片支持效率,其功能不仅体现在扩展种群生长空间方面,同样也体现在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方面,当年生枝条具有更为复杂的功能分化,在种群适应调节中的作用更加多样化,建议在研究具有二态性枝条的植物生长调节特征时,应考虑枝条类型的差异性。图3表3参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