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为研究渗透胁迫下杉木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SA)对杉木幼苗的毒害作用,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模拟干旱处理,通过水培方法研究在渗透胁迫下不同浓度(50,100,200 mg/L)杉木自毒物质SA对1年生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轻度(-0.3 MPa)、中度(-0.5MPa)、重度(-0.7MPa)渗透胁迫下,杉木幼苗叶绿素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且随着渗透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加速.在渗透胁迫下,当自毒物质浓度达200 mg/L时,与对照相比,在第7,14,21 d时,其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15.39%,25.78%,41.89%.  相似文献   

2.
采用水培法研究了铝钙复合作用对1年生杉木幼苗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3种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铝浓度(1.5 mmol·L~(-1))胁迫下,增加钙离子浓度可以明显降低杉木幼苗叶片MDA含量,增强SOD、CAT、POD活性,且增强效应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愈加明显;在高钙浓度(4.5 mmol·L~(-1))处理下,随着铝浓度的上升,幼苗叶片MDA含量升高,SOD、CAT活性下降,而POD活性变化却不明显。高铝浓度胁迫下杉木幼苗受毒害程度较大,而在高钙浓度下铝毒对杉木幼苗影响相对减弱;钙离子对杉木幼苗铝毒具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3.
铝毒害是造成森林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以杉木一代林、杉木二代林、杉木与木荷混交林及阔叶林为培养基质,分析铝胁迫对杉木幼苗叶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铝胁迫对不同类型森林土壤杉木幼木叶片质膜透性影响不同;同一土壤类型而言,高浓度铝胁迫会导致杉木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升高;同一铝胁迫浓度,杉木2代林土壤杉木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最高,其次为杉木1代林、杉阔混交林,阔叶林土壤杉木幼苗叶片质膜透性最低。  相似文献   

4.
以对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具有不同抗性2个杉木无性系(即忍耐型和敏感型)为对象,分析胁迫对叶片遗传物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邻羟基苯甲酸胁迫对忍耐型的DNA合成多表现为抑制效应,RNA合成多表现为促进效应.而对敏感型的DNA合成多表现为促进效应,RNA合成表现为抑制效应;在胁迫初期时各胁迫浓度对敏感型的蛋白质含量的促进效应大于忍耐型,但在胁迫中后期,而对敏感型的促进效应呈下降趋势,而对忍耐型的促进效应随胁迫浓度加大而不断增大,蛋白质合成能力不断提高.表明不同抗性杉木无性系基因表达调控模式存在较大差别,随着胁迫强度增大,忍耐型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量增加,使更多的蛋白质参与了对此种胁迫的响应,而使其有更好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5.
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杉木叶片游离氨基酸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杉木自毒物质邻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对杉木组培苗叶片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变化及化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胁迫强度的增大,杉木叶片总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逐渐提高,促进效应显著,胁迫质量浓度与氨基酸总量间呈线性关系;在不同胁迫时间及不同胁迫质量浓度下,天冬氨酸含量最高,其次为谷氨酸,化感效应趋势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质量浓度增大,表现为促进作用增强;脯氨酸积累量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质量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化感效应由抑制转为促进效应;其他氨基酸对胁迫的反应呈现波动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炭对缓解对羟基苯甲酸伤害平邑甜茶幼苗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生物炭对发生对羟基苯甲酸毒害的平邑甜茶幼苗光系统功能、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防治苹果连作障碍提供依据。【方法】以苹果常用砧木-平邑甜茶为试材,在水培条件下,以(1)营养液作为对照(CK),用(2)营养液 +0.4 mmol•L-1 对羟基苯甲酸(FS)和(3)营养液 + 0.4 mmol•L-1 对羟基苯甲酸+0.5% 生物炭(FSC)处理平邑甜茶幼苗,测定不同处理对平邑甜茶幼苗叶片光合速率、荧光参数、叶绿素含量等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系统指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与FS处理相比,FSC处理的平邑甜茶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32.7%和25%,而胞间CO2浓度降低,可见,FS处理平邑甜茶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不在气孔;FSC处理的平邑甜茶幼苗叶片PSⅡ反应中心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效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高于FS处理,分别提高了15.8%、16.9%和11.1%,而FSC处理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幅度比FS处理降低了17.5%;同时, FS处理显著降低了平邑甜茶幼苗叶片的Chl a、Chl b、Chl (a+b)含量,处理5 d后,分别为对照的66.7%、37.5%和54.1%,而FSC处理叶片Chl a、Chl b、Chl (a+b)含量显著高于FS处理,处理5 d后,分别比FS处理高35.7%、66.7%和45%;FSC处理还大大提高了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平邑甜茶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处理5 d后,幼苗叶片的SOD、POD和CAT 活性明显高于FS处理,分别比FS处理提高了55.5%、44.7%和18.6%;与对照相比,FS处理致使平邑甜茶幼苗叶片的MDA含量随着处理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生物炭处理则减缓了酚酸胁迫下MDA含量的增加幅度。可见,生物炭的加入可提高对羟基苯甲酸胁迫下平邑甜茶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从而增强植株对逆境的抗性,对植株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结论】对羟基苯甲酸导致平邑甜茶幼苗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因素,生物炭可提高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叶片保护酶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有效缓解对羟基苯甲酸对叶片PSⅡ系统的损伤,增强光合作用,最终缓解对羟基苯甲酸对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胁迫。  相似文献   

7.
采用种子萌发试验和水培试验,比较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水杨酸对盐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体内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适当浓度的两种酚酸均能提高黄瓜种子萌发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多酚氧化酶(PPOD)活性,对羟基苯甲酸促进种子萌发的效果比水杨酸好。两种酚酸均能提高盐胁迫下黄瓜幼苗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D)的活性,但水杨酸处理比对羟基苯甲酸处理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中国北方最广泛的农作制度,中国北方小麦、玉米生产普遍采用秸秆还田的耕作方式,关于秸秆还田对小麦土传病害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耕层土壤中的主要有机酸对小麦幼苗生长、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及纹枯病发生的化感作用,明确我国北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GC-MS技术分析玉米秸秆还田地块耕层土壤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化学物质的种类与含量,并分别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法、电导率法、氮蓝四唑光化(NBT)还原法和愈创木酚比色法测定含量较高的6种有机酸对小麦幼苗根系活力、根系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用常规方法测定其对禾谷丝核菌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地块耕层土壤中含有机酸、烷烃、醇、酰胺及醛类等化学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45.45%、17.70%、17.08%、6.12%和5.44%;含量较高的有机酸类物质包括邻羟基苯甲酸(9.24%)、3-苯基-2-丙烯酸(4.12%)、对羟基苯甲酸(3.2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2.26%)、二十一烷酸(1.88%)、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1.73%)、8-十八碳烯酸(0.76%)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0.52%)。0.08—10.0 μg·mL-1浓度的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对禾谷丝核菌的菌丝生长(10.0 μg·mL-1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除外)、菌丝干重和菌核数量均表现明显促进作用,且2种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均随秸秆还田年限延长呈增多趋势。0.4和0.08 μg·mL-1邻羟基苯甲酸对禾谷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而50.0 μg·mL-1邻羟基苯甲酸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以及0.4—50.0 μg·mL-1苯甲酸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在2.0—50.0 μg·mL-1浓度范围内,随着6种有机酸浓度的提高,其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对羟基苯甲酸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邻羟基苯甲酸,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最弱。0.4—50.0 μg·mL-1浓度的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均加重小麦纹枯病发生,其中,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助长作用最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增幅分别达49.0%和46.7%;而苯甲酸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对小麦纹枯病发生无显著影响。【结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秸秆还田土壤中含有机酸、酯、烃、酰胺及醛类等化学物质,有机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在一定浓度下均可助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其中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助长作用最强,而苯甲酸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对纹枯病发生无明显影响。还田秸秆在土壤中腐解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促进病原菌生长、抑制小麦根系生理活性和生长的化感作用,可能是中国北方小麦、玉米两熟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纹枯病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铝毒害被认为是酸性土壤中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试验以巨尾桉9号(Eucalyptus grandis×urophylla GLGU 9)组织培养苗为材料,探讨了5种外源酚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苯甲酸、阿魏酸和肉桂酸)对120 mg/L Al3+胁迫下桉树幼苗生长状况及其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3+胁迫下,桉树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同时幼苗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升高,而叶绿素含量降低;在加入外源酚酸后,桉树幼苗的叶绿素含量、CAT、PPO活性呈上升趋势,而SOD活性和MDA含量呈下降趋势。添加低浓度的外源酚酸后,铝胁迫得到明显缓解,可促进桉树幼苗的生长,均以10 mg/L的香草酸和苯甲酸处理的缓解效果最佳;高浓度的酚酸处理则抑制桉树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2种杉木化感物质对杉木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杉木种子发芽试验,研究杉木叶中提取的化感物质——邻羟基苯甲酸、四羰基己醇对杉木种子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低质量分数的邻羟基苯甲酸对杉木种子的发芽过程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蒸馏水和酒精对照处理,发芽高峰分别出现在第7天和第9天,而质量分数为100、200、400、800 mg.kg-1邻羟基苯甲酸的处理,发芽高峰分别出现在第8天、第6天、第7天和第8天;高质量分数处理对杉木种子的发芽指标都表现为抑制作用.低质量分数四羰基己醇的处理对杉木种子发芽过程的影响表现为促进作用.质量分数为100 mg.kg-1四羰基己醇的处理,15 d后发芽总数是蒸馏水对照处理的114.34%,是酒精对照处理的114.81%;高质量分数处理表现为轻微的抑制作用.高质量分数处理对胚轴长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对绝对发芽率和胚根长的影响则表现为低质量分数处理促进生长,高质量分数处理抑制生长;对绝对发芽势、鲜重、干重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稳态营养原则在杉木、湿地松苗木施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按稳态矿质营养理论与技术原则,探索了1年生杉木、湿地松苗木的新型施肥技术。依“S”型曲线及有关计算公式,参照Ingestad确定的针叶树幼苗最适营养物重量比例配制液体肥料,随浇水多次施入。每种苗木均设高、中、低、对照4种处理,施肥量比例为1:1/2:1/4:0,整个生长季中,以N元素计高处理杉苗每株(盆)施11.9g,松苗施10.0g。结果表明,按稳态营养原则改进施肥,能明显促进两种针叶树苗木当年新梢、地径的生长及于物质生产,其中杉木为突出,分析苗体营养状况和盆土养分含量变化,总结两种苗木营养特性,初步得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元素计杉木和湿地松施肥量分别约为6.0g和4.0g,元素间的比例分别约为:100N:45K:17p:8.5Ca:7.0Mg和100N:50K:18P:6Ca:6Mg。另外,还讨论了按营养原则改进施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按稳态矿质营养理论与技术原则,探索了1年生杉木、湿地松苗木的新型施肥技术。依“S”型曲线及有关计算公式,参照Ingestad确定的针叶树幼苗最适营养物重量比例配制液体肥料,随浇水多次施入。每种苗木均设高、中、低、对照4种处理,施肥量比例为1:1/2:1/4:0,整个生长季中,以N元素计高处理杉苗每株(盆)施11.9g,松苗施10.0g。结果表明,按稳态营养原则改进施肥,能明显促进两种针叶树苗木当年新梢、地径的生长及于物质生产,其中杉木为突出,分析苗体营养状况和盆土养分含量变化,总结两种苗木营养特性,初步得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N元素计杉木和湿地松施肥量分别约为6.0g和4.0g,元素间的比例分别约为:100N:45K:17p:8.5Ca:7.0Mg和100N:50K:18P:6Ca:6Mg。另外,还讨论了按营养原则改进施肥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准确预测林木的生存和枯损是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生存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林木生存模型,能够提高林木枯损模型的精度。   方法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2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样地数据为例,基于生存分析方法中常用的6个时间参数分布回归模型(指数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Gompertz分布及Gamma分布),把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作为协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去,构建林木生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并与传统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单木初始胸径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降低,生存率提高;随着单木大于对象木断面积值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增加,生存率降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木枯损的概率增加,生存率降低;立地因子对林木的生存没有显著影响;6个参数分布回归模型中,Weibull分布的模拟精度最高。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Weibull分布模型在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后,模型的模拟精度获得明显的提高,并且达到极显著程度。  结论  在森林经营中,要提高林木的生存率,需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法和经营时间,避免使林分的密度过大。   相似文献   

14.
不同杉木无性系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进行不同杉木无性系生理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无性系对干旱胁迫反应敏感.不同无性系生理反应差异明显.随干旱胁迫加剧,无性系水势、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NR活力下降;自然饱和亏、脯氨酸含量急剧增加,以适应胁迫环境.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下水杨酸对大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杨酸是一种与植物逆境生理密切相关的生长调节物质.研究选取普通大麦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的外源水杨酸处理,考察其在水分胁迫下对大麦幼苗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杨酸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低浓度的水杨酸(<0.30 mmol/L)可以改善水分胁迫下大麦幼苗的水分状况,并且降低丙二醛含量,维持较低水平的蛋白质羰基含量,减...  相似文献   

1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营养土和有机基质两种基质所育水稻秧苗移栽后受水分胁迫时植株生长和有关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两种基质所育秧苗叶片、根系的生长及植株重量均有影响,有机基质秧苗所受影响较营养土秧苗小;中度水分胁迫下两种基质所育的秧苗根冠比均有所提高,重度水分胁迫下两种基质所育秧苗的根冠比显著下降。中度水分胁迫条件下,两种基质所育秧苗的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略高于对照(正常水分条件),有机基质秧苗增加的幅度大于营养土秧苗,重度水分胁迫条件下情况则与此相反;水分胁迫导致两种秧苗蛋白质含量下降,有机基质秧苗下降的幅度小于营养土秧苗;水分胁迫下,有机基质秧苗脯氨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的幅度大于营养土秧苗,而丙二醛含量则相反。有机基质秧苗较营养土秧苗更能适应水分胁迫,具有更高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速度材杉木利用价值,探究柠檬酸预处理和热压缩处理对杉木压缩变形的影响,从而改善其密度低、尺寸稳定性差和力学性能不佳等缺点.[方法]采用柠檬酸预处理和热压缩,通过调控柠檬酸质量分数和热压温度制备杉木压缩材,并测定压缩材的吸水回复率和吸湿回复率.采用应力松弛测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探究柠檬酸预处理杉木压缩材的变形...  相似文献   

18.
铝毒害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林业和环境问题.采用正交回归旋转试验设计,通过苗木水培试验,应用数学建模分析活性Al、DL-异柠檬酸-γ-内酯、营养液浓度以及pH值对杉木幼苗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Al胁迫时期各试验因子对杉木幼苗NR活性的影响各不相同;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DL-异柠檬酸-γ-内酯及pH值对杉木幼苗NR活性影响的线性作用逐渐减弱,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逐渐减少,系数也呈下降的趋势;当活性Al、DL-异柠檬酸-γ-内酯以及营养液浓度一定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杉木幼苗NR活性随着pH值增大而略微增大;当pH值、DL-异柠檬酸-γ-内酯以及营养液浓度一定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NR活性随着活性Al浓度的增大而显著下降;当pH值、活性Al以及营养液浓度一定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NR活性随着DL-异柠檬酸-γ-内酯浓度的增大而显著上升;当pH值、活性Al以及DL-异柠檬酸-γ-内酯浓度一定时,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NR活性随营养液浓度的增大而略微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