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摄食对球形棕囊藻囊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海洋尖尾藻摄食球形棕囊藻,研究摄食与球形棕囊藻生活史转换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可大量摄食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摄食引发球形棕囊藻囊体直径显著增大。即使同海洋尖尾藻并未直接接触,球形棕囊藻依然可感受天敌摄食的信息,从而增大囊体直径。囊体直径增大是一种诱导性防御策略,为囊体细胞提供保护,可能是棕囊藻能够躲避浮游动物摄食而引发大规模藻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广西北部湾海域分离筛选和鉴定针对球形棕囊藻的溶藻细菌,研究其溶藻特性。【方法】采用梯度稀释和平板划线法从海水水样中分离纯化溶藻菌,菌藻共培养后,通过观察颜色和测定叶绿素a含量筛选溶藻菌,形态观察和细菌16S rDNA测序鉴定溶藻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溶藻菌的溶藻过程,测定溶藻菌菌液、菌体重悬液、无菌滤液的溶藻率,分析其主要溶藻方式,通过测定菌藻共培养后藻液的叶绿素a含量,研究溶藻菌的生长时期、菌液添加量、球形棕囊藻的生长阶段、光照等对溶藻效果的影响。【结果】分离筛选出一株具有高效溶藻作用的溶藻菌PG47,鉴定为高地芽孢杆菌。PG47间接抑藻,溶藻活性物质可以破坏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对数期以后的菌液均具有较好的溶藻活性,且当菌液与藻液体积比达到5%以后,溶藻率就高达80%,对处于延迟期、对数期、平台期的球形棕囊藻均具有高效的溶藻效果,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溶藻率均维持在60%以上,适用性广。【结论】筛选得到高地芽孢杆菌PG47是一株高效溶球形棕囊藻菌,为治理球形棕囊藻赤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采用L_9(3~4)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盐度(3、6、9)、光照强度[20、40、60μmol/(m~2·s)]和温度(10、20、30℃)3因素对半咸水小环藻(Cyclotella sp.)SHOU-B108生长及细胞中ARA和EP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0 d后小环藻在盐度6、光照强度40μmol/(m~2·s)和温度30℃组具有最大生物量(干重)。盐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小环藻细胞ARA和EPA含量的影响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温度是影响藻细胞ARA和EPA含量的主要因素。低的盐度(3)和高的温度(30℃)有利于小环藻细胞积累ARA;而高的光照强度[60μmol/(m~2·s)]则有利于细胞积累EPA。本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对小环藻细胞中不同的脂肪酸会产生不同的诱导效应,通过调控小环藻的培养条件,能够获得特定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饵料微藻。  相似文献   

4.
采用L9(34)正交实验法,研究了盐度(3、6、9)、光照强度[20、40、60 μmol/(m2·s)]和温度(10、20、30 ℃)3因素对半咸水小环藻(CycloteUa sp.)SHOU-B108生长及细胞中ARA和EP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0d后小环藻在盐度6、光照强度40μmol/(m2·s)和温度30℃组具有最大生物量(干重).盐度、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小环藻细胞ARA和EPA含量的影响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但温度是影响藻细胞ARA和EPA含量的主要因素.低的盐度(3)和高的温度(30 ℃)有利于小环藻细胞积累ARA;而高的光照强度[60μmol/(m2·s)]则有利于细胞积累EPA.本研究表明环境因子对小环藻细胞中不同的脂肪酸会产生不同的诱导效应,通过调控小环藻的培养条件,能够获得特定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饵料微藻.  相似文献   

5.
休眠卵萌发实验表明,影响蒙古裸腹溞休眠卵萌发的因子有暗反应阶段的因子和光反应阶段的因子.暗反应阶段因子有休眠卵的保存时间和保存处理方式.在-4℃下保存0~62 d内休眠卵的萌发率随保存时间增加而增加,保存62~180 d内休眠卵的萌发率有略微下降的趋势.保存时间在62 d内,保存处理方式以-4℃冷冻效果最好,萌发率为22.0%,干燥和干湿循环组次之,萌发率分别为6.0%和8.5%.光反应阶段因子有光照、盐度、温度,其中光照是休眠卵萌发的首要条件,盐度的作用仅次于光照,盐度和温度对休眠卵萌发没有交互作用.盐度极显著影响萌发率和萌发速率,1~10为萌发最适盐度,10 盐度组萌发率最高;1盐度组萌发速率最快,20盐度组次之,30 盐度组最慢.温度只影响萌发速率(30 ℃温度组萌发速率最快,25℃温度组次之,20℃温度组最慢),但并不影响萌发率.蒙古裸腹溞的生物学零度约为11℃.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被膜形成因子及其对厚壳贻贝附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调查环境因子对微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在此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被膜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壳长为1.81 mm±0.13 mm)附着的影响,通过显微共聚焦技术和荧光染色技术,探讨了在18℃条件下盐度为10、20、30时和盐度为30的条件下温度为8、18、28℃时,环境因子对希瓦氏细菌Shewanella 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产生的影响,调查了上述环境下形成微生物被膜的细菌密度、分布、膜厚等生物学特性及其对厚壳贻贝稚贝附着的影响。结果表明:S.loihica ECSMB14101形成微生物被膜的最终密度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密度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不同,且与盐度呈线性关系;微生物被膜上细菌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在8℃和18℃时对稚贝的附着诱导活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附着率分别为31%和68%,18℃与28℃时的微生物被膜诱导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盐度和温度的上升,微生物被膜上的细菌分布逐渐密集,膜厚显著增加,且在盐度为30、温度为28℃条件下微生物被膜的膜厚达到最大值(4.4μm±0.1μm);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条件下,膜厚的最大值为(4.3±0.1)μm。研究表明,盐度和温度改变微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并导致贻贝附着率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了长江口南、北支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共采集到浮游植物157种,隶属8门71属,平均细胞密度3.31×10~5个/L。其中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共25属61种,占浮游植物总种类数的39%。主要优势种为蓝藻门的湖泊鞘丝藻,常见种为蓝藻门的阿氏颤藻、两栖颤藻、小颤藻、绿藻门的小球藻,以及硅藻门的中肋骨条藻。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在3.27×10~4~1.50×10~6个/L,南北支水域以及主河道水域没有差别。各样点的均匀度指数变化比较平稳;多样性指数变化和丰富度指数变化一致,南支水域显著高于北支和主河道水域。统计分析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显示:物种数和总细胞丰富度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与温度、叶绿素a显著正相关,与电导率显著负相关;蓝藻细胞密度与温度显著正相关,与溶氧量、盐度显著负相关;硅藻细胞密度与电导率显著正相关,与温度显著负相关。对调查水域浮游植物种类和密度的分布影响较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盐度、电导率、溶氧量、温度和叶绿素a。因此,长江口环境因子的不同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  相似文献   

8.
头足类和鱼类一样,它的耳石微结构的形成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包含着许多丰富的生态信息.借助扫描电镜和核微探针技术可研究环境因子对耳石总长、轮纹和耳石中微量元素等微结构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总结了温度、盐度、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认为目前温度对耳石中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影响的研究较多.多数学者采用耳石Sr/Ca组成作为温度影响的指标,但尚未见用实验室饲养法的证实报道,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头足类.此外,盐度和食物等环境因子对耳石微结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其中,盐度对耳石微结构的影响尚无相对一致的观点,但耳石总长与饵料丰富水平正相关,其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与饵料中成分基本相对应,取得了一致性的结论.随着头足类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建议结合海洋生物化学等学科,系统地开展环境对头足类耳石微结构形成及其机理的比较研究,以便为头足类生活史的重建,以及资源量科学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黄口荔枝螺(Thais luteostoma),骨螺科(Muricdae),腹足纲,软体动物门。栖息于潮间带,我国沿岸均有分布。在试验装置的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分别进行盐度、温度和PH的单因子的适应性试验,得到的结果是:黄口荔枝螺的适宜盐度为21.3~27.1,最适盐度范围为23.3~29.2;适宜温度为19.6~23.7℃,最适温度范围为18.9~27.8℃;适宜PH为8.02~8.95,最适PH范围为8.42~8.89。建议在进行黄口荔枝螺的人工育苗时,注意盐度、温度、PH的相应保障性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多种环境因素对海蜇无性生殖的交互作用。[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温度、盐度双因素对螅状体足囊的形成与萌发和对横裂生殖等2个无性生殖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随温度、盐度的升高,螅状体形成的足囊数量增多,形成足囊的螅状体率越高。足囊形成过程中,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不明显。足囊的萌发可能与足囊囊径的大小有关,足裳囊径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萌发,足囊囊径大小是萌发的必要前提;在横裂生殖过程中温度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温度下不同盐度的各处理组之间的横裂生殖过程相似。随温度的升高,碟状体释放越早;横裂高峰及碟状体释放高峰越早;横裂周期及碟状体释放周期持续时间越短。总之,温度升高有利于横裂生殖的进行,且在相同时间内随温度升高释放碟状体数量增多。在横裂生殖与碟状体释放过程中,温、盐度交互作用明显;测量释放的初生碟状体伞径,发现盐度越高初生碟状体伞径越大,相反,温度较低时初生碟状体伞径较大。温度、盐度对初生碟状体伞径的影响均明显,且交互作用明显:[结论]在海蜇的无性生殖过程中,24℃-22条件最有利,16℃-18条件最不利。  相似文献   

11.
石磊  曹倩  王磊  滕腾  黄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78-5980
[目的]分析芜萍生长的元素需求,以期为芜萍培育中营养液配方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温室内模拟池塘基底条件,通过添加营养液培养芜萍,检测了培养终期水样、野外芜萍池塘水样及芜萍干样的8种元素成分,研究了芜萍生长所需的元素营养成分,并就芜萍生长中对N、P、K的吸收量与P消减量作了初步分析。[结果]添加营养液组的芜萍生物量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2周后收获量显著高于初始值;无添加组显著低于初始值,表明添加营养液具有显著效果。但营养液组芜萍生物量2周后不再增长且低于野外池塘,表明营养液组培养箱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性因素。元素检测结果为:终期水样、野外池塘和芜萍干样的N、P、K的比例分别是3.8∶1∶2.8、11.5∶1∶17和5.2∶1∶6.8。培养终期营养液组3个培养箱的N、P、K等元素均有剩余,但是Ca、Zn均低于检出限;1~3号箱的锰离子含量分别为ND、0.05 mg/L、0.38 mg/L,与芜萍生物量呈正相关,试验中芜萍生长受抑制与培养液中Ca、Zn、Mn等元素缺乏密切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芜萍生长的营养液配方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芜萍生长的元素需求,以期为芜萍培育中营养液配方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温室内模拟池塘基底条件,通过添加营养液培养芜萍,检测了培养终期水样、野外芜萍池塘水样及芜萍干样的8种元素成分,研究了芜萍生长所需的元素营养成分,并就芜萍生长中对N、P、K的吸收量与P消减量作了初步分析。[结果]添加营养液组的芜萍生物量均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2周后收获量显著高于初始值;无添加组显著低于初始值,表明添加营养液具有显著效果。但营养液组芜萍生物量2周后不再增长且低于野外池塘,表明营养液组培养箱中可能存在某些抑制性因素。元素检测结果为;终期水样、野外池塘和芜萍干样的N、P、K的比例分别是3.8:1:2.8、11.5:1:17和5.2:1:6.8。培养终期营养液组3个培养箱的N、P、K等元素均有剩余,但是Ca、Zn均低于检出限;1~3号箱的锰离子含量分别为ND、0.05、0.38mg/L,与芜萍生物量呈正相关,试验中芜萍生长受抑制与培养液中Ca、Zn、Mn等元素缺乏密切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芜萍生长的营养液配方改良提供了有价值的参数。  相似文献   

13.
以本课题组前期研究筛选出的2种Pb潜在超富集植物金丝草和柳叶箬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胁迫水培试验,研究Pb胁迫下2种植物的生长及Pb富集规律.结果表明:金丝草和柳叶箬均对Pb具有较强的耐性,可忍耐最高Pb胁迫浓度分别达1000和1500 mg·L-1;随Pb胁迫浓度的增高,2种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Pb含量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少的规律;金丝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Pb含量在Pb胁迫浓度为750 mg·L-1时均达最大,分别为4639.4和5467.2 mg·kg-1;柳叶箬地上和地下部分的Pb含量在Pb胁迫浓度为1000 mg·L-1时达最大,分别为6828.4和9034.6 mg·kg-1;不同Pb胁迫浓度下,2种植物转运系数的变化范围为0.57-1.14;在Pb胁迫浓度为250 mg·L-1时,金丝草对Pb的转运系数大于1,且地上部分的Pb含量超过1000 mg·kg-1,达到Pb超富集植物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对合欢双条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进行了初步观察,并应用呋喃丹和久效磷进行了该虫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呋喃丹柴油液涂干以及水溶液注射树干和树干基部木质部,效果均较理想,且无药害发生。表明呋喃丹防治合欢双条天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盐度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因素交叉分组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行为活动、摄食、存活情况以及体表黏液、血液、鳃、肝脏中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17、20、23、25、28℃)和盐度(5、10、20、30、40)对大菱鲆幼鱼摄食、死亡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水温为17、20℃与盐度为20、30的组合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的摄食积极性以及存活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温度和盐度对大菱鲆幼鱼SOD、CAT与GP-X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一定,盐度变化的条件下,肝脏、鳃、血清和黏液中的各种酶活力在正常海水盐度(30)时活力较低,并随盐度由30起降低或升高而均出现升高的趋势;当盐度一定,温度变化的条件下,随着水温的升高,各组织中的酶活力变化规律不显著;通过分析温度与盐度交互作用对各组织不同酶活的变化以及生命表征现象,得出了最适生存阈值,即大菱鲆幼鱼的适宜生活水温为17~20℃,适宜生活盐度为20~30.  相似文献   

16.
以指示植物———千日红为材料,将马铃薯X病毒(PVX)接种在千日红叶片上,观察测定温度、光照周期和光照强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控制在24℃,光照周期16h,光照强度6700lx以及遮光12h,专化性症状最为明显。进一步证实了在马铃薯病毒的生物测定中,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盐度对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温及盐度渐变和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和存活情况.结果表明:1)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15—32℃的海水中均能存活和生长,最适温度范围为22~28℃.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温度为14—32℃范围内48h的存活率均在92.5%以上,其中17~29℃的存活率为100%;在渐变条件下,温度为12—32℃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80%-95%.2)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盐度适宜范围是9~39.在突变条件下,斜带石斑鱼幼鱼在盐度为4—39范围内48h的存活率均在95%以上,盐度为0时不能存活;在渐变条件下,盐度为4~39范围内幼鱼存活率可达91%-1130%,其中盐度为14-39范围内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8%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