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意《安溪茶艺》来源于安溪铁观音功夫茶。通过挖掘整理、编排提炼、升华为别具一格的乌龙茶茶艺。茶艺展现:让品茶人了解乌龙茶,特别是名条铁观音的彻茶技艺,是一11融传统技艺与现代风韵为一体的品茶艺术。具体包括;品茶环境、茶叶选择、水质鉴定、茶具选用、茶艺人才选拔、茶艺音乐等。茶艺流程讲究礼貌待人、款款有序、动作细腻优美、富有茶的神韵,使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茶艺之本: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茶艺之田:彻茶之细致,身韵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流程。茶艺之错: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菜…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7月15日,2016年桂台(梧州)茶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茶叶交易会开幕,活动主题是"缘聚西江·茶和两岸",茶叶交易会在毅德城设梧州六堡茶展区、台湾茗茶展区、广西特色名茶展区、茶艺茶文化交流区和休闲区五个展区160个展位。台湾共有29家茶企应邀参展,展出多种台湾茶叶产品和茶相关产品。民间斗茶比赛是本届茶叶交易会重要活动之一,由梧州  相似文献   

3.
1 安溪茶艺的基本知识和总体要求安溪乌龙茶介于红绿茶之间 ,属半发酵茶 ,其制作工序复杂 ,冲泡讲究技巧 ,品饮更须细斟慢啜 ,才能心领神会地尝到茶之真味与妙香。安溪茶艺因此亦称作“工夫茶艺” ,它同其它类茶艺一样 ,追求一种美的艺术 ,即“茶艺四美”———茶美(色、香、味、形 )、水美 (清、洁、轻、洌 )、器美 (茶具 )、饮美 (环境、方式 )。现今的安溪茶艺是在乌龙茶传统的泡饮基础上 ,融入品茗者对茶的一种精神追求而形成的艺术 ,并逐渐发展起来的。安溪茶艺既要求品饮者掌握乌龙茶 (以铁观音为例 )的冲泡技艺 ,又要求品饮者熟悉乌…  相似文献   

4.
2000年元月,世纪之春,福州凯闽茶艺苑茶艺大厅,春兰报岁,诗韵琴声;由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音协社委会、福建农业大学园艺系茶艺部、福州凯闽茶艺苑联合举办的迎春"南国茶吟"诗会在这里举行.  相似文献   

5.
编创茶艺,是一项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构思的创新艺术。舞台型茶艺融合茶专业技艺、舞台艺术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能以更多样的形式和视角传递情感、传播茶文化。主题茶艺作品《丝路寻根》,以“一带一路”茶文化交流为故事背景编创,在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华茶艺”赛项中荣获一等奖。文章以此为例,从创作背景、要素设计、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解析与探究,以期为茶专业职业教育工作者、茶艺及茶文化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1 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成立的准备工作福建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位居祖国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带 ,以其独特的气候与水土条件 ,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茶品———乌龙茶、茉莉花茶、白茶等 ;在茶叶的生产技术上 ,闽茶在唐朝就执茶业之牛耳 ,(位于今日建瓯东峰镇凤凰山 )北苑茶中的龙凤团茶便是唐代贡茶中的上品 ;宋人蔡襄所撰的《茶录》是福建功夫茶品饮艺术最早的经典著作 ;160 0年来福建茶叶的发展历尽沧海桑田 ,但也积惦下深厚的闽茶文化理念与茶艺精髓。福建省的茶文化研究与生产同步发展 ,历史悠久。全省有领导的茶艺交流工作 ,开…  相似文献   

7.
福建工夫茶冲泡方式源于民间,数百年来广为传播,今称之为乌龙茶冲泡方式之一,由于乌龙茶的品种、地域、人文等因素影响,以传统的茶艺流程为基调,不同品种风味的茶艺韵致有别,以白芽奇兰为茶品,设计茶艺程序二十八道,选用了平和地形地貌景观的日华初上、落晖依城、珠帘化雨,文化历史典故中的品茗议县、峰茶润笔、语堂论茶等,定义茶艺流程技法,形成了奇兰飘香的茶艺韵致。  相似文献   

8.
福建工夫茶冲泡方式源于民间,数百年来广为传播,今称为乌龙茶冲泡方式之一,作者通过对古代民间冲泡与品饮乌龙茶的要素挖掘,整理了《岩骨花香》、《奇兰飘香》、《佳茗咏春》、《音韵流芳》等福建乌龙茶的茶艺流程,其中《岩骨花香》首次演绎于1997年4月,从品味文化的角度促进中日乌龙茶贸易交流,获得赞许,至今成为茶艺习茶基本功训练课程,培育茶艺师资素养课。《岩骨花香》茶艺流程要素主要有茶品、水品、服饰、意境、茶艺流程、场景解说等。  相似文献   

9.
乌龙茶的花色品种(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台湾乌龙茶 台湾茶叶源于福建,1918年编<台湾通史>载,清嘉庆年间"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木)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互相传植."清道光年间,始制乌龙茶,运至福州精制出售.发酵程度有轻有重,发酵重者近似红茶,汤色黄亮泛红;发酵轻者近似绿茶,汤色绿黄.著名的台湾乌龙茶有冻顶茶、文山包种、木栅铁观音、南港包种、石门铁观音、白毫乌龙、竹山乌龙、梅山茶、玉山茶等.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中国海峡两岸茶业和茶文化交流 ,大力拓展两岸经济文化合作领域 ,以茶会友 ,以茶传情 ,弘扬海峡两岸悠久的茶文化 ,促进两岸茶业事业的发展。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华茶人联谊会、台湾省茶商公会联合会、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茶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海峡两岸茶文化交流会于今年 12月在中国乌龙茶 (名茶 )之乡———福建省安溪县举行。交流会的主要议程之一是“海峡两岸茶文化研讨会”。本刊特辟专栏发表研讨会的论文。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战以来,安徽省金寨县大湾村依靠"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茶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脱贫致富之路.以2021年中国(安徽)大学生茶文化创新大赛茶艺表演一等奖作品《大湾村里茶飘香》为例,从作品的主题确立、要素选择、茶艺编排、意境营造等方面的创新性进行研究实践,以期对主题茶艺表演作品的编创设计提供参...  相似文献   

12.
茶为国饮,茶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餐旅管理学院自2014年以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为导向,实施茶艺课教学改革,本文以参赛作品"苏轼如茶"为例分析中华茶艺技能竞赛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明溪县地处闽西北山区,属中亚热带季风型气候。森林覆盖率高达81.3%,享有"绿海明珠"之美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县,是新兴的乌龙茶、绿茶、红茶多茶类生产区,属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保护区域。2011年"明溪野生茶"被列入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管护品种,品种编码号:闽GY007。因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明溪至今尚保存着丰富的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实施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弘扬光大我国茶文化,让茶叶及涉茶行业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本刊联合"中华茶文化协会"、"福建省茶叶学会"、推出系列茶文化活动,内容有:《福建茶叶》好茶杂志封面迎世博"中华茶艺天使"征集、"中华茶艺天使"电视大奖赛、"中国茶文化收藏品大奖赛"等活动。目前本刊首先启动《福建茶叶》好茶杂志封面"中华茶艺天使"征集。  相似文献   

15.
《茶叶》1989,(2)
盈盈一水相隔四十年,两岸茶友今朝又团圆。台湾陆羽茶艺文化访问团一行二十余人怀着台湾茶人对祖国大陆的一片深情,专程来大陆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友好访问。五月二十八日访问团来到此次大陆之行的最后一站浙江农业大学,并与浙江省茶叶学会、浙江农大茶学系联合举办了“茶谊之夜”联欢晚会。两岸茶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16.
加强交往优势互补 发展安台乌龙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溪与台湾乌龙茶同宗同源,地理位置相近,自然条件相似,语言文化习俗相同,有着密切的地缘、血缘、文缘、茶缘关系。在世纪之交,两岸同行相聚一堂,共同研讨如何加强两岸乌龙茶交往与合作,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我就谈谈发展安台马龙茶几点粗浅意见。一、安台乌龙茶基本情况安溪产茶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乌龙茶主产区,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福建省马龙茶出口基地县。1995年3月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66万公顷,百分之百为无性系良种。铁观音、黄旦、本…  相似文献   

17.
叶娜 《广东茶业》2016,(3):40-41
流溪香雪创新茶艺将茶与梅结合,利用从化当地旅游资源进行茶艺表演主题设计,展现名扬广东的从化流溪河冬季梅景。该作品获得2016年广东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华茶艺"赛项第一名,又是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茶艺课程改革阶段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丁俊之 《福建茶叶》2010,32(7):52-53
<正>广东、福建、台湾冲泡乌龙茶时,习惯把第一泡茶水倒掉,称之为"洗茶",还有人把"洗茶"列为茶艺规程,洗茶习惯甚至有扩散到绿茶、红茶、黑茶冲泡陈式之中。据考证,"洗茶"一词始于北宋,沿袭于泡茶饮用程式,至今约近700年。我对此存疑多年,作了近十年的专注性调查研究。以理性和实证对待这个问题,不  相似文献   

19.
<正>为了弘扬光大我国茶文化,让茶叶及涉茶行业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本刊联合"中华茶文化协会"、"福建省茶叶学会"、推出系列茶文化活动,内容有:《福建茶叶》好茶杂志封面迎世博"中华茶艺天使"征集、"中华茶艺天使"电视大奖赛、"中国茶文化收藏品大  相似文献   

20.
《福建茶叶》2010,(10):47-47
<正>为了弘扬光大我国茶文化,让茶叶及涉茶行业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本刊联合"中华茶文化协会"、"福建省茶叶学会"、推出系列茶文化活动,内容有:《福建茶叶》好茶杂志封面迎世博"中华茶艺天使"征集、"中华茶艺天使"电视大奖赛、"中国茶文化收藏品大奖赛"等活动。目前本刊首先启动《福建茶叶》好茶杂志封面"中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