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本文立足于吉林省林业,结合吉林省情和林情,系统研究林业经济增长问题,揭示林业经济增长各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总量的影响程度,提出促进地区林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代生态农业》2010,(3):F0002-F0002
2007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吉林省林业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2008年8月南我院负责建设的吉林省林业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分别在汪清金沟岭、吉林松花湖、九台胡家、通榆向海建设了四个观测点,项目总投资530万。于2009年7月完成全部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吉林省西部风蚀耕地上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提早覆-膜栽培玉米和玉米小麦间作两种耕作措施,可分别使玉米年产提高16.2%~21.2%和14.4%,并增收部分小麦,每公顷可分别增加收入187.7元和298.5元,早膜玉米还具有提高地温和土壤含水率的作用,玉米小麦间作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和提高起沙风速,两种耕作措施都可有效地减轻土壤风蚀,是吉林省西部风蚀耕地两项较好的保土种植技术,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4.
《南方农业》2011,(6):77
366亿元打造"森林重庆"已投入的资金会不会是"亏本买卖"?继2009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用货币化形式首次核算出武隆县森林资源综合价值后,近日,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介绍,该院已初步测算出"森林重庆"综合价值,重庆森林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934.8亿元。此次测算"森林重庆"建设产生的综合效益,经周密测算,我市森林资源2008年产值为750.89亿元,  相似文献   

5.
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生态效益的评价和核算对评价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至关重要。综合运用专家咨询、理论分析法和频度分析3种方法。建立了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机会成本法和替代法等方法,对该县退耕还林6年来的生态效益进行了价值核算。结果表明:吴旗县退耕还林工程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核算后的总生态价值约为24.8亿元,其中拦蓄保护水资源价值为6.4亿元,保护土地资源退化价值为6亿元,净化空气价值为5.3亿元,改善小气候价值0.3亿元,保护农田价值为0.02亿元.增加生物多样性价值为6.7亿元。研究结果可为黄土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小亮  陈珂  揭昌亮  龙婷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5):312-319,325
[目的]对2009—2013年吉林省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和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的8个林业局森林经营方案等数据为基础,建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和定量方法,采用价格倒算法推演森林涵养水源价格公式。[结果](1)2013年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13 801.35亿元。(2)森林生态系统各服务价值排序为净化大气环境(10 225.91亿元,占总服务价值的74.09%)生物多样性维护(1 063.27亿元,占7.70%)涵养水源(997.70亿元,占7.23%)保育土壤(941.61亿元,占6.82%)农田/草场防护(564.75亿元,占4.09%)固碳释氧(8.12亿元,占0.06%)。[结论]在吉林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以净化大气环境、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涵养水源服务价值最高。倒算法推演得到的结果较以往研究更贴合实际,有力地提升了森林涵养水源价值核算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也使森林涵养水源价值研究评价方法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7.
2007年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吉林省林业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2008年8月由我院负责建设的吉林省林业生态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分别在汪清金沟岭、吉林松花湖、九台胡家、通榆向海建设了四个观测点,项目总投资530万。  相似文献   

8.
《农业信息探索》2010,(2):38-38
2009年12月份以来,吉林省玉米价格呈一路上升趋势。以28个水分玉米每500g收购价为例,四平、白城上门收购价0.66元左右,松原0.65元,长春、辽源0.64元,前期价格较低的吉林地区价格不同程度上升,蛟河松江镇的收购价格12月20日还在0.51元,  相似文献   

9.
区域农业循环经济能值评价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将能值理论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相结合,提出一套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等方面指标体系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能值评价方法,并以吉林省西部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85—2004年期间,吉林省西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和产出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系统中物质循环利用及有效能值的转化率明显提高,种植业与畜牧业耦合程度有所增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得到明显加强,2004年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数是1985年的1.257倍;但资源减量投入和资源环境安全仍是吉林省西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0.
根据黄土高原沟壑区林业生产的现状和特点,我们提出提高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为;(1)提高认识,改变思想观念;(2)加强抚育管理,增加林业经济投入;(3)适地适树,提高树种、林种多亲性;(4)合理配置,建设复合人工植被。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的森林覆盖率,绿化程度均居全国第一,林业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就,但长期以来人们生态观念淡薄,违反了林业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破坏了生态平衡,因而,应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有效的生态建设机制,保护天然林资源,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强化投入,依靠科技,搞好规划设计,提高生态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冯卫东 《山地研究》1994,12(1):51-56
地处浙江西南部的庆元县,竹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71.1%,有林地面积13.0万ha。县内采取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是:建设开发基地,成立营林公司,兴办林产工业,开发“名特优新稀”产品。由此充分发挥子林区优势,取得了甚高的经济效益。1991年县内林业产值1.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3。  相似文献   

13.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实现我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山西省的自然地理特征、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林业资源情况,需采取强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高林中空地利用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对策来促进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属于严重缺水省份 ,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重视雨水资源化利用。在城市 ,主要修建拦蓄雨水工程 ,实施排污与排水管网分设 ,以加大雨水的直接利用 ,增加入渗 ;在农业上 ,主要通过修梯田、等高沟垄、水窖、蓄水池和垄作区田耕作措施 ,提高雨水的直接利用量和拦蓄量 ;在林业上则通过修建鱼鳞坑 ,挖竹节壕 ,开环山截水沟 ,修竹节梯田 ,挖燕尾式聚流坑、等高聚流沟、漏斗式聚流坑等工程造林技术增加对雨水的利用 ;在吉林省西部水旱风沙灾害严重区 ,应加强蓄洪区建设 ,实现以丰补欠、多年调节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西部风蚀耕地侵蚀特征初探张利,修竹奇,刘艳军,刘明义(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辽源136200)吉林省西部风蚀耕地面积较大,目前约有5910.9km2。风蚀耕地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长期的不断加剧的风蚀,导致作物产量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6.
潮,滦河流域,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八五”期间在滦平县进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采取了开发型的综合治理模式,以治理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经济为目的。具体措施: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开发荒山发展林果业,种草养畜。“八五”结束时,工程区内种植业每hm^2增值2550元,林业每hm^2增值1330元,侵蚀模数由治理的1646t/(km^2.a)降至651t/(km^2.a)取得明显的经济,生态  相似文献   

17.
兴建日光节能温室,进行蔬菜保护地栽培,是丘陵山区大力发展城郊上流域集约化经营的基本模式。通过对严村流域71个温室调查分析可知,单个温室年均收入为1580.3元。蔬菜保护地栽培收入虽然占到年人均收入的25.37%,但有潜力可挖。只要今后加强技术培训,增加投入,引进优良品种,改进现有设施并且产供销配套,预计人均收入可增加到902-1237元。  相似文献   

18.
改造中低产农田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金湖县从1991年至1995年投入资金2555万元对全县34.4万亩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效益也十分可观。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土保持》2009,(2):F0003-F0003
山东省临沂市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通过探索,临沂市在民营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出现了生态产业合作社、政企联接等投资方式,以苍山县会宝山、莒南县草山子小流域为代表,形成了以国家资金为“引子”,地方、群众、企业、个体等相结合的治理投入机制。截至目前,临沂市苍山县会宝山小流域国家、省里共投入资金30万元,仅占总投资的7.35%,而吸引其他投入300多万元。合作社组合方式,不仅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水稻免耕套播生态技术与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水稻生产中农本上升、效益降低、稻作前茬麦(油菜)秸秆露天焚烧等问题,在水稻生产上进行了免耕套播,麦(油菜)秸秆自然还田的技术研究。2000至2002年9个点的应用结果表明,平均每hm^2水稻增产571.3kg,增6.4%,肥料农本节约31.2%,机械作业费节约35.7%,用工节约44.8%,农本总投入减少l586.1元,减25.1%,净经济收入增加2237.4元,增加59.0%:同时,秸秆全量自然还田,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农田土壤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